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我要做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扬起的尘土和隐约可见的马蹄声,也证明,这确实一个不亚于他的部族的规模的骑兵集群。
“汉朝骑兵大约在九千到一万两千人之间!”通过对烟尘规模的判断,折兰在心中得出这样一个数字。
这样规模的骑兵,与他的部族骑兵,大约是在伯仲之间。
“汉朝人这是要找死吗?”折兰王笑了起来。
在他看来,汉朝人在这旷野之上,用一个与他的部族人数相等的力量出来对战,确确实实,是来找死的!
去年,乌孙人叛乱,折兰骑兵仅仅用三千人,就冲垮了一个七千人的乌孙骑兵方阵,将他们追的满草原乱跑。
在骑兵冲击和厮杀格斗方面,哪怕是单于庭,也承认,至少需要两个的单于庭本部万骑,才能与一个折兰万骑击败。
在老上单于统治时期,老上单于甚至高兴的称赞折兰骑兵,说:“折兰骑兵,是匈奴的脊梁骨啊!”
永远也打不断,压不垮的脊梁骨!
而折兰人也从未辜负单于庭的期望。
无论是向西方用兵,与月氏、东胡、乌孙的战争里,还是南下入侵汉朝,折兰部族,永远是匈奴的箭头和急先锋。
是单于庭的马鞭和鸣镝所在的箭矢!
在过去的历史上,折兰骑兵遭遇过的所有汉朝敌人,都只能躲在坚固的城市中,瑟瑟发抖的看着折兰部族的雕旗大纛。
完全不敢出城野战。
而在野外遭遇,没有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汉朝军队,甚至不敢正面列阵。
现在,面对着他和他统帅的折兰本部主力。
汉朝人居然只用了与他人数相当甚至可能还要少的骑兵,就来野战,就来正面对决了!
这让折兰王在心里生出一股怒意。
“你们这是自寻死路!”折兰王抓着自己的马刀,想着。
有史以来至今,折兰骑兵,从来没有输过任何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他们甚至赢得过在三倍乃至于五倍敌人的包围下依然胜利的辉煌战绩。
自从臣服匈奴单于庭以来,折兰就是匈奴扩张的王牌。
从未缺席过匈奴的任何一场战争。
南征北战,为匈奴立下汗马功劳,也打下赫赫的威名。
在草原上,折兰两个字,等于魔鬼。
在西域,西域王国,听到折兰骑兵过来了,哪怕只有一骑,也瑟瑟发抖,予取予求。
即使是汉朝,投奔匈奴的汉朝官吏,也说过,在汉地,尤其是边塞郡国,折兰部族,被视为匈奴的第一强军,甚至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强军。
现在,有一支汉朝军队,居然敢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大摇大摆的离开城墙,来到野外?
这让折兰王感觉自己的脸火辣辣的疼。
这毫无疑问是对他和他的部族的挑衅与无视。
“单于都不敢只带一万骑,就与我折兰勇士争锋!”折兰王握紧了自己的拳头。
但作为一个敏锐的猎手和经验老道的统帅。
折兰王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在草原上,狼群从来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偷袭牛群,豺狼和狐狸,更加不会在没有掂量清楚自己的力量前,就去挑衅一头威风凛凛的狼王。
假如他们这么做了,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必胜!
同样的道理,汉朝人不傻。
尤其是他们的高层。
折兰王曾经听自己的父祖辈说过一些汉朝将军的故事。
知道,这些对手的可怕和棘手以及冷静。
某些大将,甚至让折兰部族,都感到畏惧和尊敬。
譬如夏侯婴、灌婴、周勃还有魏尚。
于是,他抬起手,将马刀回鞘,下令道:“勇士们,听本王号令,整军接阵,占据高地!”
