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2/2)
笔趣阁 www.biquge2.com,新唐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二祭献者,安乐公主为最后祭献者。苏瑰认为这样做于礼不合,在皇帝面前指责祝钦明。皇帝虽然心中明白,但终于照祝钦明的建议行礼。
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初任仆射,独不进献。到侍宴时,将作大匠宗晋卿说:“任官仆射竟不烧尾,岂不喜哉?”皇帝听了默不做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宰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愚蠢不能称职,所以不敢烧尾。”
皇帝驾崩,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任太尉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韦巨源、萧至忠、宗楚客、纪处讷、韦温、李峤、韦嗣立、唐休瞡、赵彦昭及苏瑰等人在禁中议事。宗楚客讨好说:“太后临朝,应该停止相王辅政。皇太后与相王有叔嫂不通问之礼。”苏瑰严肃地说:“遗制,是先帝的意思,怎能更改?”宗楚客等人生气了,终于削除相王辅政的事。苏瑰称病不入朝。这个月,韦氏败亡,睿宗即位,升苏瑰为左仆射。
景云元年(710),年老有病,罢政职,任太子少傅。死时年七十二岁。追赠司空、荆州大都督,赐谥为“文贞”皇太子另次发哀。苏瑰遗嘱薄葬,仅要布车一乘。
苏瑰治州时,考核政绩总能得优秀。
任宰相时,陈述当世的利弊很多。韦温当初任汴州司仓参军,曾因受贿被杖责。
到韦温当权了,很害怕苏瑰的严正,不敢伤他。开元二年(714),皇帝赐其家实封一百户,他的长子苏廷页坚持辞谢不受。
于是提升中子苏耣为左补阙。开元六年(718),诏令苏瑰与刘幽求一同配享睿宗庙廷。
文宗大和年间,奖励其旧德,授官给苏瑰的第四代孙子苏翔。
苏瑰的儿子中,苏廷页、苏诜显赫有政绩。
苏颋,字廷硕,小时候就极聪明,眼睛一扫就能看一千字,且即刻能背诵。
二十岁考中进士,补任乌程尉。武后封禅嵩高山,要求荐举贤人才,升苏颋为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吏部侍郎马载说:“古人说一日千里,王佐之才,苏生就是这样的人。”再升为监察御史。长安年间,诏令苏颋复核来俊臣等人所造成的冤案,苏颋一个一个地查验诬陷的情况,为他们洗雪。后来,升任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任中书舍人。那时,他父亲苏瑰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在朝中掌管枢密。朝廷内外都以为荣。
玄宗平定内乱,书诏非常多,全由苏颋一个人在太极后阁,口述书诏内容,由书史笔录。苏颋口述时,多种头绪、不同功过、轻重等级滔滔不绝,均丝毫不差。
书史说“:求求您说慢一点,不然,我的手腕都要掉了。”中书令李峤说:“舍人,思如泉涌,我比不上他。”升苏颋为太常少卿,仍主管制诰之事。景云年中,父亲死,有诏令起复(不待丧期满而起用)为工部侍郎,苏颋辞谢不受,辞理恳切,诏许他依例服丧,丧期满后就职。皇帝问宰相“:有没有从工部侍郎就升任中书侍郎的?”宰相回答:“陛下任用贤能,何必计较其资历呢?”于是诏令任苏颋为中书侍郎。皇帝勉励他说:“正有好官缺额,我多次想用你,但交给宰相议论时没有人提到你,我为你感到遗憾。自从陆象先死后,紫微侍郎一职还没有补上,我考虑这个位置非你莫属。”苏颋叩头拜谢。
第二天,加主管制诰职,给政事食,给食制就从苏颋开始。那时,李耣为紫微侍郎,与苏颋同掌文诰。皇帝说:“前世李峤、苏味道是当时文坛上的高手,时人称之为‘苏、李’。如今我有了苏颋及李耣,不愧于前人。”不久,苏颋承袭父封为许国公。
吐蕃来侵犯边境,各将领多次战败,吐蕃更加张狂,骑兵侵入内地。皇帝非常生气,准备亲自率兵讨伐。苏颋劝谏说“:古代称吐蕃那里为‘荒服’,即荒凉卑微之意,不是常年奉职有贡献的地域。
所以他们入侵,就抵御将他们打退,他们退兵了,也不去追赶。把他们比作禽兽一样地养育他们,既笼络又防范。就好像打猎,若不是要用它们的毛羽做衣服,用它们的肉祭郊庙,为王者是不去射杀它们的。何况以万乘天下之至尊而去与犬羊、蚊虻较量胜负呢?边远蛮荒之夷人,是不值得劳驾天子的。不过,兵法中说,先造声势,然后实战。陛下可以下达一个亲征的诏书,而敕令勇将谋臣统兵出征,那样吐蕃指日可破,也不需要陛下亲自去行天讨了。臣认为岐州、陇州多年穷困荒凉,假若千乘万骑的人马前往,军饷供应庞大势必增加徭役,加上外寇的掠夺,人民将不堪重负,此其一。戎虏的性格,来得突然,去得也飞快,打败了逃走不以为耻,打胜了也不需要告宗庙。
假若我大军一到边界,他们害怕了作鸟兽散,再又四面八方地来骚扰,我们将受他们愚弄,此其二。太上皇听说陛下亲自面对敌人战地,不能不担忧,令上皇挂念,陛下怎能心安?此其三。汉朝蒯成侯曾劝谏汉高祖说:‘皇上曾亲自操劳,难道说没有人能做事吗?’汉高祖认为这话是为了爱护他。如今这么多将相大臣,难道没有人能为陛下宣谕朝廷的力量吗?为什么要如此轻率地亲征?”皇帝不答理。
苏颋再次上书:“王者之师,只在讨伐有罪,而不在争取必胜。蕃属朝贡不足或不时,王下令征伐,于是陈兵其郊野,蕃属认罪后即收兵。并不是一定要亲临战场使敌人害怕了不敢出战。古代天子不亲自带兵,只有黄帝曾亲自五十二次战斗,那是天下未平之时。自从阪泉将炎帝战败,大功告成后,黄帝也就闲居以修身,以德治国,无刑无战。陛下当年平定祸乱,现在正该居高临下,以从长远出发,制定礼乐、封泰山、禅梁父、缅怀黄帝、登空桐山。为什么要厌离天居,披坚执锐,而去做一日之争战?现在吐蕃派遣他的大头领来冒犯国令,我军吏们一次不能取胜,陛下就立刻降至尊而与之对敌,即使早上出发晚上即获胜利,也不值得向四夷夸耀,为什么要劳动皇帝圣躬呢?听说虏人,就是偷盗羊、马,抢粮食衣服,并没有杀戮边区人民,他们的罪过是可以原谅的。臣担心吐蕃若是徘徊,牵动了北狄,他们听说王师出征,乘虚而入幽州、并州,侵犯灵州、夏州,南下惊动京师,以致太上皇忧虑不能安心。
