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诗酒趁年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北方的事务颇多,六郎一行在长安并没有停留太长的时候,看了一圈之后,六郎便依依不舍地又回到了冀州城。霍白与颜静娴一家三口往雍州去了,他在外已经停留太久,也需要回去再盯着雍州了。现在需要稳住了雍州豪强,让他们不要乱,等到大局已定,再做他图。
颜静娴随行的队伍略显庞大,颜静娴心知肚明,这里面必然有舆部的探子。出发前,颜神佑就已经跟她说过了,让她有什么隐秘的消息,都可以通过这些探子传递。颜静娴对此行的艰难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了,见与堂姐的联系也没断,更添了几分底气。
霍白一行走后,冯三娘便来汇报:“除开跟着富阳郡主去的那几个明线,我还派了几个钉子分散了开去。”
“知道了。”这些暗线的主业是盯着雍州的旧族,观察一下他们的动静。颜神佑对雍州旧族还是有些不放心的,北伐的时候,雍州旧族结了数门亲事。据霍白回来讲,这一统天下好些日子了,天下太平了,居然没什么人办喜事。这倒反映出他们心神不宁来了。
据颜神佑推测,这与楚丰合家迁出雍州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霍白希旨清理了一遍西朝故地的附逆旧族之后,雍州作为旧族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容不得颜神佑不重视。若非担心掌控力度不够,颜神佑甚至想建议六郎西巡,以安抚众心的。这个建议被叶琛与郁陶驳回了,伪陈这里还没有稳定下来呢,太子不宜出行。
六郎又继续打包回去忙他那一摊子事儿了,现在最头疼的,反倒是旧族与寒士之间的纠葛了。伪陈旧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寒士趁势而起。说是寒士,人家一点也不寒酸,还有些暴发户的气派。一个有名望却实力受损,一个有些势力却没什么好评价,既互补,又有些勾心斗角。现在又招录了一大批的两派人士充当官吏,掐得就更凶了。
然而雍凉等处又不能不安抚,故而霍白及时赶回,等六郎将伪陈之事处理得差不多了,再择期西巡。
舆部不断地传来消息,霍白也没有闲着,他在以防备胡兵南下为借口,不停地整军备战。颜神佑建城的时候也没歇着,抽个空还上书给颜肃之:坞堡得继续拆!从内陆往边境拆,拆一处,补建一处卫所。在卫所的基础上,给卫所屯田。
这手段委实歹毒,不但拆了人家的防御工事,还给人家的地盘上掺沙子。但却极合国家的利益,这个国家,不能再四分五裂,政令不通了。颜肃之一点停顿也没打,过了政事堂就批了这个提议。
颜神佑知道,这一奏本一上,天下扎她小人的就得翻上一番。不但如此,关于她的一些风言风语,似乎也多了起来。在一个保守的社会里,女人抛头露面,通常会与桃色联系到一起。
她也不在乎这些,攻高防厚血量足,拔了反对派的爪牙,随你们怎么吆喝去吧。
冯三娘却忙碌了起来。攻击颜神佑的人多了,任由流言满天飞,就是下属的失职了。虽然不识字,不会背“主辱臣死”,但是“说我老板坏话就是打我的脸”这个道理冯三娘还是懂的。
你不是说我家公主坏话么?坏话呗,谁还不会说呀?冯三娘乃是一乡间寡妇,还是个不肯认命的寡妇,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肯认命的寡妇是非就更多了。守寡后没多久,冯三娘就开始了与各种奇葩议论奋战的事业。高雅的“不守妇道”,完全干不过冯三娘“别看旧族人模狗样儿的,把闺女儿媳妇送给阮梅睡的事儿不知道干了多少”以及“某某人跑到别人家里做客,将人家奴婢睡了个遍”,又有什么“私通母婢”“通奸”各种欺男霸女。
指望乡间泼辣寡妇说的段子给你留脸,亲,你真是太天真了!以上只是简化版,内容翔实版的……正经斯文人是说不出口的。却极合乡民猎奇心理。
冯三娘用实际行动向颜神佑证明:某些情况下,文盲能发挥斯文人难以发挥的作用。
