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大世争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装逼失败的王学谦,站在曾经的留美同学面前,表情很尴尬,还好有秘书处的一位办事员救了他:“王督,这是新的《安民告示》,请您签一下子字!”
王学谦接过办事员递过来的自来水笔,刷刷的写下几个大字:“同意,立即督办。王学谦!”
语气非常有震摄意义,看着就有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就像是刚刚下达了最高指示一样,灵魂一下子受到了涤荡,心胸顿时装下了五湖四海的感觉。那种通透,仿佛人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超越一切的俯瞰和自信。
办事员的语气恭敬,带着点惶恐不安的下位者该有的敬畏。这让王学谦才找回了点面子。毕竟,他并不喜欢装逼,当然也有一个原因就是,没等他装起来,就已经被认出来了。
那里会像现在这样,愣是被三个拥有麻省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的同学会成员鄙视了。这种机会太难得了,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王学谦的身份一旦被认出来了,随之而来的麻烦也不少。
不如说,要投靠!
这是家乡人,抹不开的人情。
比如说,要资金!
这是旅欧美同学会的成员,大家都是庚子赔款生,要说以前,王学谦还坑过人不是,算是还债吧!
再比如说,要当官!
这样的人,一半王学谦都会避而不见,太烦了。
……
终于,逼格超越常人的王学谦,一下子似乎高大了起来。这种高大,引起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巴玉藻等人看向王学谦的眼神变了,有嫉妒,也有不解,当然还有怀疑。
巴玉藻的表现,让王学谦恨的牙痒痒,当然还有更痛恨的理由,就见巴玉藻偷偷摸摸地问:“子高。你改名字了!”
这位太闹心,以至于王学谦都不想去搭理对方了,这种憋屈的感觉,就像是秀才遇到了大兵。压根就不是讲理的地方。再说了,改名字,好好的王学谦,有改成王督的吗?
叫王督,多别扭啊!
就为了听起来像是当了大官的样子?还给人一种遮遮掩掩的感觉。要是这样的话,还不如改名叫‘王大帅’,多么简单明了,多么犀利霸气!名字如果无法叫起来霸气嘹亮,还不如低调一些,有一点起码的内涵。
正面,多次,被撅的感觉,让王学谦很无语,扭头看向巴玉藻等人。郁闷不已,这帮没有眼力界的‘工科男’活该窝在马尾这个小地方。反倒是巴玉藻等人嘴角微微上扬,愣是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自以为认清真相,鉴别无误地相视而笑。
边上的王孝中开始还插不上话,这时候逮到机会,继续补刀道:“子高,你这个官花了多少钱?”
督军这么大的官,当然是花钱买不下来的。
而在巴玉藻和王孝中的眼里,王学谦的官位不会太大。用大清朝的话就是最多也就是六品参赞的样子,唬人足够,但嘛事不管,也不给官。想要捞钱都无数伸手的主。
而且,王孝中的眼神中带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期待,要是价格不太贵的话,他也想去疏通疏通,至少不要像现在这样狗都嫌的在马尾这个旮旯里窝着,他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进步青年好不好!
说起当官要花钱,那还是大清朝留下来的弊政。其实说实在的,当时清朝政府也是没办法。要说咸丰年间,当皇帝的倒霉透了,南方闹毛子,北方来英法联军……皇帝都愁地没法过日子。尤其要命的是,南方的毛子,也就是太平天国竟然稀里糊涂的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都给夺下来了,定都南京之后,清政府彻底抓瞎了。
占到清朝税赋近一半的两江三省竟然被太平天国给夺走了……
这可怎么办?
