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世界演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有巢氏部落不再是联盟的首领地位,但是巢湖流域的华夏政治中心地位并没有改变。由巢湖流域的其它氏族部落成为新的联盟首领。这些部落由于并不具有太大的优势,所以部落的统治时间较短。这些部落的统治共经历了10个朝代,共1100年时间(BC13800~12700年)。加上有巢氏,巢湖流域作为华夏政治中心经历了3464年时间(BC16164~12700年)。
华夏第五王朝(BC16164--12700),以巢湖流域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包括有巢氏在内共11个部落交替执政。
有巢氏,统治时间:7代,440年,16164--15724BC
次民氏,统治时间:400年,15724--15324BC
晨放氏,统治时间:4代,320年,15324--15004BC
蜀山氏,统治时间:6代,400年,15004--14604BC
騩逐氏,统治时间:280年,14604--14324BC
儿遽氏,统治时间:5代,80年,14324--14244BC
庸成氏,统治时间:8代,320年,14244--13924BC
启统氏,统治时间:400年,13924--13524BC
中皇氏,统治时间:340年,13524--13184BC
昆仑氏,统治时间:7代,400年,13184--12784BC
西陵氏,统治时间:5代,84年,12784--12700BC
有巢氏统治晚期,河南商丘一带的燧人氏部落兴盛起来。这一带的矿山有许多燧石,燧人氏部落因此得名。燧人氏部落的首领(姑且称之为遂人)在长期的与燧石的接触中,机缘巧合掌握了燧石取火的方法。这是对钻木取火方法的重大改进。使得人们更容易掌握。
有人认为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这个太夸张了。实际上人类早在2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阶段就已经发明了钻木取火,当时人类还处于原始人群阶段,不可能产生部落联盟这么先进的组织形式。所以燧人氏也不可能是20万年前的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只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发展以后才出现的组织形式。
钻木取火的方法花费的时间冗长,容易受到潮湿天气的影响。所以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利于普及用火。这就如同人们说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实际上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便得造纸的成本大大降低,之前都是用绢等名贵材料当纸用,现在用芦苇和破渔网造纸,从而普及了造纸术。虽然燧人氏并不是第一个钻木取火的人类,但他是第一个燧石取火的人类,从此以后每个人都能够随身携带火石,从而生火,不会受到潮湿天气的影响。所以这并不有损于燧人这一发明的伟大。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建有燧皇陵。
正是因为用火方法的普及,人们有了野兽最害怕的火,才能仅有少数人就敢出来。如果是在钻木取火的时候,能不能生成火,与天气的条件太过紧密。所以人们后来才能由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
燧人掌握了燧石取火的方法,不再惧怕野兽的夜晚突袭,晚上在野外,只要生起一处火堆,就可以安心入眠。所以狩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由于食材的丰富,研究出了很多可口的菜肴。部落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幅改善,体格更加健壮,武器得到极大改善,引得小部落纷纷来投,聚居在燧人氏部落周围,希望得到燧人氏部落的庇护。
BC12800年,即有巢氏结束统治的100年前,燧人氏首领燧人与弇兹氏首领织女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按照母系氏族的传统,织女成为联盟的董事长,而燧人成为CEO。
有人说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其实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女首领普遍都有,即使燧人氏的掌权者也一样是女性,燧人只是作为族长,属于二元制中的CEO。较为稀罕的是织女作为一位年青女姓,成为族长,是比较罕见的。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是九天玄女的原型。
燧人弇兹合雄氏随着两族的合并,实力迅猛增长,人口逐渐增加,为了方便食物的分配,织女发明了结绳记事的办法来处理后勤政务。并且用同样的方法与周边的部落进行商品交换,这是原始商业的雏形。
结绳记事: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织女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织女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织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
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夫妇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虽然有巢氏部落不再是联盟的首领地位,但是巢湖流域的华夏政治中心地位并没有改变。由巢湖流域的其它氏族部落成为新的联盟首领。这些部落由于并不具有太大的优势,所以部落的统治时间较短。这些部落的统治共经历了10个朝代,共1100年时间(BC13800~12700年)。加上有巢氏,巢湖流域作为华夏政治中心经历了3464年时间(BC16164~12700年)。
华夏第五王朝(BC16164--12700),以巢湖流域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包括有巢氏在内共11个部落交替执政。
有巢氏,统治时间:7代,440年,16164--15724BC
次民氏,统治时间:400年,15724--15324BC
晨放氏,统治时间:4代,320年,15324--15004BC
蜀山氏,统治时间:6代,400年,15004--14604BC
騩逐氏,统治时间:280年,14604--14324BC
儿遽氏,统治时间:5代,80年,14324--14244BC
庸成氏,统治时间:8代,320年,14244--13924BC
启统氏,统治时间:400年,13924--13524BC
中皇氏,统治时间:340年,13524--13184BC
昆仑氏,统治时间:7代,400年,13184--12784BC
西陵氏,统治时间:5代,84年,12784--12700BC
有巢氏统治晚期,河南商丘一带的燧人氏部落兴盛起来。这一带的矿山有许多燧石,燧人氏部落因此得名。燧人氏部落的首领(姑且称之为遂人)在长期的与燧石的接触中,机缘巧合掌握了燧石取火的方法。这是对钻木取火方法的重大改进。使得人们更容易掌握。
有人认为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这个太夸张了。实际上人类早在2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阶段就已经发明了钻木取火,当时人类还处于原始人群阶段,不可能产生部落联盟这么先进的组织形式。所以燧人氏也不可能是20万年前的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只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发展以后才出现的组织形式。
钻木取火的方法花费的时间冗长,容易受到潮湿天气的影响。所以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利于普及用火。这就如同人们说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实际上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便得造纸的成本大大降低,之前都是用绢等名贵材料当纸用,现在用芦苇和破渔网造纸,从而普及了造纸术。虽然燧人氏并不是第一个钻木取火的人类,但他是第一个燧石取火的人类,从此以后每个人都能够随身携带火石,从而生火,不会受到潮湿天气的影响。所以这并不有损于燧人这一发明的伟大。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建有燧皇陵。
正是因为用火方法的普及,人们有了野兽最害怕的火,才能仅有少数人就敢出来。如果是在钻木取火的时候,能不能生成火,与天气的条件太过紧密。所以人们后来才能由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
燧人掌握了燧石取火的方法,不再惧怕野兽的夜晚突袭,晚上在野外,只要生起一处火堆,就可以安心入眠。所以狩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由于食材的丰富,研究出了很多可口的菜肴。部落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幅改善,体格更加健壮,武器得到极大改善,引得小部落纷纷来投,聚居在燧人氏部落周围,希望得到燧人氏部落的庇护。
BC12800年,即有巢氏结束统治的100年前,燧人氏首领燧人与弇兹氏首领织女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按照母系氏族的传统,织女成为联盟的董事长,而燧人成为CEO。
有人说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其实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女首领普遍都有,即使燧人氏的掌权者也一样是女性,燧人只是作为族长,属于二元制中的CEO。较为稀罕的是织女作为一位年青女姓,成为族长,是比较罕见的。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是九天玄女的原型。
燧人弇兹合雄氏随着两族的合并,实力迅猛增长,人口逐渐增加,为了方便食物的分配,织女发明了结绳记事的办法来处理后勤政务。并且用同样的方法与周边的部落进行商品交换,这是原始商业的雏形。
结绳记事: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织女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织女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织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
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夫妇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