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么玩意儿,曹操这个人我跟你们讲,他曹操这个人死了好几回了,都是我袁绍救他的,现在他倒爬到我头上来撒尿了,他想干什么!袁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难道想挟天子以令我吗?这是原文。袁绍这个话说得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你要知道当时就是大将军也好,什么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实说那都叫做徒有虚名,因为当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每个地方都是地方军阀在把持着的,朝廷的号令出去,反正这是叫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就是那感觉。大将军和小将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你的地盘有多大,你何必要争这口气呢?
但是曹操却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觉得这个时候还不能够和袁绍公开翻脸。于是曹操上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袁绍,你不就想当大将军吗?我让给你。最后,皇帝说,好,那就让袁绍当大将军,老实说这时候皇帝也实在是一个做不了什么主的人。袁绍当了大将军他才不闹了,其实袁绍得了一个什么?得了一个面子,一点实惠都没有得到,他现在虽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谁也指挥不了,包括曹操。袁绍是想指挥一下曹操的,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你现在不是在朝廷当中吗,你不是大权在握吗,你给我把两个人杀了,一个叫杨彪,一个叫孔融,给我杀了。袁绍和杨彪、孔融有过节,他想借刀杀人,曹操怎么会听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现在是收拾人心的时候,不是滥杀无辜的时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绍,他绝对不会扩大打击面,根本现在就不是杀人的时候,何况还是杀名人。即便曹操要杀杨彪和孔融,坦率地说曹操也是不喜欢杨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后也是被曹操杀掉的,但是要杀第一不是现在杀,第二也不是你袁绍让我杀我就杀,我什么时候想杀再杀。于是曹操一本正经地跟袁绍回一封信,袁兄啊,现在天下大乱,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这个时候我们执政,哪怕我们用最坦诚的心来对待大家恐怕大家还不相信我们呢,如果我们还随随便便地杀几个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们了吗!不能这样做。袁绍碰一鼻子灰,浑身气都不打一出来,没话说。
碰了一鼻子灰的袁绍是不了解曹操的真实想法,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把皇帝迁到许县后,大权独揽,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他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也无法确切地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曹操的智囊团是主张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第一个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对话,荀彧他谈到这样两个观点,他说第一点,当今之世,维护汉室、保卫皇帝就是一面正义的旗帜。第二点,将军您一贯正义,董卓造乱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举起了正义的旗帜,叫首倡义兵;关东联军停滞不前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颠沛流离的时候,是将军您派去了使节;皇帝回到洛阳的时候,是将军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许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将军您一贯就是维护王室、维护皇帝的,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趁这个机会赶紧把迎奉天子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将来我们这个国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诸侯割据一方的心思的时候,那就为时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荀彧说,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这是最大的趋势,他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他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道德,他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将军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有人出来跟您作对那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小丑跳梁,成不了气候。
那么我们比较一下荀彧的这段话,和沮授的那段话,也是叫做高下立现。荀彧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义”;沮授对袁绍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利”荀彧反反复复说,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义;沮授反反复复说,挟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复复强调利,只能说明袁绍重利;荀彧反反复复强调义,只能说明曹操重义,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这个人还是讲义的,或者是这个时候曹操还是装着讲义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口号,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是要通过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这两个人的心思我们可以肯定,但不能说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这个时候的心思,我们只能说他是可能是赞成这个观点。但是这个说法它也给曹操戴了一个紧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胀自己的个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话,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话来给曹操戴了一个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时代了一个紧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没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据说被曹操谋杀,毛玠下了大狱,这是后话。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汉献帝建安元年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的曹操我个人认为,他还刚刚完成一个转变,就是由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将领,转变为一个政治成熟的乱世英雄。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时候的曹操还不是奸雄,是英雄,他还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为了这一点,他要维护现任皇帝,因为现任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建安元年的时候,还是想维护现任皇帝的。但小说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迎奉天子后是要独揽大权,朝廷上的事情是先禀告曹操,再上报皇帝。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内容和历史真实一样吗?历史上的曹操在这个时候有个人野心吗?
