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吾乃天命之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翻开三国志,于禁的出场就和别人不一样,“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一下子把于禁的评价看的很高。我们来看看于禁下面的表现。攻广戚,拔之,拜陷陈都尉。从讨吕布于濮阳,别破布二营于城南,又别将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粱,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从围桥蕤于苦,斩蕤等四将。这里陈寿用的是拔,和有的将领的屠是不一样的。“尽降其众”看出来于禁的威望和见识。从一个将领来看,只斩首恶,不诛从犯。这是什么样的思想觉悟?再看看下面,张绣讨伐战,面对作恶的青州兵,于禁怒曰“而还为贼乎”,讨之,数之以罪。然后先立营垒,做好迎战的准备才去见曹操。当时曹操的评价是“虽古名将,何以加之”。官渡之战时,于禁的表现还是那么精彩。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选步骑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沮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守住延津的意义不用多说了,相信明白人都知道。又一路攻入袁绍领地。说明于禁的领兵作战的能力。虽然有斩首获生这个词语,但是我相信更多的是获生。于禁作为一个将军,看重的不是所谓的功名,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命。从斩青州兵,攻袁绍,获生数千人,等等事迹。下面是于禁的斩昌豨。历代的文人似乎都对于禁的做法感到难于理解。法理之外,无非人情。为什么要杀这个曾经的好朋友呢。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于一个看重实实在在人命的于禁将军来说,一个屡次叛乱的昌豨,显然就算这次不杀他,他再次叛变会带走多少无辜的生命。不如杀了他,保住一方平安。最后是水淹七军,在洪水面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为自己争取什么名声,什么地位,他看到的是在水中挣扎的普通将士。他下达了投降的命令,也就是不抵抗政策。于禁虽然被俘虏了,但是并没有未关羽效力,他的投降换来的是3万多将士的性命。他自己呢,去了荆州的监狱。可见不是他怕死,或是他如何如何,他就是这样一个将军,更多的是考虑到别人的生命。等到关羽败亡,于禁入吴,同样没有为孙权效力。终于等到了回归的日子,他把部分将士带回去了。但是等待他的是什么呢“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于禁死前我猜测一定会说“为什么就没人理解我呢,难道说3万人无意义的死亡,还比不上活着回来吗,就算他们不能再上战场了,活着总有些贡献和意义。”“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无非就是禁止劫掠。乱世总有这样的将领,这样的兵。但是于禁却是不扰民。对于扰民的青州兵,数之以罪而斩之。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于禁会投降,他不是叛变。从生到死,他的信念都没改变过,那就是保国安民。正是他有这个信念,起初才有人评价他才可任大(军)。但是可惜的是没多少人理解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争权夺利的人怎么会理解他呢。所谓的君子,吴国的文官虞翻是咋样对待于禁的。但是于禁呢,回到魏国,盛赞虞翻之德。我们中国人,可以崇拜斩首数十万的白起,可以为杀生百万的薛仁贵树碑立传。口上说着仁义道德,正义无私。但是就是容不下一个于禁,对于曾经保护了多少人的英雄却是无比的诋毁。自己的名声性命最重要,别人的就如草芥。当乱世再次来临的时候,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也许有的人会希望有英雄来拯救他们,但是一旦自己发达了,谁去承担那些保国安民责任?这个就是所谓的正义?只是为了自己的“正义”?英雄落下了,新的时代来临,可惜创造新时代的不是英雄和他的部下。英雄也慢慢的蒙上了灰尘,永远的消失,消失。三国以后的历史我少见到这样高尚品德的将军,有的只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有的是一将攻成万骨枯。最后是一首拙作:时运不济何问天,百战英雄亦偶然。功名恩怨一场空,不见红日耀泰山。
翻开三国志,于禁的出场就和别人不一样,“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一下子把于禁的评价看的很高。我们来看看于禁下面的表现。攻广戚,拔之,拜陷陈都尉。从讨吕布于濮阳,别破布二营于城南,又别将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粱,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从围桥蕤于苦,斩蕤等四将。这里陈寿用的是拔,和有的将领的屠是不一样的。“尽降其众”看出来于禁的威望和见识。从一个将领来看,只斩首恶,不诛从犯。这是什么样的思想觉悟?再看看下面,张绣讨伐战,面对作恶的青州兵,于禁怒曰“而还为贼乎”,讨之,数之以罪。然后先立营垒,做好迎战的准备才去见曹操。当时曹操的评价是“虽古名将,何以加之”。官渡之战时,于禁的表现还是那么精彩。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选步骑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沮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守住延津的意义不用多说了,相信明白人都知道。又一路攻入袁绍领地。说明于禁的领兵作战的能力。虽然有斩首获生这个词语,但是我相信更多的是获生。于禁作为一个将军,看重的不是所谓的功名,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命。从斩青州兵,攻袁绍,获生数千人,等等事迹。下面是于禁的斩昌豨。历代的文人似乎都对于禁的做法感到难于理解。法理之外,无非人情。为什么要杀这个曾经的好朋友呢。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于一个看重实实在在人命的于禁将军来说,一个屡次叛乱的昌豨,显然就算这次不杀他,他再次叛变会带走多少无辜的生命。不如杀了他,保住一方平安。最后是水淹七军,在洪水面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为自己争取什么名声,什么地位,他看到的是在水中挣扎的普通将士。他下达了投降的命令,也就是不抵抗政策。于禁虽然被俘虏了,但是并没有未关羽效力,他的投降换来的是3万多将士的性命。他自己呢,去了荆州的监狱。可见不是他怕死,或是他如何如何,他就是这样一个将军,更多的是考虑到别人的生命。等到关羽败亡,于禁入吴,同样没有为孙权效力。终于等到了回归的日子,他把部分将士带回去了。但是等待他的是什么呢“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于禁死前我猜测一定会说“为什么就没人理解我呢,难道说3万人无意义的死亡,还比不上活着回来吗,就算他们不能再上战场了,活着总有些贡献和意义。”“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无非就是禁止劫掠。乱世总有这样的将领,这样的兵。但是于禁却是不扰民。对于扰民的青州兵,数之以罪而斩之。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于禁会投降,他不是叛变。从生到死,他的信念都没改变过,那就是保国安民。正是他有这个信念,起初才有人评价他才可任大(军)。但是可惜的是没多少人理解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争权夺利的人怎么会理解他呢。所谓的君子,吴国的文官虞翻是咋样对待于禁的。但是于禁呢,回到魏国,盛赞虞翻之德。我们中国人,可以崇拜斩首数十万的白起,可以为杀生百万的薛仁贵树碑立传。口上说着仁义道德,正义无私。但是就是容不下一个于禁,对于曾经保护了多少人的英雄却是无比的诋毁。自己的名声性命最重要,别人的就如草芥。当乱世再次来临的时候,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也许有的人会希望有英雄来拯救他们,但是一旦自己发达了,谁去承担那些保国安民责任?这个就是所谓的正义?只是为了自己的“正义”?英雄落下了,新的时代来临,可惜创造新时代的不是英雄和他的部下。英雄也慢慢的蒙上了灰尘,永远的消失,消失。三国以后的历史我少见到这样高尚品德的将军,有的只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有的是一将攻成万骨枯。最后是一首拙作:时运不济何问天,百战英雄亦偶然。功名恩怨一场空,不见红日耀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