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汉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缶,自得其乐,一副狂士行径。
而这一日,他的朋友孙会宗匆匆来访,将一份手抄的简牍交给杨恽,杨恽读后,不由哑然失笑。
“这群齐学之儒,倒是将我与西安侯玩剩下的事学了去。”
虽然元霆时,上百名贤良文学和太学生叩阙被一锅端,通通流放西域,但并不能阻止新的儒生成批进入长安,以齐鲁人士为主,虽然不再敢公然反对大将军之政,但私底下的评议少不了。
这些人有知识、有文化,不怕风险,不怕高官,他们自认为代表了齐鲁、关东乃至天下人的利益,遂在长安激扬名声,互相题拂,自号“清流”。
桓宽等人被视为不畏强御的殉道者,贤良文学们被冠以“元霆六十君子”之称,而这些“清流”交流的方式,恰恰是任弘和杨恽散播太史公书时用过的,在士人圈子里传递简牍文章,以达到一传十十传百,扩大舆论之效。
而今日这篇,简直是清流炮轰执政者的檄文!
这文章中历数了孝昭以来的各种灾异,比如去年的旱灾和蝗灾。
“荒,旱也,其旱阴云不雨,变而赤,因而除。师出过时兹谓广,其旱生!”
按照灾异学说的理论,旱灾和蝗灾都与战争有关,还举了很多例子,诸如武帝元光六年夏,蝗。对应的正是五将军众三十万伏马邑,欲袭单于。而元鼎五年秋,又蝗。是岁,四将军征南越及西南夷,开十余郡。
元封六年秋,再蝗。先是,两将军征朝鲜,开三郡。
太初元年夏,蝗从东方蜚至敦煌;三年秋,复蝗。元年,贰师将军征大宛,天下奉其役连年。
反正就是战争必旱,开疆拓土肯定会遇上蝗灾呗,去年的旱蝗,显然和任弘在北庭与匈奴单于开战有关。
至于这次地震预示着什么,文章中就更是意有所指了。
“周时贤人伯阳甫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于是有地震。今关东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
“《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其震,于水则波,于木则摇,于屋则瓦落!”
末尾又言:“《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视万世之君。自元凤时开西域,用兵匈奴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春秋》所记灾异尽备!”
只差学着当初的贤良文学呐喊一句“霍光下台,大政奉还”了。
杨恽放下手中的文章,他甚至能猜出来这一篇是哪几个人写的,毕竟自董仲舒后,《易》、《春秋》、《尚书·洪范》一起构成了“天人之道”的三大支柱,阴阳灾异学家们师法各异,但殊途同归。
孙会宗有些担忧:“此文是在明指大将军专权导致灾异啊。”
“不错,这些齐鲁之儒,真是丝毫不吸取前辈教训,说不准入秋后,西域都护府又要接受一大批儒生了。”杨恽摇头,大将军这两年对儒生们并未进行打压,但这明里暗里的讽喻若是被捅上去,恐怕反而会刺激了霍氏。
也能够理解,青州刺史部在这场地震中受害最深,家乡遭灾,儒生们自然是义愤填膺,非得讨个说法。
但在孙会宗提出,杨恽当年与任弘曾反驳过灾异之说,如今是否要写文章批驳时,杨恽却打了个哈欠:
“急什么,且再看看!”
……
事情与杨恽所料不差,这世上果然有头铁之人,地震消息传来的第四天,一个名为“严延年”的侍御史,在第三天时援引这篇文章,公然上疏弹劾大司马大将军,认为他应该为旱、蝗和关东的地震负责!
严延年固执不畏强权是出了名的,霍光刚废刘贺时,此人就上疏弹劾过大将军,说他“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霍光也没处置此人,只让他坐了冷板凳。
今日严延年再度开炮:“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灾异重仍,日月无光,山崩河决,五星失行,是肱股之不良也,今司徒、司空已责,唯司马未咎。”
严延年也知道这次不同上回,奏疏递上去后恐怕会被当做“妖言惑众”处理,于是他前脚才递了奏疏,后脚就逃出了城,等御史大夫派人上门拿人时,严延年已不见了踪影。
虽然廷尉下令从民间收缴散播谣言的文章简牍,逮捕那些积极宣扬此事的“清流”之士们,邸狱里关了几十人。但舆情已起,连长安九市也在议论纷纷,觉得这些年来灾害过多,或许真是大将军迟迟不归政于天子的缘故。
这是霍光执政十八年来,从未遇到过的重大危机,比废帝时更加棘手。他心心念念在执政期间解决匈奴问题,绝不可能自谴告老,但也为舆情所扰,这几日甚至开始落发,那白头是越搔越短。
从尚书台到两府,再到九卿百官,都十分为难,不知如何处置此事,大将军本人也深居简出,而外头的舆情越发汹涌,这是压抑了数年的情绪,虽然霍光又下令罢免了太常苏昌,但根本无法平息众怒。
就在此时,在地震消息传来的第四天,一份诏书,却被中黄门弘恭捧着,从温室殿送到了尚书台。
代任丞相的建平侯杜延年接过诏书,展开一观后情绪复杂,却又松了口气,便对因地震耽搁用兵计划烦恼不已,面临执政危机的霍光作揖道:
“大将军,天子……下罪己诏了!”
