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大世争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比如说汤玉麟驻扎的海伦,人口也不过万余,可是他掌握的军队就有数万人马。
这在奉军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奉军不扩张,手下的将领的安置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张作霖对日本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挑唆,表现出一种看似浓厚的兴趣。属于就坡下驴的套路,双方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干柴遇到了烈火,老光棍勾搭上了小寡妇。张作霖也觉得,如果将华北纳入奉军的范畴,似乎奉军内部大的矛盾都能解决了。
可以说,郭松龄在前线的所做作为,都没有逃过张作霖的眼睛。
擅自收拢少帅卫队,这不是什么大过错,其实从少帅留下那把配枪开始,就已经注定这个结局。郭松龄并非是那种顽固不化的人,对形势的判断也非常清晰。唯独的缺陷就是受不得激,浑身是刺,性格孤傲,撒起癔症来谁的面子也不会给……
当然这种缺点在大人物,尤其是统帅一方的东北王张作霖的眼里,这根本就不算是错。
……反而是巨大的优点。当大帅的就怕手下的将领抱成团。
没错,不仅张作霖这么看,甚至少帅的便宜老师徐世昌也是如此,但是这位对郭松龄的用法上和张作霖有分歧,认为需要压一压,将其锋芒至少磨砺一下,才是张家父子的一把宝刀。可惜,张作霖没有听,奉军正是用人之际,压住一位领兵大将,对张作霖来说也很为难。这位大爷的身份可要比张作霖高深的多,眼光更是毒辣。别看在政坛上他是属于那种墙头草的角色,这是因为无法改变的事实,民国的政坛,是武夫的舞台,大帅们各种刷脸,刷存在感。可是对于政客来说,尤其是一个顶着翰林身份的政客来说,就算他一度成为这个国家的元首,大总统。但是没有军队根基,根本就没有他说话的份,只能成为各大势力的应声筒。
徐世昌如此。
孙大先生也是如此。
这两个人唯一的区别就是,徐世昌认了,从来不反抗;而孙大先生是个不妥协的性格,他可以跑,绝对不会认输。
在‘国党’没有建立自己军队之前,别看孙大先生站在民国的政坛呼风唤雨。可结局呢?
还是要跑路。
跑到日本。
跑到香港。
跑到南洋……
没有一支强大军队的‘国党’,只能是民国政坛这出大戏里头的龙头,甚至连一个配角的身份都没有。别看滇军,桂系,南方的军队支持过‘国党’,也将孙大先生视为领袖。
可这种领袖就像是兄弟在祠堂争家产的时候,高高供在神龛上的牌位一样。
有事没事的时候,拿祖宗说事,可真要遇到生死攸关的关头……还是算了。
没有,孙大先生可以成为一面旗帜,一个高高在上的牌位,但是旗帜也好,牌位也罢,都不应该具备分一杯羹的念想。可孙大先生毕竟是一个政客,他要是什么也不为,拿才可怜呢?正因为他想要的政治改变是南方军阀无法给予的,所以聚散之间,孙大先生和他的‘国党’总是在关键时刻变成了孤家寡人。
民国成立十多年,名气偌大的孙大先生积攒十多年的政治经验,闯下了一个‘孙跑跑’的名声。
无怪乎梁启超先生在报纸上嘲笑‘国党’为:远距离政党。一旦嗅到危险降临,就脚底抹油,跑的比谁都快。然后在国外用舆论忽悠在国内的大好青年为‘国党’卖命。可这是孙大先生愿意承受一次有一次的失败吗?
肯定不可能的。孙大先生是一个政客,而且还是一方势力的首脑。这样级别的政客,需要的是将自己的政治理念灌输下去,成为民国的国策。而想要走到这一步,就必须走进民国政坛的中心。
可以说,‘国党’在陈炯明打下广州城,建立粤军之前,是一个什么根基都没有浮萍。
没有军队,说话的底气都没有。
这才是文人在民国政坛的悲哀,精神可以不休,但难以撼动军阀割据的现状。也就是有了粤军之后,孙大先生才有了北伐的底气。当然,这可能又是一次好大喜功的做法。因为孙大先生在冒出这个念头之前,粤军根本就不具备北伐的实力。
就一个师的兵力,就算是这个师再精锐,还能和整个北洋军队作战不成?
