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关从哪来的从哪来】 (1/2)
笔趣阁 www.biquge2.com,太受欢迎了怎么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们论述了“大多数人的需求”是决定性因素,这将推动电影产业往一个方向发展,从20年前至今这个发展始终没有停下,于是我们从霸王别姬发展到了小时代和致青春,从老戏骨发展到了小鲜肉。
那么又为什么会如此发展呢?按照我们的论述,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需求改变了,他们不需要霸王别姬,需要致青春,是这样么?
很遗憾,是这样的。
文化产品的发展始终是递进的过程,我们用手上的每一分钱为未来投资,资本根据我们的投资去进行他们的投资,哪里需求旺盛,哪里得到的发展就多一些,哪里薄弱,就会减少一些,这而有些像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只不过自然变成了人文选择。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变low了?这是否是一种文化滑坡,或者说是“退化”?
如果将“我们”定义为“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的话,是的,low了。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变low,只是我们这个集体变low了。
人的审美与三观通常也是递进的,总会向着更成熟更深邃或者更多样的某个方向发展,因此不会有哪个观众会突然变low,即使有也很少很少,远不比大多数人的递进。
那为什么“我们”会变low。
因为“我们”是一个动态的集体,“我们”总在变。
20年前的“我们”,该是一个稀有的城市青年集体,那时城市没那么大那么多,教育资源与就业机会选对稀缺,也没有互联网,更没有那么多钱,能买票进电影院的门槛相对较高,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概括为“传统城市青年”,这些青年占全国青年的比例一定很低,也许15%,谁知道呢。
那时的“我们”,大概就是这么几千万人,可以根据当时流行的作品来推断他们的审美,应当偏文艺一些,无数的小说创作名垂青史,其中他们喜欢看王硕和金庸,当中有部分喜欢诗歌,尤其是海子的,有部分人喜欢民谣和摇滚,喜欢罗大佑和崔健,一部甜蜜蜜令他们泪流满面。
他们是市场的全部,根据他们的审美,资本和创作者们不遗余力地满足他们,滋润他们,不断的推动下,终于诞生了霸王别姬和仙剑奇侠传(谁敢说不是国产?!)。
如此的演化下,这一批“传统文艺青年”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审美观,虽然60后瞧不上70后,70后也看不上80后,但年轻人基本上还是均匀的进入市场,拥有“未来投资”,一切优雅而又淡定。
现在不同了,城市青年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只要你有劳动能力,来到城市,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人,都可以赚到钱去电影院,代价并不比一顿饭多多少。
即便你头一天还对自己家乡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一旦你进入城市拥有工作,你的消费能力将不亚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城市青年。
于是,这个新城市青年,不知不觉的也会拿起钱包,为未来投资,无论是看一部电影还是打一局手机游戏。
他有权作出任何他喜欢的投资,无论是小鲜肉还是王者荣耀,他买女装当大佬上街都没毛病!
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新的“我们”,那些20年前的“传统青年”,大概在其中,也就剩下15%了。
而另外85%的“我们”,伴随着经济大爆炸拥有了“未来投资”,与60、70、80这代人均匀的更迭不同,之后的年轻人们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轰地一声宣布入场,小时代的成功也许正是这次入场最通彻的号角!
他们并未发出太多声音,但聪明的资本家和创作者能听到——
“我们来了!”
新晋拥有“未来投资”资格的“我们”,通常还没有机会鉴赏那么多作品,接触那么多文化,甚至没有那么多时间,在“文化阅历”上,他们单纯的像一个孩子,但他们手上的“未来投资”,却并不少于任何一个“传统青年”,重要的是,他们几乎在几年内,瞬间占据了市场的大多数,经济大爆炸可不会谈什么优雅,就像爆炸一样,“噗!”地一下,就填满了全部!
这部分我不得不多说一句,我个人没有任何文化歧视,我坚定的认为,一个人的文化欣赏水平,审美观,甚至是智商,都受限于他的成长环境,如果我出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乡村,并且生活到现在的年龄,我将不可能读懂这篇文章,这简直不可理喻。
这种歧视是不可理喻的,如同歧视自己的妈妈不太会用电脑一样不可理喻,这与人的品质能力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生长环境的结果,任何人都要黑猫警长开始,不然看你的名字只会昏昏欲睡。
回到“未来投资”上。
“新青年”与“传统青年”对比,无疑有巨大的不同,二者无分高低,但如果将所有的不同例举出来,恐招不适,请自行脑补,要注意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并没有任何主观判断,且不包含任何恶意。
在此仅说明,新青年是在短时间内,“嗡”地一下子出现,大概在小时代公映前后成为了绝对市场主力,这么说是不严谨的,实际上可以用数据研究的方法来确保严谨,因为不是专业学者,在此略过。
随着经济与城市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来投资掌握在了“文化阅历相对较浅”的“我们”身上,曾经自诩为“文化精英”的人们,手上的票子并不比一位刚进入城市得到工作的,没看过什么电影的人更多,这种数量上的碾压随着经济发展愈发加剧,“我们”的比例愈发失衡,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电影越来越差”这个结果了。
这真的不怪小鲜肉,小鲜肉是“我们”投资出来的,为了满足“我们”而存在的产品。
“传统的我们”站在鄙视的高塔上俯视着“小鲜肉的粉丝们”,同时另一只手打开av的下载种子,欣赏着各位老师的杰作。
就俗不可耐,唯利是图,有伤大雅,没有内涵等所有角度来看,***忧貌似都不如小鲜肉。
只因为***忧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而小鲜肉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作为受益者,便认为理所应当;一旦被抛弃,才摇旗呐喊!
