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淡菊如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离过年就几天了。年是有些迫不及待的,急迫得将所有人的脚步都变得匆忙不羁。不知道年如何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让无数在外的游子风雨无阻地赶回家,回家、回家,这该是年的另一个代名词。人在囧途,行李压弯了腰,人流挤小了心愿,此时此刻,只有一个愿望——回家!腊月二十四,各个大大小小的客运站迎来了春节前的人流高峰,春节就这样被拥挤的人群推得踉跄仓促,被颠簸的汽车、火车匆忙慌乱地带到我们面前。
腊月二十四,工人忙着讨债、人们忙着回家,更多的城里人还忙着在上班,只是忙里偷闲去商场采购年货。这个南方的小年夜或许很多人早已淡忘,或者从来没有记起。那些个祭灶、扫尘的传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坚守。但我知道,在老家的父亲一定会记得。
父亲似乎从来不会忘记那些民间传统习俗,诸如初一、月半父亲总会点香、吃素;每月的农历初八,父亲都会把灶台上黑黑的铁锅端出来刮一刮锅底的黑“锈”谨守着那句“逢八刮一刮”的农谚;逢到二月二总要提前喊我回家吃饭,他生怕坏了“二月二,带女儿”的规矩,或者生怕因此给我带来什么不良影响;逢着立夏,总把屋角的石碾子洗干净,拉着家人乃至邻居到上面坐一坐,他坚信这一坐整个夏天就不会“疰夏”了。乃至十月朝(十月初一)这个一般人都不会在意的日子,父亲都会烧经祭祖给他的逝去的祖先过集体生日。至于每一个传统节日,父亲更是慎之又慎,立夏的鸡蛋,端午的粽子,七月半的“扁食”中秋的月饼,立秋的黄瓜菜,冬至的汤圆,除夕夜的荠菜豆腐汤(取谐音“聚财”“头富”的好彩头)可以说,父亲从来不会忘记准备。夜已深,想必,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赤豆饭父亲一定煮了,灶神一定祭拜好了,但愿灶神已经顺利抵达天庭。
未曾出嫁的日子,逢到腊月二十四,总是看着父亲虔诚地祭灶。一大早就浸泡好了赤豆,到了晚上,父亲坐在灶膛前细致地煮着赤豆饭。这祭灶的赤豆饭很有讲究,既不能煮的太烂,赤豆和米糊成一团,这对灶神不够恭敬;又不能煮得太干,米和赤豆粒粒分开,灶君已一把胡子了可能咬不动;最好煮得不干不烂,赤豆和大米红白相映、粒粒晶莹,而锅底正好一圈微黄发脆的锅巴,这样灶君最喜欢。所以逢着煮祭灶的赤豆饭,父亲是不要其他人烧火的,生怕我们把饭烧焦。煮熟的赤豆饭,颜色鲜艳、饭香四溢,可是我们再馋再饿也不可以抢在灶王爷前面享用。父亲拿出平日舍不用的烫着金边的小汤碗,盛满赤豆饭,恭敬地摆在灶头上,灶头上早已贴好了一张白底的纸符,上面模糊地印着灶君头戴官帽,身着官服的形象,灶君两边必定是有一幅对联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父亲在灶头摆上一只小香炉,燃起三支香,点上一对红烛。待香烟缭绕着饭香的时候,父亲开始拱手作揖,口中念念有词,烛光映着父亲一脸的虔诚与恳切。我知道父亲叨念的就是一个意思,恳请灶王爷今日能够上天到玉帝那儿说说人间的好事,然后回来继续保佑一方平安吧。家里楼房起了好多年了,煤气灶、电饭锅也买了好多年了,可是父亲就是不同意拆掉那个砖砌土糊的老灶。父亲还是喜欢在老灶上烧饭炒菜,喜欢坐在灶膛前用柴草把屋子里烤得暖暖的、香香的。父亲说,看到烟囱冒烟,都感觉到人畜兴旺,平安无恙。父亲这种简单、朴素的想法其实很真切、很自然。一辈子的劳作,每天起早贪黑“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其实不是诗歌中的悠闲浪漫,更多的是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艰难,而每个早出晚归的人,最想看到的就是家中屋顶上的那缕缕炊烟哪!家里有地可种,家里能揭开锅,而且有人在做饭,这就是生活莫大的幸福和鼓舞啊!所以,对于很多生活在村子里的年长的人来说,灶君、土地都是他们最尊敬和感激的神灵。父亲便是心怀这番感恩,一直守着家里的老灶,年年记得祭拜灶神。父亲老了,再壮实的汉子也经不住岁月的风刀。每次回家,父亲就主动把炒菜的任务交给我,自己窝在灶膛前的草堆中,灶膛里的火光映红了花白的眉毛,和眉宇间的慈祥与满足。每每看到父亲蜷坐在灶膛前的模样,心里涌动着温暖,也夹杂着酸涩。父亲真的老了,佝偻的腰背已无法直立着跟灶神祷告了,那双粗糙且指关节暴突的手已经无法合拢作揖了,再过几年,谁来祭拜灶神呢?谁来坚守这些民俗传统呢?到那时候,村子里不知是否还能残存几座土灶,是否还能看到夕阳下的袅袅炊烟在天空的画布上袅娜作画,是否还有人记得在腊月二十四给灶君煮赤豆饭,送灶神上天?