……
PS:第二章在傍晚。
缶,自得其乐,一副狂士行径。
而这一日,他的朋友孙会宗匆匆来访,将一份手抄的简牍交给杨恽,杨恽读后,不由哑然失笑。
“这群齐学之儒,倒是将我与西安侯玩剩下的事学了去。”
虽然元霆时,上百名贤良文学和太学生叩阙被一锅端,通通流放西域,但并不能阻止新的儒生成批进入长安,以齐鲁人士为主,虽然不再敢公然反对大将军之政,但私底下的评议少不了。
这些人有知识、有文化,不怕风险,不怕高官,他们自认为代表了齐鲁、关东乃至天下人的利益,遂在长安激扬名声,互相题拂,自号“清流”。
桓宽等人被视为不畏强御的殉道者,贤良文学们被冠以“元霆六十君子”之称,而这些“清流”交流的方式,恰恰是任弘和杨恽散播太史公书时用过的,在士人圈子里传递简牍文章,以达到一传十十传百,扩大舆论之效。
而今日这篇,简直是清流炮轰执政者的檄文!
这文章中历数了孝昭以来的各种灾异,比如去年的旱灾和蝗灾。
“荒,旱也,其旱阴云不雨,变而赤,因而除。师出过时兹谓广,其旱生!”
按照灾异学说的理论,旱灾和蝗灾都与战争有关,还举了很多例子,诸如武帝元光六年夏,蝗。对应的正是五将军众三十万伏马邑,欲袭单于。而元鼎五年秋,又蝗。是岁,四将军征南越及西南夷,开十余郡。
元封六年秋,再蝗。先是,两将军征朝鲜,开三郡。
太初元年夏,蝗从东方蜚至敦煌;三年秋,复蝗。元年,贰师将军征大宛,天下奉其役连年。
反正就是战争必旱,开疆拓土肯定会遇上蝗灾呗,去年的旱蝗,显然和任弘在北庭与匈奴单于开战有关。
至于这次地震预示着什么,文章中就更是意有所指了。
“周时贤人伯阳甫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于是有地震。今关东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
“《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其震,于水则波,于木则摇,于屋则瓦落!”
末尾又言:“《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视万世之君。自元凤时开西域,用兵匈奴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春秋》所记灾异尽备!”
只差学着当初的贤良文学呐喊一句“霍光下台,大政奉还”了。
杨恽放下手中的文章,他甚至能猜出来这一篇是哪几个人写的,毕竟自董仲舒后,《易》、《春秋》、《尚书·洪范》一起构成了“天人之道”的三大支柱,阴阳灾异学家们师法各异,但殊途同归。
孙会宗有些担忧:“此文是在明指大将军专权导致灾异啊。”
“不错,这些齐鲁之儒,真是丝毫不吸取前辈教训,说不准入秋后,西域都护府又要接受一大批儒生了。”杨恽摇头,大将军这两年对儒生们并未进行打压,但这明里暗里的讽喻若是被捅上去,恐怕反而会刺激了霍氏。
也能够理解,青州刺史部在这场地震中受害最深,家乡遭灾,儒生们自然是义愤填膺,非得讨个说法。
但在孙会宗提出,杨恽当年与任弘曾反驳过灾异之说,如今是否要写文章批驳时,杨恽却打了个哈欠:
“急什么,且再看看!”
……
事情与杨恽所料不差,这世上果然有头铁之人,地震消息传来的第四天,一个名为“严延年”的侍御史,在第三天时援引这篇文章,公然上疏弹劾大司马大将军,认为他应该为旱、蝗和关东的地震负责!
严延年固执不畏强权是出了名的,霍光刚废刘贺时,此人就上疏弹劾过大将军,说他“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霍光也没处置此人,只让他坐了冷板凳。
今日严延年再度开炮:“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灾异重仍,日月无光,山崩河决,五星失行,是肱股之不良也,今司徒、司空已责,唯司马未咎。”
严延年也知道这次不同上回,奏疏递上去后恐怕会被当做“妖言惑众”处理,于是他前脚才递了奏疏,后脚就逃出了城,等御史大夫派人上门拿人时,严延年已不见了踪影。
虽然廷尉下令从民间收缴散播谣言的文章简牍,逮捕那些积极宣扬此事的“清流”之士们,邸狱里关了几十人。但舆情已起,连长安九市也在议论纷纷,觉得这些年来灾害过多,或许真是大将军迟迟不归政于天子的缘故。
这是霍光执政十八年来,从未遇到过的重大危机,比废帝时更加棘手。他心心念念在执政期间解决匈奴问题,绝不可能自谴告老,但也为舆情所扰,这几日甚至开始落发,那白头是越搔越短。
从尚书台到两府,再到九卿百官,都十分为难,不知如何处置此事,大将军本人也深居简出,而外头的舆情越发汹涌,这是压抑了数年的情绪,虽然霍光又下令罢免了太常苏昌,但根本无法平息众怒。
就在此时,在地震消息传来的第四天,一份诏书,却被中黄门弘恭捧着,从温室殿送到了尚书台。
代任丞相的建平侯杜延年接过诏书,展开一观后情绪复杂,却又松了口气,便对因地震耽搁用兵计划烦恼不已,面临执政危机的霍光作揖道:
“大将军,天子……下罪己诏了!”
……
PS:第二章在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