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戴家燧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翻译同行。
我这个团队轮到最后接受考核。
邓经理操一口方言说:“我只会说家乡话,其他话一概不行。”
陶总说:“我在大学,俄语很好,考试总得五分。”
我说:“那就请你先上。”
他信心十足地点点头。他进入考场。主考人问明情况后就请他听十分钟俄语磁带,要他说出其内容。他听后茫然不知所云,一句也说不出,只能败下阵来。我硬着头皮上。房内四周围满了其他未过考核关的团队人员,气氛更显紧张。
主考人问我:“懂何外语?”
我谦答:“略通英语。”
他就请了一老一少两位英语老师入场。他们问我:“听磁带还是对话?”
我想,磁带语速快,还不如对话好,就说:“对话吧。”他们点了点头。
考核开始。我原以为他们会说些“请坐”、“用茶”等礼貌性英语,却不料那位年轻老师单刀直入,问了一句有关这次出国考察的问题。我还未从紧张与心思重重(心想“自己过不了关,只能和那些倒霉团队一样,无精打彩了”)的阴霾中走出,以致未听懂他的第一句问话。只听他用英语低声对那位年长的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不出。我看算了吧。”
我一惊赶紧用英语说:“sorry。 i’m very sorry。 i have a bad headache because the hotel was very noise yesterday。”
他们一听,我不但听懂了他们间的低语,而且还能用英语流利地说出未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的确切原因,既奇又乐,于是正襟危坐重新提问。由于我心态平静自然,就一一回答了九个问题。最后,也就是第十个问题,他们问我为什么出访考察。我回答了四个理由:一、履行国家在技术上的开放政策;二、加强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三、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四、最重要的是增进中外专家的了解与友谊。
他们听后,满面笑容,连连点头说:“wonderful! wondful!”
这样,我们这个团队终于脱颖而出,获得了出国的许可。我的同伙高兴地与我一一拥抱。那位陶总高呼:“乌拉!乌拉!(注:俄语‘万岁’的意思)”
国家科协的高处长特地约我谈话。我一惊,怕又有变故:是不是这位据说当过驻美使馆参赞的处长要对我进行复试。我默默地作准备,尤其对第一道题“卡壳”的原委又作了如何用英语加以解释的自我演练。
当我翌日惴惴不安地推门而入后,高处长和颜悦色地站起来同我握手,说:“戴主任,恭喜你考核通过。你为你们的省市科技人员争了光。说实话,你们省市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比其他省市要落后一大截。科技专家出国后无法与人家交流,首先受损的是我国的形象,再说,不会外语又怎能同别人学术交流呢?这岂不浪费国家钱财!外语对我们科技专家显得格外重要。希望你回省市后向领导汇报,切实重视提高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
我不安的心落地了,连连感谢他的意见,表示回去后向领导反映,尽力促进科技人员的外语学习。
我感到压力特大,怕出国带不好队,怕自己的这点外语水平难以完成考察学习任务。我抓紧恶补这次专业考察应知的英语辞汇,同时不断地听读常用英语九百句。当我们在飞向伦敦的大型客机上,度着漫漫长夜时,很多人,包括我的同伙都已鼾声四起,进入了舒适的梦乡。可怜我,既不敢入睡,也不能欣赏弦窗外的星空。我戴上耳塞用播放机不停地反复地收听英语九百句的标准发音。飞机从北京到阿联酋沙加落地加油,又起飞直到瑞士苏黎士。我们下机,整整过了一个大约十小时左右的长夜,我没合过眼。
我们在苏黎士办理去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转机手续。瑞士警员对我和邓经理高抬贵手,免于检查,可是对我们的陶总却大起疑窦,要他进内作全身检查。因为陶总头戴小格子鸭舌帽,身穿黑色长大衣,脚登一双蓝色胶球鞋,还打了一条暗红色的领带,加上他那黝黑的肤色和一对神秘的眼睛,警员以为他是可疑分子,用金属探测器在他全身搜索。一会儿,探测器停在他的大衣口袋外发出“呜呜”的叫声。
警员厉声问他:“what’s this?what’s this?what’s this?”
陶总不知他说什么,抓耳搔腮,莫名惊诧,显得很紧张。警员更大声吼叫:“what’s this?what’s this?what’s this?”陶总情急之下,从口袋内掏出一物用方言大声说:“钥匙一把!”警员“喔”了一声,接着笑了起来。
陶总出来后,我与邓经理笑说:“老总,你真厉害,竟用方言去对付洋警察。”
他也笑了,说:“他吼什么,我不懂。我就掏出钥匙用家乡话吼他一声,看他有何反应。”
我们说:“中国的方言击败了洋话,佩服!”
