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高科技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在中国援助日本的热潮刚刚兴起时,喜出望外的《大阪朝日新闻》曾发表了一篇题为《感谢善邻之同情》的社论:“……中国人会出此热心来救日本人的灾难,实在是日本人梦想不到的事,日本各界无不大大惊叹中国人此次行动之敏捷,而感谢中国人的高义。”但在10月6日,该报又发表社论《震灾对于中国之影响》,提醒日本政府和民众:“由中国人心里生出许多的友情,能否叫它成长与否,有一半的责任完全在于日本。”即指出日人屠杀在日华人事件对两国关系的恶劣影响。正如同日本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担心的那样,“此次震灾华人积极救助日本,本为日华两国关系回暖之最佳契机,然灾后日华关系非担并无改善,此后更趋恶劣紧张,日本政府对此应做全面、深刻、彻底之反思。”
而由于在灾后日本大肆屠杀朝鲜人,在日之朝鲜人共近万人死难,激起了朝鲜人的普遍愤怒,由中国托管之北部朝鲜各地均爆发了大规模的集会抗议和示威游行,而仍由日本占据之南部朝鲜则发生了武装暴动,随后朝鲜民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最终导致中国政府迫于朝鲜民众要求中国帮助朝鲜复国的压力,在托管五年后不顾日本方面的反对,提前结束了对朝鲜北部地区的委任统治,以平壤为国都成立了“朝鲜共和国”。此后朝鲜便成了“日本帝国身上一直流血的伤口”,致使日本为了保住朝鲜南部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并成为了日后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关东大地震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场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中,日本人共计死亡99331人,下落不明43476人,受伤103733人。房屋毁坏128266间,严重受损126233间,烧毁447128间,而地震后引发的大火,使东京烧失面积约38.3平方公里,东京85%的房屋毁于一旦,横滨烧失面积约9.5平方公里,96%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地震又引发海啸,最大浪高超过12米,海啸卷走、冲毁的房屋也达到了868所,日本海军在海啸中损失巨大,包括“加贺”、“土佐”两艘主力战列舰及未完工的“天城”号战列巡洋舰、“那珂”号巡洋舰等多艘军舰及大批商船毁毁损。直接财产损失则高达300亿美元。
关东大地震的发生使日本两百年以来的江户文化瞬间化为灰烬。日本人由此大感国土之狭小,国土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想要对外“开拓生存空间”。此后日本专注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开发,日本先后在其所占据的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建立了大量的移民村,使大批日本人迁移到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资源的开发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的增强,侵略野心也急剧膨胀。在试图重新吞并朝鲜的同时,日本仍然和以前一样,主要目光瞄在了近邻中国身上。关东大地震后,日本为缓和国内压力,弥补国内的资源不足,制定了一系列侵华策略,“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成为了日本的国策,关东大地震使日本国内陷入困境的同时,也加速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脚步,而正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但此时的日本,无论是“准天皇”裕仁,还是乡下的农民,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的走向地狱。
处理完公文的裕仁感到了深深的倦意,他离开办公室回到了自己的卧室里,宫廷女侍服侍他躺下,但不知怎么,裕仁虽然感到疲乏,但却没有丝毫的睡意,这让他感到有些难受。
此时的裕仁,脑海中不知怎么浮现出了在地震海啸当中触礁沉没的“加贺”号和“土佐”号战列舰来。
对于这两艘战列舰,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第三次英日同盟到期之前,1921年3月3日,即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半年多,20岁的日本皇太子摄政宫裕仁亲王乘坐新建成不久的“加贺”号战列舰,在“土佐”号战列舰的护卫下从横滨出发,前往英国访问,谋求将“英日同盟”延续下去。这次出行也是为他回国以后继承天皇之位作的铺垫和准备。
作为裕仁第一次出国访问所乘座的“御召舰”,“加贺”号和护卫的“土佐”号此行也有向英国展示实力的意思在里面。只可惜的是,这两艘新式战列舰归国后还不到两年,便在关东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中香消玉殒了。
