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归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和陈牧分析的差不多,高句丽此刻的确和匈奴勾结在了一起。但是匈奴那边支持高句丽的不是孝单于王庭,而是左贤王呼都而尸道皋若鞮。
汉匈和平共处了六十余年,还是主和派占据上风。但是上次新朝皇帝那么一搞,让草原民族一部分人很受伤,本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这个左贤王背着孝单于要搞点事情出来。
在陛下的诏令未到之前,陈牧紧急干了一件在他看来无比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召公输温仲给自己造了一辆比较舒适的马车。从宜阳到玄菟郡将近四千里的路程,没个好的交通工具岂不是要人老命。
历史上,我国直到清末都以两轮马车为主,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那种“架子车”。这种马车虽然便捷,但是舒适性就会差一些。当然历史上我国也出现过一些四轮车,但以牛车为主,用于运载重型货物。在古代中国,之所以四轮马车没有得到普及,是因为“四轮马车的前轮导向技术”没有得到解决。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在前轮安装一个差速器。但是差速器是近代才发明出来的东西,而西方古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非常简单。他们的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这个千古难题就被巧妙地解决了。
当公输温仲看到陈牧画的草图后,他恨不得找把斧子将陈牧的脑袋劈开看看,这人的脑子到底装了些什么。由于公输温仲依旧担任河防衙署的中丞一职,他就将自己的胞弟公输温季派给了陈牧。
公输桓老先生共生了四子。长子温伯已早夭;次子温仲现在河防衙署当差;三子温叔误入歧途,已跟随墨家钜子墨戎不知去向;四子温季上次因为在家照顾老父未能前往筑河工事,一直对自己的二哥耿耿于怀,这次陈牧有事相邀,便被二哥派到陈牧身边,这让他非常高兴。
陈牧接到陛下的旨意后就去了常安,他将制造马车的任务交给了公输温季,并叮嘱曹珪全力配合公输温季的工作。
在去往常安的路上,陈牧心绪难宁。三年来,他一切的努力都其实为了这一天,但当这一天已经来临的时候,他却开始变得手足无措。
很多时候,他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勇敢的人。当看着那个打破他头的小孩儿被学校开除都没有出卖自己时他哭的无比伤心,当与前妻第一次约会时他紧张到手心被汗水浸透。
伴随着马车的颠簸,陈牧的心潮也是一阵阵的忽高忽低。他想到了去了天国的父亲、想到了抛弃他们父子的母亲、想到了与自己离了婚的前妻、想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导师、他甚至还想到了跋扈的学院新任院长。至于为什么会想到新院长,陈牧自己也没想明白,估计大约是前世的确没有什么人可想了吧,大脑不受控制的把他拉来凑了个分子。
这又让陈牧不禁一阵悲凉,自己居然在那一世没有一个可供牵挂的人。与之对等的,大约也没有一个人牵挂他自己吧。
陈牧虽然被免去了河防御史大夫的职务,但他的伊水亭伯爵位还在,所以依礼他须前往光禄勋(注:王莽在取得帝位后,将各个官职和地名进行了大量的更名。在中央,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这里作者为了阅读习惯,就继续沿用前汉的惯称,个别地方采用王莽改制后的名称。特此说明。)进行演礼。
所谓演礼实际就是地方官员第一次觐见陛下之前,为防止出现什么无礼的举止,提前进行的一次演练。这是中央专制集权统治的特色,无非是为了突出对于帝王的尊崇罢了。当然后世这种情况还有存在,比如陈牧即将要前往的玄菟郡治内的一块区域就在后世滑稽的继承了这种传统。
好在在这个时期,臣下觐见皇帝还不需要明清时期的那种三拜九叩大礼,只需要正规揖礼即可。具体礼节是: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这个礼仪其实陈牧在河间郡拜见太子的时候就已经演练过了,但是这次觐见陛下自是不同于拜见太子,又得重来一遍。这种仪式感在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屡见不鲜,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其本质就是用来强化和固化各个阶级之间等级的行为范式。这句话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类他妈就是明知故犯的犯贱。
陈牧的到来,在光禄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陈牧这个名字已经在这些郎令、大夫、谒者、期门、主簿、羽林们的耳中闻听过好几遍了。
按照本朝的选官制度,担任八百石以上官职的官员,须经过地方推荐或者太学学习之后才能成为候补,需要在光禄勋参与一些事务之后才会在适当的时候得到这个官职。光禄勋关于此人的考评鉴文,是其当官最为重要的核准资料。
然而陈牧三年前从一个县医丞做起、屡次升迁,直到做了比稚两千石的河防御史大夫之职,也未曾在光禄勋取得一字一墨的考评。如今凭借治河之功,获得伯爵之位,且天子亲召,将于今日在未央宫面圣。这等荣耀,降身于一山野村夫,真是羡煞旁人也。
