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喜欢催更的罗马人 (1/2)
笔趣阁 www.biquge2.com,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13章 喜欢催更的罗马人
“原来是这样么?那其他剧种呢?”郭康问:“难道是因为都不行,所以罗马戏剧才一直没有希腊戏剧出名么?”
“其他戏剧的话……”李玄英逐个给他列举起来:“首先,是上层。相比于希腊人,罗马上层的文化水平确实不行。”
“引进希腊戏剧体系的时候,罗马人也学了各类剧种。但元老们没什么文化,只会让人制作各种强行给自己祖上歌功颂德的剧目。这种剧里,因为主要角色都是穿紫袍的显贵,所以也被俗称为‘紫袍剧’。”
“这种戏剧有什么代表么?”郭康问。
“没有什么出名的。”李玄英摇头道:“紫袍剧的水平普遍很糟糕。很多剧本都吹的太尴尬,罗马人自己都看不下去,所以几乎都失传了。”
“好吧……”郭康感觉这个解释也行:“那其他的呢?”
“民间流行过一些笑剧和摹拟剧,但有水平的也不多。罗马人热衷的这些戏剧,基本都是描述家长里短,讲述一些互相欺诈、互相打官司,以及夫妻互相不忠、彼此争执之类的话题。虽然当时很流行,但普遍没什么营养,所以后世也不出名。”
“这些民间俗事也不是不能写吧。”郭康提出:“如果能写好世俗小人物的故事和心态,其实也是不错的。”
“可能是真的不擅长吧。你看,最简单的情感戏,就是爱情戏。但罗马人就写不出希腊人那个味道。”李玄英举例道:“希腊人似乎情感更激烈,他们能写出那种刻骨铭心的醇厚爱情。不管结局是团圆还是悲剧,都能给人很强的震撼。但罗马人……”
他挠挠头:“剧作家泰伦提乌斯曾经引进和改编希腊戏剧。其中一些爱情剧里,角色在被爱情折磨的时候,会选择自杀。但他发现,罗马观众不能理解这种行为。”
“罗马人眼中,自杀是一件极其壮烈的事情,有着非常丰富的意义。所以,他们觉得,因为爱情就神魂颠倒、要死要活,是过于矫情的表现,并不能取得观众的理解和情感共鸣。最后,泰伦提乌斯只好把相关的情节都直接删改掉。”
“当然,我估计这和剧作家自己水平有限也有关系。泰伦提乌斯是当时的剧作家里,成就最高的一位了,甚至罕有地得到过奖赏。但他的笔力依然不太行,和相近时代的希腊剧作家比,也就是半个喜剧作家米南德的水平。”
“另外,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凯撒对他作品的评价。”他又特意补充道。
“那罗马人到底喜欢什么?”郭康追问。
“大概是喜欢热闹吧。”李玄英说:“古罗马高层对戏剧的定位,一开始就是休闲和娱乐。最早的喜剧,还是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为了安抚疲惫的公民,专门请了南部大希腊地区的剧团来表演的。往后,让公民看戏娱乐,就成了惯例。连咱们现在这个剧场,都是一样的思路。”
“而且,希腊戏剧是给公民看的,看戏被当做一种培养人的方式,甚至给去看戏的人发放专门的津贴。但罗马的公民,比希腊城邦公民数量多得多,平均的社会地位和财产水平却远不如他们,文化水平更是赶不上。”
“这种情况下,元首和贵族们都在试图用豪华的演出拉拢民众,同时渲染盛世景象,表现自己的慷慨。民众也仅仅是借此图一乐,不会去思考哲学之类的问题。”
“另外,古罗马上层虽然一直在利用戏剧,但也在坚持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进行打压。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演员干脆就是奴隶和被释奴为主。”
“他们也搞优伶入贱籍?”郭康好奇地问。
“应该就是类似这种措施。”李玄英点点头:“当时的法律规定,除了少数例外,自由民不能参演戏剧,否则会被剥夺一部分政治权力。”
“到帝国时代,妇女也可以参加喜剧演出了。这倒不是因为罗马妇女地位比希腊人高,而是因为演员地位实在太低。尤其是喜剧演员,已经低到和妇女一个水平,没有必要再进行限制了。”
“至于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不过这样的环境,写不出有水平的作品也是正常的。”
“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剧作家侧重的方向也不一样了。帝国越来越繁荣,剧院和戏剧表演越来越多,对剧本更多的是量上的要求。”
“到四世纪的时候,罗马每年365天,有175天要进行戏剧表演。对于作家和剧团来说,上演足够多的新奇剧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一时期,很多城市依然繁华,但戏剧的艺术水平却越来越低下,也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了。”
“所以,罗马戏剧整体不行,到底应该是什么原因?”郭康问:“是元老瞎指挥,还是作家水平太差,还是平民鉴赏能力太低?”