这样陛下为求天下之安,却不能使亲人安宁。臣一向认为陛下居于国中,指挥制胜,是最好的策略。如能选择良将,用重金募兵,严格约束,违律者杀,杀敌者赏,另一方面用重金收买虏人酋长,吐蕃之亡就计日可待了。愿陛下安下心来,待西面战报来了再做打算。”正好,薛讷大破吐蕃军,俘获甚多。因此,皇帝亲征之事也就作罢。
那时,皇帝诏令在靖陵立碑,命苏颋撰写碑文。苏颋推辞说“:前代的帝王及皇后,都没有神道碑。行事不遵照古训,就称为不法。如果靖陵建碑,那陛下祖宗的陵墓,也都必须追建。否则后代将怎么看这事?”皇帝不听。
开元四年(716),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瞡一同执国政。宋瞡为人刚直,很多事都能断然裁决,苏颋都顺从其美。若在皇帝面前奏事,宋瞡有没说到的,或应对时一时答不上来的,苏廷页就协助完成。如皇帝不能即刻会意的,苏颋就再次申说宋瞡的意见,所以他们的奏请,皇帝没有不答应听从的。这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宋瞡曾说“:我与苏氏父子同为宰相,仆射是忠厚长者,确是国家宝器,若论献策献计,纠偏匡正,有事当即判断处理,至公无私,则现在的宰相超过他的父亲了。”
开元八年(720),罢为礼部尚书。不久,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各州。当时,蜀地凋敝,人民不得不流亡,皇帝诏令苏颋收剑南山泽的盐铁自救。苏颋即招募戍人,拿出工钱,开盐井,置铁炉,量入为出,将所赚的钱买谷子,充实粮库。那时,前司马皇甫恂出使到蜀,取库钱买锦半臂、琵琶捍拨、玲珑鞭,苏颋不肯给钱,并上书说“:使者出来均负有使命,竟先取不急之需,这不是陛下用山泽之利来供给军费的原意。”有人对苏廷页说:“公在远离京都的地方,不可以冒犯皇上的旨意的。”苏颋说“:不能这么说。一个英明的皇帝决不会以私人所喜来夺取公众的利益的。我怎么可以因离皇帝远而不顾忠臣应有的气节呢?”辒州蛮酋苴院,与吐蕃联合谋划入侵。苏颋抓获了一个间谍。官吏们都要求出兵讨伐,苏颋不答应,只写了封信交给那间谍,并放他回去。信中只说“不可以这样干”苴院得信十分羞愧,不敢入侵边境。
开元十三年(725),跟随皇帝东封泰山。诏令苏颋撰写朝觐碑文,世人均极赞赏。还京后,要他分管选官之事。开元十五年(727)死,终年五十八岁。皇帝依旧视朝,起居舍人韦述上疏说:“贞观、永徽年间,大臣死,都要罢朝举哀,以表示从始至终之恩,以及君臣之间的大义。
这样做,上有表彰贤能记载旧臣之德,下有生荣死哀之美誉。古代晋国知悼子死,平公依旧宴乐,杜蒉进言,马上醒悟。
此事春秋上都记载详尽,礼经以为美谈。已故礼部尚书苏颋,几代都为辅弼大臣,奉事陛下二十多年,现今去而不返,国人都哀痛叹息。望陛下能纪念功臣不忘旧人,应该当即废朝,以明君臣之义。”皇帝说“:这正是我的意思。”就在当天在洛城南门设帐举哀,停朝两天。追赠右丞相,赐谥为“文宪”入葬的那天,皇帝正游咸宜宫,将去打猎,听说苏颋入葬,说:“苏颋将要入葬,我怎忍心游乐呢?”半路就返回。
苏颋生性廉洁有节制,所得薪俸全都送给弟弟和亲戚们,家中毫无积蓄。
景龙年后,与张说同以文章闻名。当时人称他们为“燕许大手笔”皇帝非常喜欢他的文章,说:“你所写的诏令,另录一个副本,署上‘臣某撰’字样,我要留下时常翻阅。”后来,此事成为一个典。其后李德裕曾写文章论及此事,说:“近世的诏诰,只有苏颋在叙事之外还有特色文章。”
张说,字道济,一说字说之。其祖先从范阳迁到河南,就改为洛阳人了。永昌年间,武后考贤良方正,诏令吏部尚书李景谌把考生名字都糊没再来覆校,张说所对的得第一名。后来署为乙等,授官太子校书郎,升左补阙。
武后曾问:“各儒士谈起自己的氏族,都说是炎、黄的后代,难道上古没有普通百姓吗?你倒说说看。”张说说“:古代人没有姓,就像现在的夷狄一样,自从炎帝到姜,黄帝到姬,才以出生地作为姓。后来天子以德建国,就以其德性而赐姓。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而赐给的姓只有十四个。德性相同的,姓也同;德性不同的,姓也不同。再后来,或者用官名,或者用国名;或者用王父的字,赐给为氏族。时间长了,也就作为姓了。
到唐尧、虞舜,再到战国,姓和族都慢慢多起来。周朝衰微,列国也灭亡了,人们各以他原来的国名作为氏,到两汉时,人都有姓了。所以用国名作姓的,以韩、陈、许、郑、鲁、卫、赵、魏为多。”武后说:“说得好。”
久视年间,武后到三阳宫避暑,到了秋天还不回京。张说上疏说:“三阳宫距洛阳一百六十里,有伊水的阻隔,有萫坂的遮挡。夏天已过,秋天来临,渐有水潦之积,道路被冲毁不少,山坡十分险峻,运输十分不便。伊水上又无桥梁,咫尺有如千里。扈从兵马,每日都需要粮草。陛下的太仓、武库都在京都,仓、库内的粮食兵器,蓄积如山。
陛下为什么离开宗庙所在之上都,而安居僻远之山谷?这就像倒拿着戟、剑,把戟柄、剑把给别人看,臣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么做。
“灾祸变乱的发生,都在人疏忽的时候。所以说:‘安乐时定要有所警戒,不要做将来后悔的事。’这是不可再留于此的理由之一。告成地方偏小,各方面人都集聚在此,填掉农田,扩充城廓,又将原居民驱赶出去,在野郊搭篷暂住,风雨突然袭来,无处躲避,孤寡老病的人也都流落街巷。陛下为民父母,将如何对待他们?这是不可再留于此的理由之二。
