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综]母仪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被逼到了绝路上,最终呢,却因为缺乏知识,或者说是,缺乏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最终呢,只能为王前驱。
正儿八经通过农民起义还成功了的,还就是一个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呢,在起事过程之中,也是因为元廷对于汉人的压迫,杜绝了汉人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所以,这些人最终抛弃了元廷,选择了那个时候是个泥腿子,却是积极向着知识分子靠拢的朱元璋。毕竟,元廷可以依靠蒙古人中的贵族治国,而改朝换代之后,不管皇帝是个什么样子,他们都是需要依靠士人治国的。
所以呢,读书人多了,他们如果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他们就会是典型的不稳定因素。说不得,就像是宋朝的时候,有科举不得志的人跑去投奔辽国,投奔西夏一样,像是现在,要是那些读书人感觉自己得不到重视,一肚子的学问都没有用处,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投奔匈奴。
因此呢,舒云便提出了科举,或者说,不是科举,而是公务员考试,直接从读书人中挑选基层公务员。
汉室的政治制度其实跟后世是比较像的,比起其他时代来说,秦汉的时候,是做到了政令下乡的,不像是后来,政令压根只到县这个级别,其他的,就是依靠当地的士绅大族自制了。这也算是儒家的锅,儒家就喜欢搞这种宗族自治的勾当。而沿袭了秦法的汉律,本质上还是法家的思想,讲究的是大政府,对于基层也要又足够的控制力。
如此呢,自然导致了其实汉室的官吏数量同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因此,如今呢,完全可以通过简化版的公务员考试,从读书人中挑选出基层的官员出来,这些基层的官员呢,又需要设立监察机构,对他们进行监察,有本事的,自然可以晋升,没本事的,尸位素餐的,甚至是贪污腐败的,自然该让贤的让贤,该问罪的问罪,给后来人腾出空间来。
总之,只要财政足够给力,那么,汉室完全可以利用公考的士子制造出一个庞大的官僚阶级出来。
舒云呢,提出了这个公考的概念之后,朝堂上头为此争执了很长时间,汉室如今的官员选拔,压根没有一个成例,主要的官员呢,多半就是当年推翻秦朝,开辟新朝的功臣,其他的呢,自然就是这些功臣的手下,同乡,另外一些呢,就是各个学派举荐上来的人,在地方上名声越大,越容易受到举荐入朝为官。
但是,后续就有些问题了,总不能以后朝廷的官职,还被这些群体垄断吧,所以呢,刘邦之前就积极鼓励地方上头举荐贤才,可惜效果并不好,如今如果可以通过考试,就能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来,刘邦自然是乐意的。
既然舒云已经将这个选拔定位成了公务员考试,那么呢,自然不可能像是后来的科举一样,考什么诗词歌赋,还有什么比较务虚的策论之类的,公考选拔的是基层的小吏,而不是起步就是几百石的官员,那么,自然不可能考什么太难的东西,而且呢,录取率也不能太低,有了这样一个基调,很快,朝堂上头的官员一番商议之后,就想好了应该考什么了!
首先要考的呢,自然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别的不说,总不能刚刚完成了扫盲,就跑过来考试吧,总得有点基础才行,另外呢,作为基层的官员,需要考的,就是基层可能会涉及到的律法,还有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比如说怎么收税,怎么征发徭役,难度高一点的,怎么搞基建,这些都会是考试内容。
甚至,现有的官员也是需要考试的。实际上,现在地方上头的官员,有的还是秦朝的时候留下来的,另外呢,主要来源就是之前退伍的那些士卒,他们返回家乡之后,会被安排个地方上头的小吏做一做,而当地的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家,也会给自家的子孙谋个小吏的位置。
在这个时候,官吏什么的,并不能算是完全分开的,不像是后来,官员跟小吏几乎就是个完全没有交叉点的平行线。如今呢,从小吏升上去的官员,其实数量还是挺不少的,当然,他们升官也是有着天花板的,除非是立下什么大功,否则的话,一般也就是六百石左右也就到头了。
因此呢,朝廷商议了一下之后,就决定对各地的官吏进行考核,考核三次不通过,对不起,你退位让贤吧!
