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高科技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取远程封锁。
北海天然的地理形势构成了远程封锁的基石。南北走向的不列颠岛犹如一道长达1000多公里的防波堤,将北海与大西洋基本隔断,只留下南北两个出口,如此天造地设的地形大大降低了封锁难度,象“海权论”的作者马汉就曾对此评论道:“控制德国(通向大西洋)的通道乃是大不列颠不由自主的冲动。”在开战前夕,英国皇家海军在北海水域展开三支封锁舰队,集中了几乎全部无畏、超无畏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大舰队”负责镇守北方出口;由水雷、前无畏战列舰、驱逐舰和潜艇将狭窄的南方出口——英吉利海峡封得密不透风;由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分舰队巡逻于北海南部,策应南北方向两支舰队的封锁活动。英国人的新政策封闭了德国通往远海的大门,将其压缩在北海这个大号牢笼中。封锁线虽然较以往有所后撤,却并不意味着德国就能在笼中闲庭信步,因为英国皇家舰队将以平均每周两次的频率在北海北部进行攻势性扫荡,迫使德国公海舰队的每次远航都要冒着与优势对手对抗的风险。英国希望通过这种“物理封锁”与“心理威慑”并举的方式,将德国海军牢牢压制在北海一隅的赫尔戈兰湾内。
大海另一边的德国却对自己最危险的邻居英国的策略变化一无所知,多年以来,德意志帝国海军上下都坚信好斗的英国佬必然会在开战后立即攻入赫尔戈兰湾,对德国海岸展开近程封锁。对此德国海军已经在各方面做好了针对性准备,有的德国人甚至说“战前的我们整个舰队的训练体系、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造舰政策和某些特定的性能细节(例如大量建造作战半径较短的雷击舰)都是基于英国人会用优势舰队封锁赫尔戈兰湾这一假设前提。”一旦战争爆发,德国海军将在赫尔戈兰湾内部署水雷、潜艇和轻型舰艇,利用内线优势逐渐消耗英国封锁舰队,等到双方实力大致平衡时再出动战列舰队一决雌雄。而作为决战兵器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则在平时全体熄火停泊在杰德湾内,这种做法恰似一柄双刃剑,它固然可以减少机械损耗、简化保养,却也大大限制了主力舰队紧急出动的能力。因为首先是锅炉生火升汽的过程很费时间;另外,吃水较深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受到杰德河口水位的限制,只能在上下午各6小时左右的涨潮时间内通过,因此无法在赫尔戈兰湾和杰德湾之间任意机动。考虑到有朝一日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参加湾内决战时需要足够的机动空间,德国海军高层还有意识地限制了水雷的布设范围。
1914年8月5日英德两国进入战争状态。随后成群结队的德国雷击舰和扫雷艇在轻巡洋舰的带领下驶过赫尔戈兰湾空荡荡的水面时,却诧异地发现预想中的敌人“近程封锁舰队”根本就不存在!而根据潜艇发来的情报,德国人隐约的猜到了英国舰队正有意识地脱离接触,以免被消耗。不愿善罢甘休的德国海军决定坚持既定的消耗战思路,将战线向外延伸,找到并紧紧咬住英国舰队。在布雷舰和潜艇远赴英国海岸的同时,轻型舰艇的防区也渐渐扩大,但仍然不见英国人的踪影。
随后发生的第一次赫尔戈兰湾之战、多格尔沙洲之战和日德兰大海战对于德国的海军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日德兰大海战德国公海舰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成功的打破了英国的海上封锁,但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德国人自身的损失也非常大,虽然战列舰队的主力四艘“国王”级战列舰和四艘新锐的“拜恩”级战列舰都还健在,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还是为他的心肝宝贝蒙受这样的损失而感到痛惜不已。日德兰海战结束后,为了尽快的结束这场旷日持久“让德国把血流尽”的战争,威廉二世一度想要利用德国海军所取得的海上优势在英国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但随后中美日三国海军进驻英国让威廉二世和他手下的将军们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虽然成功的打败了英国皇家舰队,但英国皇家舰队仍然还保有一定的实力,并且得到了日本舰队和中国舰队的支援,而对于和英国一直联系紧密的美国人自1910年至1914年以来一直大力建设的“两洋海军”,威廉二世并没有一战而胜的把握。
