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乱明天下一根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透了暮色,越过了万里关山:接到崇祯出人意料的诏命后,袁崇焕会是个什么心情?现在,在赶赴京城的路上,袁崇焕又会是个什么心情?
――――――
京城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在青羊谷,很多人都在关注京城发生的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继宁锦大战的现场直播之后,陈海平尝到了甜头,接着他就又搞了个时事开讲。
有大事发生,消息传回来后,陈海平先是把中高级的人员都叫在一起,然后由他亲自主持,组织大家伙进行分析评论,最后经过充分讨论得出一个统一的观点。
得出统一的观点之后,再由这些人回去按照这个模式,继续开讲,最后的结果就是让所有人都接受到同样的讯息,受到同样的教育。
实际上,这个统一的观点也就是陈海平的观点,但他并不直接说出来,而且进行巧妙的不露痕迹的引导,以致最后人人都以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观点。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对这个时事开讲,人人都兴趣浓厚,但真正知道陈海平用意的,则只有孙传庭,而孙传庭也是青羊谷唯一的一个对这个时事开讲心怀隐忧的人。
在孙传庭看来,陈海平这么做可能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毫无疑问,这个开讲的一个最突出的结果是让这里的所有人都对那些当官的心怀厌憎、鄙视之心。
而当官的也就几乎等同于是读书人,陈海平在向这些人灌输着读书人无耻的这个观念。
因为这个开讲,这种心理在一天一天被强化,孙传庭的忧虑日甚一日。而更令他感到无力的是陈海平没有说假话,一句都没有,甚至都没有丝毫夸大的成分。
那都是事实,实际上,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已经用不着夸大,而且也没有办法夸大,因为实在是无耻到了极点,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可以想象的范畴。
顾秉谦,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累官礼部右侍郎。天启元年晋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天启三年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五年正月晋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改建极殿。九月晋少师,并于叶向高、韩爌罢免后,继任首辅。
在一次家宴中,顾秉谦对魏忠贤说:“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须儿,故令稚子认孙。”
短短数语,先勿论其人有无大恶,但在无耻这个行当里,顾秉谦当高居三甲之列。论顾秉谦之无耻,孙传庭撞头的心都有。这本不关他的事,但因为陈海平,孙传庭连带着都觉得自己很无耻。
顾秉谦很无耻,但还有比他更无耻的,在天启一朝,那真是没有最无耻的,只有更无耻的,而这个比顾秉谦还要更无耻的人就是十狗之一的曹钦程。
这个曹钦程能无耻到什么份上呢?这么说吧,就是能让顾秉谦之流都觉得丢脸,而且就是魏忠贤魏公公都觉得这人实在是太肉麻了,都受不了了,以致不得不把他赶走了事。
无耻的路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说曹钦程实在是太合适了,他丢官离开京城前又狠狠地恶心了魏公公一把,他对魏公公言道:“君臣之义已绝,父子之恩难忘。”然后,抽泣着离去。
除了这二位,还有一人的恶心程度也不遑多让,此人就是国子监监生陆万龄。这位陆监生公然提出,要在国子监里给魏忠贤修祠堂。他还说,当年孔子写了《春秋》,现在魏公公写了《三朝要典》,孔子是圣贤,所以魏公公也应该是圣贤。
无耻是无限的,创意自然也是无限的。这么伟大的创意,皇帝自然是要同意的,但问题来了:假如某一天皇帝驾幸国子监,例应拜祭孔子,而魏忠贤的像就在孔子边上,拜孔子也就是拜魏忠贤,这似乎不太方便。
真是可惜了,这么伟大的创意。孙传庭清楚地记得,当陈海平这么调侃的时候,他当时是个什么心情。
顾曹陆三人虽然表现相对突出了点,但也只是这些无耻大军中的一员而已。
这么多无耻的人自然都是货真价实的读书人。
在陈海平这么有意地灌输下,孙传庭很忧心将来会发生什么事,但这个忧虑还有点远,他眼前还有更忧虑的,而这个忧虑才是真正压在心头的重忧。
这个重忧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对这个朝廷的希望,孙传庭原本已经绝了,他所忧心的只是陈海平可能对读书人的政策。所以天启死,朱由检登基,他也没当回事,但万没曾想,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天子表现的是如此杰出。
