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膏液》译文 (2/2)
笔趣阁 www.biquge2.com,丫还是女生的!气煞我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吻合。
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装入榨中,随其量满,挥撞挤轧,而流泉出焉矣。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苔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杓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绞,其法再详。
【注释】
①璺(wèn)拆:开裂破散。
②中土:中原一带。
③开榨:制作榨具。
④宛凿:弧形凿。
【译文】
制取油料的方法,除了压榨法之外,还有用两个锅煮取的方法,用来制取蓖麻油和苏麻油。北京用的是研磨法,朝鲜用的是舂磨法,用来制取芝麻油。其余的油都是用压榨法制取。榨具要用周长达到两臂伸出才能环抱住的木材来做,将木头中间挖空。用樟木做的最好,用檀木与杞木做的要差一些(杞木做的怕潮湿、容易腐朽)。这三种木材的纹理都是缠绕扭曲的,没有纵直纹。因此把尖的楔子插在其中并尽力舂打时,木材的两头不会拆裂,其他有直纹的木材则不适宜。中原地区长江以北很少有两臂抱围的大树,可用四根木拼合起来,用铁箍箍紧,再用横栓拼合起来,中间挖空,以便放进用于压榨的油料,这样就可把散木当做完整的木材来使用了。
木的中间挖空多少要以木料的大小为准,大的可以装下一石多油料,小的还装不了五斗。做油榨时,要在中空部分凿开一条平槽,用弯凿削圆上下,再在下沿凿一个小孔。再削一条小槽,使榨出的油能流入接受器中。平槽长约三四尺,宽约三四寸,大小根据榨身而定,没有一定的格式。插入槽里的尖楔和枋木都要用檀木或者柞木来做,其他木料不合用。尖楔用刀斧砍成而不需要刨,因为要它粗糙而不要它光滑,以免它滑出。撞木和尖楔都要用铁圈箍住头部以防披散。
榨具准备好了,就可以将蓖麻子或油菜子之类的油料放进锅里,用文火慢炒(凡属木本的桕子、桐子这类的子实,都要碾碎后蒸熟而不必经过炒制)到透出香气时就取出来,碾碎、入蒸。炒蓖麻子、菜子要用六寸深的平底锅比较合适,将子仁放进锅后不断翻拌。如果锅太深,翻拌又少,就会因子仁受热不均匀而降低油的产量和质量。炒锅斜放在灶上,跟蒸锅大不一样。碾槽埋在地面上(木制的要用铁片覆盖),上面用一根木杆穿过圆铁饼的圆心,两人相对一齐向前推碾。资本雄厚的则用石块砌成牛碾,一头牛拉碾的劳动效率相当于十个人的劳动力。也有些子实,例如棉子之类,只能用磨而不需要用碾。碾了之后再筛,粗的再碾,细的放入甑子里蒸。当蒸气升腾足够饱和时取出,用稻秆或麦秆包裹成大饼的形状,饼外围的箍用铁打成或者用竹篾交织而成,这些箍要与榨中空隙的尺寸相符合。
油是通过蒸气而提取的,“有形”生于“无形”,所以出甑子的时候如果包裹动作太慢就会使一部分闭结的蒸气逸散,出油率也就降低了。技术熟练的人能够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诀窍就全在这里。有的榨工从小做到老还不明白这个诀窍呢。油料包裹好了后,就可以装入榨具中,挥动撞木把尖楔打进去挤压,油就像泉水那样流出来了。包裹里剩下的渣滓叫做枯饼。胡麻、莱菔、芸苔等的初次枯饼都要重新碾碎,筛去茎秆和壳刺,再蒸、再包和再榨。第一次榨已经得到一份油了,第二次榨还能得到第一次油量的一半。但如果是桕子、桐子之类的子实,则第一次榨油已全部流出,因此也就不必再榨了。
水煮法制油,是同时使用两个锅,将蓖麻子或苏麻子碾碎,放进一个锅里,加水煮至沸腾,上浮的泡沫便是油。用勺子撇取,倒入另一个没有水的干锅中,下面用慢火熬干水分,便得到油了。不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油量毕竟有所降低。北京用研磨法制取芝麻油,是把磨过的芝麻子装在粗麻布袋里进行扭绞的,这种方法以后再详细地加以研究。
皮油
【原文】
凡皮油造烛法起广信郡①,其法取洁净桕子,囫囵入釜甑蒸,蒸后倾于臼内受舂。其臼深约尺五寸,碓以石为身,不用铁嘴。石取深山结而腻者,轻童斫成限四十斤,上嵌横木之上而舂之。其皮膜上油尽脱骨而纷落,挖起,筛于盘内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皮油已落尽,其骨为黑子。用冷腻小石磨不惧火煅者(此磨亦从信郡深山觅取),以红火矢围壅煅热②,将黑子逐把灌入疾磨。磨破之时,风扇去其黑壳,则其内完全白仁,与梧桐子无异。将此碾蒸、包裹入榨,与前法同。榨出水油清亮无比,贮小盏之中,独根心草燃至天明,盖诸清油所不及者。入食馔即不伤人,恐有忌者,宁不用耳。