三阳宫内池亭奇巧,吸引陛下观赏,削去山峦以建楼观,挡住河流,以致海水高涨。下则贯通地脉,上则高出云天。改变了山川自然之气,剥夺了桑农耕种之土。长途运输奇木异石,深山伐木凿石,山谷中劳役之声不断,从春至夏从未间断。劝陛下这样做的人,难道能是君子正人吗?诗中说:‘民人有劳有止,则可得到安定。’这是不可再留于此的理由之三。御苑东西长二十里,外面没有墙垣门禁,苑内又有丛林溪谷,是猛兽出没的地方,也是暴徒藏身的地方。陛下常常出行时很少随从,清道警戒都不严格,穿行于林草茂密之处,翻越山陵陡峭之地。假如突然出现猛兽狂人,惊犯了陛下,岂不危险?易中说:‘时刻要居安思危,预作防范。’愿陛下为万民着想,自我持重,这是不可再留于此的理由之四。
“如今,北方有胡人窥视边区,南方有夷獠不断骚扰,关西小旱,收成堪忧。
安东是个基本平年。漕运刚刚开始。切盼陛下能及时返回,深居京都,止息人民的劳役,让他们去农耕,施行上国的恩德,以安抚招徕边远之人。停止不急需的工程,节约无成效的费用,静心淡怀,可臻亿万年。苍苍众生,莫不为此而感幸。臣自我估计臣的粗浅的论议,陛下十句听不进一句。因为臣阻遏了陛下的游兴,用长远的国家利益请陛下丢弃目前的欢乐。还没有取得明主的信任,就已经触犯了贵臣的意志。然而臣只有赤诚之心而不惜死,不愿辜负陛下交付的职责。”
疏奏上去,武后不答理。
长安初年,升任凤阁舍人。那时,张易之诬陷魏元忠,要张说作证。张说在御前对证时说“:魏元忠从未说过不顺之言。”违背了武后的旨意,被流放钦州。
中宗立,召回任兵部员外郎,不久历任工部侍郎及兵部侍郎。因母丧回家。丧期开始,诏令复起任黄门侍郎。张说多次上表辞谢,语言恳切,请求能服完母丧。
那时,礼教衰薄,大多数人都以能在丧期中起复为荣耀,而张说独能坚守礼节,天下人都称赞他。除丧后,依然任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即位,升张说为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谯王重福死,东都重福的党羽几百人,案子长久不能判决。诏令张说去审讯,只一个晚上就将主谋审出。诛杀了张灵均、郑。。,其他人被冤枉逮捕的一律释放。皇帝嘉奖他不冤枉好人,不遗漏恶人,给予慰劳。那时,临淄王为太子,张说与司业褚无量都任侍读,太子的行为极守亲礼,十分恭顺。过年以后,升张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景云二年(711),皇帝对侍臣说:“有术家上言,五天之内将会有急兵入营,你们为我做好防备。”左右惊讶相顾,不知该怎么回答。张说说“:这是有小人想撼动东宫。陛下假若正式公布由太子监国,那就君臣的名份明确了。小人自然胆怯,无妄之灾也就不会产生了。”皇帝醒悟,当即下制由皇太子监国。第二年,皇太子即帝位,太平公主引荐萧至忠、崔。。等人为宰相,因为张说不阿附太平公主,任他为尚书左丞,罢知政事,为东都留守。张说心中明白太平公主等人心怀阴谋,于是派使者向玄宗献上一把佩刀,请皇帝迅速决策。皇帝接纳了他的建议。后来,萧至忠等人被诛,张说被召回任中书令,封爵燕国公,赐他封二百户。
起初,武后末年时,曾在冬季表演由西域传来的泼寒舞蹈,中宗曾登楼观赏。
现在,因四夷来朝,再次做这种表演。张说上疏说“:臣听说韩宣到鲁国去见到周礼的庄重,十分感叹,孔子去齐国,列数倡优的罪孽。那时的诸侯国尚且如此看重正统礼乐,何况天朝呢?如今四夷前来求和,派使者来谒见天子,应该用礼乐来接待他们,且让他们参观兵威。他们虽说是戎夷少数民族,但也不可轻视。
怎么知道他们中间没有驹支一样的辩才、由余一样的贤人呢?而且用冷水泼胡人而乞寒,没听说有典,裸体跳舞,浇水投泥,盛德之人怎能观看?恐怕不符合用礼乐教化边远之人,用盛德折服不义之军的道理吧。”皇帝接纳,从此再不做泼寒胡之游戏。
张说一直与姚崇不相和,因此被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又因事牵连,下任岳州刺史,停止其他封户。
张说既不能得执政者之欢心,内心常怀警惕。张说平时与苏瑰很要好,那时苏瑰的儿子苏耮任宰相。张说写了篇五君咏献给苏耮。文中五君之一就是苏瑰。在瑰逝世忌日送过去。苏耮读了诗感动得呜咽不止。不久,见着皇帝时就说张说忠良正直有功,不该丢弃在外地,于是调张说为荆州长史。
不久,派张说为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入朝时以军装晋谒。皇帝大喜,任他为检校并州长史,兼天平军大使,修国史,敕令他带着稿本就在军中修撰。
开元八年(720),朔方军大使王聈诛杀了河曲降将阿布思等一千多人。当时并州的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的人心中都怀疑惧。张说拿了符节,只带了二十轻骑,直到他们的部落,宿于帐下,召见部落的酋长大豪,加以安抚慰勉。副使李宪认为虏人不可测,不该轻易入不测之地。张说回答说“:我的肉不是黄羊肉,不怕他们会吃;我的血不是野马血,不怕他们会刺。一个士,应该见危难时舍命相救,到部落中去正是我舍命之时。”九姓人为张说之义所感,安下心来。后来,王聈去讨伐兰池的叛胡康待宾,皇帝诏令张说去与王聈一同商量对策。当时,党项羌也连兵来攻银城,张说率领一万人马出合河关乘其不备,打得他们大败,直追赶到骆驼堰。羌人胡人自相猜疑,夜间自相残杀。康待宾逃入铁建山,其他的人也都逃散。张说招纳党项,让他们回到原地。副使史献建议杀尽党项,张说不同意,向皇帝奏请设置麟州以安顿羌人。
就在这一年,召张说回京,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张说要让给宋瞡、陆象先,未蒙允许。第二年,诏令张说为朔方节度大使,亲赴五城,督各州兵马,时常巡边。那时,庆州方渠降胡康待宾的余党康愿子又叛,自称可汗,掠夺牧马,涉河出塞。张说督兵进讨,追到木般木山将康愿子抓获,且捕得叛胡三千人。
