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巨流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能题目,训练学生敏锐思考,精确作答。徐蕙芳和我在开会时分配到翻译和词类变化等文法领域,每人尚需自选精练短文数篇,可供诵读,增加阅读能力。
我们竭尽所知地搜集资料,那时我开始跑台中的美国新闻处图书室,我哥哥和他在中央社的老同学杨孔鑫有时会寄一点英文稿,有关文学和文化的新文章等。我们两人讨论之余,晚上孩子睡了,她由立德街走到我家,在我的书桌上写好,多数由我用钢板刻蜡纸,第二天到教务处印成全班的讲义或测验题。钢板刻出的讲义相当成功,后来几年的畅销升学指南“盗”用了不少,当然我们那时代没有人想到什么版权。我的字方正,不潇洒,很适合刻钢板,那时不到三十岁,做那么“重要”的事,觉得很快乐。
在台中十七年,家庭生活之外,最早跃入我记忆的,常常是放在走廊尽头的小书桌;用一条深红色的毡子挂在房槛隔着卧房,灯罩压得低低的小台灯,灯光中我们两个人做题目写钢板的情景,既浪漫又辛酸。其实其中并没有太多浪漫的情调,多半时间,我们只是两个家庭主妇,在家人入睡后才能在走廊一隅之地,面对心智的挑战。英文有一个最确切的字:“necessity”(必然性)。家人和自己都明白,一旦进去了,便必须打赢这场仗。在我那张小桌工作(一直到一九七二年到台北丽水街宿舍,我才有了一间小小的,真正的书房),在我的小家庭,只须得到丈夫谅解,比较单纯。我的丈夫“允许”我们那样工作,因为他一周工作七天,经常出差,他不在家的时候,我从无怨言。
那张小书桌奠立了我们一生的友谊,直到她二00七年二月高龄逝世,五十年间,人生一切变化没有阻隔我们。她是我三个儿子至今温暖记忆的蒋妈妈:而我,自台中一中开始教书,一生在台湾为人处世,处处都有俯首在那小书桌上刻钢板的精神。
晚上十点钟左右,我送她沿着复兴路走到立德街口,常有未尽之言,两人送过去送过来多次。直到我离开台中一中多年后仍未分手,功课之外,我们也谈生活与家庭,她的雍容、智慧与宽宏对我影响很深。
在那五年中,每年暑假看大学联考榜单也是我生命中的大事,好似新聘教练看球赛一样,口中不断地教他们不要想输赢,心中却切切悬挂,恨不能去派报社买第一份报纸。在那一版密密麻麻的榜单上用红笔画出自己的学生名字,五十年前和今天一样,先找台大医学院和工学院的上榜者,工学院又先找电机系,因为分数最高。我不能自命清高说我没有这份“虚荣心”尤其是担任导师那一班的升学率,占满我年轻的心。那几天之内,只差没有人在门口放鞭炮,上榜的络绎不绝地来谢师,整体说来,成绩够好。但是也有些录取不理想的和公立大学落榜的,他们晚几天也有来看我的,有人进门即落泪,我不但当时劝慰,还追踪鼓励,第二年再考,多数都能满意。成功或挫折的分享,使我相许多当年十八、十九岁的男孩建立了长久的“革命感情”在他们成长的岁月中,有写信的,回台中家乡时来看望的,尤其是他们到成功岭当兵的那些夏天,我听了许许多多新兵训练的趣闻。学生络绎不绝地按我家门铃,每星期天我准备许多酸梅汤凉着,蒸许多好吃的包子,有些人多年后还记得。当兵的故事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石家兴,他问我要一些短篇的英文文章,可以在站岗时背诵,简直令我肃然起敬。他在台大生物系念书时和几位同学定期研讨文学和文化问题,与简初惠(后成名作家简宛)相爱,也曾带来给我看。毕业后教了几年书到美国康乃尔大学读博士学位时,邀我前往胡适的校园一游,看到他一家安居进修。当晚他邀来几位台中一中同学和她的妹妹简静惠等畅谈当年乐事,五十年间,我看着他从少年成为国际级学者,二00八年他获颁四年一度的世界家禽学会的学术研究奖,我真正分享到他们的成就感。
在台中一中的传统中,以文科作第一志愿升大学的似乎占少数,数十年间常有联系的有在外交界杰出的罗致远,主持中国广播公司的政论家赵守博,台大法律系教授廖义男等。台大外文系毕业的林柏榕、张和涌、张平男和陈大安等。林柏榕是我第一年教的学生,他在创办立人高中和竞选台中市长前曾与我谈及他要为台中做事的理想。他任市长时,我已离开台中了,但是从竞选文宣,看得出来文学教育的格调,虽然我也知道他所进入的政治和文学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与他同班的张和涌,在大同公司服务时,曾帮“协志丛书”翻译了许多世界经典人文著作。张平男是徐蕙芳的得意学生,中英文俱佳,文学作品涉猎亦深,我在国立编译馆时,邀他将文学课程必修读本奥尔巴哈的模拟:西洋文学中现实的呈现译成中文,一九八0年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
