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元547年,五月,华州。
宇文泰收到一封求救信。
这封信来自侯景,内容很简单:现在我正在被韩轨和厍狄干等人带领的东魏大军围殴,请西魏的兄弟们尽快出兵援助。
作为回报,侯景承诺把东荆、北荆、鲁阳、长社四块重要地盘直接割让给西魏。
跟四年前高慎投诚类似的形势又一次摆在宇文泰的面前。区别在于当事人比高慎更重要,涉及到的领土也比北豫州更值钱。
东荆州在荆州的东面,治所在泌阳,北荆州在荆州的北面,治所在伊阳;鲁阳郡处于边境地带,分属西魏的荆州和东魏的广州;长社则是颍州的治所,也是现在侯景的根据地。
这都是西魏垂涎多年而不可得的战略要地,现在居然不费力气主动跑到了嘴边,而且这些地方跟西魏现有领土直接接壤,控制起来也容易,完全不是北豫州那样的鸡肋飞地可比。
信中之所以说是直接割让,是因为目前侯景已经脱离东魏,接受了西魏的官职,名义上算是西魏的人,但他手里的地盘目前还是由自己实际控制。
这中间涉及到的变化比较多,需要详细介绍一下。
高欢预料得很准,侯景在他去世仅仅五天之后就造反了。
当然,侯景并不知道高欢去世的确切消息。根据高欢的安排,他的死讯对外严格保密,除了高澄和首席秘书陈元康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
这是因为高欢的病情恶化得实在太快,很多事情生前根本来不及处理,所以只能用这种秘不发丧的方法来做缓冲,让高澄能够有时间继续按计划落实,平稳接班。
侯景毕竟远在河南,等他得到消息的时候,相关军政事项应该已经调整到位,他再想造反也没有机会了。
计划很美好,可惜高澄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举动毁掉了高欢的苦心经营。
高澄嘴上没说,但心里觉得老爸过于墨迹了,咱们不都觉得侯景是个威胁么?把他调过来一刀砍了不就完了,整这么复杂干啥?反正我手里一堆他的把柄,到时候随便扣上几个,别人也无话可说。
但高澄也清楚,高欢太重义气,如果侯景不反,他肯定不会忍心先对兄弟下手。
可是只要高欢还活着,侯景又肯定不敢造反。
这岂不成了个无解的问题了么?
难道眼睁睁看着这个定时炸弹没办法?
算了,老爸心太软,这个脏活我自己干。
于是高澄决定先发制人。他偷偷以高欢的名义给侯景写了一封信,说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当面商量,让侯景马上赶赴晋阳。
高欢当时病得非常严重,根本不知道儿子的这个小动作。
高澄毕竟年轻,把很多事情想得太容易了。想靠一封信就解决问题,实在是过于低估侯景的智商。
侯景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在军事上绝对是个天才。他二十一岁投奔尔朱荣,很快就给尔朱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滏口之战的时候,年仅二十五岁的侯景被破格提拔担任主力先锋。那场战斗他表现神勇,配合尔朱荣在相州城外击溃百万叛军,生擒匪首葛荣,从此扬名立万,战后被封为定州刺史。而高欢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参谋而已。
元修逃到长安那一年,侯景领兵击败贺拔胜拿下荆州,从那时起就开始了在河南地区的经略生涯,算到现在已经将近十四年。
沙苑之战的时候,虽然侯景前期也有些飘,阻止了高欢放火,导致被宇文泰绝地反击成功,但在高欢弃军逃跑之后他临危不乱,组织人马有序撤退,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在后来收复河南诸州的过程中,侯景表现也最为亮眼,抬手之间就拿下了豫州、颍州和广州,把独孤信围在金墉城里不敢出来。
河桥之战的时候,侯景更是火力全开,在高欢不在场的情况下摆下大阵跟西魏主力正面硬刚,最终把宇文泰赶回长安。
邙山之战由于是高欢亲自指挥,侯景露脸的机会不多,但战后他计赚虎牢关,扫平了北豫州和洛州周边,功劳也非常大。
玉璧之战侯景没有直接参与。他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一直领兵在边界附近转悠。等高欢失利退兵之后,侯景也迅速退回了河南。