于是建议将河曲六州的残胡五万多人迁入唐州、邓州、仙州、豫州等地。将河南朔方之地空出来。张说论功受赐实封三百户。以前,边镇的戍兵常有六十多万。
张说认为太平之时戍兵无事干,建议撤销二十万,让他们回家耕种。天子怀疑此建议的可行性,张说说:“边兵虽多,但各将帅都只管拥兵自卫,役使兵丁营私。
真能制敌,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担心裁减人员会招来寇贼。臣请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担保。”皇帝于是同意。当时宿卫的兵贫弱,轮班休假时很多都逃跑了。张说建议招募壮士,修改条令,减少劳役。不到十天,选得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增强京师的守卫。这就是后来称为“弓广骑”的卫队。
皇帝从东都回京师,就便到达并州。
张说见皇帝时说:“太原,是国家王业的发祥地,陛下巡视到此,振威耀武,并建碑纪德以表达永恩的意思。由河东入京师,那里有汉武帝时为祭祀后土的月隹上祠,这种祭祀后土之礼长久未行了,历代都没能举行。愿陛下能振兴典礼,为三农祈福。这是恩赐万民之福。”皇帝接受他的建议,过月隹上祠时祭祀了后土。回京后,升张说为中书令。
张说又倡议封禅,受诏令与各儒官草拟封禅时的礼仪程序。旧仪程有不合适的,张说很多都加以改正。皇帝召张说及礼官学士赐宴集仙殿,说:“我今日与各位贤者同宴于此,宜改名为集贤殿。”于是下制,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任张说为集贤院学士,管理院事。封禅回来后,任张说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皇帝诏令张说撰写封禅坛颂,刻在泰山,以夸成功。当初,左丞相源乾曜本不同意封禅,而张说再三要求,于是对张说有了看法。及至登山,应该跟随上山的执事官,张说都点他所喜欢的人,而且都超级升为五品。随行的兵士,只加功勋而没有赐物。众人因此而埋怨张说的专权。
御史中丞宇文融先献策,请收集天下的游民及籍外剩田,设置十道的劝农使,分往郡县检察。张说怕他们扰人不便,多次建议不这样做。这时,宇文融奏请吏部设置十铨,由宇文融与苏廷页等分管考察遴选官员之事。宇文融有所建议奏请,张说常常贬抑他。宇文融心中怀恨。于是与崔隐甫、李林甫共同揭发检举张说“招引术士王庆则夜间祈祷,又招引僧人道岸刺探时事,其亲信张观、范尧臣依仗张说的权力,收贿卖权,擅自给太原九姓羊钱一千万”揭发的内容极为丑恶,皇帝看了大怒,诏令源乾曜、崔隐甫及刑部尚书韦抗,就在尚书省审讯张说,还调出金吾兵包围了他的家。张说的哥哥左庶子张光到朝堂割耳朵鸣冤。
皇帝派高力士去看,见张说蓬头垢面,坐在草席上,他的家人用瓦钵子装着粗米饭及腌菜给他吃,作为自罚。高力士回报了情况,说:“张说往日一向忠心,且与国有功。”皇帝也有些同情他。于是罢了张说中书令之职,诛杀了王庆则等人,牵连的还有十多人。张说既罢了政事,就在集贤院专修国史。张说还上书乞停止右丞相一职,皇帝不许。每遇有军国大事,皇帝总要派人去咨问。崔隐甫等人怕皇帝还会复用张说,就巧文诋毁他,平时不喜欢张说的人又写了篇疾邪篇。
皇帝知道后,就诏令张说退休。
张说刚开始任宰相时,皇帝打算讨伐吐蕃,张说秘密奏请允许吐蕃讲和,使边境得以休养生息。皇帝说“:我等王君耯来商量。”张说出来后告诉源乾曜说:“王君耯贪功心急,定会用兵取利。他一进去,我的建议一定不被采纳的。”后来,王君耯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兵。张说估计王君耯会败,于是将辒州的斗羊献给皇帝,上表说:“假如羊能说话,它必定会说‘:斗而不止,当即就有斗死的。’它所以能活命,全赖至仁不残,量力取欢即止。”皇帝明白他的意思,收下羊,赐彩千匹。后来,瓜州失守,王君耯死。
开元十七年(729),张说又为右丞相,升左丞相。到任之日,敕令所司供帐,设音乐,由大内拿出酒食,皇帝还为之赋诗。不久,任开府仪同三司。开元十八年(730)死,终年六十四岁。皇帝为之停止元旦的正会。追赠太师,赐谥为“文贞”群臣驳议,以为不称“文贞”
皇帝亲自为他写神道碑,御笔赐谥。这才最后定下。
张说看重气节,讲信誉,在君臣朋友之间,讲究大义。皇帝在东宫时,与他一起秘密商议的事甚多,后来终于成为开元宗臣。朝廷中的大文章,大都出自张说之手。皇帝喜好文辞,要写什么,一定要张说起草。张说善于用人之长,引荐了很多天下的知名之士,帮佐王化,粉饰典章。天子尊崇经术,开馆设学士、修太宗之政等事,都是张说倡议的。他的文章,思路开阔精致,尤其长于碑志,是世人所不及的。后来贬谪到岳州,其时的诗格外凄婉,人们说是得江山之助。曾主管集贤图书。当中虽有一年退休,但仍在家中修史。
当初,皇帝想给张说大学士一衔,张说辞谢说“:学士本没有什么‘大’称,是中宗要推崇所宠的大臣,这才设立的,臣不敢有此称。”再三推辞才作罢。后来在集贤院宴饮,旧例,官尊者先饮。张说说“:我听说儒者所推崇者为道,不以官职为先后。大帝时修史的有十九人。长孙无忌是国舅,每次宴饮都不肯先举杯。
长安年间,我参与修珠英。当时的学士也不以官阶为先后。”于是大家同时举杯。当时人都佩服他行为得体。中书舍人陆坚认为集贤院中有些人称不上是学士,所司供膳太好,无益于国,建议罢去。
张说听说后说:“自古帝王功成,会有自满奢侈的失误,有的大建园林池观,有的享乐于声色犬马。现在陛下崇尚儒术,追求王道,亲自来宣讲议论,延请豪杰俊才。丽正书院是天子礼乐之司,费用很小而好处极大。陆生的建议,是他不了解情况所致。”皇帝由此对陆坚很冷淡。
张说曾经为他的父亲做碑文,皇帝为他御笔书写题额:“呜呼,积善之墓。”