其皮油造烛,截苦竹筒两破,水中煮涨(不然则粘滞)。小篾箍勒定,用鹰嘴铁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于内,顷刻冻结,捋箍开筒而取之。或削棍为模,裁纸一方,卷于其上而成纸筒,灌入亦成一烛。此烛任置风尘中,再经寒暑,不敝坏也。
【注释】
①广信郡: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地区。
②以红火矢围壅煅热:用烧红的木炭围满石磨使其变热。
【译文】
用皮油制造蜡烛是江西广信郡创始的。把洁净的乌桕子整个放入饭甑里去蒸煮,蒸好后倒入臼内舂捣。臼约一尺五寸深,碓身是用石块制造的,不用铁嘴,而采取深山中坚实而细滑的石块制就。琢成后重量限定四十斤,上部嵌在平横木的一端,便可以舂捣了。乌桕子核外包裹的蜡质舂过以后全部脱落,挖起来,把蜡质层筛掉放入盘里再蒸,然后包裹入榨,方法同上。乌桕子外面的蜡质脱落后,里面剩下的核子就是黑子。用一座不怕火烧的冷滑小石磨(这种磨石也是从广信的深山中找到的),周围堆满烧红的炭火加以烘热,将黑子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以后,就用风扇掉黑壳,剩下的便全是白色的仁,如梧桐子一样。将这种白仁碾碎上蒸之后,用前文所述的方法包裹、入榨。榨出的油叫做“水油”,很是清亮,装入小灯盏中,用一根灯芯草就可点燃到天明,其他的清油都比不上它。拿它来食用并不对人有伤害,但也会有些人不放心,宁可不食用。
用皮油制造蜡烛的方法是:将苦竹筒破成两半,放在水里煮涨(否则会黏带皮油)后,用小篾箍固定,用尖嘴铁杓装油灌入筒中,再插进烛芯,便成了一支蜡烛。过一会儿待蜡冻结后,顺筒捋下篾箍,打开竹筒,将烛取出。另一种方法是把小木棒削成蜡烛模型,然后裁一张纸,卷在上面做成纸筒。然后将皮油灌入纸筒,也能结成一根蜡烛。这种蜡烛无论风吹尘盖,还是经历冷天和热天,都不会变坏。
【评析】
现代人照明用电,不像古时候照明只有点油灯,除了烧菜之外,其他用途所用的油,比如机油,大部分都是经过化学工业提炼的。但是古代没有电也没有化工厂,点灯要用油,烧菜也要用油,还有用在交通工具上的油,这些油从哪里来?又怎么得到这些油?《天工开物》中有详尽的解说。(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吻合。
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装入榨中,随其量满,挥撞挤轧,而流泉出焉矣。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苔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杓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绞,其法再详。
【注释】
①璺(wèn)拆:开裂破散。
②中土:中原一带。
③开榨:制作榨具。
④宛凿:弧形凿。
【译文】
制取油料的方法,除了压榨法之外,还有用两个锅煮取的方法,用来制取蓖麻油和苏麻油。北京用的是研磨法,朝鲜用的是舂磨法,用来制取芝麻油。其余的油都是用压榨法制取。榨具要用周长达到两臂伸出才能环抱住的木材来做,将木头中间挖空。用樟木做的最好,用檀木与杞木做的要差一些(杞木做的怕潮湿、容易腐朽)。这三种木材的纹理都是缠绕扭曲的,没有纵直纹。因此把尖的楔子插在其中并尽力舂打时,木材的两头不会拆裂,其他有直纹的木材则不适宜。中原地区长江以北很少有两臂抱围的大树,可用四根木拼合起来,用铁箍箍紧,再用横栓拼合起来,中间挖空,以便放进用于压榨的油料,这样就可把散木当做完整的木材来使用了。
木的中间挖空多少要以木料的大小为准,大的可以装下一石多油料,小的还装不了五斗。做油榨时,要在中空部分凿开一条平槽,用弯凿削圆上下,再在下沿凿一个小孔。再削一条小槽,使榨出的油能流入接受器中。平槽长约三四尺,宽约三四寸,大小根据榨身而定,没有一定的格式。插入槽里的尖楔和枋木都要用檀木或者柞木来做,其他木料不合用。尖楔用刀斧砍成而不需要刨,因为要它粗糙而不要它光滑,以免它滑出。撞木和尖楔都要用铁圈箍住头部以防披散。
