笔趣阁 www.biquge2.com,明末中兴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有句话叫做火炮乃战争之神,可相比一战时代火炮造成的伤亡才成为主流的西方,古时中国军的火力核心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变成了火炮。也许是万历援朝的时候,也许明成祖北伐的时候就已经是如此了。
金属加工能力因为铁矿的问题还有工匠待遇乃至重视程度的问题,其实长期以来单兵火器都是明清时期古代中国军的短板。再加上缺乏比较完善的西方技术输入而仅仅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防制火绳枪,导致从明代到清代,单兵火器上的质量和普及率方面东方不仅仅远远逊色于西方,甚至明显逊色于东瀛乃至很多东南亚国家。与此对应的,因为在火药的规模备制方面还多少有一些突出技巧,并在很早的时候就完善来还算靠谱的火力思想,火炮在军队中却长期以来都是火力上的核心之一。
当然在以前的时候,更多不过是元代禁武导致的民间弓弩体系衰败之下的一种替代品罢了。总的来说万历援朝的时候火炮能够压倒火绳枪的作用更多的情况下不过是在低水准的兵源之下比烂罢了。
可是当火炮的身管效率在新的时代被不断的挖掘,并在制造方面不惜成本材料,同等身管的火炮威力开始提高到过去五到十倍左右的水平。再加上射术方面的改进,综合效能几乎提高为原来的几十倍之多,除了萧轩所率领的精锐部队,在任何其他军队中火炮的作用都开始越来越明显起来。
如果说步兵乃至步骑之间的交锋是充满变数的,士气的起伏、精锐的分配都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役的结果,那么当炮兵提前成为火力的骨干和核心之后,一切似乎都开始变得那样简单而非玄学起来。虽然军队的质量和表现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战争本身却变得越来越可以计算、可以琢磨了。
不同于南方那些民风强悍的部族在血海深仇之下组织的反击,这一次客地作战的莫卧尔叛军联军明显在损失承受力方面没有那么强,在猛烈的火力之下伤亡损失还不到一成左右的时候,溃败的迹象就已经显现了。上万名骑兵面对在火力的打击之后已经失去了战意的二三十万溃逃之敌几乎形成了一边倒的追杀,最终让十多万敌人不是被屠杀就是做了俘虏。如果不是这似乎是冬季的时节,德里一带的气候仍然十分炎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力,几乎可以完全确定这一次集兵而来的强敌很有可能遭到歼灭性的打击。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大败,带来的影响也远远超乎了预料。如果说沙贾汗在之前还有趁起两败俱伤收渔翁之利的想法,而在这个时候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想法了。
河中而来的援兵按照萧轩的叮嘱和安排,在对待沙贾汗方面还是始终秉着最大的怀疑态度和警惕的,因此在大战之后只是在城外稍做休整,就展开了针对溃逃之敌的扫荡,并没有在德里城附近停留太长的时间。就这样,一场清剿作战不仅在德里南方展开,在北方也以持续更长影响更广的方式展开了。
当然,此时的萧轩在率领队伍于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展开的摧枯拉朽一般的扫荡,兵器屠戮了数以百万计的南部各地民风强悍的当地人口之后,整个南部不少高原民族都在这样的清剿作战中元气大伤。
同时,绝境带来的危亡意识乃至主力的回援再一次的掀起了不少地方的抵抗高潮,从三万人到十余岸人不等的多股力量最终联合起来,再一次组成了规模多达二三十万左右的大军展开了报复性围攻。
做为人口庞大的南亚大陆在这时候的战争潜力也开始初露端倪,如果是针对朝鲜或东瀛那样的国家展开攻略,或许一两次这种规模的决定性战役就可以真正的鼎定乃至征服那些地区,可是在远征部队这一次出战连续打垮两个二三十万人的集团外加多个几万人的集团之后,整个莫卧尔乃至周边对抗决心竟然依旧没有被打垮。这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即便是历史上的英国人要征服整个印度也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很显然:要在短期内让整个巅峰时代的莫卧尔彻底傀儡化,并不比历史上的满人入中原所要打的歼灭战少太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萧轩也就不再耽搁时间,控制了海得拉巴一带之后,整个队伍也缴获了不少优良的硝矿,弹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充。接下来的作战,为了追求以最快的速度给敌军以最大限度上打击,大军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分兵作战。以三四个左右的普通团战斗群,乃至新亲卫营卫核心的精锐力量组成了四个作战集团,在随后不过三天时间内的四次规模战斗中给予总共三十多万规模的南部强敌再一次带来歼灭性的打击,战场击毙再加上俘虏处决了近二十万人之后,再一次于更大范围内展开了扫荡。
随后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之内,曾经风起云涌的南部抵抗高潮也终于在这个时候渐渐的平息了下去。新亲卫营及其配属力量的强大,让南部不少民风还算强悍的当地部族都感觉都了绝望。开始越来越多的村庄在大军逼近的时候最终投降妥协,并按照萧轩的要求“交投名状”甚至按照西南等山区少数民族的做法以当地头目的质子为要挟。当这种仆从军开始能够广泛的接受最基本而严苛的训练,并执行最基本的防御作战任务,拥有新的集体归属感之后,萧轩才最终率领队伍从天竺一带准备撤退。
至此,在接连不断消灭了整个莫卧尔一带百万规模的武装力量乃至数百万南部地区“不服王化”的当地民众之后,做为半殖民地的莫卧尔王朝才真正开始巩固了起来。萧轩率领队伍返回的时候,也终于能够赶在崇祯十六年夏季台风季节之前完成了回师,满载而归的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也相聚在春末夏初的时节归来。
