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80章 钦差遇刺,此事可解
翌日,赵骏三十岁的生日。
赵祯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政制院众人都纷纷参加,百官皆为他贺礼。
如今政制院在朝中的势力非同一般,可以说满朝皆是拥趸。
看似分成不同派系,实则已经拧成一股绳。
如吕党除了政制院中吕夷简、宋绶、贾昌朝以外,下面还有陈尧佐、王拱辰、章得象、陈执中等人。
王党除了王曾、蔡齐以及病逝的韩琚以外,下面还有郑戬、叶清臣、宋祁、宋庠等人。
赵骏的党羽则有李迪和夏竦。
其余范仲淹、晏殊、盛度、张士逊、蒋堂等人也只是看似中立,实际上还是愿意跟着赵骏走。
另外各二三十多个部门尚书如杜衍、胡宿、李若谷等人只在本部门权大,在制定国家战略方面,他们也只能听从政制院的安排。
这样一来基本上只要吕党和王党没有太大的反对意见,政策轻松能通过。
事实上平日里赵骏在政制院的反对者主要是吕夷简,王曾只是偶尔有些他认为不妥之处才会提出异议。
而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情况,赵骏说服了赵祯,吕夷简就没有一点办法阻挠,像考成法下,哪怕他儿子被抓了,赵骏一回来,他就得歇菜。
因此现在朝廷上下文官集团大部分还是已经接受了改革后的新官制,在政制院的领导下,开始走向蓬勃发展的道路。
生日过后,赵骏一边处理国事,一边开始让范仲淹准备釜底抽薪。
从一月份开始,朝廷陆陆续续,以各种名义将军队当中的勋贵将门子弟抽离,或调回汴梁,或转为闲职。
这其中就包括了葛怀敏(葛霸之子),许怀德(许均之子),折继闵(折御卿之孙),高继宣(高琼之子)等历史上在宋夏战争中比较出名的将领。
宋初将门勋贵人数只有一二百人,但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到如今差不多有了三到四代,子孙早就成倍数增加,达数万人之众。
几万人当中,实际在军中的人数倒是不多,有不少家族没落者,甚至已经沦为叫花子。
比如《资治通鉴》记载,宋初名将曹翰在死后的三十年间,十个儿子迅速败光曹家的家产,孙子里就有不少人破落成乞丐。
不过就算不多,一两千人还是有。
这些人多在军中担任中下级军官,也有不少直接担任营指挥使,乃至更高级的军职,一般人就算是皇帝恐怕也不好轻易调动。
然而老范出面,却几乎毫无波折。
任你是骄兵悍将,还是将门勋贵子弟,都得乖乖听从调令,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
归根到底,老范这几年败西夏、退辽国,在军中打下的威望非常高,已经高过了如今因战功从枢密副使升迁为枢密使的王德用。
甚至不少文官都觉得他虽是文官,却有功高盖主的嫌疑,时常弹劾他可能造反,可见他在军中名望多大。
他出马之后,大量中下级勋贵子弟被调走,几乎没有任何波澜。
到了四月份,老范开始组建审查人员,原来的工部尚书韩琚病逝之后,由教育部尚书贾昌朝替代,而教育部尚书则改由富弼担任。
但朝廷重新进行调换,把富弼改为兵部尚书,原来的兵部尚书章德象换到了教育部,令富弼主持清查士兵人数。
富弼就又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包括兵部左侍郎曾麟,兵部郎中孙抗,以及刚好满三年之期,从地方知县调回来的王安石、黄庶、苏洵等人。
这些新进进士跟当御史一个道理,年轻有冲劲,且刚好又是一个政绩,自然交给他们比较合适。
如此富弼从上到下,从地方磨勘回来的官员,人数不够,就从各部门抽调,足足搞了三百多人的团队,于庆历四年五月份出发,前往全国各地,清查士兵人数。
其实真要查人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现在各地士兵驻扎,除了地方厢军以外,大部分士兵都集中在汴梁、陕西路以及河北路。
让地方官府去干就行。
然而赵骏怀疑这里面不止有吃空额的问题,怕有其它内情,因此这支队伍相当于朝廷监察队,明面上是查人,暗地里其实是调查将门勋贵在军队中是否干了什么坏事。
他们的职责相当于御史,全国约两千个营,平均每人要查六到七个,入驻一营之后,不仅上级部门必须全力配合,且拥有这一营的指挥权。
这就意味着原来的营指挥使如果是被调走的勋贵子弟,将直接被监察队接受这一营。
如果不是的话,那营指挥使也要受到监察队的指挥,甚至可能要段时间内被隔离扣押,等调查清楚没问题之后,才能被放出来。
