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秦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元前225年,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秦兵伐楚。
从魏、楚战场的人事安排,我们可以看出始皇帝的用人思路。任用的王贲、李信、蒙恬都是年轻将领,说明他在追求军事作战部队的干部年轻化。
始皇帝对老臣简直有点深恶痛绝,这群人长期掌权,积威太盛,不好控制。吕不韦、桓齮的事情,总在提醒他把权利劳劳的抓在手中,所以他要扶植自己的嫡系,那些从小被洗脑的年轻将领。
始皇帝的想法没有问题,但刚刚实施,就暴露出细节安排上的不周。
李信深受始皇帝的宠信,现在正红透半边天;而蒙恬出身蒙氏军事家族,背负着辉煌的功绩和荣誉。两个年轻将领,都心高气傲,碰撞的结果,是谁也不服谁。
战场上最忌讳儿子指挥父亲、弟弟指挥哥哥、下级指挥上级,这都存在破坏领导班子团结的潜在危险。军事组合强调的是主将的权威性,李信不能让蒙恬信服,产生矛盾再正常不过。他们俩决定分兵两路,李信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平舆,蒙恬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寝城,看谁先攻破城父。
在战国时代,分兵出击是惯用的战术,同时开辟两条战线,要求大军之间相互策应。彼攻而我守,彼守而我援,充分利用兵力资源,最大程度的扩大战果。李信和蒙恬的分兵却与此相去甚远,他们不是协作,而是在搞军事竞争,其结果只能是给敌人可趁之机。
李信率部对楚地发起猛攻,一路势如破竹,连破楚国的鄢城、郢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客观的说,李信已经很不简单,白起最盛时,也不过取得如此成绩而已。
面对轻而易举的胜利,李信没有进行应有的反思和总结。为什么厉兵秣马多年的楚军不堪一击?为什么秦军攻破楚之重镇却没有遭受顽强的抵抗?如果他肯动动脑筋,结论显而易见,他根本没有遭遇楚军主力。
摸不清敌人的动向,是战场上最可怕的事情,李信却简单的归结于楚军怯战,正是他大发神威的机会。他不给部队修整的时间,命令连番激战的秦军连夜行军,向西开拔,直奔城父。他和蒙恬还有个约会,坚决不能迟到。
李信可以不长脑子,我们却很有好奇心,楚国军队都干嘛去了?
项燕的家族世代为楚将,他正是现任的抗秦总指挥。听说秦军攻楚的消息后,他就率领楚军主力躲进连绵不绝的荆楚山地。李信其实猜的不错,项燕是害怕秦军,这得益于他家族长辈长期挨打的经验,秦军别过万,过万不可敌。
既然打不过,项燕只有避敌锋锐。他放弃必输无疑的正面防守,在暗处观察秦军,寻找破敌的时机。得到李信向楚国腹地进攻的消息后,他的部队终于开始行动。
假如我们不看秦军和楚军的旗号、军服,绝对会把他们搞混。李信的部队肆无忌惮的向前开进,连斥候也不派出,如同在自己家里旅游一般。反观楚军,马蹄都用棉花包裹,兵刃也都缠上布条,为的是行军途中不发出丝毫声响,保持部队的隐蔽性。
项燕在自己的地盘还偷偷摸摸,是因为他们在尾随秦军。一柄锋利的匕首就顶着李信的后心窝,想想都头皮发炸。年轻人不受点教训很难成长,但李信的教训会不会让他承受不起?