张说死后,皇帝派人到他家去抄录他的文章,流行于世。开元后,宰相不以姓著者,称之为“燕公”大历年间,诏令配享玄宗庙廷。儿子张均、张耹、张聓。
二祭献者,安乐公主为最后祭献者。苏瑰认为这样做于礼不合,在皇帝面前指责祝钦明。皇帝虽然心中明白,但终于照祝钦明的建议行礼。
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初任仆射,独不进献。到侍宴时,将作大匠宗晋卿说:“任官仆射竟不烧尾,岂不喜哉?”皇帝听了默不做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宰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愚蠢不能称职,所以不敢烧尾。”
皇帝驾崩,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任太尉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韦巨源、萧至忠、宗楚客、纪处讷、韦温、李峤、韦嗣立、唐休瞡、赵彦昭及苏瑰等人在禁中议事。宗楚客讨好说:“太后临朝,应该停止相王辅政。皇太后与相王有叔嫂不通问之礼。”苏瑰严肃地说:“遗制,是先帝的意思,怎能更改?”宗楚客等人生气了,终于削除相王辅政的事。苏瑰称病不入朝。这个月,韦氏败亡,睿宗即位,升苏瑰为左仆射。
景云元年(710),年老有病,罢政职,任太子少傅。死时年七十二岁。追赠司空、荆州大都督,赐谥为“文贞”皇太子另次发哀。苏瑰遗嘱薄葬,仅要布车一乘。
苏瑰治州时,考核政绩总能得优秀。
任宰相时,陈述当世的利弊很多。韦温当初任汴州司仓参军,曾因受贿被杖责。
到韦温当权了,很害怕苏瑰的严正,不敢伤他。开元二年(714),皇帝赐其家实封一百户,他的长子苏廷页坚持辞谢不受。
于是提升中子苏耣为左补阙。开元六年(718),诏令苏瑰与刘幽求一同配享睿宗庙廷。
文宗大和年间,奖励其旧德,授官给苏瑰的第四代孙子苏翔。
苏瑰的儿子中,苏廷页、苏诜显赫有政绩。
苏颋,字廷硕,小时候就极聪明,眼睛一扫就能看一千字,且即刻能背诵。
二十岁考中进士,补任乌程尉。武后封禅嵩高山,要求荐举贤人才,升苏颋为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吏部侍郎马载说:“古人说一日千里,王佐之才,苏生就是这样的人。”再升为监察御史。长安年间,诏令苏颋复核来俊臣等人所造成的冤案,苏颋一个一个地查验诬陷的情况,为他们洗雪。后来,升任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任中书舍人。那时,他父亲苏瑰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在朝中掌管枢密。朝廷内外都以为荣。
玄宗平定内乱,书诏非常多,全由苏颋一个人在太极后阁,口述书诏内容,由书史笔录。苏颋口述时,多种头绪、不同功过、轻重等级滔滔不绝,均丝毫不差。
书史说“:求求您说慢一点,不然,我的手腕都要掉了。”中书令李峤说:“舍人,思如泉涌,我比不上他。”升苏颋为太常少卿,仍主管制诰之事。景云年中,父亲死,有诏令起复(不待丧期满而起用)为工部侍郎,苏颋辞谢不受,辞理恳切,诏许他依例服丧,丧期满后就职。皇帝问宰相“:有没有从工部侍郎就升任中书侍郎的?”宰相回答:“陛下任用贤能,何必计较其资历呢?”于是诏令任苏颋为中书侍郎。皇帝勉励他说:“正有好官缺额,我多次想用你,但交给宰相议论时没有人提到你,我为你感到遗憾。自从陆象先死后,紫微侍郎一职还没有补上,我考虑这个位置非你莫属。”苏颋叩头拜谢。
第二天,加主管制诰职,给政事食,给食制就从苏颋开始。那时,李耣为紫微侍郎,与苏颋同掌文诰。皇帝说:“前世李峤、苏味道是当时文坛上的高手,时人称之为‘苏、李’。如今我有了苏颋及李耣,不愧于前人。”不久,苏颋承袭父封为许国公。
吐蕃来侵犯边境,各将领多次战败,吐蕃更加张狂,骑兵侵入内地。皇帝非常生气,准备亲自率兵讨伐。苏颋劝谏说“:古代称吐蕃那里为‘荒服’,即荒凉卑微之意,不是常年奉职有贡献的地域。
所以他们入侵,就抵御将他们打退,他们退兵了,也不去追赶。把他们比作禽兽一样地养育他们,既笼络又防范。就好像打猎,若不是要用它们的毛羽做衣服,用它们的肉祭郊庙,为王者是不去射杀它们的。何况以万乘天下之至尊而去与犬羊、蚊虻较量胜负呢?边远蛮荒之夷人,是不值得劳驾天子的。不过,兵法中说,先造声势,然后实战。陛下可以下达一个亲征的诏书,而敕令勇将谋臣统兵出征,那样吐蕃指日可破,也不需要陛下亲自去行天讨了。臣认为岐州、陇州多年穷困荒凉,假若千乘万骑的人马前往,军饷供应庞大势必增加徭役,加上外寇的掠夺,人民将不堪重负,此其一。戎虏的性格,来得突然,去得也飞快,打败了逃走不以为耻,打胜了也不需要告宗庙。
假若我大军一到边界,他们害怕了作鸟兽散,再又四面八方地来骚扰,我们将受他们愚弄,此其二。太上皇听说陛下亲自面对敌人战地,不能不担忧,令上皇挂念,陛下怎能心安?此其三。汉朝蒯成侯曾劝谏汉高祖说:‘皇上曾亲自操劳,难道说没有人能做事吗?’汉高祖认为这话是为了爱护他。如今这么多将相大臣,难道没有人能为陛下宣谕朝廷的力量吗?为什么要如此轻率地亲征?”皇帝不答理。
苏颋再次上书:“王者之师,只在讨伐有罪,而不在争取必胜。蕃属朝贡不足或不时,王下令征伐,于是陈兵其郊野,蕃属认罪后即收兵。并不是一定要亲临战场使敌人害怕了不敢出战。古代天子不亲自带兵,只有黄帝曾亲自五十二次战斗,那是天下未平之时。自从阪泉将炎帝战败,大功告成后,黄帝也就闲居以修身,以德治国,无刑无战。陛下当年平定祸乱,现在正该居高临下,以从长远出发,制定礼乐、封泰山、禅梁父、缅怀黄帝、登空桐山。为什么要厌离天居,披坚执锐,而去做一日之争战?现在吐蕃派遣他的大头领来冒犯国令,我军吏们一次不能取胜,陛下就立刻降至尊而与之对敌,即使早上出发晚上即获胜利,也不值得向四夷夸耀,为什么要劳动皇帝圣躬呢?听说虏人,就是偷盗羊、马,抢粮食衣服,并没有杀戮边区人民,他们的罪过是可以原谅的。臣担心吐蕃若是徘徊,牵动了北狄,他们听说王师出征,乘虚而入幽州、并州,侵犯灵州、夏州,南下惊动京师,以致太上皇忧虑不能安心。