于是,所有的折兰骑兵,开始前进。
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们用无比熟练的骑术与彼此间亲密无比的默契,在行进过程中,就完成了列阵。
所有的骑兵,以五百人一部,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密集阵型。
这是草原上通用的骑兵冲锋交战阵型。
彼此采用一个密集的类似圆锥型的阵型。
这样,当冲锋开始时,整个骑兵方阵的气势和冲锋的威慑力,就会在敌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的冲锋中,还能维持冷静的心态。
胆小的敌人,甚至可能被直接吓软,瘫痪。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些小阵之间,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在战场上的椭圆形的大阵。
外围是六个奴隶战团,中间是以折兰本部的骑兵为主的战团,而在核心地带,作为箭头的那些有甲的骑兵,则团结在折兰王的大纛左右。
这样的阵型,在行军过程中,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也能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
并且可以灵活调整,将中军的箭头对准自己的敌人。
有利于大军的攻击和防御。
这些折兰骑兵,极有纪律性和组织性的维持了这样的一个阵型。
一声不吭的默默前进。
然后,他们在前进了大约五里后,停了下来。
因为,他们已经占据了一个高地。
说是高地,但其实是一个平原上的突出山丘地区。
山丘并不高,撑死了也就十几米。
折兰的骑兵,却可以因此居高临下,等待对面的汉军接近。
“呜!”苍凉的号角声,响彻天地。
折兰人开始散开。
他们以这些山丘为中心,将整条战线,拉成了一个东西长达五里,南北宽约两三里的军阵。
看上去可能很稀疏。
但,其实一点都不稀疏。
因为骑兵的速度很快。
敌人若要进攻,就要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攻击。
而且,他们依旧是一个椭圆形的大阵。
每一个战团之间的距离,都不远,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快速的彼此呼应和支援。
游牧部族虽然愚昧,没有文化。
但打仗这种事情,在冷兵器时代,更多的还是以经验和直觉为主。
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小就开始骑在羊背上训练了。
长大一些就会跟随大人,外出打猎,再大一些就会开始从军出战,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他们的生活,就是一篇跟他人跟自然跟敌人搏斗的诗篇。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并不需要学习什么文化,自然而然就知道,对付自己的敌人,应该怎么做。
也很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样的应对方法。
折兰王在一个较高的山丘上,立起自己的大纛。
然后,他策马远眺。
远方的汉军,自然也早就发现了他们。
同样的开始列阵了。
一阵阵激扬的战鼓声隆隆传来,一面面的令旗挥舞。
远方的汉军,用着让人惊讶的熟练骑术和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在对面的平原上,摆开了一个让折兰王闻所未闻的大阵。(未 完待续 ~^~。)
扬起的尘土和隐约可见的马蹄声,也证明,这确实一个不亚于他的部族的规模的骑兵集群。
“汉朝骑兵大约在九千到一万两千人之间!”通过对烟尘规模的判断,折兰在心中得出这样一个数字。
这样规模的骑兵,与他的部族骑兵,大约是在伯仲之间。
“汉朝人这是要找死吗?”折兰王笑了起来。
在他看来,汉朝人在这旷野之上,用一个与他的部族人数相等的力量出来对战,确确实实,是来找死的!
去年,乌孙人叛乱,折兰骑兵仅仅用三千人,就冲垮了一个七千人的乌孙骑兵方阵,将他们追的满草原乱跑。
在骑兵冲击和厮杀格斗方面,哪怕是单于庭,也承认,至少需要两个的单于庭本部万骑,才能与一个折兰万骑击败。
在老上单于统治时期,老上单于甚至高兴的称赞折兰骑兵,说:“折兰骑兵,是匈奴的脊梁骨啊!”
永远也打不断,压不垮的脊梁骨!
而折兰人也从未辜负单于庭的期望。
无论是向西方用兵,与月氏、东胡、乌孙的战争里,还是南下入侵汉朝,折兰部族,永远是匈奴的箭头和急先锋。
是单于庭的马鞭和鸣镝所在的箭矢!
在过去的历史上,折兰骑兵遭遇过的所有汉朝敌人,都只能躲在坚固的城市中,瑟瑟发抖的看着折兰部族的雕旗大纛。
完全不敢出城野战。
而在野外遭遇,没有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汉朝军队,甚至不敢正面列阵。
现在,面对着他和他统帅的折兰本部主力。
汉朝人居然只用了与他人数相当甚至可能还要少的骑兵,就来野战,就来正面对决了!