在我任教的最后一班,进入台大外文系的陈大安,是真正喜爱文学的学生,读文学书亦有很深入的见解。他读大学时,常常请教我课外必读之书,五、六年间写了许多新诗,很有创意与深意,我都是第一个读者。他后来也去了美国,从事文化工作。一九九0年初期,我在电视上看到他与友人创办的musecorderochen广告公司赢得美国全国广告协会的银铃奖,一九九四年又得美国销售协会颁发广告效果金奖。在这样全国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有扎实的文学艺术根基和真正触动人心的创意。
台中一中学生日后在理工界和医界都有杰出表现,大约是传统的主流力量。那时成绩最好的都以医科为第一志愿,有一位笑口常开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将来作了医生会照顾你。”我那时年轻,从未想到需要医师照顾。多年以后看到他们成为名医的报导,甚至在街上看到他们的诊所招牌,但都末以病人身分求诊。只有曾找我叙师生情谊的仁爱医院副院长刘茂松,当时我胃部不适,他安排照胃镜,我竟然在等候队伍中溜走“逃跑”了,后来再不好意思去。几年前我在和信医院作一场最后的演讲,题目是“疼痛与文学”是台中一中的老学生蔡哲雄,在美行医二十多年后回台湾,到那著名的癌症医院任副院长,他念旧,找到了我,请我去作了那样跨界的演讲。我叙述自己在种种病苦关头以背诗来转移难缠的疼痛,而且,还不改教室旧习,印了一些值得背诵的英诗给听众呢。
二00六年夏天,我在一中第一班的学生,在台湾水产养殖方面大有贡献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廖一久,以及四十年来首次返台的雷射专家王贞秀与张和涌一起来看我。门启之际,师生五十三年后重聚,不仅我已白头隐世,他们也已年近七十,事业成就私人生沧桑之感涌上心头,岂止是惊呼热中肠而已!他们寄来的当日合照,我一直留置案头。
数十年间我在台湾或到世界各处开会旅行总会遇见各行各业的一中学生,前来相认的都有温暖的回忆;许多人记得上我的课时,师生聚精会神的情景,课内课外都感到充实。方东美先生曾说:“学生是心灵的后裔”对我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我将所读、所思、所想与听我说话的人份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他们,都是我心灵的后裔。
能题目,训练学生敏锐思考,精确作答。徐蕙芳和我在开会时分配到翻译和词类变化等文法领域,每人尚需自选精练短文数篇,可供诵读,增加阅读能力。
我们竭尽所知地搜集资料,那时我开始跑台中的美国新闻处图书室,我哥哥和他在中央社的老同学杨孔鑫有时会寄一点英文稿,有关文学和文化的新文章等。我们两人讨论之余,晚上孩子睡了,她由立德街走到我家,在我的书桌上写好,多数由我用钢板刻蜡纸,第二天到教务处印成全班的讲义或测验题。钢板刻出的讲义相当成功,后来几年的畅销升学指南“盗”用了不少,当然我们那时代没有人想到什么版权。我的字方正,不潇洒,很适合刻钢板,那时不到三十岁,做那么“重要”的事,觉得很快乐。
在台中十七年,家庭生活之外,最早跃入我记忆的,常常是放在走廊尽头的小书桌;用一条深红色的毡子挂在房槛隔着卧房,灯罩压得低低的小台灯,灯光中我们两个人做题目写钢板的情景,既浪漫又辛酸。其实其中并没有太多浪漫的情调,多半时间,我们只是两个家庭主妇,在家人入睡后才能在走廊一隅之地,面对心智的挑战。英文有一个最确切的字:“necessity”(必然性)。家人和自己都明白,一旦进去了,便必须打赢这场仗。在我那张小桌工作(一直到一九七二年到台北丽水街宿舍,我才有了一间小小的,真正的书房),在我的小家庭,只须得到丈夫谅解,比较单纯。我的丈夫“允许”我们那样工作,因为他一周工作七天,经常出差,他不在家的时候,我从无怨言。
那张小书桌奠立了我们一生的友谊,直到她二00七年二月高龄逝世,五十年间,人生一切变化没有阻隔我们。她是我三个儿子至今温暖记忆的蒋妈妈:而我,自台中一中开始教书,一生在台湾为人处世,处处都有俯首在那小书桌上刻钢板的精神。
晚上十点钟左右,我送她沿着复兴路走到立德街口,常有未尽之言,两人送过去送过来多次。直到我离开台中一中多年后仍未分手,功课之外,我们也谈生活与家庭,她的雍容、智慧与宽宏对我影响很深。
