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九 文武之争 (2/2)
笔趣阁 www.biquge2.com,八零后咸鱼术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也就是说这位地位显赫的苍水真人身上的职务,从高到低分别为兵部尚书、直隶总督、宁波巡抚。
其中总督、巡抚在大明早期官制中并非常设职务,属于临时加派官职,通常是由御史类的官员巡视地方所加官。可以是二品的都御史,也可以是七品的监察御史,到后来,也以尚书侍郎、卿等加督抚巡视地方。
到了这世界的南明时期,与后世明末清初类似,督抚就基本上成了跟三司一样的常设职务,一般都是数年一轮换。
所以说这位张军门真正的实职实际上是节制天象军和宁波巡抚,加直隶总督不过是为了彰显他的地位并辖制整个北方前线军务罢了。直隶境内的大小事务实际上都掌握在朝廷任命的应天巡抚以及下方各分守道之手,而应天巡抚常住苏州,统领南直隶各府县民治。
原本南直隶之下还有一位凤阳巡抚,一般由漕运总督兼任,其驻地设在淮安府,不过如今淮安府城都在后金控制之下,所以凤阳巡抚衙门就被取消了。
天象军实际上是受张煌言这位总督节制,名义上天雄军的掌控者则是两淮总兵封龙虎将军的曹元龙,在盐城的最高指挥官则是分守淮安参将毛贺和其下属的盐城游击滕云武,曹熊就是属于滕云武麾下的千总。
这是大明以文御武的传统,虽然武将地位经过甲申天变之后在混乱时代有所提高,但是随着儒家法师的崛起并且开始统兵,武将们仍旧被文官压制一头。除非能够成为有爵位在身的勋贵,才能在官面上压过文官一头。
毕竟文官最高成就的内阁辅臣大学士,也不过正五品官职,是始于成祖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建立的内阁制度,原本不过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机构,因为文官不断擅权,明中叶时期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甚至将皇权压制到有明一代的最低限度。
不过皇帝也不都是傻子,内阁大学士就算首辅也都是正五品,名义上都是同级的,皇家一直没有放开口子给内阁辅臣升职。
不过成为内阁大学士之后,一般皇帝为了阁臣参政名正言顺,都是给其挂各部尚书或三公三孤等虚职,以示恩宠。
几百年来文武之争,皇权与文官,文官内部等等各种倾轧斗争从史书中的寥寥几笔就可见一斑。所以从后世的观点看来,历史上记载的昏君也未必是昏庸无道,奸臣也未必是奸佞小人,相反的忠臣未必是书上写的那样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明君也不是臣子吹捧的那么伟光正。
现成的例子远的有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统一文字度量衡,设天下郡县制度,近一点的有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都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创举,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说却都是暴行,还有很多野心家在其中搞事拖后腿,于是秦朝两代而灭,便宜了大汉四百年江山,隋朝两代而终,便宜了李家大唐王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而那位费县令可是挂职五品分守道的实权人物,本身也是儒家理学派法师,出身东林书院,一届寒门进士,出身清流,从七品的御史做起,短短七八年就达到现在的地位,显然不是一般人物。
或许是太过专注于自身的学习和官场的经营,以至于忽视了自己儿子的教养,才会出了这么一个不肖的纨绔子弟吧!
r />
也就是说这位地位显赫的苍水真人身上的职务,从高到低分别为兵部尚书、直隶总督、宁波巡抚。
其中总督、巡抚在大明早期官制中并非常设职务,属于临时加派官职,通常是由御史类的官员巡视地方所加官。可以是二品的都御史,也可以是七品的监察御史,到后来,也以尚书侍郎、卿等加督抚巡视地方。
到了这世界的南明时期,与后世明末清初类似,督抚就基本上成了跟三司一样的常设职务,一般都是数年一轮换。
所以说这位张军门真正的实职实际上是节制天象军和宁波巡抚,加直隶总督不过是为了彰显他的地位并辖制整个北方前线军务罢了。直隶境内的大小事务实际上都掌握在朝廷任命的应天巡抚以及下方各分守道之手,而应天巡抚常住苏州,统领南直隶各府县民治。
原本南直隶之下还有一位凤阳巡抚,一般由漕运总督兼任,其驻地设在淮安府,不过如今淮安府城都在后金控制之下,所以凤阳巡抚衙门就被取消了。
天象军实际上是受张煌言这位总督节制,名义上天雄军的掌控者则是两淮总兵封龙虎将军的曹元龙,在盐城的最高指挥官则是分守淮安参将毛贺和其下属的盐城游击滕云武,曹熊就是属于滕云武麾下的千总。
这是大明以文御武的传统,虽然武将地位经过甲申天变之后在混乱时代有所提高,但是随着儒家法师的崛起并且开始统兵,武将们仍旧被文官压制一头。除非能够成为有爵位在身的勋贵,才能在官面上压过文官一头。
毕竟文官最高成就的内阁辅臣大学士,也不过正五品官职,是始于成祖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建立的内阁制度,原本不过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机构,因为文官不断擅权,明中叶时期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甚至将皇权压制到有明一代的最低限度。
不过皇帝也不都是傻子,内阁大学士就算首辅也都是正五品,名义上都是同级的,皇家一直没有放开口子给内阁辅臣升职。
不过成为内阁大学士之后,一般皇帝为了阁臣参政名正言顺,都是给其挂各部尚书或三公三孤等虚职,以示恩宠。
几百年来文武之争,皇权与文官,文官内部等等各种倾轧斗争从史书中的寥寥几笔就可见一斑。所以从后世的观点看来,历史上记载的昏君也未必是昏庸无道,奸臣也未必是奸佞小人,相反的忠臣未必是书上写的那样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明君也不是臣子吹捧的那么伟光正。
现成的例子远的有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统一文字度量衡,设天下郡县制度,近一点的有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都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创举,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说却都是暴行,还有很多野心家在其中搞事拖后腿,于是秦朝两代而灭,便宜了大汉四百年江山,隋朝两代而终,便宜了李家大唐王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而那位费县令可是挂职五品分守道的实权人物,本身也是儒家理学派法师,出身东林书院,一届寒门进士,出身清流,从七品的御史做起,短短七八年就达到现在的地位,显然不是一般人物。
或许是太过专注于自身的学习和官场的经营,以至于忽视了自己儿子的教养,才会出了这么一个不肖的纨绔子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