这让折兰王在心里生出一股怒意。
“你们这是自寻死路!”折兰王抓着自己的马刀,想着。
有史以来至今,折兰骑兵,从来没有输过任何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他们甚至赢得过在三倍乃至于五倍敌人的包围下依然胜利的辉煌战绩。
自从臣服匈奴单于庭以来,折兰就是匈奴扩张的王牌。
从未缺席过匈奴的任何一场战争。
南征北战,为匈奴立下汗马功劳,也打下赫赫的威名。
在草原上,折兰两个字,等于魔鬼。
在西域,西域王国,听到折兰骑兵过来了,哪怕只有一骑,也瑟瑟发抖,予取予求。
即使是汉朝,投奔匈奴的汉朝官吏,也说过,在汉地,尤其是边塞郡国,折兰部族,被视为匈奴的第一强军,甚至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强军。
现在,有一支汉朝军队,居然敢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大摇大摆的离开城墙,来到野外?
这让折兰王感觉自己的脸火辣辣的疼。
这毫无疑问是对他和他的部族的挑衅与无视。
“单于都不敢只带一万骑,就与我折兰勇士争锋!”折兰王握紧了自己的拳头。
但作为一个敏锐的猎手和经验老道的统帅。
折兰王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在草原上,狼群从来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偷袭牛群,豺狼和狐狸,更加不会在没有掂量清楚自己的力量前,就去挑衅一头威风凛凛的狼王。
假如他们这么做了,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必胜!
同样的道理,汉朝人不傻。
尤其是他们的高层。
折兰王曾经听自己的父祖辈说过一些汉朝将军的故事。
知道,这些对手的可怕和棘手以及冷静。
某些大将,甚至让折兰部族,都感到畏惧和尊敬。
譬如夏侯婴、灌婴、周勃还有魏尚。
于是,他抬起手,将马刀回鞘,下令道:“勇士们,听本王号令,整军接阵,占据高地!”
于是,所有的折兰骑兵,开始前进。
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们用无比熟练的骑术与彼此间亲密无比的默契,在行进过程中,就完成了列阵。
所有的骑兵,以五百人一部,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密集阵型。
这是草原上通用的骑兵冲锋交战阵型。
彼此采用一个密集的类似圆锥型的阵型。
这样,当冲锋开始时,整个骑兵方阵的气势和冲锋的威慑力,就会在敌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的冲锋中,还能维持冷静的心态。
胆小的敌人,甚至可能被直接吓软,瘫痪。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些小阵之间,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在战场上的椭圆形的大阵。
外围是六个奴隶战团,中间是以折兰本部的骑兵为主的战团,而在核心地带,作为箭头的那些有甲的骑兵,则团结在折兰王的大纛左右。
这样的阵型,在行军过程中,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也能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
并且可以灵活调整,将中军的箭头对准自己的敌人。
有利于大军的攻击和防御。
这些折兰骑兵,极有纪律性和组织性的维持了这样的一个阵型。
一声不吭的默默前进。
然后,他们在前进了大约五里后,停了下来。
因为,他们已经占据了一个高地。
说是高地,但其实是一个平原上的突出山丘地区。
山丘并不高,撑死了也就十几米。
折兰的骑兵,却可以因此居高临下,等待对面的汉军接近。
“呜!”苍凉的号角声,响彻天地。
折兰人开始散开。
他们以这些山丘为中心,将整条战线,拉成了一个东西长达五里,南北宽约两三里的军阵。
看上去可能很稀疏。
但,其实一点都不稀疏。
因为骑兵的速度很快。
敌人若要进攻,就要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攻击。
而且,他们依旧是一个椭圆形的大阵。
每一个战团之间的距离,都不远,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快速的彼此呼应和支援。
游牧部族虽然愚昧,没有文化。
但打仗这种事情,在冷兵器时代,更多的还是以经验和直觉为主。
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小就开始骑在羊背上训练了。
长大一些就会跟随大人,外出打猎,再大一些就会开始从军出战,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他们的生活,就是一篇跟他人跟自然跟敌人搏斗的诗篇。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并不需要学习什么文化,自然而然就知道,对付自己的敌人,应该怎么做。
也很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样的应对方法。
折兰王在一个较高的山丘上,立起自己的大纛。
然后,他策马远眺。
远方的汉军,自然也早就发现了他们。
同样的开始列阵了。
一阵阵激扬的战鼓声隆隆传来,一面面的令旗挥舞。
远方的汉军,用着让人惊讶的熟练骑术和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在对面的平原上,摆开了一个让折兰王闻所未闻的大阵。(未 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