但是你要说曹操这个时候是一点个人野心都没有,这个恐怕也不实事求是。据一条不太可靠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当时有一个太史令,就是王朝的史官,叫做王立的,就老去跟汉献帝说,说天命是要更改的啊,我是历史学家啊,我懂历史,历史的规律就是什么呢?就是天命靡长,这个老天爷它不会总是喜欢某些人的,或者某个家族的,据我这个懂历史的人看呢,这个天命现在要由汉移到魏了,将来能够安天下的不是姓刘的是姓曹的了。老在说,结果曹操有一天就把他请到旁边,拉着他的手说,说我知道先生是一个忠臣,但是天道微妙,天机不可泄漏,还是少说一点吧。那么这条材料我认为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就有人说是魏要取代汉,我总觉得不太可靠,但是你说曹操这个时候一丁点这个心思都没有,恐怕也很难讲。总而言之,就是曹操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盘里面,自己位居三公以后,随着他的实力的强大,随着他敌人逐渐地消亡,他的野心也是开始在膨胀。估计曹操后来变得越来越专横,越来越跋扈,越来越霸道,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于是终于发生了衣带诏案件。
这个事情的案发时间是建安五年的正月,挑头的人就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据说董承从汉献帝手上接过了一个腰带,腰带里有一封密诏,密诏要他去杀了曹操。这个事情后来被曹操发现了以后,把董承这一伙全部杀了,刘备逃之夭夭,刘备据说也是参加了密谋的。那么这个事情,三国演义是大做了文章的,因为三国演义它是要反曹操的,逮住这个事情肯定是大做文章的,但是正史上只有寥寥几行字,而且也有历史学家提出质疑。那么我觉得至少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两个问题,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形同虚设的皇帝他还是管用的,当时这些人要做什么事情他都要打皇帝的旗号,在朝的像曹操这样的人他就逼着皇帝下达对自己有利的诏书,那些反对曹操的人只好宣称自己有皇帝的密诏,反正曹操手上拿的是公开的诏书,反对派手上拿的是秘密的诏书,每个人都说我得到了皇帝的授权,可见皇帝还是有用的。第二个说明了曹操这个时候野心开始膨胀,对皇帝的侍奉和尊崇已经开始变得言不由衷。
那么这个过程完全是曹操有计划、有预谋地在完成呢,还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呢?这个实话说,也搞不清。如果确有衣带诏一事,说明汉献帝恐怕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为这个皇帝从来没有过过舒坦日子,应该说是早就学会了忍气吞声,如果不是太不像话,他不至于冒此风险。那么这件事情往往是用来证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个证据,既然这件事情我们不能够很清楚地把它坐实了,我们也不能够很清楚地坐实曹操这个时候究竟是奉天子还是挟天子。
其实在我看来,奉天子和挟天子在曹操这里不矛盾,而且曹操还得到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利用这面旗帜,或者说利用这张王牌来最大限度地广纳人才,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全国招贤。而当时国内的人才基本上都愿意到许都去,因为毕竟到许都去说起来是在中央做事情,它至少第一个有面子,第二个比较名正言顺。结果是什么样呢?是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做了一笔大大合算的买卖。现在我们知道曹操把现任皇帝弄到他的地盘上以后,他就获得了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他的本钱翻倍地增长。于是,他一支手高高地举起维护王室、保卫皇帝这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另一只手从背后悄悄地拔出了刀子,而且出手极快,他要用这把刀荡平四海、一统九州,实现他九合诸侯、统一中国的理想。那么曹操他顺利吗?请看下集,鬼使神差。
么玩意儿,曹操这个人我跟你们讲,他曹操这个人死了好几回了,都是我袁绍救他的,现在他倒爬到我头上来撒尿了,他想干什么!袁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难道想挟天子以令我吗?这是原文。袁绍这个话说得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你要知道当时就是大将军也好,什么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实说那都叫做徒有虚名,因为当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每个地方都是地方军阀在把持着的,朝廷的号令出去,反正这是叫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就是那感觉。大将军和小将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你的地盘有多大,你何必要争这口气呢?
但是曹操却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觉得这个时候还不能够和袁绍公开翻脸。于是曹操上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袁绍,你不就想当大将军吗?我让给你。最后,皇帝说,好,那就让袁绍当大将军,老实说这时候皇帝也实在是一个做不了什么主的人。袁绍当了大将军他才不闹了,其实袁绍得了一个什么?得了一个面子,一点实惠都没有得到,他现在虽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谁也指挥不了,包括曹操。袁绍是想指挥一下曹操的,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你现在不是在朝廷当中吗,你不是大权在握吗,你给我把两个人杀了,一个叫杨彪,一个叫孔融,给我杀了。袁绍和杨彪、孔融有过节,他想借刀杀人,曹操怎么会听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现在是收拾人心的时候,不是滥杀无辜的时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绍,他绝对不会扩大打击面,根本现在就不是杀人的时候,何况还是杀名人。即便曹操要杀杨彪和孔融,坦率地说曹操也是不喜欢杨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后也是被曹操杀掉的,但是要杀第一不是现在杀,第二也不是你袁绍让我杀我就杀,我什么时候想杀再杀。于是曹操一本正经地跟袁绍回一封信,袁兄啊,现在天下大乱,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这个时候我们执政,哪怕我们用最坦诚的心来对待大家恐怕大家还不相信我们呢,如果我们还随随便便地杀几个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们了吗!不能这样做。袁绍碰一鼻子灰,浑身气都不打一出来,没话说。
碰了一鼻子灰的袁绍是不了解曹操的真实想法,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把皇帝迁到许县后,大权独揽,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他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也无法确切地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曹操的智囊团是主张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第一个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对话,荀彧他谈到这样两个观点,他说第一点,当今之世,维护汉室、保卫皇帝就是一面正义的旗帜。第二点,将军您一贯正义,董卓造乱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举起了正义的旗帜,叫首倡义兵;关东联军停滞不前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颠沛流离的时候,是将军您派去了使节;皇帝回到洛阳的时候,是将军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许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将军您一贯就是维护王室、维护皇帝的,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趁这个机会赶紧把迎奉天子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将来我们这个国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诸侯割据一方的心思的时候,那就为时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荀彧说,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这是最大的趋势,他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他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道德,他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将军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有人出来跟您作对那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小丑跳梁,成不了气候。
那么我们比较一下荀彧的这段话,和沮授的那段话,也是叫做高下立现。荀彧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义”;沮授对袁绍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利”荀彧反反复复说,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义;沮授反反复复说,挟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复复强调利,只能说明袁绍重利;荀彧反反复复强调义,只能说明曹操重义,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这个人还是讲义的,或者是这个时候曹操还是装着讲义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口号,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是要通过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这两个人的心思我们可以肯定,但不能说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这个时候的心思,我们只能说他是可能是赞成这个观点。但是这个说法它也给曹操戴了一个紧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胀自己的个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话,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话来给曹操戴了一个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时代了一个紧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没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据说被曹操谋杀,毛玠下了大狱,这是后话。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汉献帝建安元年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的曹操我个人认为,他还刚刚完成一个转变,就是由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将领,转变为一个政治成熟的乱世英雄。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时候的曹操还不是奸雄,是英雄,他还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为了这一点,他要维护现任皇帝,因为现任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建安元年的时候,还是想维护现任皇帝的。但小说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迎奉天子后是要独揽大权,朝廷上的事情是先禀告曹操,再上报皇帝。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内容和历史真实一样吗?历史上的曹操在这个时候有个人野心吗?
