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至尊vip充值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别看——惨啊,忘了今天还有两章,加上昨天,今天应该要写4章才有全勤,只能继续垫了,熬夜写四章,不能再拖到明天——已更正一章!)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刺史、州牧、太守这三个是比较常见的官职。比如东汉朝廷曾经封孙权为征虏将军,兼会稽太守。比如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表刘备为荆州刺史(作为交换,刘备表孙权为徐州刺史)。再比如刘璋(?-220年),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也即对于大家熟悉的汉末三国历史人物,几乎都担任过刺史、州牧、太守等职务。那么,问题来了,刺史、州牧、太守,这三个官职哪个更大呢?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
首先,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刺史、州牧、太守这三个官职中,太守的地位是最低的。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也即一个郡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太守来负责的。在秦朝时期,因为只有36个郡,所以彼时的郡,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省或者较大的市。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因为郡的数量明显增加,所以郡的管辖范围大致和现在的地级市差不多了。值得注意的是,到了隋朝时期,太守这一官职逐渐被废除了。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二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刺史这一官职,则在太守之上。根据史料记载,刺史这一官职始于西汉时期。不过,在西汉时期,刺史主要是一个监察太守等官吏的职位。到了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一个州的最高长官。彼时,东汉的疆域被分为10多个州,州下面设立了若干个郡,郡守也即太守,郡下面又设有若干个县。由此,刺史管辖的一个州,也即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了,可谓封疆大吏了,类似于清朝时期的巡抚、总督等官职了。那么,问题来了,州牧又是干什么的呢?
三
对此,根据《后汉书》等史料的记载,在东汉末年,汉灵帝曾将刺史改为州牧。相对于刺史,州牧不仅是一州的最高长官,而且掌握了该地区的兵权。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东汉末年各地出现的起义,需要刺史掌握一定的兵权,以此来平定起义。为此,东汉朝廷将刺史改为州牧,并赋予了州牧一定的兵权。所以,从实际权力和地位来看,州牧是要高于刺史的。但是,州牧制度的存在,也加剧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问题,比如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袁绍、兖州牧曹操、徐州牧刘备等,都是一方诸侯。最后,到了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历史阶段,州牧(刺史)制度得以大范围的推行。一般来说,一个州要是有州牧,通常就不会设立刺史了,反之亦然。对于州牧(刺史)来说,因为掌握兵权的关系,所以经常带将军号,任重者为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再次者为假节。比如诸葛亮的好友孟建,就在魏国担任凉州刺史,而且兼任了征东将军。再比如曹操的宗室曹休,在魏国曾担任征东大将军、扬州牧、大司马。在三国鼎立这一历史阶段,不管是刺史还是州牧,很多都兼任了将军的职务,以此掌握一定的兵权。而这州牧(刺史)制度对对封建王朝形成深远的影响,比如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等。总的来说,对于刺史、州牧、太守这三个官职,州牧>刺史>太守。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怀历史
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有时候容易引起混淆。
牧之一职,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牧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个州的行政长官。夏代天下为九州,也有州牧,职能同舜时。到了商周两代,牧也还是地方长官,季就曾担任牧师。应该说明的是,这时的牧,并不任职于地方,《礼记。曲礼下》记载: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八命之类的人物,出于地方,入朝辅佐天子。负责监察、监督诸侯。同时,在夏代到周朝还有牧人、牧正等官掌畜牧,和牧或者牧师不是一回事。
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立监察御史,监督各郡。
汉朝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设立这一职务,到了汉惠帝三年,开始派遣御史监察三辅,监督词讼,后来各州又都设立了监察御史。汉文帝十三年,因为有些御史不能奉公守法,为了制约他们,于是派出丞相史出刺同时监督监察御史。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召回了各州监察御史并不再设置,元封五年,设置部刺史一职,巡查各州郡守,“部”也就是州,“刺”是检举不法的意思,“史”是皇帝所使的意思。当时的刺史并不处理地方政务,主要是负责督察郡守,汉代制度,刺史掌管六件事:1、地方各豪族大户是否触犯礼制并田造宅、以强欺弱、以众欺寡;2、郡守是否奉行诏书、遵守典制,有没有背公向私、曲解诏书以自谋利、侵扰百姓、聚敛为奸;3、郡守是否任意断案、不秉公执法以及治内自然灾害和妖异祥瑞、流言蜚语;4、郡守是否为国家公正选拔人才;5、郡守子弟是否横行不法;6、郡守是否勾结豪强、收受贿赂、损改正令。到汉成帝绥和元年,丞相翟方进、大司空何武上奏,认为古代的时候选用诸侯中贤能的人担任州伯也就是牧,当时的部刺史担任的是牧伯的职责,考评大吏,按照《春秋》之法,以贵理贱,不以卑临尊,刺史本身官秩仅六百石,却考察官秩二千石的郡守,身份和职责不相吻合,要求停派刺史,改用州牧,汉成帝批准了他们的意见。在西汉时,州牧或者刺史每年秋分出巡,年初返回京都汇报,到了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州牧开始常年驻守地方,自行考评官吏。这是州牧权力开始增大的.asxs.