颜神佑:……【随便你去搞吧,反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难道我还能告人诽谤?被告在哪里呢?】
说实话,私生活被泼了脏水,她也不知道怎么自证。你是能哭,还是能闹呢?闹大了,只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话题。看客们在乎的,并不是流言的真伪,而是一时的口舌之快。
只是她一个人,挨骂就挨骂,但是她还家人,不能任由这件事情发展了。如果她没猜错的话,流言一经说出,就已经脱离了造谣者的控制了——娱乐活动太少,人们就拿八卦当娱乐了。她可不想让爹妈孩子跟着一起担心。
正值阿琴等人与丈夫团聚之后陆续怀孕,颜神佑索性将这一摊子事儿交给冯三娘去处理了,至于旧族的名声会坏成什么样子,那就都随便了。敢作,就要敢死。颜神佑作了,有什么后果她都担着,也担得起,跟她作对的,那就自求多福吧。她也不让冯三娘无差别攻击,列了一个白名单给冯三娘,名单上的人,都不要拿来编段子了。
冯三娘这些日子终于认了些字,可惜文化水平依旧停留在半文盲阶段,常用字认得一半了,写却半个字也不会写。好歹认出了人名,给颜神佑复述了一遍,颜神佑听她说得无误,就开开心心去搞基建去了。
秋收前不久,颜神佑算一下工期,发现秋收前竣工还有些难度,恐怕大工程要停一停,征发的民伕要回去秋收,秋收的时候,百工人等继续工作。待秋收之后,再轮番。
颜神佑请来古尚书,再次询问了工期的问题。
古尚书道:“想要一次建成,恐怕连冬天也不能停工了。臣的意思,如果一次建成,就先建冬天不好造的,工程,譬如需用水的。冬天好做木工等。各处宫殿衙署,是需要上漆的,到了冬天,怕水和胶都要冻住了,不好使。这些留到明春来做,连同花木移植之事。”
颜神佑一算,春耕了,农夫轮番耕种,百工确是可以休息的。
席重听了一会儿,乍着胆子问道:“百工昼夜不息,能吃得消么?”国家有规定,一个成丁每年服役若干,建城看起来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的在做,实际上每隔一断时间,在干活的人都不一样。百工匠人就不同了,他们没有土地,就是吃这碗饭的,与民户不归在一种户籍里,严格管理之下,官府控制的匠人只不可以接私活赚外快的。国家出钱养他们——钱很少,一般工匠只够生存,国家有需要,他们也没有谈条件的资格。
颜神佑道:“我会上书朝廷,凡参与的工匠,等长安建成之后,转做番匠。每年服役若干天,其余时间自便。”
席重道:“那殿下现在就颁令。”
颜神佑道:“待我上书之后再说,免得说了又做不成,反落埋怨。”
席重心说,你上书有被驳回的时候么?他怂,没敢说出口来,缩缩脖子,跑一边儿腹诽去了。
席重的眼光极好,猜得也很准,一来一回,半个来月的功夫,颜神佑的建议就得了批准。颜肃之发了明诏,批准了颜神佑的建议。诏书到日,正是陆续进入秋收的时候了。务农的百姓陆续离开了,若大一座城池,显得百工匠户们形单影只的,情绪也跟着低落了下来。
颜神佑适时地颁了诏令,匠户喜出望外,做起活计来又快了许多。颜神佑却捏着颜肃之的另一道命令有点犯愁:颜肃之听说新城已经建了个大模样儿了,还要接着赶工,就派张少府又领一批匠户前来帮忙。这一批匠户,按照诏书“凡豫营长安”来说,是可转为番匠的,但是做的活计又没有一开始来的多。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得区分开来,具体怎么分,还得跟朝廷上书。颜神佑头一回感受到了亲爹和朝廷不在身边的不方便。
————————————————————————————————
颜神佑觉得离了亲爹很不方便,颜肃之也觉得儿女不在跟前了很不顺心。总有一些事情,是跟大臣不好说的。如李彦等人,国家大政固然可说,一些小话就不能说。说了,就像六郎失言被叶琛“谏”一般,束手束脚的。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可要是一天十二个时辰,时时刻刻都被谏着,谁都受不了哇!