对,是杰出,孙传庭是衷心地用这两个字来评价朱由检这大半年来的所作所为的。
一开始,孙传庭虽然不当回事,但不表示他不关心,尤其是陈海平弄出那个什么时事开讲,这也由不得他不关注京城里发生的事。
除了陈海平,孙传庭是最早发觉这个少年天子的不凡的,随后他不自觉地就投入了进去。慢慢地,孙传庭发现他投注进去的不仅仅是关心这件事本身,还有感情。
实际上,这种情感是早就存在的,那原本就是他的血脉。
残阳如血,伫立院中,孙传庭望向了西北的山梁,他知道陈海平在那儿。闭上眼,陈海平的脸和那个他想象中的少年的脸在眼前交替出现。最后,陈海平的脸渐渐隐去,那个少年的脸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然后,不自觉地,少年天子精彩亮相的一幕幕又在眼前划过:天启七年八月丁巳,朱由检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召袁崇焕进京。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
这大半年来,孙传庭觉得少年天子唯一做得不妥的事就是以枚卜的方式选入阁的大臣,这无论怎么说都太轻忽了。
对这件事,陈海平给出的评价是:由小见大,大事轻忽,朱由检好行诡术却流于笑谈。
对这个评价,孙传庭感觉非常刺耳,但又不得不承认陈海平评的有道理,不过他认为,皇帝年纪尚轻,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极为惊人了,而且以后年纪再长些,再成熟些,自然不会再用这种轻忽的方式处理军国大政。
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一件事陈海平很是让孙传庭添堵。
登基之后,崇祯不仅把在外监察的太监全部调了回来,而且严令内臣不奉命不得出宫。
对此,孙传庭很是欣慰,也更看好这个小皇帝,但陈海平却告诉他,这只是暂时的,等崇祯认识到他最大的敌人不是东面的建奴,也不是西北暴乱的流民,而是文官集团时,他就不得不再次依靠太监。
这是体制所决定的,如果崇祯不能改变这个体制,那他就只能像他的先辈那样,信用太监。
这件事是最让孙传庭心头沉重的,因为想到陈海平以前跟他说的那些,他就不得不承认,陈海平说的有道理,而最无奈的是,就是让他自己做皇帝,他也同样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许久,听到陈海平回来的人声,孙传庭才睁开眼。
轻轻叹了口气,暮色里,孙传庭转身向房中走去,他的心越来越乱,一想到将来,他发觉自己越来越无法站在陈海平的这一方阵营里面对崇祯。(未完待续)
透了暮色,越过了万里关山:接到崇祯出人意料的诏命后,袁崇焕会是个什么心情?现在,在赶赴京城的路上,袁崇焕又会是个什么心情?
――――――
京城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在青羊谷,很多人都在关注京城发生的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继宁锦大战的现场直播之后,陈海平尝到了甜头,接着他就又搞了个时事开讲。
有大事发生,消息传回来后,陈海平先是把中高级的人员都叫在一起,然后由他亲自主持,组织大家伙进行分析评论,最后经过充分讨论得出一个统一的观点。
得出统一的观点之后,再由这些人回去按照这个模式,继续开讲,最后的结果就是让所有人都接受到同样的讯息,受到同样的教育。
实际上,这个统一的观点也就是陈海平的观点,但他并不直接说出来,而且进行巧妙的不露痕迹的引导,以致最后人人都以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观点。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对这个时事开讲,人人都兴趣浓厚,但真正知道陈海平用意的,则只有孙传庭,而孙传庭也是青羊谷唯一的一个对这个时事开讲心怀隐忧的人。
在孙传庭看来,陈海平这么做可能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毫无疑问,这个开讲的一个最突出的结果是让这里的所有人都对那些当官的心怀厌憎、鄙视之心。
而当官的也就几乎等同于是读书人,陈海平在向这些人灌输着读书人无耻的这个观念。
因为这个开讲,这种心理在一天一天被强化,孙传庭的忧虑日甚一日。而更令他感到无力的是陈海平没有说假话,一句都没有,甚至都没有丝毫夸大的成分。
那都是事实,实际上,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已经用不着夸大,而且也没有办法夸大,因为实在是无耻到了极点,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可以想象的范畴。
顾秉谦,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累官礼部右侍郎。天启元年晋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天启三年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五年正月晋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改建极殿。九月晋少师,并于叶向高、韩爌罢免后,继任首辅。