在那五年中,每年暑假看大学联考榜单也是我生命中的大事,好似新聘教练看球赛一样,口中不断地教他们不要想输赢,心中却切切悬挂,恨不能去派报社买第一份报纸。在那一版密密麻麻的榜单上用红笔画出自己的学生名字,五十年前和今天一样,先找台大医学院和工学院的上榜者,工学院又先找电机系,因为分数最高。我不能自命清高说我没有这份“虚荣心”尤其是担任导师那一班的升学率,占满我年轻的心。那几天之内,只差没有人在门口放鞭炮,上榜的络绎不绝地来谢师,整体说来,成绩够好。但是也有些录取不理想的和公立大学落榜的,他们晚几天也有来看我的,有人进门即落泪,我不但当时劝慰,还追踪鼓励,第二年再考,多数都能满意。成功或挫折的分享,使我相许多当年十八、十九岁的男孩建立了长久的“革命感情”在他们成长的岁月中,有写信的,回台中家乡时来看望的,尤其是他们到成功岭当兵的那些夏天,我听了许许多多新兵训练的趣闻。学生络绎不绝地按我家门铃,每星期天我准备许多酸梅汤凉着,蒸许多好吃的包子,有些人多年后还记得。当兵的故事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石家兴,他问我要一些短篇的英文文章,可以在站岗时背诵,简直令我肃然起敬。他在台大生物系念书时和几位同学定期研讨文学和文化问题,与简初惠(后成名作家简宛)相爱,也曾带来给我看。毕业后教了几年书到美国康乃尔大学读博士学位时,邀我前往胡适的校园一游,看到他一家安居进修。当晚他邀来几位台中一中同学和她的妹妹简静惠等畅谈当年乐事,五十年间,我看着他从少年成为国际级学者,二00八年他获颁四年一度的世界家禽学会的学术研究奖,我真正分享到他们的成就感。
在台中一中的传统中,以文科作第一志愿升大学的似乎占少数,数十年间常有联系的有在外交界杰出的罗致远,主持中国广播公司的政论家赵守博,台大法律系教授廖义男等。台大外文系毕业的林柏榕、张和涌、张平男和陈大安等。林柏榕是我第一年教的学生,他在创办立人高中和竞选台中市长前曾与我谈及他要为台中做事的理想。他任市长时,我已离开台中了,但是从竞选文宣,看得出来文学教育的格调,虽然我也知道他所进入的政治和文学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与他同班的张和涌,在大同公司服务时,曾帮“协志丛书”翻译了许多世界经典人文著作。张平男是徐蕙芳的得意学生,中英文俱佳,文学作品涉猎亦深,我在国立编译馆时,邀他将文学课程必修读本奥尔巴哈的模拟:西洋文学中现实的呈现译成中文,一九八0年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
在我任教的最后一班,进入台大外文系的陈大安,是真正喜爱文学的学生,读文学书亦有很深入的见解。他读大学时,常常请教我课外必读之书,五、六年间写了许多新诗,很有创意与深意,我都是第一个读者。他后来也去了美国,从事文化工作。一九九0年初期,我在电视上看到他与友人创办的musecorderochen广告公司赢得美国全国广告协会的银铃奖,一九九四年又得美国销售协会颁发广告效果金奖。在这样全国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有扎实的文学艺术根基和真正触动人心的创意。
台中一中学生日后在理工界和医界都有杰出表现,大约是传统的主流力量。那时成绩最好的都以医科为第一志愿,有一位笑口常开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将来作了医生会照顾你。”我那时年轻,从未想到需要医师照顾。多年以后看到他们成为名医的报导,甚至在街上看到他们的诊所招牌,但都末以病人身分求诊。只有曾找我叙师生情谊的仁爱医院副院长刘茂松,当时我胃部不适,他安排照胃镜,我竟然在等候队伍中溜走“逃跑”了,后来再不好意思去。几年前我在和信医院作一场最后的演讲,题目是“疼痛与文学”是台中一中的老学生蔡哲雄,在美行医二十多年后回台湾,到那著名的癌症医院任副院长,他念旧,找到了我,请我去作了那样跨界的演讲。我叙述自己在种种病苦关头以背诗来转移难缠的疼痛,而且,还不改教室旧习,印了一些值得背诵的英诗给听众呢。
二00六年夏天,我在一中第一班的学生,在台湾水产养殖方面大有贡献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廖一久,以及四十年来首次返台的雷射专家王贞秀与张和涌一起来看我。门启之际,师生五十三年后重聚,不仅我已白头隐世,他们也已年近七十,事业成就私人生沧桑之感涌上心头,岂止是惊呼热中肠而已!他们寄来的当日合照,我一直留置案头。
数十年间我在台湾或到世界各处开会旅行总会遇见各行各业的一中学生,前来相认的都有温暖的回忆;许多人记得上我的课时,师生聚精会神的情景,课内课外都感到充实。方东美先生曾说:“学生是心灵的后裔”对我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我将所读、所思、所想与听我说话的人份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他们,都是我心灵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