总之,刘邦从沛县回来之后,似乎整个大汉都充满了一个词,那就是考试。
而在第一轮的考试结束的时候,刘盈也挑出了自己的太子妃。
刘盈挑选的太子妃是河东人,姓周,家里就是寻常百姓,甚至还有点穷,倒不是因为不够老实肯干,而是因为家里好不容易授了田,然后呢,就接连遇上长辈生病去世,历来红白之事最是耗费钱财,别说是对于普通百姓了,便是寻常的官宦人家,操办一场丧事,也要被刮掉不少家底的。
这一家子呢,算是比较孝顺的,老爹老娘活着的时候,没穿过什么好衣服,花过什么钱,总不能日后到了九泉之下,还得继续过这种穷苦的日子,因此呢,周家不得不卖了一部分的土地,然后给父母置办了全套的新衣服,打造了结实的棺木,还花钱请了个风水先生,将父母给葬了,另外呢,顺便还埋了几罐子铜钱下去,穷人家埋不起黄金,也只能弄点铜钱了。
两桩丧事办完,原本算得上是小康之家的,如今也只能说是一般了,好在家里还算是勤快,男人农闲的时候就去作坊做工,积攒了几年之后,还凑了一笔钱,买了一台简单的织布机回来,让家里的女人纺纱织布,也能补贴家用。
这一次呢,太子要选秀,他们家有个孝顺的名头,平常的时候也与人为善,最重要的是,家里的女儿都挑了父母的优点长,长得颇有几分秀美,因此,自然也就将名字报了上去。当时想着,就算是不能被选上,留在宫里,做几年宫女,也能积攒一笔钱,回来之后充作嫁妆,也能嫁个好人家。
这也是舒云搞出来的所谓德政,在唐宋之前,宫女一般情况下,到死都不可能离开宫廷,想要出宫呢,就得指望着遇到一些喜事,比如说大赦天下的时候,会放一批宫女出宫。像是刘彻那样,说是清理宫廷,将不得用的宫人都放出去这种事情,那就不算是德政,而是造孽了,不得用的都是老了病了的,放出去之后压根没有生存能力。有句诗叫做,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因此,那个时候,每次宫中要挑选宫女,民间呢,只要有点办法的,都会忙着给女儿订亲,免得回头被送过去,一辈子都不能回来。
而舒云呢,当初做了皇后之后,就直接宣布,以后宫女可以在二十五岁之后,直接放出宫去嫁人,而在宫中执役期间,宫女也有月例,等到出宫的时候,还会有一部分补偿。也就是说,进宫执役十年左右,就可以积攒一笔不错的嫁妆了,另外呢,能够在宫里学到一些宫廷的规矩,就算是年纪稍微大了点,出宫之后,也能嫁个不错的人家。
所以,如今大家对于让家里的女孩子进宫做宫女,并没有什么抗拒之心,当然,也有那等重男轻女的,会让女儿进宫做宫女补贴家里的兄弟。不过,这也只能是长安的人才有这个机会,毕竟,远一点的人家,谁有机会靠近宫门,见到做宫女的女儿呢?
