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大秦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国。
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乐毅写了一封回信,也就是千古著名的《答燕惠王书》。这封书信里,乐毅回顾了自己为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一心为燕国鞠躬尽瘁的经历为自己鸣冤叫屈,痛斥进谗言的小人,反复说明自己被迫投奔赵国的无奈。他说:
“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我恐怕先王侍从听信左右近臣的谗言,不体察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献上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诉您。希望君王留意吧。”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燕国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一度还曾担任赵国的相国,乐毅最后病死于赵国。乐毅的侄子乐乘担任了赵国的军事将领。
公元前51年,燕王喜采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计策,打算攻打赵国,便询问昌国君乐间。乐间说:“赵国,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它的百姓熟悉军事,攻打它是不行的。”燕王喜不听,于是攻打赵国。赵国廉颇还击燕军,在鄗(hao)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擒获了栗腹、乐间。燕国割让了许多土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
在这里,需要指出司马迁的《史记》里一处明显的错误:
《史记·乐毅列传》中说:“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被俘的是乐乘,乐间是自己逃到赵国去的。
可是,《史记.赵世家》里面却说:“十五年(公元前51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燕王令丞相栗腹约驩,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归,报燕王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而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众伐寡,二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为可。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间。十六年(前50年),廉颇围燕。以乐乘为武襄君。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被俘的成了乐间!可能是乐乘此时怕受牵连而逃奔赵国的?
司马迁这处错误很不应该,乐毅家族可是名门望族啊!二十年之后,汉高帝经过原来赵国属地,还询问那里的人说:“乐毅有后代吗?”回答说:“有个乐叔。”汉高帝把乐卿封赐给他,封号称华成君。后世经过不少专家考证,倾向于相信《赵世家》里的说法,乐间是被俘的人!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这封信翻译过来大意就是:“殷纣王时,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纣王听信;商容因劝谏纣王而被贬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纣王改弦更张。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不可救药,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因此纣王背上了凶暴的恶名,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这是为什么呢?他竭尽了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现在我虽然愚钝,但还不像殷纣那么凶暴;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面临的情况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燕王喜干这个事情,无疑是想效法其先祖燕惠王写信给乐毅,消除乐间投降归附赵国的影响,甚至因祸得福取得赵国的谅解而自保。可这个时候,他又求救于秦国,将自己的儿子燕太子丹送去秦国作为人质,自称秦国的藩属国了。
这秦国是赵国的死地呀!燕国投降了秦国,更加激起赵国的怨恨,第二年,廉颇就又一次麾军进攻燕国,围困了燕国的国都,燕国岌岌可危。正在这危险关头,秦国出手了,它一举攻取赵国晋地7城,赵国后顾不暇,燕国得到解救,但依旧割让给赵国大片领土,补偿赵国在晋地被秦国夺取的失地。
所以,燕王喜这封信就自然而然地落入了赵国内卫的手中,成了乐间思念旧主,有通敌嫌疑的所谓证据。
掌管军事情报工作的建信君得到了这封密信,把它扣了下来。(未完待续)
国。
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乐毅写了一封回信,也就是千古著名的《答燕惠王书》。这封书信里,乐毅回顾了自己为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一心为燕国鞠躬尽瘁的经历为自己鸣冤叫屈,痛斥进谗言的小人,反复说明自己被迫投奔赵国的无奈。他说:
“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我恐怕先王侍从听信左右近臣的谗言,不体察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献上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诉您。希望君王留意吧。”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燕国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一度还曾担任赵国的相国,乐毅最后病死于赵国。乐毅的侄子乐乘担任了赵国的军事将领。
公元前51年,燕王喜采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计策,打算攻打赵国,便询问昌国君乐间。乐间说:“赵国,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它的百姓熟悉军事,攻打它是不行的。”燕王喜不听,于是攻打赵国。赵国廉颇还击燕军,在鄗(hao)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擒获了栗腹、乐间。燕国割让了许多土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
在这里,需要指出司马迁的《史记》里一处明显的错误:
《史记·乐毅列传》中说:“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被俘的是乐乘,乐间是自己逃到赵国去的。
可是,《史记.赵世家》里面却说:“十五年(公元前51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燕王令丞相栗腹约驩,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归,报燕王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而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众伐寡,二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为可。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间。十六年(前50年),廉颇围燕。以乐乘为武襄君。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被俘的成了乐间!可能是乐乘此时怕受牵连而逃奔赵国的?
司马迁这处错误很不应该,乐毅家族可是名门望族啊!二十年之后,汉高帝经过原来赵国属地,还询问那里的人说:“乐毅有后代吗?”回答说:“有个乐叔。”汉高帝把乐卿封赐给他,封号称华成君。后世经过不少专家考证,倾向于相信《赵世家》里的说法,乐间是被俘的人!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这封信翻译过来大意就是:“殷纣王时,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纣王听信;商容因劝谏纣王而被贬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纣王改弦更张。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不可救药,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因此纣王背上了凶暴的恶名,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这是为什么呢?他竭尽了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现在我虽然愚钝,但还不像殷纣那么凶暴;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面临的情况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燕王喜干这个事情,无疑是想效法其先祖燕惠王写信给乐毅,消除乐间投降归附赵国的影响,甚至因祸得福取得赵国的谅解而自保。可这个时候,他又求救于秦国,将自己的儿子燕太子丹送去秦国作为人质,自称秦国的藩属国了。
这秦国是赵国的死地呀!燕国投降了秦国,更加激起赵国的怨恨,第二年,廉颇就又一次麾军进攻燕国,围困了燕国的国都,燕国岌岌可危。正在这危险关头,秦国出手了,它一举攻取赵国晋地7城,赵国后顾不暇,燕国得到解救,但依旧割让给赵国大片领土,补偿赵国在晋地被秦国夺取的失地。
所以,燕王喜这封信就自然而然地落入了赵国内卫的手中,成了乐间思念旧主,有通敌嫌疑的所谓证据。
掌管军事情报工作的建信君得到了这封密信,把它扣了下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