想到这些,便有些莫名的伤感。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平时天天像过年,真到过年却没劲了。现在的年轻人盼过年,其实盼的只是假期,只是睡懒觉,还有吃喝玩乐。而如我父亲般如此谨守年风年俗,如此虔诚祷告、期待的却是难得了。我从心底里向灶神祈祷并感激,不管将来有多少人记得祭拜您,请您一如既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如烟写于2013。2。4,农历腊月二十四夜)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离过年就几天了。年是有些迫不及待的,急迫得将所有人的脚步都变得匆忙不羁。不知道年如何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让无数在外的游子风雨无阻地赶回家,回家、回家,这该是年的另一个代名词。人在囧途,行李压弯了腰,人流挤小了心愿,此时此刻,只有一个愿望——回家!腊月二十四,各个大大小小的客运站迎来了春节前的人流高峰,春节就这样被拥挤的人群推得踉跄仓促,被颠簸的汽车、火车匆忙慌乱地带到我们面前。
腊月二十四,工人忙着讨债、人们忙着回家,更多的城里人还忙着在上班,只是忙里偷闲去商场采购年货。这个南方的小年夜或许很多人早已淡忘,或者从来没有记起。那些个祭灶、扫尘的传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坚守。但我知道,在老家的父亲一定会记得。
父亲似乎从来不会忘记那些民间传统习俗,诸如初一、月半父亲总会点香、吃素;每月的农历初八,父亲都会把灶台上黑黑的铁锅端出来刮一刮锅底的黑“锈”谨守着那句“逢八刮一刮”的农谚;逢到二月二总要提前喊我回家吃饭,他生怕坏了“二月二,带女儿”的规矩,或者生怕因此给我带来什么不良影响;逢着立夏,总把屋角的石碾子洗干净,拉着家人乃至邻居到上面坐一坐,他坚信这一坐整个夏天就不会“疰夏”了。乃至十月朝(十月初一)这个一般人都不会在意的日子,父亲都会烧经祭祖给他的逝去的祖先过集体生日。至于每一个传统节日,父亲更是慎之又慎,立夏的鸡蛋,端午的粽子,七月半的“扁食”中秋的月饼,立秋的黄瓜菜,冬至的汤圆,除夕夜的荠菜豆腐汤(取谐音“聚财”“头富”的好彩头)可以说,父亲从来不会忘记准备。夜已深,想必,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赤豆饭父亲一定煮了,灶神一定祭拜好了,但愿灶神已经顺利抵达天庭。
未曾出嫁的日子,逢到腊月二十四,总是看着父亲虔诚地祭灶。一大早就浸泡好了赤豆,到了晚上,父亲坐在灶膛前细致地煮着赤豆饭。这祭灶的赤豆饭很有讲究,既不能煮的太烂,赤豆和米糊成一团,这对灶神不够恭敬;又不能煮得太干,米和赤豆粒粒分开,灶君已一把胡子了可能咬不动;最好煮得不干不烂,赤豆和大米红白相映、粒粒晶莹,而锅底正好一圈微黄发脆的锅巴,这样灶君最喜欢。所以逢着煮祭灶的赤豆饭,父亲是不要其他人烧火的,生怕我们把饭烧焦。煮熟的赤豆饭,颜色鲜艳、饭香四溢,可是我们再馋再饿也不可以抢在灶王爷前面享用。父亲拿出平日舍不用的烫着金边的小汤碗,盛满赤豆饭,恭敬地摆在灶头上,灶头上早已贴好了一张白底的纸符,上面模糊地印着灶君头戴官帽,身着官服的形象,灶君两边必定是有一幅对联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父亲在灶头摆上一只小香炉,燃起三支香,点上一对红烛。待香烟缭绕着饭香的时候,父亲开始拱手作揖,口中念念有词,烛光映着父亲一脸的虔诚与恳切。我知道父亲叨念的就是一个意思,恳请灶王爷今日能够上天到玉帝那儿说说人间的好事,然后回来继续保佑一方平安吧。家里楼房起了好多年了,煤气灶、电饭锅也买了好多年了,可是父亲就是不同意拆掉那个砖砌土糊的老灶。父亲还是喜欢在老灶上烧饭炒菜,喜欢坐在灶膛前用柴草把屋子里烤得暖暖的、香香的。父亲说,看到烟囱冒烟,都感觉到人畜兴旺,平安无恙。父亲这种简单、朴素的想法其实很真切、很自然。一辈子的劳作,每天起早贪黑“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其实不是诗歌中的悠闲浪漫,更多的是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艰难,而每个早出晚归的人,最想看到的就是家中屋顶上的那缕缕炊烟哪!家里有地可种,家里能揭开锅,而且有人在做饭,这就是生活莫大的幸福和鼓舞啊!所以,对于很多生活在村子里的年长的人来说,灶君、土地都是他们最尊敬和感激的神灵。父亲便是心怀这番感恩,一直守着家里的老灶,年年记得祭拜灶神。父亲老了,再壮实的汉子也经不住岁月的风刀。每次回家,父亲就主动把炒菜的任务交给我,自己窝在灶膛前的草堆中,灶膛里的火光映红了花白的眉毛,和眉宇间的慈祥与满足。每每看到父亲蜷坐在灶膛前的模样,心里涌动着温暖,也夹杂着酸涩。父亲真的老了,佝偻的腰背已无法直立着跟灶神祷告了,那双粗糙且指关节暴突的手已经无法合拢作揖了,再过几年,谁来祭拜灶神呢?谁来坚守这些民俗传统呢?到那时候,村子里不知是否还能残存几座土灶,是否还能看到夕阳下的袅袅炊烟在天空的画布上袅娜作画,是否还有人记得在腊月二十四给灶君煮赤豆饭,送灶神上天?
想到这些,便有些莫名的伤感。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平时天天像过年,真到过年却没劲了。现在的年轻人盼过年,其实盼的只是假期,只是睡懒觉,还有吃喝玩乐。而如我父亲般如此谨守年风年俗,如此虔诚祷告、期待的却是难得了。我从心底里向灶神祈祷并感激,不管将来有多少人记得祭拜您,请您一如既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如烟写于2013。2。4,农历腊月二十四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