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1255再铸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262年,1月25日,立春第18日,崇明岛。
“好嘞,右边的,再加把劲,好,停!”
一艘“河”级浅水炮舰在观察员的指挥下,左右挪移,轻松泊入了崇明港的码头。
崇明岛现在的情况相比60年被劫掠一空的惨状好了很多。东海人占据了这座岛之后,大致上仍然延续了之前海盗们“自由、开放”的原则,对各地“商人”在岛上自发的建设和贸易行为毫不干涉,只收取少量的停泊费并提供最基础的治安服务。
如今,岛上的繁荣程度虽然未恢复到历史最高峰,但也有了五六分热闹,码头上此时停着三十多艘大小船只,岸上人流涌动,也算有生气了。
东海商社现在从崇明岛获取的利益,主要是在这里开设的商站获取的利润,还有一个晒盐场出的盐。嗯,这里产的盐是“官盐”而不是“私盐”,直接用相对低廉的官府采购价卖给李庭芝,省去了很多渠道上的麻烦,虽然利润不如私盐那么丰厚,但是生产成本低,生产量大,总利润还是有不少的。
为了维护商社在这里的利益,海军在岛上建设了一个四角小型棱堡,驻扎了一个营的海军陆战队和五艘战船,其中有一艘浅水特化型星火级“大暑”,三艘普通沙船,和一艘最新的河级浅水动力炮舰“墨河”。
河级浅水动力炮舰,源自于阔马造船厂的“项目D”,于61年二月份匆匆定型,在黄岛区代工,半年后就下水了第一艘,也就是这艘墨河号。墨河是即墨县的一条河流,水量不大,这艘船正是在这条浅河里成功完成了试航,证明了自己的通行能力,才得了这个名字。
正式投产的墨河号和当初周正茂的构想大差不差,长27米,宽5.5米,最大吃水1.3米,外面看着尺寸不小,但排水量实际上只有一百吨左右。说来也有些遗憾,它作为一艘只能在内河和近海用的船,却是东海海军第一艘完全为军事目的制造的专业战船,真是让那些整天想着与风浪搏斗的家伙羞愧啊。
船体仍然是常见的沙船船型,稍加改进,主要是用厚杉木肋骨加强了结构(柞木需要长期阴干,产量不够,为了尽快生产只能先凑合着用易加工的杉木了),以承受更强力的火炮冲击。但是甲板以上的部分与沙船有了很大区别,船舷板高高升起,足足有一米六高,中间开有一个个炮窗,顶部又覆盖了一层甲板。这双层甲板围出了一个可以安全开炮的空间,也就是海军们一直日思夜想的所谓“炮甲板”。
炮甲板每侧可以放置七门龙系列的火炮,火力惊人,相比星火级也不差了。不过尴尬的是,这船比较窄,若是全装龙吟炮的话空间就很局促了,因此是龙吟炮和短一截的幼龙炮交替布置的,每门炮都和左、右、后三门邻炮是不同型号。有些遗憾,但对付典型目标还是够用了,而且不仅这层炮甲板,顶上那层露天甲板同样可以装配火炮。只是这型船吃水浅稳性不足,故放不了重炮,只放了五对狮牙炮。倒也不错了,这船是设计用于内河作战的,而内河狭窄,避免不了接舷战,射速快的狮牙炮正适合这样的场景。
综合来看,这型船称得上火力强大,但也是意料之中的。这型船真正革命性的地方,不在于火炮,而在于人力驱动的螺旋桨!这让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风力的限制,在小范围内具备了高度的机动性!
现在整艘船的船体被炮甲板分割为上下两个舱室,上层是炮舱,而下层的底舱是“动力舱”,除了必要的压舱物,就全是“动力装置”了,可以容纳最多四十八个“动力源”一同踩动脚踏车,通过皮带驱动头顶的天轴转动。天轴位于水线之上,伸出船尾后再通过一根竖向的传动轴驱动水线下的外置螺旋桨,规避了防水的问题。
出于制造简便的考虑,量产的河级没有采用规划的双螺旋桨,而是只用了单轴单桨,结构大幅简化,生产性更好,但多少也影响了推力。因为双螺旋桨的总面积会比单桨大一些,而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桨叶面积越大推力也越大,相应的极速会低一些,但也无所谓,更适合人力驱动这种低速的工况。不过说实话,就人力这种低功率的动力源,再怎么折腾也就是半斤八两,差不了多少。
当然,河级仍然装备了首斜桅和两根主桅。实际上,大部分场合下它的主要动力还是风帆,人力只是关键时候的辅助。
一个人常年劳作的人大约可以持续输出200w的功率,短时间内的爆发功率可以达到500w以上,也就是说理论上动力舱48人的输出功率在9.6kw至24kw之间,当然运行中免不了有折损。实际上,在不动用风帆的情况下,单靠人力,河级在静水里可以达到四节出头的巡航速度……也就比走路快不了多少,不过考虑到这些人驱动的是艘一百吨的大船,也算可以了。如果全力踩踏的话,这型船可以达到七节的极限速度,呃,虽然仍算不上快,但别忘了这是不依赖风帆的速度,在水上追逐中,这点主动速度是极为宝贵的!
其实这螺旋桨船的速度还赶不上传统的排桨船,极端的桨帆船可是能达到八节航速的。只是,船旁列桨的形式占用了大量的侧面面积,无法有效布置火炮,如果非要装... -->>
1262年,1月25日,立春第18日,崇明岛。
“好嘞,右边的,再加把劲,好,停!”
