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三国求生记同人修改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果说6仁在离开濮阳之前与荀彧的谈话还有着太多的隐晦之处的话,那之后6仁在颍川与荀攸的夜谈就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直来直去了
前文中已经数次有所提及,颍川荀氏因为东汉末年的政局动荡与连年战乱,其中原大世家的名望与地位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势也败落了不少。虽说还没有伤及元气,但从荀彧、荀攸要各带一支族人分迁冀、蜀一事上来看嘛……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古人们特别的依乡恋土,而像荀氏这种在某个地域有着大量的田庄产业甚至是家族象征的基业(如荀氏的颍川书院)的世家豪族,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是绝对不会抛家弃产、背井离乡、举族迁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荀氏一族的前景绝不乐观。
6仁与荀彧交谈时因为双方都还有着一定的隐晦之处,所以6仁对这些了解到的并不多,只是单纯的想得到荀氏的帮助而已。后来6仁在前往洛阳的途中仔细的查阅与考较过相关史料,抵达颍川荀氏之后又亲眼目睹了荀氏一族明里风光、暗中不支的现状,心中已经明白荀氏也迫切的需要一个让家族翻身的机会。
于是乎,6仁便大胆的向荀攸明言直说,说荀氏想要重振家势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力支持曹操,然后借曹操之手重新树立起荀氏的家势与名望。
按大势的展,荀攸投奔曹操其实是一件必然的事,而6仁眼下所做的不过就是在这大势的走向上玩了一点小聪明,也就是在荀攸没有正式投奔曹操之前,建议荀攸先以荀氏的名义来赞同曹操决意施行的屯田制,这样的话既能让曹操这个也需要许、颍一带豪族支持的人相信荀氏确实完全投奔了他,又能带上点“未入营而功先立”的意味,对曹操直接重用荀攸也是很有帮助的。而6仁给荀氏的好处就是在不触犯法纪底线的前题下,尽可能的在农桑产业的展上多照顾荀氏一些……曹操是什么样的人6仁心里是比较清楚的,因此这也的确是6仁能给予荀氏的最大的帮助了。
反过来荀攸也知道6仁自己给出的条件的确己经到了6仁所能承受的极限,因此对6仁的坦言是十分满意的。各位可别以为汉时的士子阶层都只懂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是明清以后的事!实事上在那个时代谁的田地多、谁的田种得好、谁收上来的粮食多,就意味着谁的宗族会人丁兴旺,人丁兴旺则直接代表着会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家势。而在战乱时期,这种实实在在的家势更显得犹为重要。现在6仁这个“曾得仙缘”的家伙既然表示了会格外照顾荀氏农桑产业,那就意味着荀氏很快就能回复宗族产业上的元气,再加上二荀都在曹操的势力中心为官,情况就会变成荀氏成为典型的有财有势的宗族。等二荀的仕途再一顺,那昔日荀氏的辉煌再现便指日可待,因此荀攸对6仁提出的做法是非常赞成的。
所谓的做法,就是荀氏一定要抢在许、颍一带所有世家豪族之前率先响应曹操的慕民屯田。6仁原本的意思只是让荀攸出个面,在榜文那里感叹几句“此为利国利民之举也”之类的话也就行了,反正也就是给想应慕却不敢应慕的百姓们带个头嘛!可是荀攸想得更周到——他会直接派出一部分荀氏子弟应慕屯田!而荀攸口中的一部分荀氏子弟,竟然是荀攸这一支族人中的三分之一,足有过千人之数!
老实说,6仁好歹也在汉末混了几年,虽然知道汉末时期宗族势力会很夸张,但一听说荀攸这支分枝都有三、四千人的时候还是吓了一大跳。当初在濮阳除掉田氏,6仁统计过田氏名下的人口总数大概是四千左右(包含家奴僮客),这对6仁来说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可是和荀氏这种真正的世家一比起来,田氏还真是不够看的。要知道这是荀氏经过战乱破坏过与迁移之后的宗族人数,而且还没算上荀彧带去冀州的那一支!6仁草草的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荀氏在全盛时期,只怕宗族人口的总数过了两万——这才是真正的一流大世家!