这样陛下为求天下之安,却不能使亲人安宁。臣一向认为陛下居于国中,指挥制胜,是最好的策略。如能选择良将,用重金募兵,严格约束,违律者杀,杀敌者赏,另一方面用重金收买虏人酋长,吐蕃之亡就计日可待了。愿陛下安下心来,待西面战报来了再做打算。”正好,薛讷大破吐蕃军,俘获甚多。因此,皇帝亲征之事也就作罢。
那时,皇帝诏令在靖陵立碑,命苏颋撰写碑文。苏颋推辞说“:前代的帝王及皇后,都没有神道碑。行事不遵照古训,就称为不法。如果靖陵建碑,那陛下祖宗的陵墓,也都必须追建。否则后代将怎么看这事?”皇帝不听。
开元四年(716),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瞡一同执国政。宋瞡为人刚直,很多事都能断然裁决,苏颋都顺从其美。若在皇帝面前奏事,宋瞡有没说到的,或应对时一时答不上来的,苏廷页就协助完成。如皇帝不能即刻会意的,苏颋就再次申说宋瞡的意见,所以他们的奏请,皇帝没有不答应听从的。这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宋瞡曾说“:我与苏氏父子同为宰相,仆射是忠厚长者,确是国家宝器,若论献策献计,纠偏匡正,有事当即判断处理,至公无私,则现在的宰相超过他的父亲了。”
开元八年(720),罢为礼部尚书。不久,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各州。当时,蜀地凋敝,人民不得不流亡,皇帝诏令苏颋收剑南山泽的盐铁自救。苏颋即招募戍人,拿出工钱,开盐井,置铁炉,量入为出,将所赚的钱买谷子,充实粮库。那时,前司马皇甫恂出使到蜀,取库钱买锦半臂、琵琶捍拨、玲珑鞭,苏颋不肯给钱,并上书说“:使者出来均负有使命,竟先取不急之需,这不是陛下用山泽之利来供给军费的原意。”有人对苏廷页说:“公在远离京都的地方,不可以冒犯皇上的旨意的。”苏颋说“:不能这么说。一个英明的皇帝决不会以私人所喜来夺取公众的利益的。我怎么可以因离皇帝远而不顾忠臣应有的气节呢?”辒州蛮酋苴院,与吐蕃联合谋划入侵。苏颋抓获了一个间谍。官吏们都要求出兵讨伐,苏颋不答应,只写了封信交给那间谍,并放他回去。信中只说“不可以这样干”苴院得信十分羞愧,不敢入侵边境。
开元十三年(725),跟随皇帝东封泰山。诏令苏颋撰写朝觐碑文,世人均极赞赏。还京后,要他分管选官之事。开元十五年(727)死,终年五十八岁。皇帝依旧视朝,起居舍人韦述上疏说:“贞观、永徽年间,大臣死,都要罢朝举哀,以表示从始至终之恩,以及君臣之间的大义。
这样做,上有表彰贤能记载旧臣之德,下有生荣死哀之美誉。古代晋国知悼子死,平公依旧宴乐,杜蒉进言,马上醒悟。
此事春秋上都记载详尽,礼经以为美谈。已故礼部尚书苏颋,几代都为辅弼大臣,奉事陛下二十多年,现今去而不返,国人都哀痛叹息。望陛下能纪念功臣不忘旧人,应该当即废朝,以明君臣之义。”皇帝说“:这正是我的意思。”就在当天在洛城南门设帐举哀,停朝两天。追赠右丞相,赐谥为“文宪”入葬的那天,皇帝正游咸宜宫,将去打猎,听说苏颋入葬,说:“苏颋将要入葬,我怎忍心游乐呢?”半路就返回。
苏颋生性廉洁有节制,所得薪俸全都送给弟弟和亲戚们,家中毫无积蓄。
景龙年后,与张说同以文章闻名。当时人称他们为“燕许大手笔”皇帝非常喜欢他的文章,说:“你所写的诏令,另录一个副本,署上‘臣某撰’字样,我要留下时常翻阅。”后来,此事成为一个典。其后李德裕曾写文章论及此事,说:“近世的诏诰,只有苏颋在叙事之外还有特色文章。”
张说,字道济,一说字说之。其祖先从范阳迁到河南,就改为洛阳人了。永昌年间,武后考贤良方正,诏令吏部尚书李景谌把考生名字都糊没再来覆校,张说所对的得第一名。后来署为乙等,授官太子校书郎,升左补阙。
武后曾问:“各儒士谈起自己的氏族,都说是炎、黄的后代,难道上古没有普通百姓吗?你倒说说看。”张说说“:古代人没有姓,就像现在的夷狄一样,自从炎帝到姜,黄帝到姬,才以出生地作为姓。后来天子以德建国,就以其德性而赐姓。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而赐给的姓只有十四个。德性相同的,姓也同;德性不同的,姓也不同。再后来,或者用官名,或者用国名;或者用王父的字,赐给为氏族。时间长了,也就作为姓了。
到唐尧、虞舜,再到战国,姓和族都慢慢多起来。周朝衰微,列国也灭亡了,人们各以他原来的国名作为氏,到两汉时,人都有姓了。所以用国名作姓的,以韩、陈、许、郑、鲁、卫、赵、魏为多。”武后说:“说得好。”
久视年间,武后到三阳宫避暑,到了秋天还不回京。张说上疏说:“三阳宫距洛阳一百六十里,有伊水的阻隔,有萫坂的遮挡。夏天已过,秋天来临,渐有水潦之积,道路被冲毁不少,山坡十分险峻,运输十分不便。伊水上又无桥梁,咫尺有如千里。扈从兵马,每日都需要粮草。陛下的太仓、武库都在京都,仓、库内的粮食兵器,蓄积如山。
陛下为什么离开宗庙所在之上都,而安居僻远之山谷?这就像倒拿着戟、剑,把戟柄、剑把给别人看,臣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么做。
“灾祸变乱的发生,都在人疏忽的时候。所以说:‘安乐时定要有所警戒,不要做将来后悔的事。’这是不可再留于此的理由之一。告成地方偏小,各方面人都集聚在此,填掉农田,扩充城廓,又将原居民驱赶出去,在野郊搭篷暂住,风雨突然袭来,无处躲避,孤寡老病的人也都流落街巷。陛下为民父母,将如何对待他们?这是不可再留于此的理由之二。
