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三国之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多谢明公既往不咎。”黄琦忙起身,避席拜道。
随后袁涣又一一介绍了寿春一众官吏,接下来韩烈又询问了一下有关九江各县的问题,尤其是户籍、政令,财税等等问题,袁涣没有丝毫迟疑便能够对答如流。
甚至很多细节他都能够精确到个位数,足见此人能力以及做事的严谨。虽然是投降,但袁涣也没有表现出客气奉承阿谀之态,这点更让韩烈满意。
“曜卿之才,牧守一州也未尝不可。”韩烈赞叹一声,道:“袁涣听令,即刻起由你担任九江太守一职,袁霸袁敏为先导校尉,负责引领吾军扫荡各县,一个月内务必拿下九江全境。”
“喏。”袁涣一脸平静的应道,第一眼见到韩烈时,他虽然惊异韩烈的年轻,但在见到韩烈强盛的军威,以及如沐春风般的态度,还有那非凡的谈吐见识后,袁涣早已经收拾起情怀,由衷的表示了诚服之意。
袁氏兄弟,袁涣有文才,也深谙韬略,袁霸有勇力,算的上一员勇将,袁敏稍显平庸,但这人识进退,忠心可用。
拿下寿春,九江全境可谓不废一兵一卒,就全落入了韩烈手中。随后韩烈派出徐晃、高顺、太史慈、赵云四将,拿着黄琦的将令,在袁霸袁敏等一干寿春官吏为开路者的引导下,短短二十天时间,九江治下十四县,二十三万人口尽入韩烈治下。
“一郡之地,一年粮食收成竟然只有区区十七万八千石?”寿春太守府,当各地秋收收成的粮食汇总到韩烈案前时,他明显有些不敢相信。
要知道九江郡那可是拥有十四座县城,人口超过二十万,地处淮水长江两岸,乃是土地肥沃,水利灌溉便利的江北平原,拥有在册耕地数是二十五万倾,很明显就算是丰年,然而九江全郡今年百姓的亩产,依旧一亩只产出了一石粮食,若是遇到灾年很有可能一石一亩的产量都难以为此。
“主公,这已经是丰年所产了,去年遇到洪涝,九江的亩产还不到一石,所收粮食不过十万石。”面对韩烈的疑问,袁涣并没有觉得羞愧,而是如实的汇报了这么一个事实。
“子扬,汝给曜卿说说,今年咱们吴郡、广陵、丹阳三地的守城情况。”其实韩烈也知道袁涣说的这个情况,并没有什么大问题,这就是眼下普遍的亩产情况,然而韩烈治下的三郡之地,经过去年一年的试验,今年种植的水稻产量,却在三郡之地取得了巨大的丰收。
“喏。”韩烈口中的子扬自然不是自己,而是与自己同字的刘晔,他现在是韩烈军中的主薄,主管文书政务。
“去年我广陵亩产平均收稻谷两石,丹阳以南各县是一石零八斗,建邺典农都尉府的亩产是两石六斗,其中吴郡全郡的亩产是两石四斗,三郡共计收取粮食百万之巨。”刘晔起身微微拱手道。
“这么高?”袁涣先是一愣,随后才反应了过来,问道:“主公是说你们种植的是稻谷,而非是粟黍?”
“袁大人果然敏锐,主公早在两年前就发现南方雨水充足,更适合种植水稻,所以一直安排老农在试验培育水稻种植,经过两年的努力,今年第一次大面积种植,就取得不小的成功,而且这还仅仅这是第一季的收成,主公可是说了,明年水稻便要在会稽内种植两季,到时的收获可想而知矣。”说起此事刘晔那是打从心底佩服韩烈,千百年来百姓延续种植五谷,但却因为南方土地湿润,在北方高产的麦粟黍等农作物在南方产量都十分低下。
虽然也有人种植过水稻,但却也因为没有摸索出有效的方法,产量同样不高,而导致水稻的种植同样低下,可仅仅用了两年时间,韩烈就彻底改变了这种环境。
要知道麦子粟黍等农作物,在关中平原,以及冀州等地,最高亩产能够达到三石以上,平静亩产也在两石左右,这也是北方人口繁衍大于南方的最大根本,可如今韩烈改良种植出来的水稻,能够与北方持平,甚至还有可能赶超,单单就这一结果,就足以改变无数人的生存条件。
人口在冷兵器时代无疑是王权存在基础,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不单单能够养活一支大军,还能迅速的繁衍人口,事实上这两年来,韩烈治下的人口确实也已经开始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韩烈提出的奖励人口制度,二是轻徭薄赋制度,三是走精兵路线,精兵路线就是兵贵精而不再多,这样的好处,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战斗力,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青壮年留在家乡增加劳动力。