在一次家宴中,顾秉谦对魏忠贤说:“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须儿,故令稚子认孙。”
短短数语,先勿论其人有无大恶,但在无耻这个行当里,顾秉谦当高居三甲之列。论顾秉谦之无耻,孙传庭撞头的心都有。这本不关他的事,但因为陈海平,孙传庭连带着都觉得自己很无耻。
顾秉谦很无耻,但还有比他更无耻的,在天启一朝,那真是没有最无耻的,只有更无耻的,而这个比顾秉谦还要更无耻的人就是十狗之一的曹钦程。
这个曹钦程能无耻到什么份上呢?这么说吧,就是能让顾秉谦之流都觉得丢脸,而且就是魏忠贤魏公公都觉得这人实在是太肉麻了,都受不了了,以致不得不把他赶走了事。
无耻的路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说曹钦程实在是太合适了,他丢官离开京城前又狠狠地恶心了魏公公一把,他对魏公公言道:“君臣之义已绝,父子之恩难忘。”然后,抽泣着离去。
除了这二位,还有一人的恶心程度也不遑多让,此人就是国子监监生陆万龄。这位陆监生公然提出,要在国子监里给魏忠贤修祠堂。他还说,当年孔子写了《春秋》,现在魏公公写了《三朝要典》,孔子是圣贤,所以魏公公也应该是圣贤。
无耻是无限的,创意自然也是无限的。这么伟大的创意,皇帝自然是要同意的,但问题来了:假如某一天皇帝驾幸国子监,例应拜祭孔子,而魏忠贤的像就在孔子边上,拜孔子也就是拜魏忠贤,这似乎不太方便。
真是可惜了,这么伟大的创意。孙传庭清楚地记得,当陈海平这么调侃的时候,他当时是个什么心情。
顾曹陆三人虽然表现相对突出了点,但也只是这些无耻大军中的一员而已。
这么多无耻的人自然都是货真价实的读书人。
在陈海平这么有意地灌输下,孙传庭很忧心将来会发生什么事,但这个忧虑还有点远,他眼前还有更忧虑的,而这个忧虑才是真正压在心头的重忧。
这个重忧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对这个朝廷的希望,孙传庭原本已经绝了,他所忧心的只是陈海平可能对读书人的政策。所以天启死,朱由检登基,他也没当回事,但万没曾想,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天子表现的是如此杰出。
对,是杰出,孙传庭是衷心地用这两个字来评价朱由检这大半年来的所作所为的。
一开始,孙传庭虽然不当回事,但不表示他不关心,尤其是陈海平弄出那个什么时事开讲,这也由不得他不关注京城里发生的事。
除了陈海平,孙传庭是最早发觉这个少年天子的不凡的,随后他不自觉地就投入了进去。慢慢地,孙传庭发现他投注进去的不仅仅是关心这件事本身,还有感情。
实际上,这种情感是早就存在的,那原本就是他的血脉。
残阳如血,伫立院中,孙传庭望向了西北的山梁,他知道陈海平在那儿。闭上眼,陈海平的脸和那个他想象中的少年的脸在眼前交替出现。最后,陈海平的脸渐渐隐去,那个少年的脸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然后,不自觉地,少年天子精彩亮相的一幕幕又在眼前划过:天启七年八月丁巳,朱由检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召袁崇焕进京。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
这大半年来,孙传庭觉得少年天子唯一做得不妥的事就是以枚卜的方式选入阁的大臣,这无论怎么说都太轻忽了。
对这件事,陈海平给出的评价是:由小见大,大事轻忽,朱由检好行诡术却流于笑谈。
对这个评价,孙传庭感觉非常刺耳,但又不得不承认陈海平评的有道理,不过他认为,皇帝年纪尚轻,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极为惊人了,而且以后年纪再长些,再成熟些,自然不会再用这种轻忽的方式处理军国大政。
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一件事陈海平很是让孙传庭添堵。
登基之后,崇祯不仅把在外监察的太监全部调了回来,而且严令内臣不奉命不得出宫。
对此,孙传庭很是欣慰,也更看好这个小皇帝,但陈海平却告诉他,这只是暂时的,等崇祯认识到他最大的敌人不是东面的建奴,也不是西北暴乱的流民,而是文官集团时,他就不得不再次依靠太监。
这是体制所决定的,如果崇祯不能改变这个体制,那他就只能像他的先辈那样,信用太监。
这件事是最让孙传庭心头沉重的,因为想到陈海平以前跟他说的那些,他就不得不承认,陈海平说的有道理,而最无奈的是,就是让他自己做皇帝,他也同样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许久,听到陈海平回来的人声,孙传庭才睁开眼。
轻轻叹了口气,暮色里,孙传庭转身向房中走去,他的心越来越乱,一想到将来,他发觉自己越来越无法站在陈海平的这一方阵营里面对崇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