是的,所有厌恶小鲜肉人们(包括我在内),相当程度上被市场抛弃了,因为我们手上的“未来投资”太少了,被多数人用数量碾压了。
如果对此不满,骂小鲜肉粉丝的姑且还能勉强算是骂对点儿了,骂小鲜肉和幕后资本的实在错的离谱,就像竞选失败的政客骂投票箱一样荒唐。
至此论述都是通顺的,但我们要尽量杜绝犯“想当然”的错误,现在的一切都局限于中国,我们不妨站的更高来看这一切,最直观的类比无非美国。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美国佬的审美也并不比“我们”高到哪里去,贾斯丁比伯什么的不是照样大行其道么?他们的年轻人和我们的年轻人都喜欢一样的东西!他们的消费主力同样有一大部分“文化阅历”很浅的人。
可凭什么,他们的产品如此优秀,且百花齐放???
这种跨越视角的反驳思考是值得提倡的,但本身这个反驳并不成立。
首先,美国佬貌似并不比我们好到哪去,同样有相当多的人对于现在占据半壁江山超级英雄嗤之以鼻,与上世纪九十年代超级经典相映成辉,他们面临同样的境遇。
但必须看到,他们的局面比我们好的多,如果说他们的市场膨胀了2倍,那么我们的市场就膨胀了10倍,如果说我们的“传统”占据“15%”,那他们至少还有“50%”。
美国在近20年来,并没有经历我们如此快速的经济飞跃,换句话说,他们的“未来投资”是相对均匀的,一代一代人均匀的来,均匀的走,并没有发生我们这样如此爆炸的“未来投资”。
从10到50岁,他们的手上的“未来投资”相比于我们要分布均匀得多,城市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20年前有70%的人有... -->>
我们论述了“大多数人的需求”是决定性因素,这将推动电影产业往一个方向发展,从20年前至今这个发展始终没有停下,于是我们从霸王别姬发展到了小时代和致青春,从老戏骨发展到了小鲜肉。
那么又为什么会如此发展呢?按照我们的论述,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需求改变了,他们不需要霸王别姬,需要致青春,是这样么?
很遗憾,是这样的。
文化产品的发展始终是递进的过程,我们用手上的每一分钱为未来投资,资本根据我们的投资去进行他们的投资,哪里需求旺盛,哪里得到的发展就多一些,哪里薄弱,就会减少一些,这而有些像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只不过自然变成了人文选择。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变low了?这是否是一种文化滑坡,或者说是“退化”?
如果将“我们”定义为“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的话,是的,low了。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变low,只是我们这个集体变low了。
人的审美与三观通常也是递进的,总会向着更成熟更深邃或者更多样的某个方向发展,因此不会有哪个观众会突然变low,即使有也很少很少,远不比大多数人的递进。
那为什么“我们”会变low。
因为“我们”是一个动态的集体,“我们”总在变。
20年前的“我们”,该是一个稀有的城市青年集体,那时城市没那么大那么多,教育资源与就业机会选对稀缺,也没有互联网,更没有那么多钱,能买票进电影院的门槛相对较高,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概括为“传统城市青年”,这些青年占全国青年的比例一定很低,也许15%,谁知道呢。
那时的“我们”,大概就是这么几千万人,可以根据当时流行的作品来推断他们的审美,应当偏文艺一些,无数的小说创作名垂青史,其中他们喜欢看王硕和金庸,当中有部分喜欢诗歌,尤其是海子的,有部分人喜欢民谣和摇滚,喜欢罗大佑和崔健,一部甜蜜蜜令他们泪流满面。
他们是市场的全部,根据他们的审美,资本和创作者们不遗余力地满足他们,滋润他们,不断的推动下,终于诞生了霸王别姬和仙剑奇侠传(谁敢说不是国产?!)。
如此的演化下,这一批“传统文艺青年”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审美观,虽然60后瞧不上70后,70后也看不上80后,但年轻人基本上还是均匀的进入市场,拥有“未来投资”,一切优雅而又淡定。
现在不同了,城市青年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只要你有劳动能力,来到城市,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人,都可以赚到钱去电影院,代价并不比一顿饭多多少。
即便你头一天还对自己家乡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一旦你进入城市拥有工作,你的消费能力将不亚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城市青年。
于是,这个新城市青年,不知不觉的也会拿起钱包,为未来投资,无论是看一部电影还是打一局手机游戏。
他有权作出任何他喜欢的投资,无论是小鲜肉还是王者荣耀,他买女装当大佬上街都没毛病!
