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从万历到永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应该说国本之争与明代的党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万历在国本之争的“软弱”表现,以及其后中央权威的缺失,为党争的兴起提供了温床。
在“静摄”期间,万历实施无为而治的方针,既不倚重阁臣,也不倚重太监,大家都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什么事干,争吵的动机和载体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争吵的必要了。
事实上,虽然万历躲了起来,群臣是不会闲着的,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新的乐趣,那就是:“与人斗,其乐无穷”。
——党争的大戏开场了。
关于党争兴起的源头,明人自己有一个高度的概括:今日之争,起于门户,门户起于党争,党争起于东林,东林起于顾宪成。
下面我们就来源头看一看。
顾宪成是江苏无锡人,他是东林书院的创立者,而东林书院是东林党的发源地。
顾宪成的一生都在和人事打交道,他成为东林党的创立者,有其必然因素。
明万历四年(1576年),27岁的顾宪成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高中解元。在那次考试中,他的文章就阐述了选人、用人与治理国家的关系,可见他对人事的热忱,源远流长。
在人事上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步入仕途后,顾宪成在人事方面的表现更是不同凡响。
万历十年以后,顾宪成的大部分时间在吏部工作,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当时的人事斗争。
当朝廷上党争刚刚萌芽的时候,我们就看见了顾宪成的身影。万历十五年的京察大计中,顾宪成上疏言事,因“语侵执政,被旨切责”,并被贬为桂阳州判官,不久又 “擢升为吏部考功主事,历员外郎”,重新回到了他热爱的人事工作岗位上。
在文官集团向万历开战的时候,顾宪成显然也没有置身事外,当万历提出将三皇子并封为王的建议时,顾宪成上疏力阻,明史对顾宪成的记载语焉不详,却用大量的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
顾宪成在吏部的职务并不高,但能量却很大,《明史》记载:“二十一年京察。吏部尚书孙籥、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宪成作为一个小小的主事,却能够在幕后出主意,左右他的上级,去修剪皇帝的羽翼。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宪成升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差事,顾宪成在这个岗位上,充分行使了他的职权,做出了许多令人惊奇的事情。
虽然他只是一个司长,但却能决定部长的任命,“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
首辅(锡爵)想用一个部长(罗万化),但是司长(顾宪成)不同意,于是只好任用他人(陈有年)。
顾司长不仅不把首辅当回事,还老跟皇帝过不去,“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
在封建社会,官大一级压死人,皇帝对臣子更是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然而这种情况到了顾宪成这里就完全颠倒过来了。
他不仅可以左右他上级和他上级的上级的意志,还可以任免他的上级,甚至还屡次与皇帝对着干。如果不是史书记载,我不敢相信有这样的事情。
这是什么人呀?他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亲东林的《明史》不会为我们剖析顾宪成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分析。
思前想后,我认为只能有一个原因:他有自己的组织,因此有恃无恐。
有组织做靠山,一切都不在话下。
即使有危险,组织会出面保他;即使跌倒,组织会让他东山再起;即使爬不起来,组织仍能保障他的利益。
顾宪成冒进的行为方式,也为他找来了麻烦。
不久,首辅王锡爵年老引退,便命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顾宪成等人违背皇帝的意思,几次提名的人,都是万历所厌恶的,万历认为吏部在“... -->>
应该说国本之争与明代的党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万历在国本之争的“软弱”表现,以及其后中央权威的缺失,为党争的兴起提供了温床。
在“静摄”期间,万历实施无为而治的方针,既不倚重阁臣,也不倚重太监,大家都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什么事干,争吵的动机和载体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争吵的必要了。
事实上,虽然万历躲了起来,群臣是不会闲着的,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新的乐趣,那就是:“与人斗,其乐无穷”。
——党争的大戏开场了。
关于党争兴起的源头,明人自己有一个高度的概括:今日之争,起于门户,门户起于党争,党争起于东林,东林起于顾宪成。
下面我们就来源头看一看。
顾宪成是江苏无锡人,他是东林书院的创立者,而东林书院是东林党的发源地。
顾宪成的一生都在和人事打交道,他成为东林党的创立者,有其必然因素。
明万历四年(1576年),27岁的顾宪成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高中解元。在那次考试中,他的文章就阐述了选人、用人与治理国家的关系,可见他对人事的热忱,源远流长。
在人事上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步入仕途后,顾宪成在人事方面的表现更是不同凡响。
万历十年以后,顾宪成的大部分时间在吏部工作,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当时的人事斗争。
当朝廷上党争刚刚萌芽的时候,我们就看见了顾宪成的身影。万历十五年的京察大计中,顾宪成上疏言事,因“语侵执政,被旨切责”,并被贬为桂阳州判官,不久又 “擢升为吏部考功主事,历员外郎”,重新回到了他热爱的人事工作岗位上。
在文官集团向万历开战的时候,顾宪成显然也没有置身事外,当万历提出将三皇子并封为王的建议时,顾宪成上疏力阻,明史对顾宪成的记载语焉不详,却用大量的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
顾宪成在吏部的职务并不高,但能量却很大,《明史》记载:“二十一年京察。吏部尚书孙籥、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宪成作为一个小小的主事,却能够在幕后出主意,左右他的上级,去修剪皇帝的羽翼。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宪成升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差事,顾宪成在这个岗位上,充分行使了他的职权,做出了许多令人惊奇的事情。
虽然他只是一个司长,但却能决定部长的任命,“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
首辅(锡爵)想用一个部长(罗万化),但是司长(顾宪成)不同意,于是只好任用他人(陈有年)。
顾司长不仅不把首辅当回事,还老跟皇帝过不去,“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
在封建社会,官大一级压死人,皇帝对臣子更是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然而这种情况到了顾宪成这里就完全颠倒过来了。
他不仅可以左右他上级和他上级的上级的意志,还可以任免他的上级,甚至还屡次与皇帝对着干。如果不是史书记载,我不敢相信有这样的事情。
这是什么人呀?他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亲东林的《明史》不会为我们剖析顾宪成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分析。
思前想后,我认为只能有一个原因:他有自己的组织,因此有恃无恐。
有组织做靠山,一切都不在话下。
即使有危险,组织会出面保他;即使跌倒,组织会让他东山再起;即使爬不起来,组织仍能保障他的利益。
顾宪成冒进的行为方式,也为他找来了麻烦。
不久,首辅王锡爵年老引退,便命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顾宪成等人违背皇帝的意思,几次提名的人,都是万历所厌恶的,万历认为吏部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