不得不说,孙大先生虽然眼界开阔,也有足够的理想支撑,但是他的成长经历让他在很多时候拥有一些局限性。说是革命浪漫主义也可以,总之缺乏理智的权衡。对于人才的眼光,更是让人着急。
可徐世昌就不一样了,光绪没有被软禁之前,他就是权力中枢的一份子,作为翰林院的成员之一,他对于官场的认识,对人才的观察肯定不是孙大先生能够比得上的。而且清末,就算是清廷也开始发现封建王朝已经不得人心,改变原来的政体已经迫在眉睫。要不是王公大臣们对于权力的分配存在很大的分歧,君主立宪制说不定还真的让清廷弄出来了。
就眼光来说,徐世昌并不会比孙大先生差,甚至在观人方面,更是胜出不少。
可毕竟徐世昌没有军队的扶持,缺乏足够的根基。可就算是这样,徐世昌在民国初期的影响力,也是很多军界的大人物无法撼动的。要说脸皮厚一点,徐世昌赖在大总统的位置上不走,或许曹锟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但他的一身阅历如果悉数传授给少帅,张学良只要学到其中三成,就已经不得了了。
他就曾经对张学良评论过不少奉军的将领,比如郭松龄,他就不太看好。因为这个人太过锋芒毕露,可惜大帅张作霖也罢,少帅张学良也罢,都认为郭松龄糟糕的人际关系,无法撼动其父子在奉军之中的地位。认为是一个可以放心使用的人才。
当时徐世昌想到了前朝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将军年羹尧……
当然,郭松龄的战功肯定无法和年羹尧相比,可是继续让他成长,不压着一些,说不定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而且郭松龄比当年的年羹尧更加危险,更加偏激。
这些话徐世昌如此老谋深算的人自然不会说出来。
得知郭松龄决心孤注一掷,与奉军决战的消息,张作霖反而有点欣喜,或许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入关,能够在这个冬天实现。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张大网,已经照着奉军的头顶落下……
bsp; 比如说汤玉麟驻扎的海伦,人口也不过万余,可是他掌握的军队就有数万人马。
这在奉军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奉军不扩张,手下的将领的安置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张作霖对日本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挑唆,表现出一种看似浓厚的兴趣。属于就坡下驴的套路,双方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干柴遇到了烈火,老光棍勾搭上了小寡妇。张作霖也觉得,如果将华北纳入奉军的范畴,似乎奉军内部大的矛盾都能解决了。
可以说,郭松龄在前线的所做作为,都没有逃过张作霖的眼睛。
擅自收拢少帅卫队,这不是什么大过错,其实从少帅留下那把配枪开始,就已经注定这个结局。郭松龄并非是那种顽固不化的人,对形势的判断也非常清晰。唯独的缺陷就是受不得激,浑身是刺,性格孤傲,撒起癔症来谁的面子也不会给……
当然这种缺点在大人物,尤其是统帅一方的东北王张作霖的眼里,这根本就不算是错。
……反而是巨大的优点。当大帅的就怕手下的将领抱成团。
没错,不仅张作霖这么看,甚至少帅的便宜老师徐世昌也是如此,但是这位对郭松龄的用法上和张作霖有分歧,认为需要压一压,将其锋芒至少磨砺一下,才是张家父子的一把宝刀。可惜,张作霖没有听,奉军正是用人之际,压住一位领兵大将,对张作霖来说也很为难。这位大爷的身份可要比张作霖高深的多,眼光更是毒辣。别看在政坛上他是属于那种墙头草的角色,这是因为无法改变的事实,民国的政坛,是武夫的舞台,大帅们各种刷脸,刷存在感。可是对于政客来说,尤其是一个顶着翰林身份的政客来说,就算他一度成为这个国家的元首,大总统。但是没有军队根基,根本就没有他说话的份,只能成为各大势力的应声筒。
徐世昌如此。
孙大先生也是如此。
这两个人唯一的区别就是,徐世昌认了,从来不反抗;而孙大先生是个不妥协的性格,他可以跑,绝对不会认输。
在‘国党’没有建立自己军队之前,别看孙大先生站在民国的政坛呼风唤雨。可结局呢?