我们抵达布达佩斯后,由对方科技联的女士接待,住进青年旅馆。然后,我们去中国大使馆报到。为了让考察圆满,我担心自己的外语功底可能力不从心,请大使馆帮助请位中国留学生当翻译,再说在当地请不需付旅宿费,只要付点津贴即可,便宜多了。他们满口答应。经联系后得知,这位翻译要后天才能来。
次日,我们去一家混凝土制件厂参观访问。我只能使出混身解数,既当好带队,又做好翻译。我们同工厂领导层坐谈:先礼貌寒暄,表示善意,再请教他们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经验,又问了若干技术问题,最后再到车间现场去实地参观了解。一天下来收获颇丰。
陶总对我说:“噢钦哈拉绍(注:俄语‘很好’的意思)。”
邓经理说:“戴主任翻译得不错,那个翻译我们就不请了吧,可省点钱。”
我说:“既然请了,我们不要变卦。我外语水平不高,请了翻译就能更好地完成考察学习任务。”
他们都说我“太谦虚了”
除了考察外,我们还参观了风景点和名胜古迹,如“巴拉登湖”、“欧洲第四大教堂”、“奥匈帝国城堡”、 议会大厦和其他大小城镇等。
那天,参观议会大厦回来,陶总对我说:“飞机上同来的韩国人中,有一位走过来同我搭腔,我回他说自己不会说英语,他就非常生气地走开了。不知为何?”
我问他:“你是怎么说的?”他说:“我对他讲‘i do not speak english。’”
我说:“你说的是‘我不说英语’,他当然生气了。你应当说,对不起,我不太会说英语,即‘sorry, i speak little english not good。’或者说‘excuse me, i can’t speak english。’他就不会那样生气了。”
他说:“我动身前学了几句常用英语,却不料一用就错。”
我们忍俊不禁,笑了起来。他一脸通红。类似这样的笑料花絮就不赘述了。
完成考察任务回到国内。当我重返英语学习班后,得知学习考试已告结束。老师和临时到场的瞿局长要我用英语汇报出国考察情况。我斗胆地用英语作了全面而简要的报告,也描述了引人发笑的花絮。他们认为我说得“不错”就把我这次报告作为“考试成绩,ok,very good。 ”
我在市科委分管外事活动,同外宾接触较多。我基本上能用英语同他们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外事工作大有助益。
经瞿局长推荐,省英语学会讨论通过,将我吸收为学会常务理事。但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水平名不副实,心里难安,后来恳辞常务理事,只作普通会员,因为我在英语方面要学习提高的空间还很大,需老老实实地做个“老学生”争取做个好会员。
这就是我学外语的心路历程。写于此以飨读者,与大家共勉。
写于2007年5月5日
翻译同行。
我这个团队轮到最后接受考核。
邓经理操一口方言说:“我只会说家乡话,其他话一概不行。”
陶总说:“我在大学,俄语很好,考试总得五分。”
我说:“那就请你先上。”
他信心十足地点点头。他进入考场。主考人问明情况后就请他听十分钟俄语磁带,要他说出其内容。他听后茫然不知所云,一句也说不出,只能败下阵来。我硬着头皮上。房内四周围满了其他未过考核关的团队人员,气氛更显紧张。
主考人问我:“懂何外语?”
我谦答:“略通英语。”
他就请了一老一少两位英语老师入场。他们问我:“听磁带还是对话?”
我想,磁带语速快,还不如对话好,就说:“对话吧。”他们点了点头。
考核开始。我原以为他们会说些“请坐”、“用茶”等礼貌性英语,却不料那位年轻老师单刀直入,问了一句有关这次出国考察的问题。我还未从紧张与心思重重(心想“自己过不了关,只能和那些倒霉团队一样,无精打彩了”)的阴霾中走出,以致未听懂他的第一句问话。只听他用英语低声对那位年长的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不出。我看算了吧。”
我一惊赶紧用英语说:“sorry。 i’m very sorry。 i have a bad headache because the hotel was very noise yesterday。”
他们一听,我不但听懂了他们间的低语,而且还能用英语流利地说出未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的确切原因,既奇又乐,于是正襟危坐重新提问。由于我心态平静自然,就一一回答了九个问题。最后,也就是第十个问题,他们问我为什么出访考察。我回答了四个理由:一、履行国家在技术上的开放政策;二、加强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三、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四、最重要的是增进中外专家的了解与友谊。
他们听后,满面笑容,连连点头说:“wonderful! wondful!”
