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皇兄何故造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的太监势力,起于洪武,发展于永乐,盛于正统,后因王振擅权引发土木之役,再次回落,但是,即使是回落,也只是从过分的强盛中,回落到了正常范围内。
当初太祖皇帝立国,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不过,这条铁律也仅仅只维持了几十年。
待得太宗皇帝登基,出于某种缘故,设了内书堂,教习宦官读书,又设东厂,负责侦缉刺探,更是重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宦官,最典型的是就是三宝太监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可谓风光无限。
镇守太监制度,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洪熙元年,仁宗皇帝命太监王安为甘肃镇守太监,始有此名。
宣德一朝,各地陆续增设镇守太监,至正统初年,成为常制,内地各省,边境各镇均设镇守太监一名,与提督大臣一同掌军务事。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王振的出现,也并不是偶然的,王振擅权的背后,是日渐庞大的宦官势力,在皇权的支持下遍布地方后,开始成为皇帝和外朝对抗,以达到专制集权目的的外在表现。
当今天子登基之后,虽然因土木之役,对于宦官干政多有防备,但是,也算不上打压宦官。
最多只能算是将宦官的权力,限制在了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虽然说对王振极其党羽处以极刑,但是,东厂和各地的镇守太监制度,仍旧维持未动。
在此基础之上,宦官势力,实际上和外朝的文官制度类似,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覆盖。
不过,不同的是,文官制度下,天子统御百官,部,院,寺,监各司其职,以内阁居中调和,以内御外,以朝廷管辖地方,层级分明,执掌清楚,朝廷各衙门,朝廷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相互牵制,盘根错节,最终总于天子,共同构成庞大的官僚体系。
但是,宦官势力就单一的多,无论是内廷的司礼监,还是地方的镇守太监,实际上都是皇权的延伸。
他们相互之间,既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也没有日常事务上的交叉,他们每个人都是直接隶属于皇帝本人,辅助皇权控制外朝和地方。
这种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保证了皇权不会被宦官所裹挟。
和唐朝制度性的宦官权力不同,大明的历代皇帝,虽然也重用宦官,但是因为这种司礼监和镇守太监,以及镇守太监之间各自的极强独立性,就保证了不会有宦官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情况出现。
跋扈嚣张如王振,他实际能够控制的也仅仅是东厂而已,即便是全盛时期他兼管司礼监,可这些势力也仅限于内廷而已。
制衡东厂有锦衣卫,司礼监更是全凭天子心意看权势大小,而各地的镇守太监,虽然畏惧王振,但是,本质上畏惧的是太上皇对王振的宠信,而不是王振本身。
所以说,与其讲是王振权倾朝野,不如说是皇权威压百官。
在大明这种制度下,任何一个宦官,在皇帝面前都只能伏低做小。
从这个角度而言,外朝的官员们,其实是没有办法干涉宦官的事务的。
成敬无论是当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好,到地方做镇守太监也罢,都是天子一句话的事。
但是,实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说,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各地方的镇守太监之间,并没有实际的上下级关系。
可某种意义上说来说,这个职位就和外朝的三师三少一样,被默认为宦官的最高职衔。
成敬要到山西去做镇守太监,应该说,挂司礼监掌印和挂其他的职衔,在实际的执掌当中,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但是,这是一个政治信号。
这标志着,成敬到山西去,并不是因为惹了天子不悦,而被贬出京师,相反的,他是代表着天子的意志,到山西去提督军务。
虽然这只是细微的不同,但是放到官场上来说,这种区别,往往会对实际的权力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成敬是郕王府旧臣,以他的身份,到地方去做镇守太监,权势本就要比一般的镇守太监要重。
可如今,单从杜宁和成敬简单的描述当中,便能确定两点。
第一,天子下了口谕,明旨准许成敬插手整饬军屯的事务,虽然名义上只是协助杜宁,但是还是那句话,杜宁的本职是陕西巡抚,两地奔波,难免力有不逮,所谓协助,其实也就是好听点的说法而已。
对于寻常的镇守太监来说,仅止于提督军务,干预地方政务是被绝对禁止的。
但是,整饬军屯虽然名义上只是针对军屯,可实际上,还包括役使官军开垦的私田,以及关于耕种被侵占后的军屯佃农的安置情况,还有就是关于田亩的赎买政策的实施推进。
这诸般事务,都涉及到地方民政。
看天子如今的意思,明显是不打算将这些事情分割开的。
这也就意味着,成敬会拥有超乎寻常镇守太监之外,更大的职权。
第二,成敬将以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身份,成为山西镇守太监,这意味着他圣宠不衰,是代表天子意志行事。
郕王府旧臣,宦官之首的身份,加上天子的口谕和彰显无遗的圣宠,以及最重要的,山西巡抚一职如今尚在空缺,几重因素叠加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成敬虽然名义上是镇守太监,但是实际上,完全有可能以宦官的身份,代行巡抚的职权。
这对于朝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目送着成敬和杜宁离开,在场的诸人一阵沉默,都没有了刚刚在偏殿当中的分歧之意。
片刻之后,陈循率先开口,意味深长道。
“天官大人,此时此刻,吏部……当有作为啊!”
王文的脸色也不大好看,但是,这个时候,他也没有跟陈循闹什么脾气,只是轻哼一声,冷声道。
“用不着你来教老夫怎么做事!”
话说的不好听,但是,陈循就当没有听见,站在原地,心中默默的开始做起了盘算……
不多时,殿中内侍出来,拱手道。
“天官大人,总宪大人,陈尚书,陛下召见!”