(别看——惨啊,忘了今天还有两章,加上昨天,今天应该要写4章才有全勤,只能继续垫了,熬夜写四章,不能再拖到明天——已更正一章!)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刺史、州牧、太守这三个是比较常见的官职。比如东汉朝廷曾经封孙权为征虏将军,兼会稽太守。比如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表刘备为荆州刺史(作为交换,刘备表孙权为徐州刺史)。再比如刘璋(?-220年),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也即对于大家熟悉的汉末三国历史人物,几乎都担任过刺史、州牧、太守等职务。那么,问题来了,刺史、州牧、太守,这三个官职哪个更大呢?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
首先,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刺史、州牧、太守这三个官职中,太守的地位是最低的。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也即一个郡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太守来负责的。在秦朝时期,因为只有36个郡,所以彼时的郡,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省或者较大的市。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因为郡的数量明显增加,所以郡的管辖范围大致和现在的地级市差不多了。值得注意的是,到了隋朝时期,太守这一官职逐渐被废除了。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二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刺史这一官职,则在太守之上。根据史料记载,刺史这一官职始于西汉时期。不过,在西汉时期,刺史主要是一个监察太守等官吏的职位。到了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一个州的最高长官。彼时,东汉的疆域被分为10多个州,州下面设立了若干个郡,郡守也即太守,郡下面又设有若干个县。由此,刺史管辖的一个州,也即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了,可谓封疆大吏了,类似于清朝时期的巡抚、总督等官职了。那么,问题来了,州牧又是干什么的呢?
三
对此,根据《后汉书》等史料的记载,在东汉末年,汉灵帝曾将刺史改为州牧。相对于刺史,州牧不仅是一州的最高长官,而且掌握了该地区的兵权。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东汉末年各地出现的起义,需要刺史掌握一定的兵权,以此来平定起义。为此,东汉朝廷将刺史改为州牧,并赋予了州牧一定的兵权。所以,从实际权力和地位来看,州牧是要高于刺史的。但是,州牧制度的存在,也加剧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问题,比如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袁绍、兖州牧曹操、徐州牧刘备等,都是一方诸侯。最后,到了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历史阶段,州牧(刺史)制度得以大范围的推行。一般来说,一个州要是有州牧,通常就不会设立刺史了,反之亦然。对于州牧(刺史)来说,因为掌握兵权的关系,所以经常带将军号,任重者为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再次者为假节。比如诸葛亮的好友孟建,就在魏国担任凉州刺史,而且兼任了征东将军。再比如曹操的宗室曹休,在魏国曾担任征东大将军、扬州牧、大司马。在三国鼎立这一历史阶段,不管是刺史还是州牧,很多都兼任了将军的职务,以此掌握一定的兵权。而这州牧(刺史)制度对对封建王朝形成深远的影响,比如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等。总的来说,对于刺史、州牧、太守这三个官职,州牧>刺史>太守。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怀历史
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有时候容易引起混淆。
牧之一职,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牧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个州的行政长官。夏代天下为九州,也有州牧,职能同舜时。到了商周两代,牧也还是地方长官,季就曾担任牧师。应该说明的是,这时的牧,并不任职于地方,《礼记。曲礼下》记载: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八命之类的人物,出于地方,入朝辅佐天子。负责监察、监督诸侯。同时,在夏代到周朝还有牧人、牧正等官掌畜牧,和牧或者牧师不是一回事。
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立监察御史,监督各郡。
汉朝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设立这一职务,到了汉惠帝三年,开始派遣御史监察三辅,监督词讼,后来各州又都设立了监察御史。汉文帝十三年,因为有些御史不能奉公守法,为了制约他们,于是派出丞相史出刺同时监督监察御史。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召回了各州监察御史并不再设置,元封五年,设置部刺史一职,巡查各州郡守,“部”也就是州,“刺”是检举不法的意思,“史”是皇帝所使的意思。当时的刺史并不处理地方政务,主要是负责督察郡守,汉代制度,刺史掌管六件事:1、地方各豪族大户是否触犯礼制并田造宅、以强欺弱、以众欺寡;2、郡守是否奉行诏书、遵守典制,有没有背公向私、曲解诏书以自谋利、侵扰百姓、聚敛为奸;3、郡守是否任意断案、不秉公执法以及治内自然灾害和妖异祥瑞、流言蜚语;4、郡守是否为国家公正选拔人才;5、郡守子弟是否横行不法;6、郡守是否勾结豪强、收受贿赂、损改正令。到汉成帝绥和元年,丞相翟方进、大司空何武上奏,认为古代的时候选用诸侯中贤能的人担任州伯也就是牧,当时的部刺史担任的是牧伯的职责,考评大吏,按照《春秋》之法,以贵理贱,不以卑临尊,刺史本身官秩仅六百石,却考察官秩二千石的郡守,身份和职责不相吻合,要求停派刺史,改用州牧,汉成帝批准了他们的意见。在西汉时,州牧或者刺史每年秋分出巡,年初返回京都汇报,到了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州牧开始常年驻守地方,自行考评官吏。这是州牧权力开始增大的.as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