但是你要说曹操这个时候是一点个人野心都没有,这个恐怕也不实事求是。据一条不太可靠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当时有一个太史令,就是王朝的史官,叫做王立的,就老去跟汉献帝说,说天命是要更改的啊,我是历史学家啊,我懂历史,历史的规律就是什么呢?就是天命靡长,这个老天爷它不会总是喜欢某些人的,或者某个家族的,据我这个懂历史的人看呢,这个天命现在要由汉移到魏了,将来能够安天下的不是姓刘的是姓曹的了。老在说,结果曹操有一天就把他请到旁边,拉着他的手说,说我知道先生是一个忠臣,但是天道微妙,天机不可泄漏,还是少说一点吧。那么这条材料我认为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就有人说是魏要取代汉,我总觉得不太可靠,但是你说曹操这个时候一丁点这个心思都没有,恐怕也很难讲。总而言之,就是曹操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盘里面,自己位居三公以后,随着他的实力的强大,随着他敌人逐渐地消亡,他的野心也是开始在膨胀。估计曹操后来变得越来越专横,越来越跋扈,越来越霸道,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于是终于发生了衣带诏案件。
这个事情的案发时间是建安五年的正月,挑头的人就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据说董承从汉献帝手上接过了一个腰带,腰带里有一封密诏,密诏要他去杀了曹操。这个事情后来被曹操发现了以后,把董承这一伙全部杀了,刘备逃之夭夭,刘备据说也是参加了密谋的。那么这个事情,三国演义是大做了文章的,因为三国演义它是要反曹操的,逮住这个事情肯定是大做文章的,但是正史上只有寥寥几行字,而且也有历史学家提出质疑。那么我觉得至少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两个问题,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形同虚设的皇帝他还是管用的,当时这些人要做什么事情他都要打皇帝的旗号,在朝的像曹操这样的人他就逼着皇帝下达对自己有利的诏书,那些反对曹操的人只好宣称自己有皇帝的密诏,反正曹操手上拿的是公开的诏书,反对派手上拿的是秘密的诏书,每个人都说我得到了皇帝的授权,可见皇帝还是有用的。第二个说明了曹操这个时候野心开始膨胀,对皇帝的侍奉和尊崇已经开始变得言不由衷。
那么这个过程完全是曹操有计划、有预谋地在完成呢,还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呢?这个实话说,也搞不清。如果确有衣带诏一事,说明汉献帝恐怕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为这个皇帝从来没有过过舒坦日子,应该说是早就学会了忍气吞声,如果不是太不像话,他不至于冒此风险。那么这件事情往往是用来证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个证据,既然这件事情我们不能够很清楚地把它坐实了,我们也不能够很清楚地坐实曹操这个时候究竟是奉天子还是挟天子。
其实在我看来,奉天子和挟天子在曹操这里不矛盾,而且曹操还得到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利用这面旗帜,或者说利用这张王牌来最大限度地广纳人才,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全国招贤。而当时国内的人才基本上都愿意到许都去,因为毕竟到许都去说起来是在中央做事情,它至少第一个有面子,第二个比较名正言顺。结果是什么样呢?是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做了一笔大大合算的买卖。现在我们知道曹操把现任皇帝弄到他的地盘上以后,他就获得了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他的本钱翻倍地增长。于是,他一支手高高地举起维护王室、保卫皇帝这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另一只手从背后悄悄地拔出了刀子,而且出手极快,他要用这把刀荡平四海、一统九州,实现他九合诸侯、统一中国的理想。那么曹操他顺利吗?请看下集,鬼使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