“我哪知道。”李玄英一摊手:“非要说的话,大概都怪命运吧。”
“直接现场用啊……”郭康无语地说。
“我也不是研究这个的,都是听其他人给我说的。”李玄英辩解道:“让我总结,我也总结不好。你比我聪明,我看你还是自己想吧。”
“我要想出来了,我还闲着没事儿问伱。”郭康无语地说:“不是觉得你是个资深戏剧研究者么。”
“那我等会儿,带你去直接问吧。”李玄英想了想,最后决定。
“别忘了正事,我还得找人给朱大架子撑场子呢。”郭康提醒道。
“不耽误,不耽误。”李玄英摆摆手:“顺路就解决了。”
“哦对了,你可千万别跟我爹说我琢磨戏剧的事儿啊。”他又赶紧补充道。
“行,行。”
虽然看着不靠谱,但李玄英答应的事情,还都是会尽力去做的。所以郭康也点点头,应了下来。
他正想着后面怎么办,舞台后,几个工作人员抬出来一个架子,开始现场搭设。观众们似乎很少见到在舞台后搭设道具的,纷纷转过身,一边好奇地观望,一边相互议论。而那几人又把一个大圆镜子拿出来,固定在架子上。
“哎?”郭康总觉得这东西有点面熟:“这不是我那个反射镜么……”
“这也是你弄的啊。”李玄英倒是不怎么意外:“我就说么,之前都是铜镜,第一次见这种玻璃拼的。”
“我只在修道院里做过这东西,不知道他们从哪弄的。其他人也有能力做了?还是王师傅直接从修道院里订做的?”郭康有些疑惑。
“这东西就算其他人会做,肯定也不会便宜的。”李玄英说:“那修道院也是教会的地盘,王师傅让他们顺手做个,给自己推广的戏剧当道具,也不奇怪吧。”
郭康想了想,觉得确实有道理。
“各种道具,也是这部剧的特色了。不过安装起来比较麻烦,所以这次幕间才这么长。”李玄英说:“不过这也是夜场的福利,所以我才专门挑这次带你来。”
郭康点点头,看到工作人员把一个高脚杯一样的玻璃器皿架在镜子前,大概就知道这是干什么的了。
电力的灯泡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在剧场这种亮度的要求下,照明也不止那一种方式。这种鲸油灯,就是很常用的一种。
在欧洲北方,北海沿岸各地都有捕鲸的传统,商人会把获取的鲸油运到诺夫哥罗德,再一路南下,最终抵达大都。这种油用作燃料,亮度很高还耐用,可以用于灯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方便的照明用品。
这么看来,这个改装也挺实用的。
灯架准备完成之后,有人摇响铃铛,通知观众们中场休息结束了。
幕布再次拉开,场景已经更换完毕。除了画着蓝天和树篱的幕布,还铺了点缀着彩色的绿色地毯。舞台中间偏左一些,安放了一个喷泉模型,而它现在居然真的在喷水。喷泉后,则是盆景组成的灌木。
“太阳”和他的勇士们坐在喷泉旁的... -->>
第213章 喜欢催更的罗马人
“原来是这样么?那其他剧种呢?”郭康问:“难道是因为都不行,所以罗马戏剧才一直没有希腊戏剧出名么?”