这样,我们这个团队终于脱颖而出,获得了出国的许可。我的同伙高兴地与我一一拥抱。那位陶总高呼:“乌拉!乌拉!(注:俄语‘万岁’的意思)”
国家科协的高处长特地约我谈话。我一惊,怕又有变故:是不是这位据说当过驻美使馆参赞的处长要对我进行复试。我默默地作准备,尤其对第一道题“卡壳”的原委又作了如何用英语加以解释的自我演练。
当我翌日惴惴不安地推门而入后,高处长和颜悦色地站起来同我握手,说:“戴主任,恭喜你考核通过。你为你们的省市科技人员争了光。说实话,你们省市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比其他省市要落后一大截。科技专家出国后无法与人家交流,首先受损的是我国的形象,再说,不会外语又怎能同别人学术交流呢?这岂不浪费国家钱财!外语对我们科技专家显得格外重要。希望你回省市后向领导汇报,切实重视提高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
我不安的心落地了,连连感谢他的意见,表示回去后向领导反映,尽力促进科技人员的外语学习。
我感到压力特大,怕出国带不好队,怕自己的这点外语水平难以完成考察学习任务。我抓紧恶补这次专业考察应知的英语辞汇,同时不断地听读常用英语九百句。当我们在飞向伦敦的大型客机上,度着漫漫长夜时,很多人,包括我的同伙都已鼾声四起,进入了舒适的梦乡。可怜我,既不敢入睡,也不能欣赏弦窗外的星空。我戴上耳塞用播放机不停地反复地收听英语九百句的标准发音。飞机从北京到阿联酋沙加落地加油,又起飞直到瑞士苏黎士。我们下机,整整过了一个大约十小时左右的长夜,我没合过眼。
我们在苏黎士办理去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转机手续。瑞士警员对我和邓经理高抬贵手,免于检查,可是对我们的陶总却大起疑窦,要他进内作全身检查。因为陶总头戴小格子鸭舌帽,身穿黑色长大衣,脚登一双蓝色胶球鞋,还打了一条暗红色的领带,加上他那黝黑的肤色和一对神秘的眼睛,警员以为他是可疑分子,用金属探测器在他全身搜索。一会儿,探测器停在他的大衣口袋外发出“呜呜”的叫声。
警员厉声问他:“what’s this?what’s this?what’s this?”
陶总不知他说什么,抓耳搔腮,莫名惊诧,显得很紧张。警员更大声吼叫:“what’s this?what’s this?what’s this?”陶总情急之下,从口袋内掏出一物用方言大声说:“钥匙一把!”警员“喔”了一声,接着笑了起来。
陶总出来后,我与邓经理笑说:“老总,你真厉害,竟用方言去对付洋警察。”
他也笑了,说:“他吼什么,我不懂。我就掏出钥匙用家乡话吼他一声,看他有何反应。”
我们说:“中国的方言击败了洋话,佩服!”
我们抵达布达佩斯后,由对方科技联的女士接待,住进青年旅馆。然后,我们去中国大使馆报到。为了让考察圆满,我担心自己的外语功底可能力不从心,请大使馆帮助请位中国留学生当翻译,再说在当地请不需付旅宿费,只要付点津贴即可,便宜多了。他们满口答应。经联系后得知,这位翻译要后天才能来。
次日,我们去一家混凝土制件厂参观访问。我只能使出混身解数,既当好带队,又做好翻译。我们同工厂领导层坐谈:先礼貌寒暄,表示善意,再请教他们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经验,又问了若干技术问题,最后再到车间现场去实地参观了解。一天下来收获颇丰。
陶总对我说:“噢钦哈拉绍(注:俄语‘很好’的意思)。”
邓经理说:“戴主任翻译得不错,那个翻译我们就不请了吧,可省点钱。”
我说:“既然请了,我们不要变卦。我外语水平不高,请了翻译就能更好地完成考察学习任务。”
他们都说我“太谦虚了”
除了考察外,我们还参观了风景点和名胜古迹,如“巴拉登湖”、“欧洲第四大教堂”、“奥匈帝国城堡”、 议会大厦和其他大小城镇等。
那天,参观议会大厦回来,陶总对我说:“飞机上同来的韩国人中,有一位走过来同我搭腔,我回他说自己不会说英语,他就非常生气地走开了。不知为何?”
我问他:“你是怎么说的?”他说:“我对他讲‘i do not speak english。’”
我说:“你说的是‘我不说英语’,他当然生气了。你应当说,对不起,我不太会说英语,即‘sorry, i speak little english not good。’或者说‘excuse me, i can’t speak english。’他就不会那样生气了。”
他说:“我动身前学了几句常用英语,却不料一用就错。”
我们忍俊不禁,笑了起来。他一脸通红。类似这样的笑料花絮就不赘述了。
完成考察任务回到国内。当我重返英语学习班后,得知学习考试已告结束。老师和临时到场的瞿局长要我用英语汇报出国考察情况。我斗胆地用英语作了全面而简要的报告,也描述了引人发笑的花絮。他们认为我说得“不错”就把我这次报告作为“考试成绩,ok,very good。 ”
我在市科委分管外事活动,同外宾接触较多。我基本上能用英语同他们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外事工作大有助益。
经瞿局长推荐,省英语学会讨论通过,将我吸收为学会常务理事。但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水平名不副实,心里难安,后来恳辞常务理事,只作普通会员,因为我在英语方面要学习提高的空间还很大,需老老实实地做个“老学生”争取做个好会员。
这就是我学外语的心路历程。写于此以飨读者,与大家共勉。
写于2007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