颜肃之数着日子,就等闺女给他一个消息:爹,咱家房子盖好了,来吧!他就嗖一声跑过去,真是太美了!
不但儿女不在,连唐仪也不在,这日子真是没法儿过了啊!
还好有一个楚氏,有她在的地方,颜肃之心里比较安静。又有姜氏领着两个小儿子,也可解颐。颜肃之才觉得好过了一些,闲得没事儿,他在昂州就四处走亲戚,跟他舅一起下个棋,给他岳母过个寿什么的。
盼星星盼月亮的,终于盼到了新年。颜肃之接到了颜神佑发来的通知:长安城的宫城已经建好了,外城也有了大模样儿,您老稍等两天,等六郎和叶琛来了,我们几个联名上书给您,请您北上。等您到了,这城也就筑完了。
颜肃之乐得亲自捏着信去找姜氏:“成了!就要跟孩子们见面了。”
姜氏听他这没头没脑的话,问道:“什么见面?”
颜肃之道:“新都就要好了,咱们现在就收拾,半个月后出发。”
姜氏掐指一算,一双儿女,离家足有一年了,也不知道长成什么样儿了。又催颜肃之:“朝廷搬迁,可不是小动静,你不去与丞相们商议么?”
颜肃之一拍脑门儿:“对对对,你对向阿娘禀一声儿,我去召集丞相来商议!”
早就知道要迁都了,宫内宫外都准备着了。原以为已经准备得很好了,临行前又发现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
除了颜神佑姐弟俩去年带走的那一批人,今番还要再携带一部分百姓随驾北上。又有如姜、楚等家,部曲解除了部分武装,余下的奴婢也不少,都要带走。又有一些置换田地的事务需要交割,官民人等倒没有叽歪的——朝廷的信誉一向不错的,说分田就分田,说卖平价盐,就卖平价盐,就没有食言的时候。
此外,留守的人也要仔细参详的。
颜神佑临行前给颜肃之的提议就是:让颜希真与李今留下来。李今如今不再思念前朝了,对于北方两个伪政权的人观感仍旧十分之差,让他北上,保不齐就要跟人家顶牛。北方已经够棘手的了,不用再让他过来添乱。而颜希真正好能制得住李今,夫妻俩一个主民政,一个整军备。李今武事上建树不大,守个城还是可以的。同时,颜神佑建议,因为南方归化的山民比较多,最好把阿婉夫妇也留在南方。
她要守住昂、广两州的开放风气,姜云可做广州刺史,阿婉与他掉个个儿,好辖制诸山民。
除此而外,颜神佑就不多发表意见了。
颜神佑虽然不在昂州,公主派的大将颜希真却是昂州刺史,后宫还有一个楚氏,颜肃之颇受影响,也觉得颜希真主政没什么不好。姜云在吴郡干了这几年,做得也不错,姜氏贤良淑德、约束外戚,颜肃之本来就觉得不给大舅子封个国公有点不好意思。现在天下平定了,再没什么大功好给姜家人立从而提升爵位了,那就官职上补。何况姜云年已三旬,也不算特别年轻,做个十年八载的刺史,再调到京里,给儿子预备一个丞相,也是很不错的打算。
政事堂里,米挚与蒋熙是看不大惯女子主政的,战时从权,现在一统了,新都也建好要搬迁了,总该正一正礼法了吧?问题是李彦等人都赞同!投票,他俩不占多数,讲理,又怕戳了皇帝的心窝子——天下最不安份的女人,就是皇帝的亲闺女,一不小心就会踩雷。
事已至此,两人只好捏着鼻子认了。蒋熙比米挚聪明多了,他另辟了一个战场:“广州原有刺史,调姜云为广州刺史,原刺史要置于何地?又有,伪朝境内数州,刺史悉是权任,有称职也有不称职,不如一并调任。”
&nb... -->>
北方的事务颇多,六郎一行在长安并没有停留太长的时候,看了一圈之后,六郎便依依不舍地又回到了冀州城。霍白与颜静娴一家三口往雍州去了,他在外已经停留太久,也需要回去再盯着雍州了。现在需要稳住了雍州豪强,让他们不要乱,等到大局已定,再做他图。
颜静娴随行的队伍略显庞大,颜静娴心知肚明,这里面必然有舆部的探子。出发前,颜神佑就已经跟她说过了,让她有什么隐秘的消息,都可以通过这些探子传递。颜静娴对此行的艰难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了,见与堂姐的联系也没断,更添了几分底气。