“主公此举,实乃千秋大业的根基啊。”袁涣也不由抽了一口冷气,单单亩产两到三石已经是出人预料了,若是能够种植两季,那起码能够产出三到四石粮食,如此一来,困扰南方的粮食问题,自然也就不再是问题。只要想到这点,袁涣激动之余,更是庆幸自己当初开城投降的举措是多么的英明。
“曜卿明白就好,眼下距离开春还有两个月,这段时日你主要的精力就是做好百姓工作,争取在每县的公田之内,把水稻给推广下去,要让百姓看到水稻的收成,另外可以贴出告示,愿意种植水稻的百姓,每亩的赋税减少一成。”韩烈见袁涣明白了水稻的好处,这才徐徐把在江淮一带种植水稻一事布置了下来。
“主公放心,下官定然不负重托。”袁涣欣然领命。
拿下九江郡之后,韩烈率领中军与水军便撤出了寿春,秘密返回合淝而去。不过韩烈的中军大纛却留在了寿春,同时任命了高顺统军出沛国,赵云太史慈统军出汝南,徐晃统军出梁国、又名东海的徐荣、下邳的孙康出彭城,四路大军齐出,直驱豫州三大郡国,同时把先前割让出去的彭城收回。
高顺率领的兵马,主要是他所部的陷阵营,以及寿春的五千郡兵,其余各将自是统率各自部曲,至于为何派赵云太史慈两支人马去汝南,主要是汝南乃是豫州大郡,也是黄巾叛军根据地,有号称十万人马的黄巾龚都、刘辟等渠帅。
即便是袁术,几次征讨汝南都未能克胜,而用郭嘉的话说,汝南平,则豫州安,要不是庐江眼下对于九江乃至扬州的地理位置更重要,韩烈定然会亲自率兵讨伐汝南黄巾。
韩烈之所以率领中军与水军秘密返回皖城,则是因为接到离开一月有余的程昱,从襄阳传来的鹰信,告知了他此行顺利,刘表已经同意派出大将张允和侄子刘磐统军三万,发兵长沙的计划。
这个消息对于韩烈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眼下孙策已经攻破庐江外围各县,大军云集皖城城下,庐江太守刘勋死守不降,急切之间皖城断然难以攻陷,而这个时候韩烈只要散步出长沙遭到刘表大军围攻的消息,孙策军心必然动荡,接着他只需要派出水军在长江上游游弋,就足以震慑孙策不得不退兵,如此一来庐江郡自然唾手可得。(未完待续。)
> “多谢明公既往不咎。”黄琦忙起身,避席拜道。
随后袁涣又一一介绍了寿春一众官吏,接下来韩烈又询问了一下有关九江各县的问题,尤其是户籍、政令,财税等等问题,袁涣没有丝毫迟疑便能够对答如流。
甚至很多细节他都能够精确到个位数,足见此人能力以及做事的严谨。虽然是投降,但袁涣也没有表现出客气奉承阿谀之态,这点更让韩烈满意。
“曜卿之才,牧守一州也未尝不可。”韩烈赞叹一声,道:“袁涣听令,即刻起由你担任九江太守一职,袁霸袁敏为先导校尉,负责引领吾军扫荡各县,一个月内务必拿下九江全境。”
“喏。”袁涣一脸平静的应道,第一眼见到韩烈时,他虽然惊异韩烈的年轻,但在见到韩烈强盛的军威,以及如沐春风般的态度,还有那非凡的谈吐见识后,袁涣早已经收拾起情怀,由衷的表示了诚服之意。
袁氏兄弟,袁涣有文才,也深谙韬略,袁霸有勇力,算的上一员勇将,袁敏稍显平庸,但这人识进退,忠心可用。
拿下寿春,九江全境可谓不废一兵一卒,就全落入了韩烈手中。随后韩烈派出徐晃、高顺、太史慈、赵云四将,拿着黄琦的将令,在袁霸袁敏等一干寿春官吏为开路者的引导下,短短二十天时间,九江治下十四县,二十三万人口尽入韩烈治下。
“一郡之地,一年粮食收成竟然只有区区十七万八千石?”寿春太守府,当各地秋收收成的粮食汇总到韩烈案前时,他明显有些不敢相信。
要知道九江郡那可是拥有十四座县城,人口超过二十万,地处淮水长江两岸,乃是土地肥沃,水利灌溉便利的江北平原,拥有在册耕地数是二十五万倾,很明显就算是丰年,然而九江全郡今年百姓的亩产,依旧一亩只产出了一石粮食,若是遇到灾年很有可能一石一亩的产量都难以为此。
“主公,这已经是丰年所产了,去年遇到洪涝,九江的亩产还不到一石,所收粮食不过十万石。”面对韩烈的疑问,袁涣并没有觉得羞愧,而是如实的汇报了这么一个事实。
“子扬,汝给曜卿说说,今年咱们吴郡、广陵、丹阳三地的守城情况。”其实韩烈也知道袁涣说的这个情况,并没有什么大问题,这就是眼下普遍的亩产情况,然而韩烈治下的三郡之地,经过去年一年的试验,今年种植的水稻产量,却在三郡之地取得了巨大的丰收。
“喏。”韩烈口中的子扬自然不是自己,而是与自己同字的刘晔,他现在是韩烈军中的主薄,主管文书政务。
“去年我广陵亩产平均收稻谷两石,丹阳以南各县是一石零八斗,建邺典农都尉府的亩产是两石六斗,其中吴郡全郡的亩产是两石四斗,三郡共计收取粮食百万之巨。”刘晔起身微微拱手道。
“这么高?”袁涣先是一愣,随后才反应了过来,问道:“主公是说你们种植的是稻谷,而非是粟黍?”