这也导致了民间一些有主意的女孩子,不想让父母为了聘礼或者是其他的什么缘故,胡乱将自己许配给什么人,也有会想办法找门路看看宫里要不要宫女的。事实上,因为宫女满二十五统一都会出宫,因此,宫里头的确每年都会采选宫女,不过为了降低成本,免得路上出现什么问题,采选宫女这种事情,也多半是集中在关中地带,关中之外的百姓是沾不到什么光的。
倒是地方上的诸侯王,也学着长安这边这么做,倒是给了不少少女一条新的出路。毕竟,做宫女又不是给寻常的人家做奴婢,并不是奴籍,虽说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比起收益来,还是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的。
这位新鲜出炉的太子妃自个也很懵逼,她若说美貌吧,其实比她美貌的人还是挺多的,如果说别的吧,那她也不算非常出挑,偏偏到最后,她就被选上了。当然,与她一块儿被选中的还有两个少女,至于其他的,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留在宫中做宫女,不愿意的话,那宫里也会发一笔路费让她们回家。
大多数女孩子都是不乐意就这么回家的,她们出身平常,如果一辈子不曾见识过这样宽广的天地,她们还能够继续在自己的家乡,如同之前的那些女性长辈还有小姐妹们一样生活,嫁个差不多的人家,相夫教子,一辈子也就那么过去了。
可是如今呢,见识了长安的繁华,宫廷的恢弘与富贵,那么,她们自然是很难继续回到曾经的生活当中去了。倒是一些原本家里还算是有些富贵,生活得比较舒服的,她们一般是不乐意留在宫里做伺候人的事情的。留在宫里,说是有机会,实际上对宫中稍微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个机会是真的很小。毕竟,宫女们会被分派到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分派到后宫嫔妃那里,或者有机会在嫔妃们不方便的时候得了天子宠爱,如果是分配到其他地方呢,那一般情况下,根本见不到宫中的男性主人。
而问题是,刘邦都多大年纪了,这几年,宫中已经不再有孩子出生,她们偶尔也听闻,刘邦如今几乎很少召见嫔妃了,即便是曾经几乎是独宠的戚夫人,如今见到天子的时候也比较少了。而宫中的男性呢,唯一一个成年的就是太子,刘肥早就去了封国,刘如意呢,年纪还小,还是个孩子呢!至于其他的皇子,一个个都是小娃娃,可以说,她们留在宫里,也没有多少出路,总不能真的留下来单纯做宫女吧!
而作为幸运儿,太子妃赵氏,嗯,她在家也就是有个小名,叫做蔓儿,自然就留在宫里,开始了婚前教育,而同时呢,赵蔓儿的家人也被快马加鞭接到了长安。刘邦在戚里给他们安排了一处宅子,又在太学里头,选了几个博士专门教导赵蔓儿的父亲和兄弟,总之呢,不能让外戚给刘盈拖后腿。
除了赵蔓儿之外,另外两个被选中的少女,可就没这等好事了,她们若是运气好,得了刘盈的宠爱,那么自然,她们的家人也能跟着鸡犬升天,若是她们不得宠的话,那么,最终呢,也就是那个样子了!
赵蔓儿是刘盈自己选中的,既然能被刘盈看重,那么自然有她的闪光点,像是赵蔓儿呢,性情比较坚韧,不是什么很容易被动摇的人,学识见识可以后天培养,而作为太子妃,作为未来的皇后,若是性情软弱,容易动摇,那就是个麻烦了。
赵蔓儿一开始的时候,开始有些紧张心虚的,但是舒云亲自将她带在身边,先是教导礼仪,让她学会规矩,之后呢,就是让她可以利用这些规矩。
作为上位者,规矩这种东西,只能是束缚别人的,而不是约束自己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将这些规矩视若无物,事实上,规矩这种东西制定出来,本身就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上位者必须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上限和下限,才能够确保自己不行差出错,以免伤害到更多人的利益。
舒云一开始的时候,并不亲手教导她如何理事,而就是让她先学会适应这个宫廷生活,另外呢,读书什么的,也必须被提上日程,赵蔓儿在家里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偶尔跟着乡间的长者认识几个字而已,之前作为秀女进宫之后,就已经经历了初步的扫盲教育,学的不是这个时代的正常的《仓颉篇》,《急就篇》,而是舒云搞出来的《千字文》。
至于三字经和百家姓什么的,舒云也已经叫人去编撰了,毕竟,后世的东西,这个时候拿出来,总是有些不合适的,别的不说,百家姓你居然敢把赵放在第一个?至于什么性本善,性本恶的问题,真要是拿出来,只怕立马各个学派就能打出狗脑子来,继而儒家就能扬眉吐气,毕竟,三字经本身就是儒家打败了其他学派乃至佛道宗教之后,才被撰写出来的,后来又经过了多次增补,充斥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在这个时候,儒家还在野呢!
