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杜霞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沅水,一条从古诗词里流淌出的美丽的河。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沈从文,一个来自湘西大山里的文弱而又目光熠熠的年轻人,就是由这条河顺流而下,开始了对那课“永远也学不尽的人生”的追寻。沅水奔流不息,她不知她此时载负的,也正是湘西的古老与神秘,以及那片土地上生生不已的热望。
但沅水知道:湘西,是终归要走到山外去的,正如她最终要汇入长江,涌向大海一样。
十多年后的一九三四年,这个久羁异地的“乡下人”终于又踏上了重返故园的旅程。沅水奔流如故,将疲惫的游子心洗涤得温润而透明,伴着轧轧的船声,湘西的儿子又开始了对生命本源的回溯
湘行书简正是沈从文在回溯中的点滴记录,它的重新发现,已是六十年后的事情了。当我们轻轻开启岁月的尘封,寻着踪迹,将作家这三十多封浸漫着船歌的家书依次排列,静心读之,便渐渐地读出一条河来。这条河在他的笔下静静地流淌着,积淀着浓烈而深沉的情愫,糅合着明朗而又恬淡的诗意。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沈从文是水质的作家,水的兼容包蓄,水的柔濡中的强韧,都深深影响着他的个性和艺术气质。水给了他静心默想的定力,也给了他承受苦难的勇气,在水边这所天然的学园里,沈从文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初之课。
“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我看到了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地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有的一切努力。”
正是水的儿女们对“一切努力”的“不逃避”使沈从文看到了人之为人的光芒。他尽情感受着生命气息的灼烧,并小心翼翼地保存点点火种,以烛照他理想中的人性“神庙”
在理智上,我们也许会承认那种“道德无定性”的观念使沈从文的爱中搀杂了几丝盲目,但也恰恰就是这宗教式的悲悯情怀,构成作品最具感染力的内质。
“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水的包孕和博大,启迪着沈从文对世事人生作更深切的谛视,而这种关照也注定了他要在孤独与痛苦中郁郁而行。握紧了爱的承诺,也就背负起苦难的行囊。仿佛,是一种宿命。
唯心已如水,奈何?
河是流动的光阴,流动的历史,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本历史书除了告诉我们些另一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历史时空的风云变幻往往掩盖了真正书写历史的苍生,我们只看到风云,却看不到背后的天空。而一条河却使沈从文真实地体味到了历史的底蕴,那永远是一个奔流不息的过程,它“粘合着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挟带着人世的挣扎与浮沉,浩浩汤汤,一去不返。
社会地理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梅契尼柯夫曾经指出:水不仅仅是自然界中活动的因素,而且是历史的动力。水是刺激文化发展,刺激文化从江河系统地区向内海沿岸并从内海向大洋过渡的力量。
水同样也刺激着沈从文沿着河的脉络走出大山,走进都市,并凭借着一个“乡下人”的热忱与执拗,用文字构筑起一个特异的世界——湘西。
那是儿子对母亲河的回报。
1995年11月
沅水,一条从古诗词里流淌出的美丽的河。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沈从文,一个来自湘西大山里的文弱而又目光熠熠的年轻人,就是由这条河顺流而下,开始了对那课“永远也学不尽的人生”的追寻。沅水奔流不息,她不知她此时载负的,也正是湘西的古老与神秘,以及那片土地上生生不已的热望。
但沅水知道:湘西,是终归要走到山外去的,正如她最终要汇入长江,涌向大海一样。
十多年后的一九三四年,这个久羁异地的“乡下人”终于又踏上了重返故园的旅程。沅水奔流如故,将疲惫的游子心洗涤得温润而透明,伴着轧轧的船声,湘西的儿子又开始了对生命本源的回溯
湘行书简正是沈从文在回溯中的点滴记录,它的重新发现,已是六十年后的事情了。当我们轻轻开启岁月的尘封,寻着踪迹,将作家这三十多封浸漫着船歌的家书依次排列,静心读之,便渐渐地读出一条河来。这条河在他的笔下静静地流淌着,积淀着浓烈而深沉的情愫,糅合着明朗而又恬淡的诗意。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沈从文是水质的作家,水的兼容包蓄,水的柔濡中的强韧,都深深影响着他的个性和艺术气质。水给了他静心默想的定力,也给了他承受苦难的勇气,在水边这所天然的学园里,沈从文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初之课。
“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我看到了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地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有的一切努力。”
正是水的儿女们对“一切努力”的“不逃避”使沈从文看到了人之为人的光芒。他尽情感受着生命气息的灼烧,并小心翼翼地保存点点火种,以烛照他理想中的人性“神庙”
在理智上,我们也许会承认那种“道德无定性”的观念使沈从文的爱中搀杂了几丝盲目,但也恰恰就是这宗教式的悲悯情怀,构成作品最具感染力的内质。
“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水的包孕和博大,启迪着沈从文对世事人生作更深切的谛视,而这种关照也注定了他要在孤独与痛苦中郁郁而行。握紧了爱的承诺,也就背负起苦难的行囊。仿佛,是一种宿命。
唯心已如水,奈何?
河是流动的光阴,流动的历史,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本历史书除了告诉我们些另一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历史时空的风云变幻往往掩盖了真正书写历史的苍生,我们只看到风云,却看不到背后的天空。而一条河却使沈从文真实地体味到了历史的底蕴,那永远是一个奔流不息的过程,它“粘合着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挟带着人世的挣扎与浮沉,浩浩汤汤,一去不返。
社会地理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梅契尼柯夫曾经指出:水不仅仅是自然界中活动的因素,而且是历史的动力。水是刺激文化发展,刺激文化从江河系统地区向内海沿岸并从内海向大洋过渡的力量。
水同样也刺激着沈从文沿着河的脉络走出大山,走进都市,并凭借着一个“乡下人”的热忱与执拗,用文字构筑起一个特异的世界——湘西。
那是儿子对母亲河的回报。
199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