在西线陆战胜利在望的前景下,威廉二世不愿意再让实力相对陆军较弱、缺少胜算的德国海军承担风险,在他看来,在德国陆军打垮法国之后,一支实力完整的德国公海舰队将成为对英和谈的重大砝码。基于这一点,威廉二世下令德国舰队“保持攻势的同时,尽量避免可能导致更大损失的作战活动”。虽然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舰队又多次出击,扫荡英国海岸,给英国的造船工业以很大的破坏,但这些胜利对于改善德国的战略环境所起的作用有限,威廉二世所提出来的这个“保守的进攻”战略实际意味着由提尔皮茨热情倡导、德国海军为之精心准备十余年的“内线削弱——主力决战”计划在开战后仅仅实施了不久便不幸夭折了,取代它的是有些三心二意的“避战保船”和继续扩大的潜艇战。此后,受发生在东方的曹妃甸海战影响,德国海军在赫尔戈兰湾内布设了大量的水雷,以前轻型舰艇原本喘不过气来的巡逻大大减少,释放出来的兵力被投入到其他更为急需的任务(潜艇战),战列巡洋舰队从此不熄火地在杰德河口待命,并始终保持一个战列舰中队处于战备状态;单舰作战也被严格禁止。这一变动刚刚开始实施确实给英国人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日德兰海战遭受重大损失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得到了盟友的支援之后,重整旗鼓,企图再次突入赫尔戈兰湾对德国海军进行偷袭伏击作战,这一次的行动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计划严密,兵力充足(协约国舰队的全部主力都参加战斗),希望能诱出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然而德国人已经对英国人的计划有所察觉,担任诱敌任务的英国舰队始终没有遭遇到一艘德舰。而英国人又计划在另一个时间故伎重演,但在计划过程中却收到了潜艇的报告,称在港湾内发现了大量新布设的雷区,使得英国人随后取消了这种“诱敌——伏击——聚歼”的计划,转而一心一意的等待重新获得优势的兵力,同德国人再打一次华丽的舰队决战。
对于威廉二世保守的海军战略,德国公海舰队的很多将领并不认同。他们很清楚,由于不列颠帝国掌握着全世界最庞大的造船工业,以及巨额的财富,重新变出一支更强大的战列舰队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他们还有美国这个“世界工厂”在背后撑腰。而对于德国来说,德国想要建设一支同等规模的舰队,受资源、财力和人力所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德国海军不趁着日德兰海战大胜所带来的短暂优势有所作为的话,用不了多久,形势就将再次发生逆转。
而随后发生的事实表明,德国海军将领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让德国人始料未及的是,英国人面对日德兰海战所造成的惊人损失,竟然会想到利用美国的资源、工业、技术,中国的人力,英国的金钱,在短时间内弄出了一个“协约国舰队”来取代“大舰队”用以扭转战局的办法。
取远程封锁。
北海天然的地理形势构成了远程封锁的基石。南北走向的不列颠岛犹如一道长达1000多公里的防波堤,将北海与大西洋基本隔断,只留下南北两个出口,如此天造地设的地形大大降低了封锁难度,象“海权论”的作者马汉就曾对此评论道:“控制德国(通向大西洋)的通道乃是大不列颠不由自主的冲动。”在开战前夕,英国皇家海军在北海水域展开三支封锁舰队,集中了几乎全部无畏、超无畏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大舰队”负责镇守北方出口;由水雷、前无畏战列舰、驱逐舰和潜艇将狭窄的南方出口——英吉利海峡封得密不透风;由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分舰队巡逻于北海南部,策应南北方向两支舰队的封锁活动。英国人的新政策封闭了德国通往远海的大门,将其压缩在北海这个大号牢笼中。封锁线虽然较以往有所后撤,却并不意味着德国就能在笼中闲庭信步,因为英国皇家舰队将以平均每周两次的频率在北海北部进行攻势性扫荡,迫使德国公海舰队的每次远航都要冒着与优势对手对抗的风险。英国希望通过这种“物理封锁”与“心理威慑”并举的方式,将德国海军牢牢压制在北海一隅的赫尔戈兰湾内。
大海另一边的德国却对自己最危险的邻居英国的策略变化一无所知,多年以来,德意志帝国海军上下都坚信好斗的英国佬必然会在开战后立即攻入赫尔戈兰湾,对德国海岸展开近程封锁。对此德国海军已经在各方面做好了针对性准备,有的德国人甚至说“战前的我们整个舰队的训练体系、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造舰政策和某些特定的性能细节(例如大量建造作战半径较短的雷击舰)都是基于英国人会用优势舰队封锁赫尔戈兰湾这一假设前提。”一旦战争爆发,德国海军将在赫尔戈兰湾内部署水雷、潜艇和轻型舰艇,利用内线优势逐渐消耗英国封锁舰队,等到双方实力大致平衡时再出动战列舰队一决雌雄。而作为决战兵器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则在平时全体熄火停泊在杰德湾内,这种做法恰似一柄双刃剑,它固然可以减少机械损耗、简化保养,却也大大限制了主力舰队紧急出动的能力。因为首先是锅炉生火升汽的过程很费时间;另外,吃水较深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受到杰德河口水位的限制,只能在上下午各6小时左右的涨潮时间内通过,因此无法在赫尔戈兰湾和杰德湾之间任意机动。考虑到有朝一日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参加湾内决战时需要足够的机动空间,德国海军高层还有意识地限制了水雷的布设范围。