《千字文》嘛,作为启蒙就比较合适了,常用字几乎全有了,而且并不佶屈聱牙,读起来也比较顺口。本身这些女孩子就处在学习能力比较强的阶段,想要学会还是比较容易的。
赵蔓儿也是个心气比较足的,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惴惴,但是她很快就知道,这是一个机会,若是不能抓住这次机会,那么说不定临时换人的事情也是可以发生的,就像是赵蔓儿所想的那样,大家的出身本质上都差不多,她在里头又不是最出挑的一个,那么选谁不是选呢?
当一个人发挥了全部的潜力之后,她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简直可以说是惊人的。
赵蔓儿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短时间内,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对外看起来也有些贵女模样的女性,进退得宜,看起来不像是乡野之中出来的那般了。
之后呢,赵蔓儿就开始恶补《诗经》,在这个时代,学习《诗经》几乎可以说是政治正确了,在各种公开场合还有一些社交场合,唱诗都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这个时候呢,《诗经》还没有被引申得厉害,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诗,要是用错了,那就是失礼,失礼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一点说,那就是失道,足以问罪了,小一点吧,那也是要被人嘲笑的。
赵蔓儿也是聪明人,她暂时也没全部都学,而是先将有可能用到的,都死记硬背了下来,并且牢牢记住了,这些会用在什么样的场合,哪怕生搬硬套,起码到时候不会出错了!
至于其他需要学的东西,赵蔓儿依旧照此办理,因此,等到赵蔓儿的家人再次看到自己女儿的时候,俨然都要认不出来了。以前的时候,赵蔓儿因为常年在家里纺纱织布,不怎么出去晒太阳,可以说,唯一比较容易称道的就是长得比较白,而现在呢,说赵蔓儿是某个贵族家里出身的女儿,都是有人信的。
不管怎么说,在大婚之前,赵蔓儿已经非常拿得出手了,而大婚的时候,也已经到来了。
,被逼到了绝路上,最终呢,却因为缺乏知识,或者说是,缺乏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最终呢,只能为王前驱。
正儿八经通过农民起义还成功了的,还就是一个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呢,在起事过程之中,也是因为元廷对于汉人的压迫,杜绝了汉人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所以,这些人最终抛弃了元廷,选择了那个时候是个泥腿子,却是积极向着知识分子靠拢的朱元璋。毕竟,元廷可以依靠蒙古人中的贵族治国,而改朝换代之后,不管皇帝是个什么样子,他们都是需要依靠士人治国的。
所以呢,读书人多了,他们如果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他们就会是典型的不稳定因素。说不得,就像是宋朝的时候,有科举不得志的人跑去投奔辽国,投奔西夏一样,像是现在,要是那些读书人感觉自己得不到重视,一肚子的学问都没有用处,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投奔匈奴。
因此呢,舒云便提出了科举,或者说,不是科举,而是公务员考试,直接从读书人中挑选基层公务员。
汉室的政治制度其实跟后世是比较像的,比起其他时代来说,秦汉的时候,是做到了政令下乡的,不像是后来,政令压根只到县这个级别,其他的,就是依靠当地的士绅大族自制了。这也算是儒家的锅,儒家就喜欢搞这种宗族自治的勾当。而沿袭了秦法的汉律,本质上还是法家的思想,讲究的是大政府,对于基层也要又足够的控制力。
如此呢,自然导致了其实汉室的官吏数量同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因此,如今呢,完全可以通过简化版的公务员考试,从读书人中挑选出基层的官员出来,这些基层的官员呢,又需要设立监察机构,对他们进行监察,有本事的,自然可以晋升,没本事的,尸位素餐的,甚至是贪污腐败的,自然该让贤的让贤,该问罪的问罪,给后来人腾出空间来。
总之,只要财政足够给力,那么,汉室完全可以利用公考的士子制造出一个庞大的官僚阶级出来。
舒云呢,提出了这个公考的概念之后,朝堂上头为此争执了很长时间,汉室如今的官员选拔,压根没有一个成例,主要的官员呢,多半就是当年推翻秦朝,开辟新朝的功臣,其他的呢,自然就是这些功臣的手下,同乡,另外一些呢,就是各个学派举荐上来的人,在地方上名声越大,越容易受到举荐入朝为官。
但是,后续就有些问题了,总不能以后朝廷的官职,还被这些群体垄断吧,所以呢,刘邦之前就积极鼓励地方上头举荐贤才,可惜效果并不好,如今如果可以通过考试,就能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来,刘邦自然是乐意的。
既然舒云已经将这个选拔定位成了公务员考试,那么呢,自然不可能像是后来的科举一样,考什么诗词歌赋,还有什么比较务虚的策论之类的,公考选拔的是基层的小吏,而不是起步就是几百石的官员,那么,自然不可能考什么太难的东西,而且呢,录取率也不能太低,有了这样一个基调,很快,朝堂上头的官员一番商议之后,就想好了应该考什么了!