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新的“我们”,那些20年前的“传统青年”,大概在其中,也就剩下15%了。
而另外85%的“我们”,伴随着经济大爆炸拥有了“未来投资”,与60、70、80这代人均匀的更迭不同,之后的年轻人们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轰地一声宣布入场,小时代的成功也许正是这次入场最通彻的号角!
他们并未发出太多声音,但聪明的资本家和创作者能听到——
“我们来了!”
新晋拥有“未来投资”资格的“我们”,通常还没有机会鉴赏那么多作品,接触那么多文化,甚至没有那么多时间,在“文化阅历”上,他们单纯的像一个孩子,但他们手上的“未来投资”,却并不少于任何一个“传统青年”,重要的是,他们几乎在几年内,瞬间占据了市场的大多数,经济大爆炸可不会谈什么优雅,就像爆炸一样,“噗!”地一下,就填满了全部!
这部分我不得不多说一句,我个人没有任何文化歧视,我坚定的认为,一个人的文化欣赏水平,审美观,甚至是智商,都受限于他的成长环境,如果我出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乡村,并且生活到现在的年龄,我将不可能读懂这篇文章,这简直不可理喻。
这种歧视是不可理喻的,如同歧视自己的妈妈不太会用电脑一样不可理喻,这与人的品质能力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生长环境的结果,任何人都要黑猫警长开始,不然看你的名字只会昏昏欲睡。
回到“未来投资”上。
“新青年”与“传统青年”对比,无疑有巨大的不同,二者无分高低,但如果将所有的不同例举出来,恐招不适,请自行脑补,要注意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并没有任何主观判断,且不包含任何恶意。
在此仅说明,新青年是在短时间内,“嗡”地一下子出现,大概在小时代公映前后成为了绝对市场主力,这么说是不严谨的,实际上可以用数据研究的方法来确保严谨,因为不是专业学者,在此略过。
随着经济与城市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来投资掌握在了“文化阅历相对较浅”的“我们”身上,曾经自诩为“文化精英”的人们,手上的票子并不比一位刚进入城市得到工作的,没看过什么电影的人更多,这种数量上的碾压随着经济发展愈发加剧,“我们”的比例愈发失衡,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电影越来越差”这个结果了。
这真的不怪小鲜肉,小鲜肉是“我们”投资出来的,为了满足“我们”而存在的产品。
“传统的我们”站在鄙视的高塔上俯视着“小鲜肉的粉丝们”,同时另一只手打开av的下载种子,欣赏着各位老师的杰作。
就俗不可耐,唯利是图,有伤大雅,没有内涵等所有角度来看,***忧貌似都不如小鲜肉。
只因为***忧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而小鲜肉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作为受益者,便认为理所应当;一旦被抛弃,才摇旗呐喊!
是的,所有厌恶小鲜肉人们(包括我在内),相当程度上被市场抛弃了,因为我们手上的“未来投资”太少了,被多数人用数量碾压了。
如果对此不满,骂小鲜肉粉丝的姑且还能勉强算是骂对点儿了,骂小鲜肉和幕后资本的实在错的离谱,就像竞选失败的政客骂投票箱一样荒唐。
至此论述都是通顺的,但我们要尽量杜绝犯“想当然”的错误,现在的一切都局限于中国,我们不妨站的更高来看这一切,最直观的类比无非美国。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美国佬的审美也并不比“我们”高到哪里去,贾斯丁比伯什么的不是照样大行其道么?他们的年轻人和我们的年轻人都喜欢一样的东西!他们的消费主力同样有一大部分“文化阅历”很浅的人。
可凭什么,他们的产品如此优秀,且百花齐放???
这种跨越视角的反驳思考是值得提倡的,但本身这个反驳并不成立。
首先,美国佬貌似并不比我们好到哪去,同样有相当多的人对于现在占据半壁江山超级英雄嗤之以鼻,与上世纪九十年代超级经典相映成辉,他们面临同样的境遇。
但必须看到,他们的局面比我们好的多,如果说他们的市场膨胀了2倍,那么我们的市场就膨胀了10倍,如果说我们的“传统”占据“15%”,那他们至少还有“50%”。
美国在近20年来,并没有经历我们如此快速的经济飞跃,换句话说,他们的“未来投资”是相对均匀的,一代一代人均匀的来,均匀的走,并没有发生我们这样如此爆炸的“未来投资”。
从10到50岁,他们的手上的“未来投资”相比于我们要分布均匀得多,城市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20年前有70%的人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