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是能够猜到刘备的心里去呢?易中天先生对刘备的托孤之词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备这样说,是有意施压呢,还是无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还是预设圈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能回答,他就是刘备。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释都是猜测,包括陈寿,包括孙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张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测。那么既然都是猜测,那么谁的猜测可能会准一点呢?那我们要弄清楚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观点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对刘备托孤之词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猜疑语”他说这是一段猜疑的话。而康熙皇帝说,刘备为什么会说这种猜疑语呢?康熙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陋习,他说三国时代的人都是不说真话的,都是喜欢讲一些猜疑、诡诈啊这些话。最后他用两个字表示他的鄙视:“鄙哉”
那么康熙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样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强。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强,你托给他不中用啊。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强,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经讲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这个时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个疙瘩。而托孤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地把话说开,把话说透。说开说透以后,双方释然,各自放心。刘备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来二十年的安定团结吗?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刘备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究竟是对诸葛亮放心还是不放心呢?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这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是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的独立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里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那也只好猜测了。我的猜测是,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请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无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和曹操集团的荀彧这两个人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们两个人的理想还刚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复汉室,要恢复大汉王朝。而这两个集团的首领曹操和刘备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这个理想,到了后期也都没了。曹操原来也是有这个想法的,荀彧才会辅佐他,但是后来变了;刘备开始可能也是有这个理想,但是后来忘了。什么时候忘的?王夫之读通鉴论告诉我们是分荆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荆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刘备就把那个匡复汉室、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给忘了。他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汉贼不两立”那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手段。问题在于刘备忘了诸葛亮没忘,这个理想在诸葛亮那儿还在。而这样一种变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现形的,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劝刘备说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刘备说我没忘啊,所以才有后来所谓的“先帝与汉贼不两立”的这种说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数的,最后双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再多管闲事。
好了,这就是我猜测托孤之前他们君臣关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点小问题。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还要托孤给诸葛亮呢?无人可托啊。庞统死了,法正死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这个时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托的只有三个人,诸葛亮、赵云、魏延。那么赵云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个杂号将军;魏延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人,但你总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况诸葛亮现在已经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两点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开把话挑明;第二,设副,他设了一个李严为副,而李严是什么时候当尚书令的呢?是刘备去世前六个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刘备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对永安托孤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测。不管怎么说,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了,从此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诸葛亮接过了刘备留下的这个担子,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担子。要挑超这副重担,诸葛亮要处理好方面面面的许多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天才。那么诸葛亮要处理的第一个关系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他和刘禅的关系,因为虽然刘备说让刘禅视丞相如父,但毕竟是君臣,那么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集非常君臣。
到今天为止,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的前三个篇章“魏武挥鞭”、“孙刘联盟”、“三足鼎立”伴随我们走过了2006年。易中天先生用他诙谐的语言和人文视角,为我们讲解了三国时期一个个英雄人物,分析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那么,刘备去世以后,蜀汉进入了诸葛亮的时代,由于这位天才政治家的鞠躬尽瘁和精心治理,蜀国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但最终仍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此后,曹魏和孙吴也相继灭亡,天下统一于晋。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和孙权的接班人也没有一统天下呢?请看易中天品三国第四部分“重归一统”2007年春天推出,敬请关注!
不是能够猜到刘备的心里去呢?易中天先生对刘备的托孤之词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备这样说,是有意施压呢,还是无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还是预设圈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能回答,他就是刘备。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释都是猜测,包括陈寿,包括孙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张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测。那么既然都是猜测,那么谁的猜测可能会准一点呢?那我们要弄清楚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观点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对刘备托孤之词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猜疑语”他说这是一段猜疑的话。而康熙皇帝说,刘备为什么会说这种猜疑语呢?康熙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陋习,他说三国时代的人都是不说真话的,都是喜欢讲一些猜疑、诡诈啊这些话。最后他用两个字表示他的鄙视:“鄙哉”
那么康熙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样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强。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强,你托给他不中用啊。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强,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经讲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这个时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个疙瘩。而托孤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地把话说开,把话说透。说开说透以后,双方释然,各自放心。刘备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来二十年的安定团结吗?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刘备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究竟是对诸葛亮放心还是不放心呢?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这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是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的独立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里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那也只好猜测了。我的猜测是,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请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无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和曹操集团的荀彧这两个人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们两个人的理想还刚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复汉室,要恢复大汉王朝。而这两个集团的首领曹操和刘备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这个理想,到了后期也都没了。曹操原来也是有这个想法的,荀彧才会辅佐他,但是后来变了;刘备开始可能也是有这个理想,但是后来忘了。什么时候忘的?王夫之读通鉴论告诉我们是分荆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荆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刘备就把那个匡复汉室、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给忘了。他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汉贼不两立”那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手段。问题在于刘备忘了诸葛亮没忘,这个理想在诸葛亮那儿还在。而这样一种变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现形的,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劝刘备说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刘备说我没忘啊,所以才有后来所谓的“先帝与汉贼不两立”的这种说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数的,最后双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再多管闲事。
好了,这就是我猜测托孤之前他们君臣关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点小问题。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还要托孤给诸葛亮呢?无人可托啊。庞统死了,法正死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这个时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托的只有三个人,诸葛亮、赵云、魏延。那么赵云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个杂号将军;魏延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人,但你总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况诸葛亮现在已经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两点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开把话挑明;第二,设副,他设了一个李严为副,而李严是什么时候当尚书令的呢?是刘备去世前六个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刘备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对永安托孤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测。不管怎么说,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了,从此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诸葛亮接过了刘备留下的这个担子,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担子。要挑超这副重担,诸葛亮要处理好方面面面的许多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天才。那么诸葛亮要处理的第一个关系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他和刘禅的关系,因为虽然刘备说让刘禅视丞相如父,但毕竟是君臣,那么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集非常君臣。
到今天为止,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的前三个篇章“魏武挥鞭”、“孙刘联盟”、“三足鼎立”伴随我们走过了2006年。易中天先生用他诙谐的语言和人文视角,为我们讲解了三国时期一个个英雄人物,分析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那么,刘备去世以后,蜀汉进入了诸葛亮的时代,由于这位天才政治家的鞠躬尽瘁和精心治理,蜀国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但最终仍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此后,曹魏和孙吴也相继灭亡,天下统一于晋。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和孙权的接班人也没有一统天下呢?请看易中天品三国第四部分“重归一统”2007年春天推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