首先要考的呢,自然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别的不说,总不能刚刚完成了扫盲,就跑过来考试吧,总得有点基础才行,另外呢,作为基层的官员,需要考的,就是基层可能会涉及到的律法,还有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比如说怎么收税,怎么征发徭役,难度高一点的,怎么搞基建,这些都会是考试内容。
甚至,现有的官员也是需要考试的。实际上,现在地方上头的官员,有的还是秦朝的时候留下来的,另外呢,主要来源就是之前退伍的那些士卒,他们返回家乡之后,会被安排个地方上头的小吏做一做,而当地的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家,也会给自家的子孙谋个小吏的位置。
在这个时候,官吏什么的,并不能算是完全分开的,不像是后来,官员跟小吏几乎就是个完全没有交叉点的平行线。如今呢,从小吏升上去的官员,其实数量还是挺不少的,当然,他们升官也是有着天花板的,除非是立下什么大功,否则的话,一般也就是六百石左右也就到头了。
因此呢,朝廷商议了一下之后,就决定对各地的官吏进行考核,考核三次不通过,对不起,你退位让贤吧!
总之,刘邦从沛县回来之后,似乎整个大汉都充满了一个词,那就是考试。
而在第一轮的考试结束的时候,刘盈也挑出了自己的太子妃。
刘盈挑选的太子妃是河东人,姓周,家里就是寻常百姓,甚至还有点穷,倒不是因为不够老实肯干,而是因为家里好不容易授了田,然后呢,就接连遇上长辈生病去世,历来红白之事最是耗费钱财,别说是对于普通百姓了,便是寻常的官宦人家,操办一场丧事,也要被刮掉不少家底的。
这一家子呢,算是比较孝顺的,老爹老娘活着的时候,没穿过什么好衣服,花过什么钱,总不能日后到了九泉之下,还得继续过这种穷苦的日子,因此呢,周家不得不卖了一部分的土地,然后给父母置办了全套的新衣服,打造了结实的棺木,还花钱请了个风水先生,将父母给葬了,另外呢,顺便还埋了几罐子铜钱下去,穷人家埋不起黄金,也只能弄点铜钱了。
两桩丧事办完,原本算得上是小康之家的,如今也只能说是一般了,好在家里还算是勤快,男人农闲的时候就去作坊做工,积攒了几年之后,还凑了一笔钱,买了一台简单的织布机回来,让家里的女人纺纱织布,也能补贴家用。
这一次呢,太子要选秀,他们家有个孝顺的名头,平常的时候也与人为善,最重要的是,家里的女儿都挑了父母的优点长,长得颇有几分秀美,因此,自然也就将名字报了上去。当时想着,就算是不能被选上,留在宫里,做几年宫女,也能积攒一笔钱,回来之后充作嫁妆,也能嫁个好人家。
这也是舒云搞出来的所谓德政,在唐宋之前,宫女一般情况下,到死都不可能离开宫廷,想要出宫呢,就得指望着遇到一些喜事,比如说大赦天下的时候,会放一批宫女出宫。像是刘彻那样,说是清理宫廷,将不得用的宫人都放出去这种事情,那就不算是德政,而是造孽了,不得用的都是老了病了的,放出去之后压根没有生存能力。有句诗叫做,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因此,那个时候,每次宫中要挑选宫女,民间呢,只要有点办法的,都会忙着给女儿订亲,免得回头被送过去,一辈子都不能回来。