二十多年的戎马厮杀,侯景经历了无数的风浪,见证了葛荣、尔朱荣、尔朱兆等人的自大狂妄,见证了窦泰、高敖曹、莫多娄贷文等人的傲慢轻敌,而等待他们的无一例外,都是死亡。所以侯景深知要活下来就必须处处谨慎,事事小心。
当时高欢全部精力都放在对付西边的宇文泰和北边的柔然上面,难以兼顾南边,他也深知自己这边唯有侯景能够担当重任,索性就把河南地区的管理工作交给侯景全权处理。
受命之时,侯景专门找高欢偷偷做了个约定:“兄弟我手握重兵,远镇河南,咱俩之间的通信安全至关重要。为了避免信件被人篡改,请根据内容在信的某些位置点几个小墨点,以便确认真实性。”
那个时候就能够想到在信件上加校验码,不得不说侯景心思之缜密,非常人所及。
所以这次侯景收到信之后,立刻就断定这封信绝非出自高欢之手。
不仅如此,侯景还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信的其它手续都很齐全,如果不是高欢写的,那有能力搞出这些的只有高澄。信里又让我去晋阳,那肯定没有好事。现在大家都在传言高欢已经病入膏肓,现在高澄又搞这种小动作,说明传言极有可能是真的,高欢那边肯定出事了。
你爹还没死透呢你就敢来搞我,我怕你爹,可不怕你。
侯景左思右想,觉得只要高澄掌权,就肯定没有自己的活路,于是下定决心拥兵自固,为造反做准备。
但造反并不是简单的事儿。高欢敢于把河南交给侯景,自然也有自己的风控安排。简单地说,侯景虽然名义上是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但只有军政权,没有人事权。河南每个州都有刺史和防城都督,这些人都是高欢安排的,效忠对象是东魏朝廷,并非侯景个人。如果侯景还在东魏阵营,这些人归他管没问题,而一旦侯景宣布造反,这些人也会变成牵制他的重要力量。
造反肯定要有人支持才行,于是侯景抓紧时间私下里做了很多工作,但最终只成功拉拢过来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司马世云,现在担任颍州刺史。
司马世云是司马子如的侄子,他仰仗着叔叔的权势,贪污腐败,结果被朝内的监察御史给告了,眼看就要被抓回去问罪,他自知罪责难逃,所以跟侯景一拍即合,直接把颍州让出来作为侯景的根据地。
等年初日食之后,侯景眼见天象有变,加上各路小道消息印证,判断高欢应该是不行了。他也不想再等了,既然劝说没效果,那就用别的办法... -->>
公元547年,五月,华州。
宇文泰收到一封求救信。
这封信来自侯景,内容很简单:现在我正在被韩轨和厍狄干等人带领的东魏大军围殴,请西魏的兄弟们尽快出兵援助。
作为回报,侯景承诺把东荆、北荆、鲁阳、长社四块重要地盘直接割让给西魏。
跟四年前高慎投诚类似的形势又一次摆在宇文泰的面前。区别在于当事人比高慎更重要,涉及到的领土也比北豫州更值钱。
东荆州在荆州的东面,治所在泌阳,北荆州在荆州的北面,治所在伊阳;鲁阳郡处于边境地带,分属西魏的荆州和东魏的广州;长社则是颍州的治所,也是现在侯景的根据地。
这都是西魏垂涎多年而不可得的战略要地,现在居然不费力气主动跑到了嘴边,而且这些地方跟西魏现有领土直接接壤,控制起来也容易,完全不是北豫州那样的鸡肋飞地可比。
信中之所以说是直接割让,是因为目前侯景已经脱离东魏,接受了西魏的官职,名义上算是西魏的人,但他手里的地盘目前还是由自己实际控制。
这中间涉及到的变化比较多,需要详细介绍一下。
高欢预料得很准,侯景在他去世仅仅五天之后就造反了。
当然,侯景并不知道高欢去世的确切消息。根据高欢的安排,他的死讯对外严格保密,除了高澄和首席秘书陈元康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
这是因为高欢的病情恶化得实在太快,很多事情生前根本来不及处理,所以只能用这种秘不发丧的方法来做缓冲,让高澄能够有时间继续按计划落实,平稳接班。
侯景毕竟远在河南,等他得到消息的时候,相关军政事项应该已经调整到位,他再想造反也没有机会了。
计划很美好,可惜高澄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举动毁掉了高欢的苦心经营。
高澄嘴上没说,但心里觉得老爸过于墨迹了,咱们不都觉得侯景是个威胁么?把他调过来一刀砍了不就完了,整这么复杂干啥?反正我手里一堆他的把柄,到时候随便扣上几个,别人也无话可说。
但高澄也清楚,高欢太重义气,如果侯景不反,他肯定不会忍心先对兄弟下手。
可是只要高欢还活着,侯景又肯定不敢造反。
这岂不成了个无解的问题了么?