三阳宫内池亭奇巧,吸引陛下观赏,削去山峦以建楼观,挡住河流,以致海水高涨。下则贯通地脉,上则高出云天。改变了山川自然之气,剥夺了桑农耕种之土。长途运输奇木异石,深山伐木凿石,山谷中劳役之声不断,从春至夏从未间断。劝陛下这样做的人,难道能是君子正人吗?诗中说:‘民人有劳有止,则可得到安定。’这是不可再留于此的理由之三。御苑东西长二十里,外面没有墙垣门禁,苑内又有丛林溪谷,是猛兽出没的地方,也是暴徒藏身的地方。陛下常常出行时很少随从,清道警戒都不严格,穿行于林草茂密之处,翻越山陵陡峭之地。假如突然出现猛兽狂人,惊犯了陛下,岂不危险?易中说:‘时刻要居安思危,预作防范。’愿陛下为万民着想,自我持重,这是不可再留于此的理由之四。
“如今,北方有胡人窥视边区,南方有夷獠不断骚扰,关西小旱,收成堪忧。
安东是个基本平年。漕运刚刚开始。切盼陛下能及时返回,深居京都,止息人民的劳役,让他们去农耕,施行上国的恩德,以安抚招徕边远之人。停止不急需的工程,节约无成效的费用,静心淡怀,可臻亿万年。苍苍众生,莫不为此而感幸。臣自我估计臣的粗浅的论议,陛下十句听不进一句。因为臣阻遏了陛下的游兴,用长远的国家利益请陛下丢弃目前的欢乐。还没有取得明主的信任,就已经触犯了贵臣的意志。然而臣只有赤诚之心而不惜死,不愿辜负陛下交付的职责。”
疏奏上去,武后不答理。
长安初年,升任凤阁舍人。那时,张易之诬陷魏元忠,要张说作证。张说在御前对证时说“:魏元忠从未说过不顺之言。”违背了武后的旨意,被流放钦州。
中宗立,召回任兵部员外郎,不久历任工部侍郎及兵部侍郎。因母丧回家。丧期开始,诏令复起任黄门侍郎。张说多次上表辞谢,语言恳切,请求能服完母丧。
那时,礼教衰薄,大多数人都以能在丧期中起复为荣耀,而张说独能坚守礼节,天下人都称赞他。除丧后,依然任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即位,升张说为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谯王重福死,东都重福的党羽几百人,案子长久不能判决。诏令张说去审讯,只一个晚上就将主谋审出。诛杀了张灵均、郑。。,其他人被冤枉逮捕的一律释放。皇帝嘉奖他不冤枉好人,不遗漏恶人,给予慰劳。那时,临淄王为太子,张说与司业褚无量都任侍读,太子的行为极守亲礼,十分恭顺。过年以后,升张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景云二年(711),皇帝对侍臣说:“有术家上言,五天之内将会有急兵入营,你们为我做好防备。”左右惊讶相顾,不知该怎么回答。张说说“:这是有小人想撼动东宫。陛下假若正式公布由太子监国,那就君臣的名份明确了。小人自然胆怯,无妄之灾也就不会产生了。”皇帝醒悟,当即下制由皇太子监国。第二年,皇太子即帝位,太平公主引荐萧至忠、崔。。等人为宰相,因为张说不阿附太平公主,任他为尚书左丞,罢知政事,为东都留守。张说心中明白太平公主等人心怀阴谋,于是派使者向玄宗献上一把佩刀,请皇帝迅速决策。皇帝接纳了他的建议。后来,萧至忠等人被诛,张说被召回任中书令,封爵燕国公,赐他封二百户。
起初,武后末年时,曾在冬季表演由西域传来的泼寒舞蹈,中宗曾登楼观赏。
现在,因四夷来朝,再次做这种表演。张说上疏说“:臣听说韩宣到鲁国去见到周礼的庄重,十分感叹,孔子去齐国,列数倡优的罪孽。那时的诸侯国尚且如此看重正统礼乐,何况天朝呢?如今四夷前来求和,派使者来谒见天子,应该用礼乐来接待他们,且让他们参观兵威。他们虽说是戎夷少数民族,但也不可轻视。
怎么知道他们中间没有驹支一样的辩才、由余一样的贤人呢?而且用冷水泼胡人而乞寒,没听说有典,裸体跳舞,浇水投泥,盛德之人怎能观看?恐怕不符合用礼乐教化边远之人,用盛德折服不义之军的道理吧。”皇帝接纳,从此再不做泼寒胡之游戏。
张说一直与姚崇不相和,因此被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又因事牵连,下任岳州刺史,停止其他封户。
张说既不能得执政者之欢心,内心常怀警惕。张说平时与苏瑰很要好,那时苏瑰的儿子苏耮任宰相。张说写了篇五君咏献给苏耮。文中五君之一就是苏瑰。在瑰逝世忌日送过去。苏耮读了诗感动得呜咽不止。不久,见着皇帝时就说张说忠良正直有功,不该丢弃在外地,于是调张说为荆州长史。
不久,派张说为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入朝时以军装晋谒。皇帝大喜,任他为检校并州长史,兼天平军大使,修国史,敕令他带着稿本就在军中修撰。
开元八年(720),朔方军大使王聈诛杀了河曲降将阿布思等一千多人。当时并州的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的人心中都怀疑惧。张说拿了符节,只带了二十轻骑,直到他们的部落,宿于帐下,召见部落的酋长大豪,加以安抚慰勉。副使李宪认为虏人不可测,不该轻易入不测之地。张说回答说“:我的肉不是黄羊肉,不怕他们会吃;我的血不是野马血,不怕他们会刺。一个士,应该见危难时舍命相救,到部落中去正是我舍命之时。”九姓人为张说之义所感,安下心来。后来,王聈去讨伐兰池的叛胡康待宾,皇帝诏令张说去与王聈一同商量对策。当时,党项羌也连兵来攻银城,张说率领一万人马出合河关乘其不备,打得他们大败,直追赶到骆驼堰。羌人胡人自相猜疑,夜间自相残杀。康待宾逃入铁建山,其他的人也都逃散。张说招纳党项,让他们回到原地。副使史献建议杀尽党项,张说不同意,向皇帝奏请设置麟州以安顿羌人。
就在这一年,召张说回京,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张说要让给宋瞡、陆象先,未蒙允许。第二年,诏令张说为朔方节度大使,亲赴五城,督各州兵马,时常巡边。那时,庆州方渠降胡康待宾的余党康愿子又叛,自称可汗,掠夺牧马,涉河出塞。张说督兵进讨,追到木般木山将康愿子抓获,且捕得叛胡三千人。
于是建议将河曲六州的残胡五万多人迁入唐州、邓州、仙州、豫州等地。将河南朔方之地空出来。张说论功受赐实封三百户。以前,边镇的戍兵常有六十多万。