而舒云呢,当初做了皇后之后,就直接宣布,以后宫女可以在二十五岁之后,直接放出宫去嫁人,而在宫中执役期间,宫女也有月例,等到出宫的时候,还会有一部分补偿。也就是说,进宫执役十年左右,就可以积攒一笔不错的嫁妆了,另外呢,能够在宫里学到一些宫廷的规矩,就算是年纪稍微大了点,出宫之后,也能嫁个不错的人家。
所以,如今大家对于让家里的女孩子进宫做宫女,并没有什么抗拒之心,当然,也有那等重男轻女的,会让女儿进宫做宫女补贴家里的兄弟。不过,这也只能是长安的人才有这个机会,毕竟,远一点的人家,谁有机会靠近宫门,见到做宫女的女儿呢?
这也导致了民间一些有主意的女孩子,不想让父母为了聘礼或者是其他的什么缘故,胡乱将自己许配给什么人,也有会想办法找门路看看宫里要不要宫女的。事实上,因为宫女满二十五统一都会出宫,因此,宫里头的确每年都会采选宫女,不过为了降低成本,免得路上出现什么问题,采选宫女这种事情,也多半是集中在关中地带,关中之外的百姓是沾不到什么光的。
倒是地方上的诸侯王,也学着长安这边这么做,倒是给了不少少女一条新的出路。毕竟,做宫女又不是给寻常的人家做奴婢,并不是奴籍,虽说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比起收益来,还是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的。
这位新鲜出炉的太子妃自个也很懵逼,她若说美貌吧,其实比她美貌的人还是挺多的,如果说别的吧,那她也不算非常出挑,偏偏到最后,她就被选上了。当然,与她一块儿被选中的还有两个少女,至于其他的,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留在宫中做宫女,不愿意的话,那宫里也会发一笔路费让她们回家。
大多数女孩子都是不乐意就这么回家的,她们出身平常,如果一辈子不曾见识过这样宽广的天地,她们还能够继续在自己的家乡,如同之前的那些女性长辈还有小姐妹们一样生活,嫁个差不多的人家,相夫教子,一辈子也就那么过去了。
可是如今呢,见识了长安的繁华,宫廷的恢弘与富贵,那么,她们自然是很难继续回到曾经的生活当中去了。倒是一些原本家里还算是有些富贵,生活得比较舒服的,她们一般是不乐意留在宫里做伺候人的事情的。留在宫里,说是有机会,实际上对宫中稍微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个机会是真的很小。毕竟,宫女们会被分派到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分派到后宫嫔妃那里,或者有机会在嫔妃们不方便的时候得了天子宠爱,如果是分配到其他地方呢,那一般情况下,根本见不到宫中的男性主人。
而问题是,刘邦都多大年纪了,这几年,宫中已经不再有孩子出生,她们偶尔也听闻,刘邦如今几乎很少召见嫔妃了,即便是曾经几乎是独宠的戚夫人,如今见到天子的时候也比较少了。而宫中的男性呢,唯一一个成年的就是太子,刘肥早就去了封国,刘如意呢,年纪还小,还是个孩子呢!至于其他的皇子,一个个都是小娃娃,可以说,她们留在宫里,也没有多少出路,总不能真的留下来单纯做宫女吧!