无奈之下,清政府只能卖官鬻爵,苟延残喘。好在冒出了一个曾国藩,说是力挽狂澜也不为过,竟然在几年之后将太平天国给平定了。而且这位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深藏功名过起了半退隐的生活。要知道,曾国藩打下南京的时候,把清政府吓的尿都快滋出来了。因为以王恺运为首的谋士将军们在南京城闹了一处劝进的戏码。
劝进,这个词不能乱用。
一般的官员晋升,高升,提拔,都能用。但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来说,他已经是位极人臣,统帅江南诸省,说直白的一点就是南方九省联军总司令兼地方人事任免权。曾国藩在打下南京之后的权力,甚至已经超过后来逼迫溥仪退位的袁世凯都要大的多。
劝进,也即是让曾国藩当皇帝。可惜,最后曾国藩没有答应。从道义上说,曾国藩成全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但对于民族感情上来说,曾国藩当皇帝,绝对好好过慈禧这老妖婆垂帘听政。说不定,华夏早就崛起了。
远的不说,能文能武的曾国藩在学识上就高人一等。加上变通的思维,见识到西方工业的巨大潜力,他如果当了皇帝。至少亚洲就没有日本什么事了。
要知道,清朝洋务运动的两杆大旗,左宗棠和李鸿章可都是他的手下……
而且,左宗棠当时也是赞成曾国藩劝进的,其他官员都有这个心思,已经是众望所归了。
曾国藩的退缩,让清廷苟延残喘的多活了五十年。可这时候的清廷,已经完全失去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为了维持财政,只能采取卖官鬻爵的作法。一开始,还是偷偷的卖,县令按各地的富庶情况,标价售卖。苏州附近的可能要上万两白银,但要是榆林等苦地方,就一两千银子就能搞定。到了同治和光绪年间,做主是西太后慈禧,她或许觉得这种来钱快的好买卖很有搞头,买官的规模愈来愈大,三品以下地方官员都能买卖,最高可以买到实缺的道台,不过价格贵的吓人。反正她老人家可能也觉得地方官员就是不卖,也个个贪墨,好过朝廷还能通过卖官。拿会一点利息。说是饮鸩止渴也不为过。而卖官的钱确实让清廷办成了几样事,比如新建海军,创办官僚工业等等,可惜最后保守的思维还是让清廷吃了大苦头。钱像流水一样的花出去,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就了别人,苦逼了自己。
<... -->>
装逼失败的王学谦,站在曾经的留美同学面前,表情很尴尬,还好有秘书处的一位办事员救了他:“王督,这是新的《安民告示》,请您签一下子字!”
王学谦接过办事员递过来的自来水笔,刷刷的写下几个大字:“同意,立即督办。王学谦!”
语气非常有震摄意义,看着就有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就像是刚刚下达了最高指示一样,灵魂一下子受到了涤荡,心胸顿时装下了五湖四海的感觉。那种通透,仿佛人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超越一切的俯瞰和自信。
办事员的语气恭敬,带着点惶恐不安的下位者该有的敬畏。这让王学谦才找回了点面子。毕竟,他并不喜欢装逼,当然也有一个原因就是,没等他装起来,就已经被认出来了。
那里会像现在这样,愣是被三个拥有麻省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的同学会成员鄙视了。这种机会太难得了,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王学谦的身份一旦被认出来了,随之而来的麻烦也不少。
不如说,要投靠!
这是家乡人,抹不开的人情。
比如说,要资金!
这是旅欧美同学会的成员,大家都是庚子赔款生,要说以前,王学谦还坑过人不是,算是还债吧!
再比如说,要当官!
这样的人,一半王学谦都会避而不见,太烦了。
……
终于,逼格超越常人的王学谦,一下子似乎高大了起来。这种高大,引起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巴玉藻等人看向王学谦的眼神变了,有嫉妒,也有不解,当然还有怀疑。
巴玉藻的表现,让王学谦恨的牙痒痒,当然还有更痛恨的理由,就见巴玉藻偷偷摸摸地问:“子高。你改名字了!”
这位太闹心,以至于王学谦都不想去搭理对方了,这种憋屈的感觉,就像是秀才遇到了大兵。压根就不是讲理的地方。再说了,改名字,好好的王学谦,有改成王督的吗?
叫王督,多别扭啊!