榨具准备好了,就可以将蓖麻子或油菜子之类的油料放进锅里,用文火慢炒(凡属木本的桕子、桐子这类的子实,都要碾碎后蒸熟而不必经过炒制)到透出香气时就取出来,碾碎、入蒸。炒蓖麻子、菜子要用六寸深的平底锅比较合适,将子仁放进锅后不断翻拌。如果锅太深,翻拌又少,就会因子仁受热不均匀而降低油的产量和质量。炒锅斜放在灶上,跟蒸锅大不一样。碾槽埋在地面上(木制的要用铁片覆盖),上面用一根木杆穿过圆铁饼的圆心,两人相对一齐向前推碾。资本雄厚的则用石块砌成牛碾,一头牛拉碾的劳动效率相当于十个人的劳动力。也有些子实,例如棉子之类,只能用磨而不需要用碾。碾了之后再筛,粗的再碾,细的放入甑子里蒸。当蒸气升腾足够饱和时取出,用稻秆或麦秆包裹成大饼的形状,饼外围的箍用铁打成或者用竹篾交织而成,这些箍要与榨中空隙的尺寸相符合。
油是通过蒸气而提取的,“有形”生于“无形”,所以出甑子的时候如果包裹动作太慢就会使一部分闭结的蒸气逸散,出油率也就降低了。技术熟练的人能够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诀窍就全在这里。有的榨工从小做到老还不明白这个诀窍呢。油料包裹好了后,就可以装入榨具中,挥动撞木把尖楔打进去挤压,油就像泉水那样流出来了。包裹里剩下的渣滓叫做枯饼。胡麻、莱菔、芸苔等的初次枯饼都要重新碾碎,筛去茎秆和壳刺,再蒸、再包和再榨。第一次榨已经得到一份油了,第二次榨还能得到第一次油量的一半。但如果是桕子、桐子之类的子实,则第一次榨油已全部流出,因此也就不必再榨了。
水煮法制油,是同时使用两个锅,将蓖麻子或苏麻子碾碎,放进一个锅里,加水煮至沸腾,上浮的泡沫便是油。用勺子撇取,倒入另一个没有水的干锅中,下面用慢火熬干水分,便得到油了。不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油量毕竟有所降低。北京用研磨法制取芝麻油,是把磨过的芝麻子装在粗麻布袋里进行扭绞的,这种方法以后再详细地加以研究。
皮油
【原文】
凡皮油造烛法起广信郡①,其法取洁净桕子,囫囵入釜甑蒸,蒸后倾于臼内受舂。其臼深约尺五寸,碓以石为身,不用铁嘴。石取深山结而腻者,轻童斫成限四十斤,上嵌横木之上而舂之。其皮膜上油尽脱骨而纷落,挖起,筛于盘内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皮油已落尽,其骨为黑子。用冷腻小石磨不惧火煅者(此磨亦从信郡深山觅取),以红火矢围壅煅热②,将黑子逐把灌入疾磨。磨破之时,风扇去其黑壳,则其内完全白仁,与梧桐子无异。将此碾蒸、包裹入榨,与前法同。榨出水油清亮无比,贮小盏之中,独根心草燃至天明,盖诸清油所不及者。入食馔即不伤人,恐有忌者,宁不用耳。
其皮油造烛,截苦竹筒两破,水中煮涨(不然则粘滞)。小篾箍勒定,用鹰嘴铁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于内,顷刻冻结,捋箍开筒而取之。或削棍为模,裁纸一方,卷于其上而成纸筒,灌入亦成一烛。此烛任置风尘中,再经寒暑,不敝坏也。
【注释】
①广信郡: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地区。
②以红火矢围壅煅热:用烧红的木炭围满石磨使其变热。
【译文】
用皮油制造蜡烛是江西广信郡创始的。把洁净的乌桕子整个放入饭甑里去蒸煮,蒸好后倒入臼内舂捣。臼约一尺五寸深,碓身是用石块制造的,不用铁嘴,而采取深山中坚实而细滑的石块制就。琢成后重量限定四十斤,上部嵌在平横木的一端,便可以舂捣了。乌桕子核外包裹的蜡质舂过以后全部脱落,挖起来,把蜡质层筛掉放入盘里再蒸,然后包裹入榨,方法同上。乌桕子外面的蜡质脱落后,里面剩下的核子就是黑子。用一座不怕火烧的冷滑小石磨(这种磨石也是从广信的深山中找到的),周围堆满烧红的炭火加以烘热,将黑子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以后,就用风扇掉黑壳,剩下的便全是白色的仁,如梧桐子一样。将这种白仁碾碎上蒸之后,用前文所述的方法包裹、入榨。榨出的油叫做“水油”,很是清亮,装入小灯盏中,用一根灯芯草就可点燃到天明,其他的清油都比不上它。拿它来食用并不对人有伤害,但也会有些人不放心,宁可不食用。
用皮油制造蜡烛的方法是:将苦竹筒破成两半,放在水里煮涨(否则会黏带皮油)后,用小篾箍固定,用尖嘴铁杓装油灌入筒中,再插进烛芯,便成了一支蜡烛。过一会儿待蜡冻结后,顺筒捋下篾箍,打开竹筒,将烛取出。另一种方法是把小木棒削成蜡烛模型,然后裁一张纸,卷在上面做成纸筒。然后将皮油灌入纸筒,也能结成一根蜡烛。这种蜡烛无论风吹尘盖,还是经历冷天和热天,都不会变坏。
【评析】
现代人照明用电,不像古时候照明只有点油灯,除了烧菜之外,其他用途所用的油,比如机油,大部分都是经过化学工业提炼的。但是古代没有电也没有化工厂,点灯要用油,烧菜也要用油,还有用在交通工具上的油,这些油从哪里来?又怎么得到这些油?《天工开物》中有详尽的解说。(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