而作为幸运儿,太子妃赵氏,嗯,她在家也就是有个小名,叫做蔓儿,自然就留在宫里,开始了婚前教育,而同时呢,赵蔓儿的家人也被快马加鞭接到了长安。刘邦在戚里给他们安排了一处宅子,又在太学里头,选了几个博士专门教导赵蔓儿的父亲和兄弟,总之呢,不能让外戚给刘盈拖后腿。
除了赵蔓儿之外,另外两个被选中的少女,可就没这等好事了,她们若是运气好,得了刘盈的宠爱,那么自然,她们的家人也能跟着鸡犬升天,若是她们不得宠的话,那么,最终呢,也就是那个样子了!
赵蔓儿是刘盈自己选中的,既然能被刘盈看重,那么自然有她的闪光点,像是赵蔓儿呢,性情比较坚韧,不是什么很容易被动摇的人,学识见识可以后天培养,而作为太子妃,作为未来的皇后,若是性情软弱,容易动摇,那就是个麻烦了。
赵蔓儿一开始的时候,开始有些紧张心虚的,但是舒云亲自将她带在身边,先是教导礼仪,让她学会规矩,之后呢,就是让她可以利用这些规矩。
作为上位者,规矩这种东西,只能是束缚别人的,而不是约束自己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将这些规矩视若无物,事实上,规矩这种东西制定出来,本身就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上位者必须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上限和下限,才能够确保自己不行差出错,以免伤害到更多人的利益。
舒云一开始的时候,并不亲手教导她如何理事,而就是让她先学会适应这个宫廷生活,另外呢,读书什么的,也必须被提上日程,赵蔓儿在家里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偶尔跟着乡间的长者认识几个字而已,之前作为秀女进宫之后,就已经经历了初步的扫盲教育,学的不是这个时代的正常的《仓颉篇》,《急就篇》,而是舒云搞出来的《千字文》。
至于三字经和百家姓什么的,舒云也已经叫人去编撰了,毕竟,后世的东西,这个时候拿出来,总是有些不合适的,别的不说,百家姓你居然敢把赵放在第一个?至于什么性本善,性本恶的问题,真要是拿出来,只怕立马各个学派就能打出狗脑子来,继而儒家就能扬眉吐气,毕竟,三字经本身就是儒家打败了其他学派乃至佛道宗教之后,才被撰写出来的,后来又经过了多次增补,充斥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在这个时候,儒家还在野呢!
《千字文》嘛,作为启蒙就比较合适了,常用字几乎全有了,而且并不佶屈聱牙,读起来也比较顺口。本身这些女孩子就处在学习能力比较强的阶段,想要学会还是比较容易的。
赵蔓儿也是个心气比较足的,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惴惴,但是她很快就知道,这是一个机会,若是不能抓住这次机会,那么说不定临时换人的事情也是可以发生的,就像是赵蔓儿所想的那样,大家的出身本质上都差不多,她在里头又不是最出挑的一个,那么选谁不是选呢?
当一个人发挥了全部的潜力之后,她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简直可以说是惊人的。
赵蔓儿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短时间内,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对外看起来也有些贵女模样的女性,进退得宜,看起来不像是乡野之中出来的那般了。
之后呢,赵蔓儿就开始恶补《诗经》,在这个时代,学习《诗经》几乎可以说是政治正确了,在各种公开场合还有一些社交场合,唱诗都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这个时候呢,《诗经》还没有被引申得厉害,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诗,要是用错了,那就是失礼,失礼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一点说,那就是失道,足以问罪了,小一点吧,那也是要被人嘲笑的。
赵蔓儿也是聪明人,她暂时也没全部都学,而是先将有可能用到的,都死记硬背了下来,并且牢牢记住了,这些会用在什么样的场合,哪怕生搬硬套,起码到时候不会出错了!
至于其他需要学的东西,赵蔓儿依旧照此办理,因此,等到赵蔓儿的家人再次看到自己女儿的时候,俨然都要认不出来了。以前的时候,赵蔓儿因为常年在家里纺纱织布,不怎么出去晒太阳,可以说,唯一比较容易称道的就是长得比较白,而现在呢,说赵蔓儿是某个贵族家里出身的女儿,都是有人信的。
不管怎么说,在大婚之前,赵蔓儿已经非常拿得出手了,而大婚的时候,也已经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