而为了防止这一段时间军队人心浮躁,内部动乱,导致西夏和辽国看到机会,可能会趁虚而入,朝廷又令枢密副使张亢率领四个火器军前往河北路,令王德用带三个火器军前往陕西路。
这样河北路和陕西路就有三万五千人的纯火器队伍,包括火枪手三万一千五百人,火炮手两千五百人,以及约一万五千押送大炮、手榴弹等火器的后勤部队。
不管是野战还是守城,足以应对辽国和西夏骑兵的突然进攻。
六月四日。
最近这段时间朝廷正在清查全国军队人数,在百官间倒是没起什么波折。
一来这项政令是政制院通过,下面只管执行就是。
二来这并不涉及到百官们的利益。
朝廷清查军队人数本来就是应该做的,只是以前监管不利,再加上赵匡胤留下的军队潜规则,百官们都懒得去查,因此才疏于管理。
现在进行核查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在将门勋贵当中,却如同惊涛骇浪一般掀起巨大的波涛,让诸多将门勋贵的家主都惶恐不已。
这一日,数个平日里交情还算不错的将门勋贵家主聚在一起聊天。
正是盛夏时节,马府当中,有五人在后院喝酒,刚开始还正在正常推杯换盏,等差不多的时候,马府主人马正举抱怨道:“朝廷这是想把我们往死里逼啊。”
马正举是宋初名将马仁瑀的侄孙,马仁瑀的儿子早年犯罪被流放海南,在途中病死了。马仁瑀的哥哥早逝,把哥哥的儿子抚养长大。
这侄子也不是什么善茬,仗着叔叔是马仁瑀,平日里胡作非为,有一天喝多了酒,无端把一个过路青年打死。
马仁瑀是宋初名将里品行极好的人,没有惯着侄子,让衙门依法办事,杀人偿命。
结果就是马仁瑀没有了后代,赵光义怜悯他,于是在他死后让他侄子的儿子继承了马家的勋贵职务,担任西京左藏库副使,享受国家奉养。
而另外几人也来头不小,有王审琦的孙子王世隆,杨光义的孙子杨仁德,赵彦徽的孙子赵开吉以及韩重赟的孙子韩允升。
王世隆以前混得还不错,当过皇城司副使,结果因迟到被赵骏给开除了,因此一直对赵骏怀恨在心。
他恶狠狠地道:“这都是那该死的赵骏所为!此人就该死!”
“诶,王兄慎言。”
韩允升伸出手,左右看看,见四周无人,才低声道:“现在赵知院权重,得陛下信任,若是让外人听见了,怕是对你不利。”
“无妨,都是自家兄弟。”
王世隆被韩允升提了这句,也稍微有些惊醒,才知道自己酒后说了胡话,连忙找补道:“自家兄弟总不... -->>
第280章 钦差遇刺,此事可解
翌日,赵骏三十岁的生日。
赵祯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政制院众人都纷纷参加,百官皆为他贺礼。
如今政制院在朝中的势力非同一般,可以说满朝皆是拥趸。
看似分成不同派系,实则已经拧成一股绳。
如吕党除了政制院中吕夷简、宋绶、贾昌朝以外,下面还有陈尧佐、王拱辰、章得象、陈执中等人。
王党除了王曾、蔡齐以及病逝的韩琚以外,下面还有郑戬、叶清臣、宋祁、宋庠等人。
赵骏的党羽则有李迪和夏竦。
其余范仲淹、晏殊、盛度、张士逊、蒋堂等人也只是看似中立,实际上还是愿意跟着赵骏走。
另外各二三十多个部门尚书如杜衍、胡宿、李若谷等人只在本部门权大,在制定国家战略方面,他们也只能听从政制院的安排。
这样一来基本上只要吕党和王党没有太大的反对意见,政策轻松能通过。
事实上平日里赵骏在政制院的反对者主要是吕夷简,王曾只是偶尔有些他认为不妥之处才会提出异议。
而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情况,赵骏说服了赵祯,吕夷简就没有一点办法阻挠,像考成法下,哪怕他儿子被抓了,赵骏一回来,他就得歇菜。
因此现在朝廷上下文官集团大部分还是已经接受了改革后的新官制,在政制院的领导下,开始走向蓬勃发展的道路。
生日过后,赵骏一边处理国事,一边开始让范仲淹准备釜底抽薪。
从一月份开始,朝廷陆陆续续,以各种名义将军队当中的勋贵将门子弟抽离,或调回汴梁,或转为闲职。
这其中就包括了葛怀敏(葛霸之子),许怀德(许均之子),折继闵(折御卿之孙),高继宣(高琼之子)等历史上在宋夏战争中比较出名的将领。
宋初将门勋贵人数只有一二百人,但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到如今差不多有了三到四代,子孙早就成倍数增加,达数万人之众。
几万人当中,实际在军中的人数倒是不多,有不少家族没落者,甚至已经沦为叫花子。
比如《资治通鉴》记载,宋初名将曹翰在死后的三十年间,十个儿子迅速败光曹家的家产,孙子里就有不少人破落成乞丐。
不过就算不多,一两千人还是有。
这些人多在军中担任中下级军官,也有不少直接担任营指挥使,乃至更高级的军职,一般人就算是皇帝恐怕也不好轻易调动。