霍白一行走后,冯三娘便来汇报:“除开跟着富阳郡主去的那几个明线,我还派了几个钉子分散了开去。”
“知道了。”这些暗线的主业是盯着雍州的旧族,观察一下他们的动静。颜神佑对雍州旧族还是有些不放心的,北伐的时候,雍州旧族结了数门亲事。据霍白回来讲,这一统天下好些日子了,天下太平了,居然没什么人办喜事。这倒反映出他们心神不宁来了。
据颜神佑推测,这与楚丰合家迁出雍州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霍白希旨清理了一遍西朝故地的附逆旧族之后,雍州作为旧族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容不得颜神佑不重视。若非担心掌控力度不够,颜神佑甚至想建议六郎西巡,以安抚众心的。这个建议被叶琛与郁陶驳回了,伪陈这里还没有稳定下来呢,太子不宜出行。
六郎又继续打包回去忙他那一摊子事儿了,现在最头疼的,反倒是旧族与寒士之间的纠葛了。伪陈旧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寒士趁势而起。说是寒士,人家一点也不寒酸,还有些暴发户的气派。一个有名望却实力受损,一个有些势力却没什么好评价,既互补,又有些勾心斗角。现在又招录了一大批的两派人士充当官吏,掐得就更凶了。
然而雍凉等处又不能不安抚,故而霍白及时赶回,等六郎将伪陈之事处理得差不多了,再择期西巡。
舆部不断地传来消息,霍白也没有闲着,他在以防备胡兵南下为借口,不停地整军备战。颜神佑建城的时候也没歇着,抽个空还上书给颜肃之:坞堡得继续拆!从内陆往边境拆,拆一处,补建一处卫所。在卫所的基础上,给卫所屯田。
这手段委实歹毒,不但拆了人家的防御工事,还给人家的地盘上掺沙子。但却极合国家的利益,这个国家,不能再四分五裂,政令不通了。颜肃之一点停顿也没打,过了政事堂就批了这个提议。
颜神佑知道,这一奏本一上,天下扎她小人的就得翻上一番。不但如此,关于她的一些风言风语,似乎也多了起来。在一个保守的社会里,女人抛头露面,通常会与桃色联系到一起。
她也不在乎这些,攻高防厚血量足,拔了反对派的爪牙,随你们怎么吆喝去吧。
冯三娘却忙碌了起来。攻击颜神佑的人多了,任由流言满天飞,就是下属的失职了。虽然不识字,不会背“主辱臣死”,但是“说我老板坏话就是打我的脸”这个道理冯三娘还是懂的。
你不是说我家公主坏话么?坏话呗,谁还不会说呀?冯三娘乃是一乡间寡妇,还是个不肯认命的寡妇,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肯认命的寡妇是非就更多了。守寡后没多久,冯三娘就开始了与各种奇葩议论奋战的事业。高雅的“不守妇道”,完全干不过冯三娘“别看旧族人模狗样儿的,把闺女儿媳妇送给阮梅睡的事儿不知道干了多少”以及“某某人跑到别人家里做客,将人家奴婢睡了个遍”,又有什么“私通母婢”“通奸”各种欺男霸女。
指望乡间泼辣寡妇说的段子给你留脸,亲,你真是太天真了!以上只是简化版,内容翔实版的……正经斯文人是说不出口的。却极合乡民猎奇心理。
冯三娘用实际行动向颜神佑证明:某些情况下,文盲能发挥斯文人难以发挥的作用。
颜神佑:……【随便你去搞吧,反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难道我还能告人诽谤?被告在哪里呢?】
说实话,私生活被泼了脏水,她也不知道怎么自证。你是能哭,还是能闹呢?闹大了,只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话题。看客们在乎的,并不是流言的真伪,而是一时的口舌之快。
