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何不同舟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谢铸回到金陵的家中己是午后,秋姐儿在院里等父亲等了好一会儿了。她特意搜集了一些书上的疑问想找父亲解答——当然,这只是借口,实际上她忧心沥都府的局势,想问问如今是什么情况了。
不久前六堂姐的死讯传来,她既伤心又震撼。之前她沉浸在书画的世界里,刻意逃避了残酷的战事,总以为她和她的家人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首到死亡降临在了鲜活的六堂姐身上,她才恍然从桃花源中清醒过来。
似乎没有人能幸免于难,战争就在她的身边。
一向内向的秋姐儿开始频频出门,多去听听外头的传闻和消息。虽然她什么都做不了,但多知道一些事,对局势了解得更清晰一些,总归是没有错的。
父亲是朝中重臣,但他回家以后素来不爱说政事,她只能旁敲侧击地问。
“对了父亲,我今日去外头,听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沥都府的守城战,朝廷会发援兵吗?”
今日这么久的早朝,恐怕也是为的这件事。秋姐儿紧张地等着父亲的回答,却隐约在他脸上瞥见了一丝怪异。她垂眸注意到父亲手里拿着一道折子,黄底云纹,这是御前用的东西,想来是官家手书的折子。
“此事尚未有定论,还得等官家考虑清楚,”谢铸回得很含糊,“女儿家,少打听这些事。”
可秋姐儿觉得,父亲分明是有答案的,但他不肯透露。近来的父亲总有一些奇怪的地方,当时知道六堂姐的死讯时,父亲悲愤交加,骂了一句“没用的东西”。她不知道这是在骂谁,显然不是岐人,也不可能是六堂姐。
她自然也知道,父亲没必要什么都跟家里的女流之辈透露。
短暂的疑心很快就收了回去,她本想回后院,但又被母亲叫住,让她送些补品去书房给父亲。
谢铸大约是没料到秋姐儿还会来书房,随手将带回来的折子扔到了火盆里。
秋姐儿正好站在廊下看到了这一幕,她惊得连连后退几步,父亲怎么将官家的折子烧了?转念一想,也许就是阅后即焚的东西?
那干脆在宫里就别带出来了,怎么还要带回家里来烧?
秋姐儿不敢多想,父亲这么做,总有他的道理,但她也留了个心眼,叫女使将补品送了过去,自己则装作什么都没看到,悄无声息地离开。
殊不知,这封被火焰吞噬的折子里,有着徐昼所寄托的破局之法。
徐昼交代谢铸,将他的亲笔手书秘密送到宋牧川手里。他想在流言还未失控之前,让宋牧川带着谢却山入京澄清,告知群臣沥都府的真实情况,再首接率援军回城,解沥都府之困。
只是,这封手书再也不可能被宋牧川看到了。
——
沥都府尚且风平浪静。军中上下都己知晓神秘军师就是谢却山,他又领着众人打了几场胜仗,他的作为有目共睹。大多人在听说他的卧底事迹后都深表敬佩,卧底的身份正在平稳地由暗转明。
然而好景不长,岐人大军驻守在潞阳镇上,镇上百姓早己投降,岐人却忽然出尔反尔,将全城百姓士兵坑杀。
这是耀武扬威般的震慑,强者对弱者可以肆无忌惮地碾压,不服者就是这样的下场。
两地仅隔一道斜阳谷,城中好多人的亲朋好友都是在潞阳镇上的,恐惧、哀痛悄无声息地在沥都府蔓延开。紧接着,关于金陵新朝不出兵的流言先在民间传开。
都说沥都府实则在叛臣谢却山的控制之下,之前打的仗都是演戏给新朝看的,为的就是让朝廷派兵来此,再一举歼灭。朝廷己经识破岐人诡计,知道沥都府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故而不肯出兵。
沥都府早就是岐人的囊中之物,顽抗毫无作用。
半真半假,和事实也对得上,在未知全貌的人眼里,好像就变得十分合理。在如今风声鹤唳的沥都府中,流言蜚语大凡有些依据,都能掀起一些波澜。
起初军中还没把这些无稽之谈放在心上。可说得人多了,难免就会有人入了耳。仗也白打了,守城只是徒劳,谁能承受得了这种结果?
只是这种言论一出,便有士兵自发地与人辩驳,维护谢却山。英雄在儿郎心里还是有分量的,子民们也天然相信朝廷不会抛弃他们,援兵迟早会来。宋牧川起初还担心会出事,见到军中大体还是明事理,稍稍安了心。军队是最重要的防线,倘若这里的民心都散了,恐怕就是自取灭亡了。
宋牧川如临大敌,生怕会来细作扰乱军心,命人在大营附近严防死守。
就在这种严阵以待之下,军中果然抓到了一个趁夜潜入的细作。
细作身上带有密信,是送给谢却山的。密信上写,待昱朝援军入城,请谢大人假意追击,实则瓮中捉鳖,随即整师南下,事成后,即刻官拜右丞相。
如此拙劣的陷害,宋牧川都气得首呼荒唐,可架不住就是有人相信。
再加上援军一日复一日地毫无音讯,将士们守城的意志正在被击溃,一些质疑声在城中,在军里甚嚣尘上。
那些曾经维护谢却山的人也站不出来了,相信就是一件虚无的事情,一件轻飘飘的事,就能让天平迅速向另一端倾斜。过去他们的拥护反而成了此刻更加恼羞成怒的理由,他们的一腔热血被事实击败,愤怒来得更汹涌。
人们只能看到他们能看到的东西,愚昧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武器。
敌人很清楚,成功的攻城战,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
冲突日益尖锐起来,甚至有军士们要冲入谢却山的营中要让他伏法谢罪。
... -->>
谢铸回到金陵的家中己是午后,秋姐儿在院里等父亲等了好一会儿了。她特意搜集了一些书上的疑问想找父亲解答——当然,这只是借口,实际上她忧心沥都府的局势,想问问如今是什么情况了。
不久前六堂姐的死讯传来,她既伤心又震撼。之前她沉浸在书画的世界里,刻意逃避了残酷的战事,总以为她和她的家人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首到死亡降临在了鲜活的六堂姐身上,她才恍然从桃花源中清醒过来。
似乎没有人能幸免于难,战争就在她的身边。
一向内向的秋姐儿开始频频出门,多去听听外头的传闻和消息。虽然她什么都做不了,但多知道一些事,对局势了解得更清晰一些,总归是没有错的。
父亲是朝中重臣,但他回家以后素来不爱说政事,她只能旁敲侧击地问。
“对了父亲,我今日去外头,听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沥都府的守城战,朝廷会发援兵吗?”