张说认为太平之时戍兵无事干,建议撤销二十万,让他们回家耕种。天子怀疑此建议的可行性,张说说:“边兵虽多,但各将帅都只管拥兵自卫,役使兵丁营私。
真能制敌,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担心裁减人员会招来寇贼。臣请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担保。”皇帝于是同意。当时宿卫的兵贫弱,轮班休假时很多都逃跑了。张说建议招募壮士,修改条令,减少劳役。不到十天,选得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增强京师的守卫。这就是后来称为“弓广骑”的卫队。
皇帝从东都回京师,就便到达并州。
张说见皇帝时说:“太原,是国家王业的发祥地,陛下巡视到此,振威耀武,并建碑纪德以表达永恩的意思。由河东入京师,那里有汉武帝时为祭祀后土的月隹上祠,这种祭祀后土之礼长久未行了,历代都没能举行。愿陛下能振兴典礼,为三农祈福。这是恩赐万民之福。”皇帝接受他的建议,过月隹上祠时祭祀了后土。回京后,升张说为中书令。
张说又倡议封禅,受诏令与各儒官草拟封禅时的礼仪程序。旧仪程有不合适的,张说很多都加以改正。皇帝召张说及礼官学士赐宴集仙殿,说:“我今日与各位贤者同宴于此,宜改名为集贤殿。”于是下制,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任张说为集贤院学士,管理院事。封禅回来后,任张说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皇帝诏令张说撰写封禅坛颂,刻在泰山,以夸成功。当初,左丞相源乾曜本不同意封禅,而张说再三要求,于是对张说有了看法。及至登山,应该跟随上山的执事官,张说都点他所喜欢的人,而且都超级升为五品。随行的兵士,只加功勋而没有赐物。众人因此而埋怨张说的专权。
御史中丞宇文融先献策,请收集天下的游民及籍外剩田,设置十道的劝农使,分往郡县检察。张说怕他们扰人不便,多次建议不这样做。这时,宇文融奏请吏部设置十铨,由宇文融与苏廷页等分管考察遴选官员之事。宇文融有所建议奏请,张说常常贬抑他。宇文融心中怀恨。于是与崔隐甫、李林甫共同揭发检举张说“招引术士王庆则夜间祈祷,又招引僧人道岸刺探时事,其亲信张观、范尧臣依仗张说的权力,收贿卖权,擅自给太原九姓羊钱一千万”揭发的内容极为丑恶,皇帝看了大怒,诏令源乾曜、崔隐甫及刑部尚书韦抗,就在尚书省审讯张说,还调出金吾兵包围了他的家。张说的哥哥左庶子张光到朝堂割耳朵鸣冤。
皇帝派高力士去看,见张说蓬头垢面,坐在草席上,他的家人用瓦钵子装着粗米饭及腌菜给他吃,作为自罚。高力士回报了情况,说:“张说往日一向忠心,且与国有功。”皇帝也有些同情他。于是罢了张说中书令之职,诛杀了王庆则等人,牵连的还有十多人。张说既罢了政事,就在集贤院专修国史。张说还上书乞停止右丞相一职,皇帝不许。每遇有军国大事,皇帝总要派人去咨问。崔隐甫等人怕皇帝还会复用张说,就巧文诋毁他,平时不喜欢张说的人又写了篇疾邪篇。
皇帝知道后,就诏令张说退休。
张说刚开始任宰相时,皇帝打算讨伐吐蕃,张说秘密奏请允许吐蕃讲和,使边境得以休养生息。皇帝说“:我等王君耯来商量。”张说出来后告诉源乾曜说:“王君耯贪功心急,定会用兵取利。他一进去,我的建议一定不被采纳的。”后来,王君耯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兵。张说估计王君耯会败,于是将辒州的斗羊献给皇帝,上表说:“假如羊能说话,它必定会说‘:斗而不止,当即就有斗死的。’它所以能活命,全赖至仁不残,量力取欢即止。”皇帝明白他的意思,收下羊,赐彩千匹。后来,瓜州失守,王君耯死。
开元十七年(729),张说又为右丞相,升左丞相。到任之日,敕令所司供帐,设音乐,由大内拿出酒食,皇帝还为之赋诗。不久,任开府仪同三司。开元十八年(730)死,终年六十四岁。皇帝为之停止元旦的正会。追赠太师,赐谥为“文贞”群臣驳议,以为不称“文贞”
皇帝亲自为他写神道碑,御笔赐谥。这才最后定下。
张说看重气节,讲信誉,在君臣朋友之间,讲究大义。皇帝在东宫时,与他一起秘密商议的事甚多,后来终于成为开元宗臣。朝廷中的大文章,大都出自张说之手。皇帝喜好文辞,要写什么,一定要张说起草。张说善于用人之长,引荐了很多天下的知名之士,帮佐王化,粉饰典章。天子尊崇经术,开馆设学士、修太宗之政等事,都是张说倡议的。他的文章,思路开阔精致,尤其长于碑志,是世人所不及的。后来贬谪到岳州,其时的诗格外凄婉,人们说是得江山之助。曾主管集贤图书。当中虽有一年退休,但仍在家中修史。
当初,皇帝想给张说大学士一衔,张说辞谢说“:学士本没有什么‘大’称,是中宗要推崇所宠的大臣,这才设立的,臣不敢有此称。”再三推辞才作罢。后来在集贤院宴饮,旧例,官尊者先饮。张说说“:我听说儒者所推崇者为道,不以官职为先后。大帝时修史的有十九人。长孙无忌是国舅,每次宴饮都不肯先举杯。
长安年间,我参与修珠英。当时的学士也不以官阶为先后。”于是大家同时举杯。当时人都佩服他行为得体。中书舍人陆坚认为集贤院中有些人称不上是学士,所司供膳太好,无益于国,建议罢去。
张说听说后说:“自古帝王功成,会有自满奢侈的失误,有的大建园林池观,有的享乐于声色犬马。现在陛下崇尚儒术,追求王道,亲自来宣讲议论,延请豪杰俊才。丽正书院是天子礼乐之司,费用很小而好处极大。陆生的建议,是他不了解情况所致。”皇帝由此对陆坚很冷淡。
张说曾经为他的父亲做碑文,皇帝为他御笔书写题额:“呜呼,积善之墓。”
张说死后,皇帝派人到他家去抄录他的文章,流行于世。开元后,宰相不以姓著者,称之为“燕公”大历年间,诏令配享玄宗庙廷。儿子张均、张耹、张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