扯远了,就此打住。荀攸派出宗族子弟去应慕屯田的目的有二。第一是不做门面功夫,而是借这件事来表示荀氏是真正而彻底的支持曹操,第二则有那么点抢“第一桶金”的味道。其具体表现在荀氏第一个支持了曹操的屯田并派出了宗族子弟去屯田的话,那么回过头来6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最先慕集到的民众优先安排着借耕荀氏的土地。
前面也说过,许、颍一带世家豪族的人丁数量因战乱而锐减,空有大把的田地却无人耕种。与其任其荒废下去,还不如借给官府耕种然后轻轻松松的赚取那两成的收入。反正荀氏田产多,真正担心的反而是没人去种。如果官府能派人来耕作,收入虽然会少上一点,但也比颗粒无收要强上几倍是不是?而这种有些近似于“无本生意”且“薄利多销”的帐,荀攸这种精明人又哪里会算不出来?总之一句话,荀攸这也是想变相的“抢夺劳动力”。
而这样做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被人说成是6仁在“以权谋私”……谁让其他的豪族反应那么慢?人家荀氏最先支持屯田制,又最先同意借田地给官府屯田,官府当然要优先照顾荀氏是不是呢?等你们这些不识相的豪族反应过来的时候嘛,嘿嘿,6仁这里的屯田百姓诂计也慕足了,新田也开垦够了。再想让6仁派人去借耕你们的田?哼哼,对不起,老子没有多余的人... -->>
如果说6仁在离开濮阳之前与荀彧的谈话还有着太多的隐晦之处的话,那之后6仁在颍川与荀攸的夜谈就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直来直去了
前文中已经数次有所提及,颍川荀氏因为东汉末年的政局动荡与连年战乱,其中原大世家的名望与地位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势也败落了不少。虽说还没有伤及元气,但从荀彧、荀攸要各带一支族人分迁冀、蜀一事上来看嘛……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古人们特别的依乡恋土,而像荀氏这种在某个地域有着大量的田庄产业甚至是家族象征的基业(如荀氏的颍川书院)的世家豪族,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是绝对不会抛家弃产、背井离乡、举族迁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荀氏一族的前景绝不乐观。
6仁与荀彧交谈时因为双方都还有着一定的隐晦之处,所以6仁对这些了解到的并不多,只是单纯的想得到荀氏的帮助而已。后来6仁在前往洛阳的途中仔细的查阅与考较过相关史料,抵达颍川荀氏之后又亲眼目睹了荀氏一族明里风光、暗中不支的现状,心中已经明白荀氏也迫切的需要一个让家族翻身的机会。
于是乎,6仁便大胆的向荀攸明言直说,说荀氏想要重振家势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力支持曹操,然后借曹操之手重新树立起荀氏的家势与名望。
按大势的展,荀攸投奔曹操其实是一件必然的事,而6仁眼下所做的不过就是在这大势的走向上玩了一点小聪明,也就是在荀攸没有正式投奔曹操之前,建议荀攸先以荀氏的名义来赞同曹操决意施行的屯田制,这样的话既能让曹操这个也需要许、颍一带豪族支持的人相信荀氏确实完全投奔了他,又能带上点“未入营而功先立”的意味,对曹操直接重用荀攸也是很有帮助的。而6仁给荀氏的好处就是在不触犯法纪底线的前题下,尽可能的在农桑产业的展上多照顾荀氏一些……曹操是什么样的人6仁心里是比较清楚的,因此这也的确是6仁能给予荀氏的最大的帮助了。
反过来荀攸也知道6仁自己给出的条件的确己经到了6仁所能承受的极限,因此对6仁的坦言是十分满意的。各位可别以为汉时的士子阶层都只懂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是明清以后的事!实事上在那个时代谁的田地多、谁的田种得好、谁收上来的粮食多,就意味着谁的宗族会人丁兴旺,人丁兴旺则直接代表着会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家势。而在战乱时期,这种实实在在的家势更显得犹为重要。现在6仁这个“曾得仙缘”的家伙既然表示了会格外照顾荀氏农桑产业,那就意味着荀氏很快就能回复宗族产业上的元气,再加上二荀都在曹操的势力中心为官,情况就会变成荀氏成为典型的有财有势的宗族。等二荀的仕途再一顺,那昔日荀氏的辉煌再现便指日可待,因此荀攸对6仁提出的做法是非常赞成的。
所谓的做法,就是荀氏一定要抢在许、颍一带所有世家豪族之前率先响应曹操的慕民屯田。6仁原本的意思只是让荀攸出个面,在榜文那里感叹几句“此为利国利民之举也”之类的话也就行了,反正也就是给想应慕却不敢应慕的百姓们带个头嘛!可是荀攸想得更周到——他会直接派出一部分荀氏子弟应慕屯田!而荀攸口中的一部分荀氏子弟,竟然是荀攸这一支族人中的三分之一,足有过千人之数!
老实说,6仁好歹也在汉末混了几年,虽然知道汉末时期宗族势力会很夸张,但一听说荀攸这支分枝都有三、四千人的时候还是吓了一大跳。当初在濮阳除掉田氏,6仁统计过田氏名下的人口总数大概是四千左右(包含家奴僮客),这对6仁来说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可是和荀氏这种真正的世家一比起来,田氏还真是不够看的。要知道这是荀氏经过战乱破坏过与迁移之后的宗族人数,而且还没算上荀彧带去冀州的那一支!6仁草草的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荀氏在全盛时期,只怕宗族人口的总数过了两万——这才是真正的一流大世家!
扯远了,就此打住。荀攸派出宗族子弟去应慕屯田的目的有二。第一是不做门面功夫,而是借这件事来表示荀氏是真正而彻底的支持曹操,第二则有那么点抢“第一桶金”的味道。其具体表现在荀氏第一个支持了曹操的屯田并派出了宗族子弟去屯田的话,那么回过头来6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最先慕集到的民众优先安排着借耕荀氏的土地。
前面也说过,许、颍一带世家豪族的人丁数量因战乱而锐减,空有大把的田地却无人耕种。与其任其荒废下去,还不如借给官府耕种然后轻轻松松的赚取那两成的收入。反正荀氏田产多,真正担心的反而是没人去种。如果官府能派人来耕作,收入虽然会少上一点,但也比颗粒无收要强上几倍是不是?而这种有些近似于“无本生意”且“薄利多销”的帐,荀攸这种精明人又哪里会算不出来?总之一句话,荀攸这也是想变相的“抢夺劳动力”。
而这样做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被人说成是6仁在“以权谋私”……谁让其他的豪族反应那么慢?人家荀氏最先支持屯田制,又最先同意借田地给官府屯田,官府当然要优先照顾荀氏是不是呢?等你们这些不识相的豪族反应过来的时候嘛,嘿嘿,6仁这里的屯田百姓诂计也慕足了,新田也开垦够了。再想让6仁派人去借耕你们的田?哼哼,对不起,老子没有多余的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