“袁大人果然敏锐,主公早在两年前就发现南方雨水充足,更适合种植水稻,所以一直安排老农在试验培育水稻种植,经过两年的努力,今年第一次大面积种植,就取得不小的成功,而且这还仅仅这是第一季的收成,主公可是说了,明年水稻便要在会稽内种植两季,到时的收获可想而知矣。”说起此事刘晔那是打从心底佩服韩烈,千百年来百姓延续种植五谷,但却因为南方土地湿润,在北方高产的麦粟黍等农作物在南方产量都十分低下。
虽然也有人种植过水稻,但却也因为没有摸索出有效的方法,产量同样不高,而导致水稻的种植同样低下,可仅仅用了两年时间,韩烈就彻底改变了这种环境。
要知道麦子粟黍等农作物,在关中平原,以及冀州等地,最高亩产能够达到三石以上,平静亩产也在两石左右,这也是北方人口繁衍大于南方的最大根本,可如今韩烈改良种植出来的水稻,能够与北方持平,甚至还有可能赶超,单单就这一结果,就足以改变无数人的生存条件。
人口在冷兵器时代无疑是王权存在基础,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不单单能够养活一支大军,还能迅速的繁衍人口,事实上这两年来,韩烈治下的人口确实也已经开始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韩烈提出的奖励人口制度,二是轻徭薄赋制度,三是走精兵路线,精兵路线就是兵贵精而不再多,这样的好处,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战斗力,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青壮年留在家乡增加劳动力。
“主公此举,实乃千秋大业的根基啊。”袁涣也不由抽了一口冷气,单单亩产两到三石已经是出人预料了,若是能够种植两季,那起码能够产出三到四石粮食,如此一来,困扰南方的粮食问题,自然也就不再是问题。只要想到这点,袁涣激动之余,更是庆幸自己当初开城投降的举措是多么的英明。
“曜卿明白就好,眼下距离开春还有两个月,这段时日你主要的精力就是做好百姓工作,争取在每县的公田之内,把水稻给推广下去,要让百姓看到水稻的收成,另外可以贴出告示,愿意种植水稻的百姓,每亩的赋税减少一成。”韩烈见袁涣明白了水稻的好处,这才徐徐把在江淮一带种植水稻一事布置了下来。
“主公放心,下官定然不负重托。”袁涣欣然领命。
拿下九江郡之后,韩烈率领中军与水军便撤出了寿春,秘密返回合淝而去。不过韩烈的中军大纛却留在了寿春,同时任命了高顺统军出沛国,赵云太史慈统军出汝南,徐晃统军出梁国、又名东海的徐荣、下邳的孙康出彭城,四路大军齐出,直驱豫州三大郡国,同时把先前割让出去的彭城收回。
高顺率领的兵马,主要是他所部的陷阵营,以及寿春的五千郡兵,其余各将自是统率各自部曲,至于为何派赵云太史慈两支人马去汝南,主要是汝南乃是豫州大郡,也是黄巾叛军根据地,有号称十万人马的黄巾龚都、刘辟等渠帅。
即便是袁术,几次征讨汝南都未能克胜,而用郭嘉的话说,汝南平,则豫州安,要不是庐江眼下对于九江乃至扬州的地理位置更重要,韩烈定然会亲自率兵讨伐汝南黄巾。
韩烈之所以率领中军与水军秘密返回皖城,则是因为接到离开一月有余的程昱,从襄阳传来的鹰信,告知了他此行顺利,刘表已经同意派出大将张允和侄子刘磐统军三万,发兵长沙的计划。
这个消息对于韩烈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眼下孙策已经攻破庐江外围各县,大军云集皖城城下,庐江太守刘勋死守不降,急切之间皖城断然难以攻陷,而这个时候韩烈只要散步出长沙遭到刘表大军围攻的消息,孙策军心必然动荡,接着他只需要派出水军在长江上游游弋,就足以震慑孙策不得不退兵,如此一来庐江郡自然唾手可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