1914年8月5日英德两国进入战争状态。随后成群结队的德国雷击舰和扫雷艇在轻巡洋舰的带领下驶过赫尔戈兰湾空荡荡的水面时,却诧异地发现预想中的敌人“近程封锁舰队”根本就不存在!而根据潜艇发来的情报,德国人隐约的猜到了英国舰队正有意识地脱离接触,以免被消耗。不愿善罢甘休的德国海军决定坚持既定的消耗战思路,将战线向外延伸,找到并紧紧咬住英国舰队。在布雷舰和潜艇远赴英国海岸的同时,轻型舰艇的防区也渐渐扩大,但仍然不见英国人的踪影。
随后发生的第一次赫尔戈兰湾之战、多格尔沙洲之战和日德兰大海战对于德国的海军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日德兰大海战德国公海舰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成功的打破了英国的海上封锁,但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德国人自身的损失也非常大,虽然战列舰队的主力四艘“国王”级战列舰和四艘新锐的“拜恩”级战列舰都还健在,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还是为他的心肝宝贝蒙受这样的损失而感到痛惜不已。日德兰海战结束后,为了尽快的结束这场旷日持久“让德国把血流尽”的战争,威廉二世一度想要利用德国海军所取得的海上优势在英国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但随后中美日三国海军进驻英国让威廉二世和他手下的将军们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虽然成功的打败了英国皇家舰队,但英国皇家舰队仍然还保有一定的实力,并且得到了日本舰队和中国舰队的支援,而对于和英国一直联系紧密的美国人自1910年至1914年以来一直大力建设的“两洋海军”,威廉二世并没有一战而胜的把握。
在西线陆战胜利在望的前景下,威廉二世不愿意再让实力相对陆军较弱、缺少胜算的德国海军承担风险,在他看来,在德国陆军打垮法国之后,一支实力完整的德国公海舰队将成为对英和谈的重大砝码。基于这一点,威廉二世下令德国舰队“保持攻势的同时,尽量避免可能导致更大损失的作战活动”。虽然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舰队又多次出击,扫荡英国海岸,给英国的造船工业以很大的破坏,但这些胜利对于改善德国的战略环境所起的作用有限,威廉二世所提出来的这个“保守的进攻”战略实际意味着由提尔皮茨热情倡导、德国海军为之精心准备十余年的“内线削弱——主力决战”计划在开战后仅仅实施了不久便不幸夭折了,取代它的是有些三心二意的“避战保船”和继续扩大的潜艇战。此后,受发生在东方的曹妃甸海战影响,德国海军在赫尔戈兰湾内布设了大量的水雷,以前轻型舰艇原本喘不过气来的巡逻大大减少,释放出来的兵力被投入到其他更为急需的任务(潜艇战),战列巡洋舰队从此不熄火地在杰德河口待命,并始终保持一个战列舰中队处于战备状态;单舰作战也被严格禁止。这一变动刚刚开始实施确实给英国人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日德兰海战遭受重大损失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得到了盟友的支援之后,重整旗鼓,企图再次突入赫尔戈兰湾对德国海军进行偷袭伏击作战,这一次的行动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计划严密,兵力充足(协约国舰队的全部主力都参加战斗),希望能诱出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然而德国人已经对英国人的计划有所察觉,担任诱敌任务的英国舰队始终没有遭遇到一艘德舰。而英国人又计划在另一个时间故伎重演,但在计划过程中却收到了潜艇的报告,称在港湾内发现了大量新布设的雷区,使得英国人随后取消了这种“诱敌——伏击——聚歼”的计划,转而一心一意的等待重新获得优势的兵力,同德国人再打一次华丽的舰队决战。
对于威廉二世保守的海军战略,德国公海舰队的很多将领并不认同。他们很清楚,由于不列颠帝国掌握着全世界最庞大的造船工业,以及巨额的财富,重新变出一支更强大的战列舰队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他们还有美国这个“世界工厂”在背后撑腰。而对于德国来说,德国想要建设一支同等规模的舰队,受资源、财力和人力所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德国海军不趁着日德兰海战大胜所带来的短暂优势有所作为的话,用不了多久,形势就将再次发生逆转。
而随后发生的事实表明,德国海军将领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让德国人始料未及的是,英国人面对日德兰海战所造成的惊人损失,竟然会想到利用美国的资源、工业、技术,中国的人力,英国的金钱,在短时间内弄出了一个“协约国舰队”来取代“大舰队”用以扭转战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