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高科技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由厂部出资购行头,在厂区的文娱演出活动从未间断。范旭东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有分量的企业旬刊杂志《海王》,每期有十多个版面,给塘沽及天津地区带来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气息。“永久黄”的职工居住区还设有篮球场、网球场及多种体育设施,范旭东聘请篮球、网球、武术等专业教练指导职工从事各体育项目的锻炼,并经常与宁河、天津地区交流比赛。
在这样一个时代,范旭东在塘沽“永久黄”艰难创业历程中,就能够始终重视并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并卓有成效,其科学民主的思想根基,以人为本为文化理念,求真务实的仁爱举措,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开一代之先河。
但想要维持企业这样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的注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短缺成了范旭东的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尽管范旭东成功的招来了很多社会名流和大商家入股,但资金仍然不够,这时,刚刚崛起于中国内地的“人和药业”向他伸出了援手。
对于国内以“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的生产而成功崛起的医药企业“人和药业”,范旭东并不算了解,他只知道这家企业的拥有者是一位“军阀”的夫人,其生产理念和经营方式也是西方化的。在“永久黄”成立后,曾有人建议和“人和药业”合作,但由于这家医药企业有“军阀”的背景,范旭东一直心存疑虑。但他没有想到,在“永久黄”的发展进入到了最困难的时期的时候,竟然是这家企业慷慨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不要求任何的回报。
事后范旭东才了解到,“人和药业”的所有者,是一位名叫黄韵芝的女子,而她,是名动天下的“高科技军阀”杨朔铭的夫人。
现在范旭东还记得,那位美丽得如同天使般的女子出现在“永久黄”的厂区,当面向他和李烛尘等人赠送股份时的情景。
为了能使范旭东、李烛尘和孙学悟等人安心的办好企业,黄韵芝向他们个人每人赠送了50000银元的股份,使他们成为“永久黄”的股东,对于她的义举(当然也是杨朔铭的主意),范旭东和李烛尘等人都存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在“永久黄集团”中,范旭东把“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看做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与“永”、“久”两大公司并立的独立化工学术研究机关。“永久黄”的内部刊物《海王》杂志上的调查报告、科学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在企业缺乏资金,实验室物资器材短缺的情况下,杨朔铭的大力资助使“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很快便升级成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作为一代实业家,范旭东知道“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凡事待人而兴”、“好在事在人为”都是他的口头禅。对于杨朔铭的资助,范旭东感激莫名,因此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大楼建成后,他将研究社的实验楼取名为“思源楼”,“思源”是为了纪念杨朔铭夫妇的义举。范旭东表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杨朔铭听说后亦为之感动。为了充实“永久黄”的企业文化,宏扬科学发展的理念,杨朔铭还和范旭东等人一起为“永久黄集团”订立了4项信条:
“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而正是凭着这样的信条,中国的化学工业终于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而在杨朔铭的倡议下,1920年,在未来著名于世的“盘古”生物研究所在范旭东等人的帮助下,也建立了起来。
“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要是再办不好这企业,连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李烛尘感叹道。