然而老范出面,却几乎毫无波折。
任你是骄兵悍将,还是将门勋贵子弟,都得乖乖听从调令,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
归根到底,老范这几年败西夏、退辽国,在军中打下的威望非常高,已经高过了如今因战功从枢密副使升迁为枢密使的王德用。
甚至不少文官都觉得他虽是文官,却有功高盖主的嫌疑,时常弹劾他可能造反,可见他在军中名望多大。
他出马之后,大量中下级勋贵子弟被调走,几乎没有任何波澜。
到了四月份,老范开始组建审查人员,原来的工部尚书韩琚病逝之后,由教育部尚书贾昌朝替代,而教育部尚书则改由富弼担任。
但朝廷重新进行调换,把富弼改为兵部尚书,原来的兵部尚书章德象换到了教育部,令富弼主持清查士兵人数。
富弼就又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包括兵部左侍郎曾麟,兵部郎中孙抗,以及刚好满三年之期,从地方知县调回来的王安石、黄庶、苏洵等人。
这些新进进士跟当御史一个道理,年轻有冲劲,且刚好又是一个政绩,自然交给他们比较合适。
如此富弼从上到下,从地方磨勘回来的官员,人数不够,就从各部门抽调,足足搞了三百多人的团队,于庆历四年五月份出发,前往全国各地,清查士兵人数。
其实真要查人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现在各地士兵驻扎,除了地方厢军以外,大部分士兵都集中在汴梁、陕西路以及河北路。
让地方官府去干就行。
然而赵骏怀疑这里面不止有吃空额的问题,怕有其它内情,因此这支队伍相当于朝廷监察队,明面上是查人,暗地里其实是调查将门勋贵在军队中是否干了什么坏事。
他们的职责相当于御史,全国约两千个营,平均每人要查六到七个,入驻一营之后,不仅上级部门必须全力配合,且拥有这一营的指挥权。
这就意味着原来的营指挥使如果是被调走的勋贵子弟,将直接被监察队接受这一营。
如果不是的话,那营指挥使也要受到监察队的指挥,甚至可能要段时间内被隔离扣押,等调查清楚没问题之后,才能被放出来。
而为了防止这一段时间军队人心浮躁,内部动乱,导致西夏和辽国看到机会,可能会趁虚而入,朝廷又令枢密副使张亢率领四个火器军前往河北路,令王德用带三个火器军前往陕西路。
这样河北路和陕西路就有三万五千人的纯火器队伍,包括火枪手三万一千五百人,火炮手两千五百人,以及约一万五千押送大炮、手榴弹等火器的后勤部队。
不管是野战还是守城,足以应对辽国和西夏骑兵的突然进攻。
六月四日。
最近这段时间朝廷正在清查全国军队人数,在百官间倒是没起什么波折。
一来这项政令是政制院通过,下面只管执行就是。
二来这并不涉及到百官们的利益。
朝廷清查军队人数本来就是应该做的,只是以前监管不利,再加上赵匡胤留下的军队潜规则,百官们都懒得去查,因此才疏于管理。
现在进行核查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在将门勋贵当中,却如同惊涛骇浪一般掀起巨大的波涛,让诸多将门勋贵的家主都惶恐不已。
这一日,数个平日里交情还算不错的将门勋贵家主聚在一起聊天。
正是盛夏时节,马府当中,有五人在后院喝酒,刚开始还正在正常推杯换盏,等差不多的时候,马府主人马正举抱怨道:“朝廷这是想把我们往死里逼啊。”
马正举是宋初名将马仁瑀的侄孙,马仁瑀的儿子早年犯罪被流放海南,在途中病死了。马仁瑀的哥哥早逝,把哥哥的儿子抚养长大。
这侄子也不是什么善茬,仗着叔叔是马仁瑀,平日里胡作非为,有一天喝多了酒,无端把一个过路青年打死。
马仁瑀是宋初名将里品行极好的人,没有惯着侄子,让衙门依法办事,杀人偿命。
结果就是马仁瑀没有了后代,赵光义怜悯他,于是在他死后让他侄子的儿子继承了马家的勋贵职务,担任西京左藏库副使,享受国家奉养。
而另外几人也来头不小,有王审琦的孙子王世隆,杨光义的孙子杨仁德,赵彦徽的孙子赵开吉以及韩重赟的孙子韩允升。
王世隆以前混得还不错,当过皇城司副使,结果因迟到被赵骏给开除了,因此一直对赵骏怀恨在心。
他恶狠狠地道:“这都是那该死的赵骏所为!此人就该死!”
“诶,王兄慎言。”
韩允升伸出手,左右看看,见四周无人,才低声道:“现在赵知院权重,得陛下信任,若是让外人听见了,怕是对你不利。”
“无妨,都是自家兄弟。”
王世隆被韩允升提了这句,也稍微有些惊醒,才知道自己酒后说了胡话,连忙找补道:“自家兄弟总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