就为了听起来像是当了大官的样子?还给人一种遮遮掩掩的感觉。要是这样的话,还不如改名叫‘王大帅’,多么简单明了,多么犀利霸气!名字如果无法叫起来霸气嘹亮,还不如低调一些,有一点起码的内涵。
正面,多次,被撅的感觉,让王学谦很无语,扭头看向巴玉藻等人。郁闷不已,这帮没有眼力界的‘工科男’活该窝在马尾这个小地方。反倒是巴玉藻等人嘴角微微上扬,愣是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自以为认清真相,鉴别无误地相视而笑。
边上的王孝中开始还插不上话,这时候逮到机会,继续补刀道:“子高,你这个官花了多少钱?”
督军这么大的官,当然是花钱买不下来的。
而在巴玉藻和王孝中的眼里,王学谦的官位不会太大。用大清朝的话就是最多也就是六品参赞的样子,唬人足够,但嘛事不管,也不给官。想要捞钱都无数伸手的主。
而且,王孝中的眼神中带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期待,要是价格不太贵的话,他也想去疏通疏通,至少不要像现在这样狗都嫌的在马尾这个旮旯里窝着,他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进步青年好不好!
说起当官要花钱,那还是大清朝留下来的弊政。其实说实在的,当时清朝政府也是没办法。要说咸丰年间,当皇帝的倒霉透了,南方闹毛子,北方来英法联军……皇帝都愁地没法过日子。尤其要命的是,南方的毛子,也就是太平天国竟然稀里糊涂的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都给夺下来了,定都南京之后,清政府彻底抓瞎了。
占到清朝税赋近一半的两江三省竟然被太平天国给夺走了……
这可怎么办?
无奈之下,清政府只能卖官鬻爵,苟延残喘。好在冒出了一个曾国藩,说是力挽狂澜也不为过,竟然在几年之后将太平天国给平定了。而且这位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深藏功名过起了半退隐的生活。要知道,曾国藩打下南京的时候,把清政府吓的尿都快滋出来了。因为以王恺运为首的谋士将军们在南京城闹了一处劝进的戏码。
劝进,这个词不能乱用。
一般的官员晋升,高升,提拔,都能用。但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来说,他已经是位极人臣,统帅江南诸省,说直白的一点就是南方九省联军总司令兼地方人事任免权。曾国藩在打下南京之后的权力,甚至已经超过后来逼迫溥仪退位的袁世凯都要大的多。
劝进,也即是让曾国藩当皇帝。可惜,最后曾国藩没有答应。从道义上说,曾国藩成全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但对于民族感情上来说,曾国藩当皇帝,绝对好好过慈禧这老妖婆垂帘听政。说不定,华夏早就崛起了。
远的不说,能文能武的曾国藩在学识上就高人一等。加上变通的思维,见识到西方工业的巨大潜力,他如果当了皇帝。至少亚洲就没有日本什么事了。
要知道,清朝洋务运动的两杆大旗,左宗棠和李鸿章可都是他的手下……
而且,左宗棠当时也是赞成曾国藩劝进的,其他官员都有这个心思,已经是众望所归了。
曾国藩的退缩,让清廷苟延残喘的多活了五十年。可这时候的清廷,已经完全失去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为了维持财政,只能采取卖官鬻爵的作法。一开始,还是偷偷的卖,县令按各地的富庶情况,标价售卖。苏州附近的可能要上万两白银,但要是榆林等苦地方,就一两千银子就能搞定。到了同治和光绪年间,做主是西太后慈禧,她或许觉得这种来钱快的好买卖很有搞头,买官的规模愈来愈大,三品以下地方官员都能买卖,最高可以买到实缺的道台,不过价格贵的吓人。反正她老人家可能也觉得地方官员就是不卖,也个个贪墨,好过朝廷还能通过卖官。拿会一点利息。说是饮鸩止渴也不为过。而卖官的钱确实让清廷办成了几样事,比如新建海军,创办官僚工业等等,可惜最后保守的思维还是让清廷吃了大苦头。钱像流水一样的花出去,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就了别人,苦逼了自己。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