一艘“河”级浅水炮舰在观察员的指挥下,左右挪移,轻松泊入了崇明港的码头。
崇明岛现在的情况相比60年被劫掠一空的惨状好了很多。东海人占据了这座岛之后,大致上仍然延续了之前海盗们“自由、开放”的原则,对各地“商人”在岛上自发的建设和贸易行为毫不干涉,只收取少量的停泊费并提供最基础的治安服务。
如今,岛上的繁荣程度虽然未恢复到历史最高峰,但也有了五六分热闹,码头上此时停着三十多艘大小船只,岸上人流涌动,也算有生气了。
东海商社现在从崇明岛获取的利益,主要是在这里开设的商站获取的利润,还有一个晒盐场出的盐。嗯,这里产的盐是“官盐”而不是“私盐”,直接用相对低廉的官府采购价卖给李庭芝,省去了很多渠道上的麻烦,虽然利润不如私盐那么丰厚,但是生产成本低,生产量大,总利润还是有不少的。
为了维护商社在这里的利益,海军在岛上建设了一个四角小型棱堡,驻扎了一个营的海军陆战队和五艘战船,其中有一艘浅水特化型星火级“大暑”,三艘普通沙船,和一艘最新的河级浅水动力炮舰“墨河”。
河级浅水动力炮舰,源自于阔马造船厂的“项目D”,于61年二月份匆匆定型,在黄岛区代工,半年后就下水了第一艘,也就是这艘墨河号。墨河是即墨县的一条河流,水量不大,这艘船正是在这条浅河里成功完成了试航,证明了自己的通行能力,才得了这个名字。
正式投产的墨河号和当初周正茂的构想大差不差,长27米,宽5.5米,最大吃水1.3米,外面看着尺寸不小,但排水量实际上只有一百吨左右。说来也有些遗憾,它作为一艘只能在内河和近海用的船,却是东海海军第一艘完全为军事目的制造的专业战船,真是让那些整天想着与风浪搏斗的家伙羞愧啊。
船体仍然是常见的沙船船型,稍加改进,主要是用厚杉木肋骨加强了结构(柞木需要长期阴干,产量不够,为了尽快生产只能先凑合着用易加工的杉木了),以承受更强力的火炮冲击。但是甲板以上的部分与沙船有了很大区别,船舷板高高升起,足足有一米六高,中间开有一个个炮窗,顶部又覆盖了一层甲板。这双层甲板围出了一个可以安全开炮的空间,也就是海军们一直日思夜想的所谓“炮甲板”。
炮甲板每侧可以放置七门龙系列的火炮,火力惊人,相比星火级也不差了。不过尴尬的是,这船比较窄,若是全装龙吟炮的话空间就很局促了,因此是龙吟炮和短一截的幼龙炮交替布置的,每门炮都和左、右、后三门邻炮是不同型号。有些遗憾,但对付典型目标还是够用了,而且不仅这层炮甲板,顶上那层露天甲板同样可以装配火炮。只是这型船吃水浅稳性不足,故放不了重炮,只放了五对狮牙炮。倒也不错了,这船是设计用于内河作战的,而内河狭窄,避免不了接舷战,射速快的狮牙炮正适合这样的场景。
综合来看,这型船称得上火力强大,但也是意料之中的。这型船真正革命性的地方,不在于火炮,而在于人力驱动的螺旋桨!这让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风力的限制,在小范围内具备了高度的机动性!
现在整艘船的船体被炮甲板分割为上下两个舱室,上层是炮舱,而下层的底舱是“动力舱”,除了必要的压舱物,就全是“动力装置”了,可以容纳最多四十八个“动力源”一同踩动脚踏车,通过皮带驱动头顶的天轴转动。天轴位于水线之上,伸出船尾后再通过一根竖向的传动轴驱动水线下的外置螺旋桨,规避了防水的问题。
出于制造简便的考虑,量产的河级没有采用规划的双螺旋桨,而是只用了单轴单桨,结构大幅简化,生产性更好,但多少也影响了推力。因为双螺旋桨的总面积会比单桨大一些,而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桨叶面积越大推力也越大,相应的极速会低一些,但也无所谓,更适合人力驱动这种低速的工况。不过说实话,就人力这种低功率的动力源,再怎么折腾也就是半斤八两,差不了多少。
当然,河级仍然装备了首斜桅和两根主桅。实际上,大部分场合下它的主要动力还是风帆,人力只是关键时候的辅助。
一个人常年劳作的人大约可以持续输出200w的功率,短时间内的爆发功率可以达到500w以上,也就是说理论上动力舱48人的输出功率在9.6kw至24kw之间,当然运行中免不了有折损。实际上,在不动用风帆的情况下,单靠人力,河级在静水里可以达到四节出头的巡航速度……也就比走路快不了多少,不过考虑到这些人驱动的是艘一百吨的大船,也算可以了。如果全力踩踏的话,这型船可以达到七节的极限速度,呃,虽然仍算不上快,但别忘了这是不依赖风帆的速度,在水上追逐中,这点主动速度是极为宝贵的!
其实这螺旋桨船的速度还赶不上传统的排桨船,极端的桨帆船可是能达到八节航速的。只是,船旁列桨的形式占用了大量的侧面面积,无法有效布置火炮,如果非要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