“其他戏剧的话……”李玄英逐个给他列举起来:“首先,是上层。相比于希腊人,罗马上层的文化水平确实不行。”
“引进希腊戏剧体系的时候,罗马人也学了各类剧种。但元老们没什么文化,只会让人制作各种强行给自己祖上歌功颂德的剧目。这种剧里,因为主要角色都是穿紫袍的显贵,所以也被俗称为‘紫袍剧’。”
“这种戏剧有什么代表么?”郭康问。
“没有什么出名的。”李玄英摇头道:“紫袍剧的水平普遍很糟糕。很多剧本都吹的太尴尬,罗马人自己都看不下去,所以几乎都失传了。”
“好吧……”郭康感觉这个解释也行:“那其他的呢?”
“民间流行过一些笑剧和摹拟剧,但有水平的也不多。罗马人热衷的这些戏剧,基本都是描述家长里短,讲述一些互相欺诈、互相打官司,以及夫妻互相不忠、彼此争执之类的话题。虽然当时很流行,但普遍没什么营养,所以后世也不出名。”
“这些民间俗事也不是不能写吧。”郭康提出:“如果能写好世俗小人物的故事和心态,其实也是不错的。”
“可能是真的不擅长吧。你看,最简单的情感戏,就是爱情戏。但罗马人就写不出希腊人那个味道。”李玄英举例道:“希腊人似乎情感更激烈,他们能写出那种刻骨铭心的醇厚爱情。不管结局是团圆还是悲剧,都能给人很强的震撼。但罗马人……”
他挠挠头:“剧作家泰伦提乌斯曾经引进和改编希腊戏剧。其中一些爱情剧里,角色在被爱情折磨的时候,会选择自杀。但他发现,罗马观众不能理解这种行为。”
“罗马人眼中,自杀是一件极其壮烈的事情,有着非常丰富的意义。所以,他们觉得,因为爱情就神魂颠倒、要死要活,是过于矫情的表现,并不能取得观众的理解和情感共鸣。最后,泰伦提乌斯只好把相关的情节都直接删改掉。”
“当然,我估计这和剧作家自己水平有限也有关系。泰伦提乌斯是当时的剧作家里,成就最高的一位了,甚至罕有地得到过奖赏。但他的笔力依然不太行,和相近时代的希腊剧作家比,也就是半个喜剧作家米南德的水平。”
“另外,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凯撒对他作品的评价。”他又特意补充道。
“那罗马人到底喜欢什么?”郭康追问。
“大概是喜欢热闹吧。”李玄英说:“古罗马高层对戏剧的定位,一开始就是休闲和娱乐。最早的喜剧,还是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为了安抚疲惫的公民,专门请了南部大希腊地区的剧团来表演的。往后,让公民看戏娱乐,就成了惯例。连咱们现在这个剧场,都是一样的思路。”
“而且,希腊戏剧是给公民看的,看戏被当做一种培养人的方式,甚至给去看戏的人发放专门的津贴。但罗马的公民,比希腊城邦公民数量多得多,平均的社会地位和财产水平却远不如他们,文化水平更是赶不上。”
“这种情况下,元首和贵族们都在试图用豪华的演出拉拢民众,同时渲染盛世景象,表现自己的慷慨。民众也仅仅是借此图一乐,不会去思考哲学之类的问题。”
“另外,古罗马上层虽然一直在利用戏剧,但也在坚持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进行打压。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演员干脆就是奴隶和被释奴为主。”
“他们也搞优伶入贱籍?”郭康好奇地问。
“应该就是类似这种措施。”李玄英点点头:“当时的法律规定,除了少数例外,自由民不能参演戏剧,否则会被剥夺一部分政治权力。”
“到帝国时代,妇女也可以参加喜剧演出了。这倒不是因为罗马妇女地位比希腊人高,而是因为演员地位实在太低。尤其是喜剧演员,已经低到和妇女一个水平,没有必要再进行限制了。”
“至于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不过这样的环境,写不出有水平的作品也是正常的。”
“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剧作家侧重的方向也不一样了。帝国越来越繁荣,剧院和戏剧表演越来越多,对剧本更多的是量上的要求。”
“到四世纪的时候,罗马每年365天,有175天要进行戏剧表演。对于作家和剧团来说,上演足够多的新奇剧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一时期,很多城市依然繁华,但戏剧的艺术水平却越来越低下,也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了。”
“所以,罗马戏剧整体不行,到底应该是什么原因?”郭康问:“是元老瞎指挥,还是作家水平太差,还是平民鉴赏能力太低?”