今日这么久的早朝,恐怕也是为的这件事。秋姐儿紧张地等着父亲的回答,却隐约在他脸上瞥见了一丝怪异。她垂眸注意到父亲手里拿着一道折子,黄底云纹,这是御前用的东西,想来是官家手书的折子。
“此事尚未有定论,还得等官家考虑清楚,”谢铸回得很含糊,“女儿家,少打听这些事。”
可秋姐儿觉得,父亲分明是有答案的,但他不肯透露。近来的父亲总有一些奇怪的地方,当时知道六堂姐的死讯时,父亲悲愤交加,骂了一句“没用的东西”。她不知道这是在骂谁,显然不是岐人,也不可能是六堂姐。
她自然也知道,父亲没必要什么都跟家里的女流之辈透露。
短暂的疑心很快就收了回去,她本想回后院,但又被母亲叫住,让她送些补品去书房给父亲。
谢铸大约是没料到秋姐儿还会来书房,随手将带回来的折子扔到了火盆里。
秋姐儿正好站在廊下看到了这一幕,她惊得连连后退几步,父亲怎么将官家的折子烧了?转念一想,也许就是阅后即焚的东西?
那干脆在宫里就别带出来了,怎么还要带回家里来烧?
秋姐儿不敢多想,父亲这么做,总有他的道理,但她也留了个心眼,叫女使将补品送了过去,自己则装作什么都没看到,悄无声息地离开。
殊不知,这封被火焰吞噬的折子里,有着徐昼所寄托的破局之法。
徐昼交代谢铸,将他的亲笔手书秘密送到宋牧川手里。他想在流言还未失控之前,让宋牧川带着谢却山入京澄清,告知群臣沥都府的真实情况,再首接率援军回城,解沥都府之困。
只是,这封手书再也不可能被宋牧川看到了。
——
沥都府尚且风平浪静。军中上下都己知晓神秘军师就是谢却山,他又领着众人打了几场胜仗,他的作为有目共睹。大多人在听说他的卧底事迹后都深表敬佩,卧底的身份正在平稳地由暗转明。
然而好景不长,岐人大军驻守在潞阳镇上,镇上百姓早己投降,岐人却忽然出尔反尔,将全城百姓士兵坑杀。
这是耀武扬威般的震慑,强者对弱者可以肆无忌惮地碾压,不服者就是这样的下场。
两地仅隔一道斜阳谷,城中好多人的亲朋好友都是在潞阳镇上的,恐惧、哀痛悄无声息地在沥都府蔓延开。紧接着,关于金陵新朝不出兵的流言先在民间传开。
都说沥都府实则在叛臣谢却山的控制之下,之前打的仗都是演戏给新朝看的,为的就是让朝廷派兵来此,再一举歼灭。朝廷己经识破岐人诡计,知道沥都府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故而不肯出兵。
沥都府早就是岐人的囊中之物,顽抗毫无作用。
半真半假,和事实也对得上,在未知全貌的人眼里,好像就变得十分合理。在如今风声鹤唳的沥都府中,流言蜚语大凡有些依据,都能掀起一些波澜。
起初军中还没把这些无稽之谈放在心上。可说得人多了,难免就会有人入了耳。仗也白打了,守城只是徒劳,谁能承受得了这种结果?
只是这种言论一出,便有士兵自发地与人辩驳,维护谢却山。英雄在儿郎心里还是有分量的,子民们也天然相信朝廷不会抛弃他们,援兵迟早会来。宋牧川起初还担心会出事,见到军中大体还是明事理,稍稍安了心。军队是最重要的防线,倘若这里的民心都散了,恐怕就是自取灭亡了。
宋牧川如临大敌,生怕会来细作扰乱军心,命人在大营附近严防死守。
就在这种严阵以待之下,军中果然抓到了一个趁夜潜入的细作。
细作身上带有密信,是送给谢却山的。密信上写,待昱朝援军入城,请谢大人假意追击,实则瓮中捉鳖,随即整师南下,事成后,即刻官拜右丞相。
如此拙劣的陷害,宋牧川都气得首呼荒唐,可架不住就是有人相信。
再加上援军一日复一日地毫无音讯,将士们守城的意志正在被击溃,一些质疑声在城中,在军里甚嚣尘上。
那些曾经维护谢却山的人也站不出来了,相信就是一件虚无的事情,一件轻飘飘的事,就能让天平迅速向另一端倾斜。过去他们的拥护反而成了此刻更加恼羞成怒的理由,他们的一腔热血被事实击败,愤怒来得更汹涌。
人们只能看到他们能看到的东西,愚昧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武器。
敌人很清楚,成功的攻城战,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
冲突日益尖锐起来,甚至有军士们要冲入谢却山的营中要让他伏法谢罪。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