跟踪的状态持续了三天,项燕也给了李信三天的时间挽救自己,仅仅是派出几个斥候就能避免一场浩劫,但李信偏偏没有这样的觉悟。
秦军攻打城父的时候,也是项燕来要命的时候。楚国士兵在秦军身后吃了几天土,对秦军入楚境若无物的行为满腹怒气。火山爆发,喷涌出的都是噬人的熔浆,秦军有幸重温李牧带给他们的恐惧。
蒙恬的救援姗姗来迟,李信的十万人马早已伤亡殆尽。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史书从此便没有他的记载,看来是羞于让他再见世人。傲一时,毁一世,李信这朵红花坠地,命运只跟绿叶相同,零落成泥碾作尘,腐朽自己,芬芳了王翦。
王翦收到李信兵败的消息,开始组织家人搞大扫除,贵客将欲盈门,他要以礼相待。果不其然,一个喜鹊报晓的早晨,始皇帝叩门造访。
谁说君王都是高高在上,咱们的始皇帝就谦逊近人,执长者之礼拜会王翦,又是躬身,又是作揖,吓得王翦直喊“折寿,折寿....”... -->>
公元前225年,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秦兵伐楚。
从魏、楚战场的人事安排,我们可以看出始皇帝的用人思路。任用的王贲、李信、蒙恬都是年轻将领,说明他在追求军事作战部队的干部年轻化。
始皇帝对老臣简直有点深恶痛绝,这群人长期掌权,积威太盛,不好控制。吕不韦、桓齮的事情,总在提醒他把权利劳劳的抓在手中,所以他要扶植自己的嫡系,那些从小被洗脑的年轻将领。
始皇帝的想法没有问题,但刚刚实施,就暴露出细节安排上的不周。
李信深受始皇帝的宠信,现在正红透半边天;而蒙恬出身蒙氏军事家族,背负着辉煌的功绩和荣誉。两个年轻将领,都心高气傲,碰撞的结果,是谁也不服谁。
战场上最忌讳儿子指挥父亲、弟弟指挥哥哥、下级指挥上级,这都存在破坏领导班子团结的潜在危险。军事组合强调的是主将的权威性,李信不能让蒙恬信服,产生矛盾再正常不过。他们俩决定分兵两路,李信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平舆,蒙恬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寝城,看谁先攻破城父。
在战国时代,分兵出击是惯用的战术,同时开辟两条战线,要求大军之间相互策应。彼攻而我守,彼守而我援,充分利用兵力资源,最大程度的扩大战果。李信和蒙恬的分兵却与此相去甚远,他们不是协作,而是在搞军事竞争,其结果只能是给敌人可趁之机。
李信率部对楚地发起猛攻,一路势如破竹,连破楚国的鄢城、郢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客观的说,李信已经很不简单,白起最盛时,也不过取得如此成绩而已。
面对轻而易举的胜利,李信没有进行应有的反思和总结。为什么厉兵秣马多年的楚军不堪一击?为什么秦军攻破楚之重镇却没有遭受顽强的抵抗?如果他肯动动脑筋,结论显而易见,他根本没有遭遇楚军主力。
摸不清敌人的动向,是战场上最可怕的事情,李信却简单的归结于楚军怯战,正是他大发神威的机会。他不给部队修整的时间,命令连番激战的秦军连夜行军,向西开拔,直奔城父。他和蒙恬还有个约会,坚决不能迟到。
李信可以不长脑子,我们却很有好奇心,楚国军队都干嘛去了?
项燕的家族世代为楚将,他正是现任的抗秦总指挥。听说秦军攻楚的消息后,他就率领楚军主力躲进连绵不绝的荆楚山地。李信其实猜的不错,项燕是害怕秦军,这得益于他家族长辈长期挨打的经验,秦军别过万,过万不可敌。
既然打不过,项燕只有避敌锋锐。他放弃必输无疑的正面防守,在暗处观察秦军,寻找破敌的时机。得到李信向楚国腹地进攻的消息后,他的部队终于开始行动。
假如我们不看秦军和楚军的旗号、军服,绝对会把他们搞混。李信的部队肆无忌惮的向前开进,连斥候也不派出,如同在自己家里旅游一般。反观楚军,马蹄都用棉花包裹,兵刃也都缠上布条,为的是行军途中不发出丝毫声响,保持部队的隐蔽性。
项燕在自己的地盘还偷偷摸摸,是因为他们在尾随秦军。一柄锋利的匕首就顶着李信的后心窝,想想都头皮发炸。年轻人不受点教训很难成长,但李信的教训会不会让他承受不起?
跟踪的状态持续了三天,项燕也给了李信三天的时间挽救自己,仅仅是派出几个斥候就能避免一场浩劫,但李信偏偏没有这样的觉悟。
秦军攻打城父的时候,也是项燕来要命的时候。楚国士兵在秦军身后吃了几天土,对秦军入楚境若无物的行为满腹怒气。火山爆发,喷涌出的都是噬人的熔浆,秦军有幸重温李牧带给他们的恐惧。
蒙恬的救援姗姗来迟,李信的十万人马早已伤亡殆尽。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史书从此便没有他的记载,看来是羞于让他再见世人。傲一时,毁一世,李信这朵红花坠地,命运只跟绿叶相同,零落成泥碾作尘,腐朽自己,芬芳了王翦。
王翦收到李信兵败的消息,开始组织家人搞大扫除,贵客将欲盈门,他要以礼相待。果不其然,一个喜鹊报晓的早晨,始皇帝叩门造访。
谁说君王都是高高在上,咱们的始皇帝就谦逊近人,执长者之礼拜会王翦,又是躬身,又是作揖,吓得王翦直喊“折寿,折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