“我哪知道。”李玄英一摊手:“非要说的话,大概都怪命运吧。”
“直接现场用啊……”郭康无语地说。
“我也不是研究这个的,都是听其他人给我说的。”李玄英辩解道:“让我总结,我也总结不好。你比我聪明,我看你还是自己想吧。”
“我要想出来了,我还闲着没事儿问伱。”郭康无语地说:“不是觉得你是个资深戏剧研究者么。”
“那我等会儿,带你去直接问吧。”李玄英想了想,最后决定。
“别忘了正事,我还得找人给朱大架子撑场子呢。”郭康提醒道。
“不耽误,不耽误。”李玄英摆摆手:“顺路就解决了。”
“哦对了,你可千万别跟我爹说我琢磨戏剧的事儿啊。”他又赶紧补充道。
“行,行。”
虽然看着不靠谱,但李玄英答应的事情,还都是会尽力去做的。所以郭康也点点头,应了下来。
他正想着后面怎么办,舞台后,几个工作人员抬出来一个架子,开始现场搭设。观众们似乎很少见到在舞台后搭设道具的,纷纷转过身,一边好奇地观望,一边相互议论。而那几人又把一个大圆镜子拿出来,固定在架子上。
“哎?”郭康总觉得这东西有点面熟:“这不是我那个反射镜么……”
“这也是你弄的啊。”李玄英倒是不怎么意外:“我就说么,之前都是铜镜,第一次见这种玻璃拼的。”
“我只在修道院里做过这东西,不知道他们从哪弄的。其他人也有能力做了?还是王师傅直接从修道院里订做的?”郭康有些疑惑。
“这东西就算其他人会做,肯定也不会便宜的。”李玄英说:“那修道院也是教会的地盘,王师傅让他们顺手做个,给自己推广的戏剧当道具,也不奇怪吧。”
郭康想了想,觉得确实有道理。
“各种道具,也是这部剧的特色了。不过安装起来比较麻烦,所以这次幕间才这么长。”李玄英说:“不过这也是夜场的福利,所以我才专门挑这次带你来。”
郭康点点头,看到工作人员把一个高脚杯一样的玻璃器皿架在镜子前,大概就知道这是干什么的了。
电力的灯泡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在剧场这种亮度的要求下,照明也不止那一种方式。这种鲸油灯,就是很常用的一种。
在欧洲北方,北海沿岸各地都有捕鲸的传统,商人会把获取的鲸油运到诺夫哥罗德,再一路南下,最终抵达大都。这种油用作燃料,亮度很高还耐用,可以用于灯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方便的照明用品。
这么看来,这个改装也挺实用的。
灯架准备完成之后,有人摇响铃铛,通知观众们中场休息结束了。
幕布再次拉开,场景已经更换完毕。除了画着蓝天和树篱的幕布,还铺了点缀着彩色的绿色地毯。舞台中间偏左一些,安放了一个喷泉模型,而它现在居然真的在喷水。喷泉后,则是盆景组成的灌木。
“太阳”和他的勇士们坐在喷泉旁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