难道眼睁睁看着这个定时炸弹没办法?
算了,老爸心太软,这个脏活我自己干。
于是高澄决定先发制人。他偷偷以高欢的名义给侯景写了一封信,说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当面商量,让侯景马上赶赴晋阳。
高欢当时病得非常严重,根本不知道儿子的这个小动作。
高澄毕竟年轻,把很多事情想得太容易了。想靠一封信就解决问题,实在是过于低估侯景的智商。
侯景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在军事上绝对是个天才。他二十一岁投奔尔朱荣,很快就给尔朱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滏口之战的时候,年仅二十五岁的侯景被破格提拔担任主力先锋。那场战斗他表现神勇,配合尔朱荣在相州城外击溃百万叛军,生擒匪首葛荣,从此扬名立万,战后被封为定州刺史。而高欢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参谋而已。
元修逃到长安那一年,侯景领兵击败贺拔胜拿下荆州,从那时起就开始了在河南地区的经略生涯,算到现在已经将近十四年。
沙苑之战的时候,虽然侯景前期也有些飘,阻止了高欢放火,导致被宇文泰绝地反击成功,但在高欢弃军逃跑之后他临危不乱,组织人马有序撤退,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在后来收复河南诸州的过程中,侯景表现也最为亮眼,抬手之间就拿下了豫州、颍州和广州,把独孤信围在金墉城里不敢出来。
河桥之战的时候,侯景更是火力全开,在高欢不在场的情况下摆下大阵跟西魏主力正面硬刚,最终把宇文泰赶回长安。
邙山之战由于是高欢亲自指挥,侯景露脸的机会不多,但战后他计赚虎牢关,扫平了北豫州和洛州周边,功劳也非常大。
玉璧之战侯景没有直接参与。他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一直领兵在边界附近转悠。等高欢失利退兵之后,侯景也迅速退回了河南。
二十多年的戎马厮杀,侯景经历了无数的风浪,见证了葛荣、尔朱荣、尔朱兆等人的自大狂妄,见证了窦泰、高敖曹、莫多娄贷文等人的傲慢轻敌,而等待他们的无一例外,都是死亡。所以侯景深知要活下来就必须处处谨慎,事事小心。
当时高欢全部精力都放在对付西边的宇文泰和北边的柔然上面,难以兼顾南边,他也深知自己这边唯有侯景能够担当重任,索性就把河南地区的管理工作交给侯景全权处理。
受命之时,侯景专门找高欢偷偷做了个约定:“兄弟我手握重兵,远镇河南,咱俩之间的通信安全至关重要。为了避免信件被人篡改,请根据内容在信的某些位置点几个小墨点,以便确认真实性。”
那个时候就能够想到在信件上加校验码,不得不说侯景心思之缜密,非常人所及。
所以这次侯景收到信之后,立刻就断定这封信绝非出自高欢之手。
不仅如此,侯景还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信的其它手续都很齐全,如果不是高欢写的,那有能力搞出这些的只有高澄。信里又让我去晋阳,那肯定没有好事。现在大家都在传言高欢已经病入膏肓,现在高澄又搞这种小动作,说明传言极有可能是真的,高欢那边肯定出事了。
你爹还没死透呢你就敢来搞我,我怕你爹,可不怕你。
侯景左思右想,觉得只要高澄掌权,就肯定没有自己的活路,于是下定决心拥兵自固,为造反做准备。
但造反并不是简单的事儿。高欢敢于把河南交给侯景,自然也有自己的风控安排。简单地说,侯景虽然名义上是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但只有军政权,没有人事权。河南每个州都有刺史和防城都督,这些人都是高欢安排的,效忠对象是东魏朝廷,并非侯景个人。如果侯景还在东魏阵营,这些人归他管没问题,而一旦侯景宣布造反,这些人也会变成牵制他的重要力量。
造反肯定要有人支持才行,于是侯景抓紧时间私下里做了很多工作,但最终只成功拉拢过来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司马世云,现在担任颍州刺史。
司马世云是司马子如的侄子,他仰仗着叔叔的权势,贪污腐败,结果被朝内的监察御史给告了,眼看就要被抓回去问罪,他自知罪责难逃,所以跟侯景一拍即合,直接把颍州让出来作为侯景的根据地。
等年初日食之后,侯景眼见天象有变,加上各路小道消息印证,判断高欢应该是不行了。他也不想再等了,既然劝说没效果,那就用别的办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