虽然有句话叫做火炮乃战争之神,可相比一战时代火炮造成的伤亡才成为主流的西方,古时中国军的火力核心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变成了火炮。也许是万历援朝的时候,也许明成祖北伐的时候就已经是如此了。
金属加工能力因为铁矿的问题还有工匠待遇乃至重视程度的问题,其实长期以来单兵火器都是明清时期古代中国军的短板。再加上缺乏比较完善的西方技术输入而仅仅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防制火绳枪,导致从明代到清代,单兵火器上的质量和普及率方面东方不仅仅远远逊色于西方,甚至明显逊色于东瀛乃至很多东南亚国家。与此对应的,因为在火药的规模备制方面还多少有一些突出技巧,并在很早的时候就完善来还算靠谱的火力思想,火炮在军队中却长期以来都是火力上的核心之一。
当然在以前的时候,更多不过是元代禁武导致的民间弓弩体系衰败之下的一种替代品罢了。总的来说万历援朝的时候火炮能够压倒火绳枪的作用更多的情况下不过是在低水准的兵源之下比烂罢了。
可是当火炮的身管效率在新的时代被不断的挖掘,并在制造方面不惜成本材料,同等身管的火炮威力开始提高到过去五到十倍左右的水平。再加上射术方面的改进,综合效能几乎提高为原来的几十倍之多,除了萧轩所率领的精锐部队,在任何其他军队中火炮的作用都开始越来越明显起来。
如果说步兵乃至步骑之间的交锋是充满变数的,士气的起伏、精锐的分配都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役的结果,那么当炮兵提前成为火力的骨干和核心之后,一切似乎都开始变得那样简单而非玄学起来。虽然军队的质量和表现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战争本身却变得越来越可以计算、可以琢磨了。
不同于南方那些民风强悍的部族在血海深仇之下组织的反击,这一次客地作战的莫卧尔叛军联军明显在损失承受力方面没有那么强,在猛烈的火力之下伤亡损失还不到一成左右的时候,溃败的迹象就已经显现了。上万名骑兵面对在火力的打击之后已经失去了战意的二三十万溃逃之敌几乎形成了一边倒的追杀,最终让十多万敌人不是被屠杀就是做了俘虏。如果不是这似乎是冬季的时节,德里一带的气候仍然十分炎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力,几乎可以完全确定这一次集兵而来的强敌很有可能遭到歼灭性的打击。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大败,带来的影响也远远超乎了预料。如果说沙贾汗在之前还有趁起两败俱伤收渔翁之利的想法,而在这个时候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想法了。
河中而来的援兵按照萧轩的叮嘱和安排,在对待沙贾汗方面还是始终秉着最大的怀疑态度和警惕的,因此在大战之后只是在城外稍做休整,就展开了针对溃逃之敌的扫荡,并没有在德里城附近停留太长的时间。就这样,一场清剿作战不仅在德里南方展开,在北方也以持续更长影响更广的方式展开了。
当然,此时的萧轩在率领队伍于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展开的摧枯拉朽一般的扫荡,兵器屠戮了数以百万计的南部各地民风强悍的当地人口之后,整个南部不少高原民族都在这样的清剿作战中元气大伤。
同时,绝境带来的危亡意识乃至主力的回援再一次的掀起了不少地方的抵抗高潮,从三万人到十余岸人不等的多股力量最终联合起来,再一次组成了规模多达二三十万左右的大军展开了报复性围攻。
做为人口庞大的南亚大陆在这时候的战争潜力也开始初露端倪,如果是针对朝鲜或东瀛那样的国家展开攻略,或许一两次这种规模的决定性战役就可以真正的鼎定乃至征服那些地区,可是在远征部队这一次出战连续打垮两个二三十万人的集团外加多个几万人的集团之后,整个莫卧尔乃至周边对抗决心竟然依旧没有被打垮。这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即便是历史上的英国人要征服整个印度也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很显然:要在短期内让整个巅峰时代的莫卧尔彻底傀儡化,并不比历史上的满人入中原所要打的歼灭战少太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萧轩也就不再耽搁时间,控制了海得拉巴一带之后,整个队伍也缴获了不少优良的硝矿,弹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充。接下来的作战,为了追求以最快的速度给敌军以最大限度上打击,大军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分兵作战。以三四个左右的普通团战斗群,乃至新亲卫营卫核心的精锐力量组成了四个作战集团,在随后不过三天时间内的四次规模战斗中给予总共三十多万规模的南部强敌再一次带来歼灭性的打击,战场击毙再加上俘虏处决了近二十万人之后,再一次于更大范围内展开了扫荡。
随后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之内,曾经风起云涌的南部抵抗高潮也终于在这个时候渐渐的平息了下去。新亲卫营及其配属力量的强大,让南部不少民风还算强悍的当地部族都感觉都了绝望。开始越来越多的村庄在大军逼近的时候最终投降妥协,并按照萧轩的要求“交投名状”甚至按照西南等山区少数民族的做法以当地头目的质子为要挟。当这种仆从军开始能够广泛的接受最基本而严苛的训练,并执行最基本的防御作战任务,拥有新的集体归属感之后,萧轩才最终率领队伍从天竺一带准备撤退。
至此,在接连不断消灭了整个莫卧尔一带百万规模的武装力量乃至数百万南部地区“不服王化”的当地民众之后,做为半殖民地的莫卧尔王朝才真正开始巩固了起来。萧轩率领队伍返回的时候,也终于能够赶在崇祯十六年夏季台风季节之前完成了回师,满载而归的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也相聚在春末夏初的时节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