李烛尘生于湖南乡村,1912年有机会公费到日本留学时已将近30岁,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他读的是电气化学专业,与同乡范旭东一样怀有“实业救国”的理想。1918年他就是怀着这个梦想归国的,此时范旭东已在天津办起了第一家企业“久大”精盐公司,他应约而去。在“久大”企业,范旭东为总经理,他任厂长,以后又建立了“永利”碱厂,也是他为厂长。创立“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最初就是他的主意。范旭东说他们的底子其实是“书生事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知识分子。俗语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李烛尘致函在经营管理和人事管理上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才能。在应对国内各种军阀势力、政治势力方面,因为他的机智无畏,对“永久黄”的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李烛尘在“永久黄”集团体服务数年,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他个人却没有私蓄,范旭东曾为了让他能参加董事会而大伤脑筋,而李烛尘正是得到了黄韵芝的50000银元赠股后,才顺利当选为董事。李烛尘当然明白,这位奇女子如此作为是因为谁。1922年9月17日,杨朔铭前往天津视察,并举办招待实业界代表人物的宴会,李烛尘应邀出席,杨朔铭在宴会上盛赞范旭东、李烛尘创办化学工业对中国发展的贡献,并邀请他入政府部门担任要职,虽然对杨朔铭夫妇的帮助心存感激,但李烛尘还是婉言谢绝了杨朔铭的邀请,打算一心从事中国化学工业的建设。对此杨朔铭也表示理解,并没有强求,而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和范旭东。虽然李烛尘无意于官场,但他并不是对政治毫不关心,他对杨朔铭所一向倡导的“民主”理念和“手把手教民主”的实际行动赞佩不已。作为对杨朔铭知遇的回报,李烛尘参与发起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在中国国内“左右之争”和“红潮”席卷的情况下,坚持主张“不右袒,不左倾”,坚持中间立场。并以无党派社会贤达的身份代表实业界参加国会会议。他还向杨朔铭建议,中国“以农立国,政府首先应全力改善农业,工业则由民族工业界去搞。”李烛尘的建议得到了杨朔铭的首肯,而在此之后,杨朔铭经常大力出资帮助国内有希望的民族工业企业。
范旭东和李烛尘走下了山坡,进入了研究社区,来到了一间实验楼里,在这座楼内的一座座房间里,身着白大褂的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各种实验,而在他们当中,有很多青年男女的身影。
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范旭东和李烛尘相视一笑,似乎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而在这些研究人员当中,几名身材高大的外国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这几位应该是刚刚从德国来的专家。”李烛尘笑着对范旭东说道,“我们的部长大人,可是抄底的高手,这一次从德国划拉回来不少的人才呢。”
“我还以为是美国人呢。”范旭东笑着说道。
“德国如今经济萧条,通货严重膨胀,失业的人很多,一些专家连给孩子买牛奶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有不少让咱们给高薪聘请过来了。”李烛尘呵呵一笑,“要放在平时,这些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由厂部出资购行头,在厂区的文娱演出活动从未间断。范旭东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有分量的企业旬刊杂志《海王》,每期有十多个版面,给塘沽及天津地区带来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气息。“永久黄”的职工居住区还设有篮球场、网球场及多种体育设施,范旭东聘请篮球、网球、武术等专业教练指导职工从事各体育项目的锻炼,并经常与宁河、天津地区交流比赛。
在这样一个时代,范旭东在塘沽“永久黄”艰难创业历程中,就能够始终重视并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并卓有成效,其科学民主的思想根基,以人为本为文化理念,求真务实的仁爱举措,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开一代之先河。
但想要维持企业这样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的注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短缺成了范旭东的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尽管范旭东成功的招来了很多社会名流和大商家入股,但资金仍然不够,这时,刚刚崛起于中国内地的“人和药业”向他伸出了援手。
对于国内以“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的生产而成功崛起的医药企业“人和药业”,范旭东并不算了解,他只知道这家企业的拥有者是一位“军阀”的夫人,其生产理念和经营方式也是西方化的。在“永久黄”成立后,曾有人建议和“人和药业”合作,但由于这家医药企业有“军阀”的背景,范旭东一直心存疑虑。但他没有想到,在“永久黄”的发展进入到了最困难的时期的时候,竟然是这家企业慷慨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不要求任何的回报。
事后范旭东才了解到,“人和药业”的所有者,是一位名叫黄韵芝的女子,而她,是名动天下的“高科技军阀”杨朔铭的夫人。
现在范旭东还记得,那位美丽得如同天使般的女子出现在“永久黄”的厂区,当面向他和李烛尘等人赠送股份时的情景。