今日见了... -->>
和陈牧分析的差不多,高句丽此刻的确和匈奴勾结在了一起。但是匈奴那边支持高句丽的不是孝单于王庭,而是左贤王呼都而尸道皋若鞮。
汉匈和平共处了六十余年,还是主和派占据上风。但是上次新朝皇帝那么一搞,让草原民族一部分人很受伤,本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这个左贤王背着孝单于要搞点事情出来。
在陛下的诏令未到之前,陈牧紧急干了一件在他看来无比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召公输温仲给自己造了一辆比较舒适的马车。从宜阳到玄菟郡将近四千里的路程,没个好的交通工具岂不是要人老命。
历史上,我国直到清末都以两轮马车为主,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那种“架子车”。这种马车虽然便捷,但是舒适性就会差一些。当然历史上我国也出现过一些四轮车,但以牛车为主,用于运载重型货物。在古代中国,之所以四轮马车没有得到普及,是因为“四轮马车的前轮导向技术”没有得到解决。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在前轮安装一个差速器。但是差速器是近代才发明出来的东西,而西方古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非常简单。他们的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这个千古难题就被巧妙地解决了。
当公输温仲看到陈牧画的草图后,他恨不得找把斧子将陈牧的脑袋劈开看看,这人的脑子到底装了些什么。由于公输温仲依旧担任河防衙署的中丞一职,他就将自己的胞弟公输温季派给了陈牧。
公输桓老先生共生了四子。长子温伯已早夭;次子温仲现在河防衙署当差;三子温叔误入歧途,已跟随墨家钜子墨戎不知去向;四子温季上次因为在家照顾老父未能前往筑河工事,一直对自己的二哥耿耿于怀,这次陈牧有事相邀,便被二哥派到陈牧身边,这让他非常高兴。
陈牧接到陛下的旨意后就去了常安,他将制造马车的任务交给了公输温季,并叮嘱曹珪全力配合公输温季的工作。
在去往常安的路上,陈牧心绪难宁。三年来,他一切的努力都其实为了这一天,但当这一天已经来临的时候,他却开始变得手足无措。
很多时候,他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勇敢的人。当看着那个打破他头的小孩儿被学校开除都没有出卖自己时他哭的无比伤心,当与前妻第一次约会时他紧张到手心被汗水浸透。
伴随着马车的颠簸,陈牧的心潮也是一阵阵的忽高忽低。他想到了去了天国的父亲、想到了抛弃他们父子的母亲、想到了与自己离了婚的前妻、想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导师、他甚至还想到了跋扈的学院新任院长。至于为什么会想到新院长,陈牧自己也没想明白,估计大约是前世的确没有什么人可想了吧,大脑不受控制的把他拉来凑了个分子。
这又让陈牧不禁一阵悲凉,自己居然在那一世没有一个可供牵挂的人。与之对等的,大约也没有一个人牵挂他自己吧。
陈牧虽然被免去了河防御史大夫的职务,但他的伊水亭伯爵位还在,所以依礼他须前往光禄勋(注:王莽在取得帝位后,将各个官职和地名进行了大量的更名。在中央,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这里作者为了阅读习惯,就继续沿用前汉的惯称,个别地方采用王莽改制后的名称。特此说明。)进行演礼。
所谓演礼实际就是地方官员第一次觐见陛下之前,为防止出现什么无礼的举止,提前进行的一次演练。这是中央专制集权统治的特色,无非是为了突出对于帝王的尊崇罢了。当然后世这种情况还有存在,比如陈牧即将要前往的玄菟郡治内的一块区域就在后世滑稽的继承了这种传统。
好在在这个时期,臣下觐见皇帝还不需要明清时期的那种三拜九叩大礼,只需要正规揖礼即可。具体礼节是: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这个礼仪其实陈牧在河间郡拜见太子的时候就已经演练过了,但是这次觐见陛下自是不同于拜见太子,又得重来一遍。这种仪式感在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屡见不鲜,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其本质就是用来强化和固化各个阶级之间等级的行为范式。这句话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类他妈就是明知故犯的犯贱。
陈牧的到来,在光禄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陈牧这个名字已经在这些郎令、大夫、谒者、期门、主簿、羽林们的耳中闻听过好几遍了。
按照本朝的选官制度,担任八百石以上官职的官员,须经过地方推荐或者太学学习之后才能成为候补,需要在光禄勋参与一些事务之后才会在适当的时候得到这个官职。光禄勋关于此人的考评鉴文,是其当官最为重要的核准资料。
然而陈牧三年前从一个县医丞做起、屡次升迁,直到做了比稚两千石的河防御史大夫之职,也未曾在光禄勋取得一字一墨的考评。如今凭借治河之功,获得伯爵之位,且天子亲召,将于今日在未央宫面圣。这等荣耀,降身于一山野村夫,真是羡煞旁人也。
今日见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