还是要跑路。
跑到日本。
跑到香港。
跑到南洋……
没有一支强大军队的‘国党’,只能是民国政坛这出大戏里头的龙头,甚至连一个配角的身份都没有。别看滇军,桂系,南方的军队支持过‘国党’,也将孙大先生视为领袖。
可这种领袖就像是兄弟在祠堂争家产的时候,高高供在神龛上的牌位一样。
有事没事的时候,拿祖宗说事,可真要遇到生死攸关的关头……还是算了。
没有,孙大先生可以成为一面旗帜,一个高高在上的牌位,但是旗帜也好,牌位也罢,都不应该具备分一杯羹的念想。可孙大先生毕竟是一个政客,他要是什么也不为,拿才可怜呢?正因为他想要的政治改变是南方军阀无法给予的,所以聚散之间,孙大先生和他的‘国党’总是在关键时刻变成了孤家寡人。
民国成立十多年,名气偌大的孙大先生积攒十多年的政治经验,闯下了一个‘孙跑跑’的名声。
无怪乎梁启超先生在报纸上嘲笑‘国党’为:远距离政党。一旦嗅到危险降临,就脚底抹油,跑的比谁都快。然后在国外用舆论忽悠在国内的大好青年为‘国党’卖命。可这是孙大先生愿意承受一次有一次的失败吗?
肯定不可能的。孙大先生是一个政客,而且还是一方势力的首脑。这样级别的政客,需要的是将自己的政治理念灌输下去,成为民国的国策。而想要走到这一步,就必须走进民国政坛的中心。
可以说,‘国党’在陈炯明打下广州城,建立粤军之前,是一个什么根基都没有浮萍。
没有军队,说话的底气都没有。
这才是文人在民国政坛的悲哀,精神可以不休,但难以撼动军阀割据的现状。也就是有了粤军之后,孙大先生才有了北伐的底气。当然,这可能又是一次好大喜功的做法。因为孙大先生在冒出这个念头之前,粤军根本就不具备北伐的实力。
就一个师的兵力,就算是这个师再精锐,还能和整个北洋军队作战不成?
不得不说,孙大先生虽然眼界开阔,也有足够的理想支撑,但是他的成长经历让他在很多时候拥有一些局限性。说是革命浪漫主义也可以,总之缺乏理智的权衡。对于人才的眼光,更是让人着急。
可徐世昌就不一样了,光绪没有被软禁之前,他就是权力中枢的一份子,作为翰林院的成员之一,他对于官场的认识,对人才的观察肯定不是孙大先生能够比得上的。而且清末,就算是清廷也开始发现封建王朝已经不得人心,改变原来的政体已经迫在眉睫。要不是王公大臣们对于权力的分配存在很大的分歧,君主立宪制说不定还真的让清廷弄出来了。
就眼光来说,徐世昌并不会比孙大先生差,甚至在观人方面,更是胜出不少。
可毕竟徐世昌没有军队的扶持,缺乏足够的根基。可就算是这样,徐世昌在民国初期的影响力,也是很多军界的大人物无法撼动的。要说脸皮厚一点,徐世昌赖在大总统的位置上不走,或许曹锟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但他的一身阅历如果悉数传授给少帅,张学良只要学到其中三成,就已经不得了了。
他就曾经对张学良评论过不少奉军的将领,比如郭松龄,他就不太看好。因为这个人太过锋芒毕露,可惜大帅张作霖也罢,少帅张学良也罢,都认为郭松龄糟糕的人际关系,无法撼动其父子在奉军之中的地位。认为是一个可以放心使用的人才。
当时徐世昌想到了前朝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将军年羹尧……
当然,郭松龄的战功肯定无法和年羹尧相比,可是继续让他成长,不压着一些,说不定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而且郭松龄比当年的年羹尧更加危险,更加偏激。
这些话徐世昌如此老谋深算的人自然不会说出来。
得知郭松龄决心孤注一掷,与奉军决战的消息,张作霖反而有点欣喜,或许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入关,能够在这个冬天实现。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张大网,已经照着奉军的头顶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