为了能使范旭东、李烛尘和孙学悟等人安心的办好企业,黄韵芝向他们个人每人赠送了50000银元的股份,使他们成为“永久黄”的股东,对于她的义举(当然也是杨朔铭的主意),范旭东和李烛尘等人都存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在“永久黄集团”中,范旭东把“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看做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与“永”、“久”两大公司并立的独立化工学术研究机关。“永久黄”的内部刊物《海王》杂志上的调查报告、科学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在企业缺乏资金,实验室物资器材短缺的情况下,杨朔铭的大力资助使“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很快便升级成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作为一代实业家,范旭东知道“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凡事待人而兴”、“好在事在人为”都是他的口头禅。对于杨朔铭的资助,范旭东感激莫名,因此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大楼建成后,他将研究社的实验楼取名为“思源楼”,“思源”是为了纪念杨朔铭夫妇的义举。范旭东表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杨朔铭听说后亦为之感动。为了充实“永久黄”的企业文化,宏扬科学发展的理念,杨朔铭还和范旭东等人一起为“永久黄集团”订立了4项信条:
“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而正是凭着这样的信条,中国的化学工业终于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而在杨朔铭的倡议下,1920年,在未来著名于世的“盘古”生物研究所在范旭东等人的帮助下,也建立了起来。
“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要是再办不好这企业,连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李烛尘感叹道。
李烛尘生于湖南乡村,1912年有机会公费到日本留学时已将近30岁,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他读的是电气化学专业,与同乡范旭东一样怀有“实业救国”的理想。1918年他就是怀着这个梦想归国的,此时范旭东已在天津办起了第一家企业“久大”精盐公司,他应约而去。在“久大”企业,范旭东为总经理,他任厂长,以后又建立了“永利”碱厂,也是他为厂长。创立“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最初就是他的主意。范旭东说他们的底子其实是“书生事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知识分子。俗语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李烛尘致函在经营管理和人事管理上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才能。在应对国内各种军阀势力、政治势力方面,因为他的机智无畏,对“永久黄”的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李烛尘在“永久黄”集团体服务数年,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他个人却没有私蓄,范旭东曾为了让他能参加董事会而大伤脑筋,而李烛尘正是得到了黄韵芝的50000银元赠股后,才顺利当选为董事。李烛尘当然明白,这位奇女子如此作为是因为谁。1922年9月17日,杨朔铭前往天津视察,并举办招待实业界代表人物的宴会,李烛尘应邀出席,杨朔铭在宴会上盛赞范旭东、李烛尘创办化学工业对中国发展的贡献,并邀请他入政府部门担任要职,虽然对杨朔铭夫妇的帮助心存感激,但李烛尘还是婉言谢绝了杨朔铭的邀请,打算一心从事中国化学工业的建设。对此杨朔铭也表示理解,并没有强求,而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和范旭东。虽然李烛尘无意于官场,但他并不是对政治毫不关心,他对杨朔铭所一向倡导的“民主”理念和“手把手教民主”的实际行动赞佩不已。作为对杨朔铭知遇的回报,李烛尘参与发起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在中国国内“左右之争”和“红潮”席卷的情况下,坚持主张“不右袒,不左倾”,坚持中间立场。并以无党派社会贤达的身份代表实业界参加国会会议。他还向杨朔铭建议,中国“以农立国,政府首先应全力改善农业,工业则由民族工业界去搞。”李烛尘的建议得到了杨朔铭的首肯,而在此之后,杨朔铭经常大力出资帮助国内有希望的民族工业企业。
范旭东和李烛尘走下了山坡,进入了研究社区,来到了一间实验楼里,在这座楼内的一座座房间里,身着白大褂的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各种实验,而在他们当中,有很多青年男女的身影。
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范旭东和李烛尘相视一笑,似乎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而在这些研究人员当中,几名身材高大的外国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这几位应该是刚刚从德国来的专家。”李烛尘笑着对范旭东说道,“我们的部长大人,可是抄底的高手,这一次从德国划拉回来不少的人才呢。”
“我还以为是美国人呢。”范旭东笑着说道。
“德国如今经济萧条,通货严重膨胀,失业的人很多,一些专家连给孩子买牛奶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有不少让咱们给高薪聘请过来了。”李烛尘呵呵一笑,“要放在平时,这些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