只是她一个人,挨骂就挨骂,但是她还家人,不能任由这件事情发展了。如果她没猜错的话,流言一经说出,就已经脱离了造谣者的控制了——娱乐活动太少,人们就拿八卦当娱乐了。她可不想让爹妈孩子跟着一起担心。
正值阿琴等人与丈夫团聚之后陆续怀孕,颜神佑索性将这一摊子事儿交给冯三娘去处理了,至于旧族的名声会坏成什么样子,那就都随便了。敢作,就要敢死。颜神佑作了,有什么后果她都担着,也担得起,跟她作对的,那就自求多福吧。她也不让冯三娘无差别攻击,列了一个白名单给冯三娘,名单上的人,都不要拿来编段子了。
冯三娘这些日子终于认了些字,可惜文化水平依旧停留在半文盲阶段,常用字认得一半了,写却半个字也不会写。好歹认出了人名,给颜神佑复述了一遍,颜神佑听她说得无误,就开开心心去搞基建去了。
秋收前不久,颜神佑算一下工期,发现秋收前竣工还有些难度,恐怕大工程要停一停,征发的民伕要回去秋收,秋收的时候,百工人等继续工作。待秋收之后,再轮番。
颜神佑请来古尚书,再次询问了工期的问题。
古尚书道:“想要一次建成,恐怕连冬天也不能停工了。臣的意思,如果一次建成,就先建冬天不好造的,工程,譬如需用水的。冬天好做木工等。各处宫殿衙署,是需要上漆的,到了冬天,怕水和胶都要冻住了,不好使。这些留到明春来做,连同花木移植之事。”
颜神佑一算,春耕了,农夫轮番耕种,百工确是可以休息的。
席重听了一会儿,乍着胆子问道:“百工昼夜不息,能吃得消么?”国家有规定,一个成丁每年服役若干,建城看起来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的在做,实际上每隔一断时间,在干活的人都不一样。百工匠人就不同了,他们没有土地,就是吃这碗饭的,与民户不归在一种户籍里,严格管理之下,官府控制的匠人只不可以接私活赚外快的。国家出钱养他们——钱很少,一般工匠只够生存,国家有需要,他们也没有谈条件的资格。
颜神佑道:“我会上书朝廷,凡参与的工匠,等长安建成之后,转做番匠。每年服役若干天,其余时间自便。”
席重道:“那殿下现在就颁令。”
颜神佑道:“待我上书之后再说,免得说了又做不成,反落埋怨。”
席重心说,你上书有被驳回的时候么?他怂,没敢说出口来,缩缩脖子,跑一边儿腹诽去了。
席重的眼光极好,猜得也很准,一来一回,半个来月的功夫,颜神佑的建议就得了批准。颜肃之发了明诏,批准了颜神佑的建议。诏书到日,正是陆续进入秋收的时候了。务农的百姓陆续离开了,若大一座城池,显得百工匠户们形单影只的,情绪也跟着低落了下来。
颜神佑适时地颁了诏令,匠户喜出望外,做起活计来又快了许多。颜神佑却捏着颜肃之的另一道命令有点犯愁:颜肃之听说新城已经建了个大模样儿了,还要接着赶工,就派张少府又领一批匠户前来帮忙。这一批匠户,按照诏书“凡豫营长安”来说,是可转为番匠的,但是做的活计又没有一开始来的多。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得区分开来,具体怎么分,还得跟朝廷上书。颜神佑头一回感受到了亲爹和朝廷不在身边的不方便。
————————————————————————————————
颜神佑觉得离了亲爹很不方便,颜肃之也觉得儿女不在跟前了很不顺心。总有一些事情,是跟大臣不好说的。如李彦等人,国家大政固然可说,一些小话就不能说。说了,就像六郎失言被叶琛“谏”一般,束手束脚的。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可要是一天十二个时辰,时时刻刻都被谏着,谁都受不了哇!