现在回想起乘舰出海访问的那段经历,裕仁便感觉到似乎那时便有种种征兆在预示着什么。
裕仁的舰队一路途经香港、新加坡、科伦坡、亚丁、苏伊士、塞得港、马耳他、直布罗陀等地,全都是大英帝国最主要的海军基地,在这些地方,他受到了英国殖民地政府和海军部热情的欢迎。
经过75天的航行,裕仁舰队抵达了英国的朴次茅斯军港,英国政府以隆重的仪式欢迎裕仁的到来,威尔士亲王前往军港迎接,英王乔治五世亲自前往伦敦的维多利亚车站欢迎裕仁,并与其同乘华丽的宫廷马车前往白金汉宫。裕仁以乔治五世私人客人的身份在白金汉宫住了3天,与其相处甚欢,随后又以英国国宾的身份在切斯特菲尔德大厦住了8天,参加各种欢迎仪式,参观名胜,并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举行会谈,商讨“英日同盟”的前途问题,但会谈结果并不理想。
“英日同盟”难以继续下去的原因,首先在于美国对于“英日同盟”这一日本在亚洲扩张的支柱的切齿痛恨,拆散该同盟一直是美国孜孜以求的目标。而美国之所以选择中国为伙伴的主要目的,主要也是针对英日同盟来的。早在1907年,美国便试图和中德结盟,以对抗“英日同盟”,结果被日本暗中破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再一次试图拆散“英日同盟”的失败使得它感到更有必要必须打破这一在远东与日本竞争的重要障碍。其次,对美国更危险的是,“英日同盟”规定两国间“不相互宣战或敌视”,在其原来针对的目标沙皇俄国和德意志帝国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英日同盟”的继续存在显然就是针对美国的。
巴黎和会之后,美国开始对英国施加更大的压力,要求英国废除英日同盟。在裕仁访问英国期间,美国国务卿休斯便警告英国驻美大使格迪斯,称“‘英日同盟’会继续助长日本在远东进一步扩张的野心,而且任何美国反对日本谋求新优势的行动都会导致美英之间的冲突。”而英国本身也不愿意日本利用这个对英国来说早已失去了意义的同盟,在远东继续扩张其势力。格迪斯甚至在《泰晤士报》上撰文指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英日同盟’使日本有恃无恐、肆行攻取……然而日本在中国扩展势力,不仅有害于美国,而且也不利于英国,英美对华政策以及对于日本在华扩张之对策,实无不同……”此时“英日同盟”已经成为处理美英关系的严重障碍和影响远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美日之间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英国更不愿意为了日本而与美国对抗。
/>
在中国援助日本的热潮刚刚兴起时,喜出望外的《大阪朝日新闻》曾发表了一篇题为《感谢善邻之同情》的社论:“……中国人会出此热心来救日本人的灾难,实在是日本人梦想不到的事,日本各界无不大大惊叹中国人此次行动之敏捷,而感谢中国人的高义。”但在10月6日,该报又发表社论《震灾对于中国之影响》,提醒日本政府和民众:“由中国人心里生出许多的友情,能否叫它成长与否,有一半的责任完全在于日本。”即指出日人屠杀在日华人事件对两国关系的恶劣影响。正如同日本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担心的那样,“此次震灾华人积极救助日本,本为日华两国关系回暖之最佳契机,然灾后日华关系非担并无改善,此后更趋恶劣紧张,日本政府对此应做全面、深刻、彻底之反思。”
而由于在灾后日本大肆屠杀朝鲜人,在日之朝鲜人共近万人死难,激起了朝鲜人的普遍愤怒,由中国托管之北部朝鲜各地均爆发了大规模的集会抗议和示威游行,而仍由日本占据之南部朝鲜则发生了武装暴动,随后朝鲜民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最终导致中国政府迫于朝鲜民众要求中国帮助朝鲜复国的压力,在托管五年后不顾日本方面的反对,提前结束了对朝鲜北部地区的委任统治,以平壤为国都成立了“朝鲜共和国”。此后朝鲜便成了“日本帝国身上一直流血的伤口”,致使日本为了保住朝鲜南部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并成为了日后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关东大地震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场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中,日本人共计死亡99331人,下落不明43476人,受伤103733人。房屋毁坏128266间,严重受损126233间,烧毁447128间,而地震后引发的大火,使东京烧失面积约38.3平方公里,东京85%的房屋毁于一旦,横滨烧失面积约9.5平方公里,96%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地震又引发海啸,最大浪高超过12米,海啸卷走、冲毁的房屋也达到了868所,日本海军在海啸中损失巨大,包括“加贺”、“土佐”两艘主力战列舰及未完工的“天城”号战列巡洋舰、“那珂”号巡洋舰等多艘军舰及大批商船毁毁损。直接财产损失则高达300亿美元。