和杜宁不一样的是,王文等人都是奏对的老手了,不论心中怀着是什么样的心思,但是面上却不会显露。
进了殿中,各行礼毕,天子显然也没有... -->>
大明的太监势力,起于洪武,发展于永乐,盛于正统,后因王振擅权引发土木之役,再次回落,但是,即使是回落,也只是从过分的强盛中,回落到了正常范围内。
当初太祖皇帝立国,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不过,这条铁律也仅仅只维持了几十年。
待得太宗皇帝登基,出于某种缘故,设了内书堂,教习宦官读书,又设东厂,负责侦缉刺探,更是重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宦官,最典型的是就是三宝太监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可谓风光无限。
镇守太监制度,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洪熙元年,仁宗皇帝命太监王安为甘肃镇守太监,始有此名。
宣德一朝,各地陆续增设镇守太监,至正统初年,成为常制,内地各省,边境各镇均设镇守太监一名,与提督大臣一同掌军务事。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王振的出现,也并不是偶然的,王振擅权的背后,是日渐庞大的宦官势力,在皇权的支持下遍布地方后,开始成为皇帝和外朝对抗,以达到专制集权目的的外在表现。
当今天子登基之后,虽然因土木之役,对于宦官干政多有防备,但是,也算不上打压宦官。
最多只能算是将宦官的权力,限制在了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虽然说对王振极其党羽处以极刑,但是,东厂和各地的镇守太监制度,仍旧维持未动。
在此基础之上,宦官势力,实际上和外朝的文官制度类似,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覆盖。
不过,不同的是,文官制度下,天子统御百官,部,院,寺,监各司其职,以内阁居中调和,以内御外,以朝廷管辖地方,层级分明,执掌清楚,朝廷各衙门,朝廷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相互牵制,盘根错节,最终总于天子,共同构成庞大的官僚体系。
但是,宦官势力就单一的多,无论是内廷的司礼监,还是地方的镇守太监,实际上都是皇权的延伸。
他们相互之间,既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也没有日常事务上的交叉,他们每个人都是直接隶属于皇帝本人,辅助皇权控制外朝和地方。
这种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保证了皇权不会被宦官所裹挟。
和唐朝制度性的宦官权力不同,大明的历代皇帝,虽然也重用宦官,但是因为这种司礼监和镇守太监,以及镇守太监之间各自的极强独立性,就保证了不会有宦官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情况出现。
跋扈嚣张如王振,他实际能够控制的也仅仅是东厂而已,即便是全盛时期他兼管司礼监,可这些势力也仅限于内廷而已。
制衡东厂有锦衣卫,司礼监更是全凭天子心意看权势大小,而各地的镇守太监,虽然畏惧王振,但是,本质上畏惧的是太上皇对王振的宠信,而不是王振本身。
所以说,与其讲是王振权倾朝野,不如说是皇权威压百官。
在大明这种制度下,任何一个宦官,在皇帝面前都只能伏低做小。
从这个角度而言,外朝的官员们,其实是没有办法干涉宦官的事务的。
成敬无论是当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好,到地方做镇守太监也罢,都是天子一句话的事。
但是,实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说,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各地方的镇守太监之间,并没有实际的上下级关系。
可某种意义上说来说,这个职位就和外朝的三师三少一样,被默认为宦官的最高职衔。
成敬要到山西去做镇守太监,应该说,挂司礼监掌印和挂其他的职衔,在实际的执掌当中,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但是,这是一个政治信号。
这标志着,成敬到山西去,并不是因为惹了天子不悦,而被贬出京师,相反的,他是代表着天子的意志,到山西去提督军务。
虽然这只是细微的不同,但是放到官场上来说,这种区别,往往会对实际的权力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成敬是郕王府旧臣,以他的身份,到地方去做镇守太监,权势本就要比一般的镇守太监要重。
可如今,单从杜宁和成敬简单的描述当中,便能确定两点。
第一,天子下了口谕,明旨准许成敬插手整饬军屯的事务,虽然名义上只是协助杜宁,但是还是那句话,杜宁的本职是陕西巡抚,两地奔波,难免力有不逮,所谓协助,其实也就是好听点的说法而已。
对于寻常的镇守太监来说,仅止于提督军务,干预地方政务是被绝对禁止的。
但是,整饬军屯虽然名义上只是针对军屯,可实际上,还包括役使官军开垦的私田,以及关于耕种被侵占后的军屯佃农的安置情况,还有就是关于田亩的赎买政策的实施推进。
这诸般事务,都涉及到地方民政。
看天子如今的意思,明显是不打算将这些事情分割开的。
这也就意味着,成敬会拥有超乎寻常镇守太监之外,更大的职权。
第二,成敬将以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身份,成为山西镇守太监,这意味着他圣宠不衰,是代表天子意志行事。
郕王府旧臣,宦官之首的身份,加上天子的口谕和彰显无遗的圣宠,以及最重要的,山西巡抚一职如今尚在空缺,几重因素叠加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成敬虽然名义上是镇守太监,但是实际上,完全有可能以宦官的身份,代行巡抚的职权。
这对于朝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目送着成敬和杜宁离开,在场的诸人一阵沉默,都没有了刚刚在偏殿当中的分歧之意。
片刻之后,陈循率先开口,意味深长道。
“天官大人,此时此刻,吏部……当有作为啊!”
王文的脸色也不大好看,但是,这个时候,他也没有跟陈循闹什么脾气,只是轻哼一声,冷声道。
“用不着你来教老夫怎么做事!”
话说的不好听,但是,陈循就当没有听见,站在原地,心中默默的开始做起了盘算……
不多时,殿中内侍出来,拱手道。
“天官大人,总宪大人,陈尚书,陛下召见!”
和杜宁不一样的是,王文等人都是奏对的老手了,不论心中怀着是什么样的心思,但是面上却不会显露。
进了殿中,各行礼毕,天子显然也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