颜肃之数着日子,就等闺女给他一个消息:爹,咱家房子盖好了,来吧!他就嗖一声跑过去,真是太美了!
不但儿女不在,连唐仪也不在,这日子真是没法儿过了啊!
还好有一个楚氏,有她在的地方,颜肃之心里比较安静。又有姜氏领着两个小儿子,也可解颐。颜肃之才觉得好过了一些,闲得没事儿,他在昂州就四处走亲戚,跟他舅一起下个棋,给他岳母过个寿什么的。
盼星星盼月亮的,终于盼到了新年。颜肃之接到了颜神佑发来的通知:长安城的宫城已经建好了,外城也有了大模样儿,您老稍等两天,等六郎和叶琛来了,我们几个联名上书给您,请您北上。等您到了,这城也就筑完了。
颜肃之乐得亲自捏着信去找姜氏:“成了!就要跟孩子们见面了。”
姜氏听他这没头没脑的话,问道:“什么见面?”
颜肃之道:“新都就要好了,咱们现在就收拾,半个月后出发。”
姜氏掐指一算,一双儿女,离家足有一年了,也不知道长成什么样儿了。又催颜肃之:“朝廷搬迁,可不是小动静,你不去与丞相们商议么?”
颜肃之一拍脑门儿:“对对对,你对向阿娘禀一声儿,我去召集丞相来商议!”
早就知道要迁都了,宫内宫外都准备着了。原以为已经准备得很好了,临行前又发现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
除了颜神佑姐弟俩去年带走的那一批人,今番还要再携带一部分百姓随驾北上。又有如姜、楚等家,部曲解除了部分武装,余下的奴婢也不少,都要带走。又有一些置换田地的事务需要交割,官民人等倒没有叽歪的——朝廷的信誉一向不错的,说分田就分田,说卖平价盐,就卖平价盐,就没有食言的时候。
此外,留守的人也要仔细参详的。
颜神佑临行前给颜肃之的提议就是:让颜希真与李今留下来。李今如今不再思念前朝了,对于北方两个伪政权的人观感仍旧十分之差,让他北上,保不齐就要跟人家顶牛。北方已经够棘手的了,不用再让他过来添乱。而颜希真正好能制得住李今,夫妻俩一个主民政,一个整军备。李今武事上建树不大,守个城还是可以的。同时,颜神佑建议,因为南方归化的山民比较多,最好把阿婉夫妇也留在南方。
她要守住昂、广两州的开放风气,姜云可做广州刺史,阿婉与他掉个个儿,好辖制诸山民。
除此而外,颜神佑就不多发表意见了。
颜神佑虽然不在昂州,公主派的大将颜希真却是昂州刺史,后宫还有一个楚氏,颜肃之颇受影响,也觉得颜希真主政没什么不好。姜云在吴郡干了这几年,做得也不错,姜氏贤良淑德、约束外戚,颜肃之本来就觉得不给大舅子封个国公有点不好意思。现在天下平定了,再没什么大功好给姜家人立从而提升爵位了,那就官职上补。何况姜云年已三旬,也不算特别年轻,做个十年八载的刺史,再调到京里,给儿子预备一个丞相,也是很不错的打算。
政事堂里,米挚与蒋熙是看不大惯女子主政的,战时从权,现在一统了,新都也建好要搬迁了,总该正一正礼法了吧?问题是李彦等人都赞同!投票,他俩不占多数,讲理,又怕戳了皇帝的心窝子——天下最不安份的女人,就是皇帝的亲闺女,一不小心就会踩雷。
事已至此,两人只好捏着鼻子认了。蒋熙比米挚聪明多了,他另辟了一个战场:“广州原有刺史,调姜云为广州刺史,原刺史要置于何地?又有,伪朝境内数州,刺史悉是权任,有称职也有不称职,不如一并调任。”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