关东大地震的发生使日本两百年以来的江户文化瞬间化为灰烬。日本人由此大感国土之狭小,国土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想要对外“开拓生存空间”。此后日本专注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开发,日本先后在其所占据的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建立了大量的移民村,使大批日本人迁移到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资源的开发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的增强,侵略野心也急剧膨胀。在试图重新吞并朝鲜的同时,日本仍然和以前一样,主要目光瞄在了近邻中国身上。关东大地震后,日本为缓和国内压力,弥补国内的资源不足,制定了一系列侵华策略,“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成为了日本的国策,关东大地震使日本国内陷入困境的同时,也加速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脚步,而正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但此时的日本,无论是“准天皇”裕仁,还是乡下的农民,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的走向地狱。
处理完公文的裕仁感到了深深的倦意,他离开办公室回到了自己的卧室里,宫廷女侍服侍他躺下,但不知怎么,裕仁虽然感到疲乏,但却没有丝毫的睡意,这让他感到有些难受。
此时的裕仁,脑海中不知怎么浮现出了在地震海啸当中触礁沉没的“加贺”号和“土佐”号战列舰来。
对于这两艘战列舰,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第三次英日同盟到期之前,1921年3月3日,即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半年多,20岁的日本皇太子摄政宫裕仁亲王乘坐新建成不久的“加贺”号战列舰,在“土佐”号战列舰的护卫下从横滨出发,前往英国访问,谋求将“英日同盟”延续下去。这次出行也是为他回国以后继承天皇之位作的铺垫和准备。
作为裕仁第一次出国访问所乘座的“御召舰”,“加贺”号和护卫的“土佐”号此行也有向英国展示实力的意思在里面。只可惜的是,这两艘新式战列舰归国后还不到两年,便在关东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中香消玉殒了。
现在回想起乘舰出海访问的那段经历,裕仁便感觉到似乎那时便有种种征兆在预示着什么。
裕仁的舰队一路途经香港、新加坡、科伦坡、亚丁、苏伊士、塞得港、马耳他、直布罗陀等地,全都是大英帝国最主要的海军基地,在这些地方,他受到了英国殖民地政府和海军部热情的欢迎。
经过75天的航行,裕仁舰队抵达了英国的朴次茅斯军港,英国政府以隆重的仪式欢迎裕仁的到来,威尔士亲王前往军港迎接,英王乔治五世亲自前往伦敦的维多利亚车站欢迎裕仁,并与其同乘华丽的宫廷马车前往白金汉宫。裕仁以乔治五世私人客人的身份在白金汉宫住了3天,与其相处甚欢,随后又以英国国宾的身份在切斯特菲尔德大厦住了8天,参加各种欢迎仪式,参观名胜,并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举行会谈,商讨“英日同盟”的前途问题,但会谈结果并不理想。
“英日同盟”难以继续下去的原因,首先在于美国对于“英日同盟”这一日本在亚洲扩张的支柱的切齿痛恨,拆散该同盟一直是美国孜孜以求的目标。而美国之所以选择中国为伙伴的主要目的,主要也是针对英日同盟来的。早在1907年,美国便试图和中德结盟,以对抗“英日同盟”,结果被日本暗中破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再一次试图拆散“英日同盟”的失败使得它感到更有必要必须打破这一在远东与日本竞争的重要障碍。其次,对美国更危险的是,“英日同盟”规定两国间“不相互宣战或敌视”,在其原来针对的目标沙皇俄国和德意志帝国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英日同盟”的继续存在显然就是针对美国的。
巴黎和会之后,美国开始对英国施加更大的压力,要求英国废除英日同盟。在裕仁访问英国期间,美国国务卿休斯便警告英国驻美大使格迪斯,称“‘英日同盟’会继续助长日本在远东进一步扩张的野心,而且任何美国反对日本谋求新优势的行动都会导致美英之间的冲突。”而英国本身也不愿意日本利用这个对英国来说早已失去了意义的同盟,在远东继续扩张其势力。格迪斯甚至在《泰晤士报》上撰文指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英日同盟’使日本有恃无恐、肆行攻取……然而日本在中国扩展势力,不仅有害于美国,而且也不利于英国,英美对华政策以及对于日本在华扩张之对策,实无不同……”此时“英日同盟”已经成为处理美英关系的严重障碍和影响远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美日之间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英国更不愿意为了日本而与美国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