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新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选拔大臣是君主的一桩大事。
——马基雅维里
※※※
迩英殿,顾名思义——“迩者,近也;英者,人中之杰也”,这里历代都是大宋的皇帝们和儒生们讲道学习之所,许多重要的决策,也在这里做出。
九月深秋,天气渐渐转冷,一心想着要励精图治的赵顼,此时正在这里会见群臣,并一起听曾布讲学。年轻的皇帝身体似乎不是太好,脸面略显苍白。
“……文景二帝体恤民力,藏富于民,故文景之世,国不富而民富,民先富而后国自富,其后武帝赖以征伐四夷……”曾布一边高声读着手中的新书,一边偷偷看皇帝的眼色。
因为吕惠卿父亲逝世,丁忧出缺,王安石希望皇帝身边能够有新党的自己人,因此力荐曾布代替吕惠卿任崇政殿说书,历史在这里出现小小的分岔,皇帝一时兴起,改授他迩英殿说书,这是他第一次开讲。
“不错!国不富而民富,民先富而后国自富!说得好。”皇帝击掌赞道。王安石微微皱了皱眉毛,这个石越,这一句话似乎和新党方针不合呀。
曾布待皇帝夸赞完毕,微微一躬身,说道:“陛下,石越的确颇有见识。而且奇在年纪不过二十多岁,实是百年难遇的奇才。”
“可惜这等人材不能为朝廷所用。王爱卿常常和朕说人材缺少,可有什么办法召他来朝廷吗?”皇帝把热切的目光投入王安石。
王安石苦笑道:“陛下求贤若渴,只是这个石越似乎真的是意在山林,我听说他在城外白水潭建了一座学院,准备收徒讲学,似乎真的无意功名了。”
“陛下,微臣以为,石越既然又出书,又讲学,绝非隐世之人。臣以为,必是诏书中有什么是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才一再拒诏。”老得掉牙的宰相陈升之颤颤说道。他本和王安石相表里,但是王安石越来越嚣张,他又说王安石不过,心里很不爽,一直想给王安石在朝廷中多立一点竞争对手,好牵制王安石。
“哦?曾聊,听说你和石越私交甚笃,你以为呢?”
“陛下,这个,这个臣不知,王安礼或者知道。”曾布和石越私交还好,但是听王安石的口气,不太想用石越,他也不敢举荐了,可又不想因此对不起石越,干脆把王安礼拉出来,怎么样也是你王家的人,他要荐,就怪不得我曾布了。
“王安礼,那你说呢?”皇帝对曾布略有几分不满。
王安礼连忙出列,答道:“臣以为,石越若做隐士,是国家的损失。微臣冒死揣测,石越定是不想赴制科。”他可不管王安石高不高兴,高兴我是你弟弟,不高兴我也是你弟弟。
“不想赴制科?为什么?”不仅皇帝不明白,连王安石等群臣也不明白了。
“臣偶见石越似有管、乐、诸葛之志,这等志向的人,定然不愿意参加任何考试。陛下不如诏他一见,君臣相得,臣以为石越定以国士相报陛下知遇之恩;若不相得,彼必然弃官而去,断不肯在朝为官的。”王安礼侃侃而谈。
“一纸诏书,诏他前来对答,只怕不合体例。”有人在那边反对了。
“似石越这等人材,若想事事合体例,只怕他永远不会为朝廷效力。刘先主三顾诸葛,又何曾合体例?然后世以为美谈。”王安礼毫不客气的反驳。
“爱卿说得不错。如此,草诏,便诏布衣石越崇政殿相见。”年轻的皇帝对于自己能够效仿一下古代的英主,感觉挺不错的。
“遵旨。”
“曾卿,继续读吧。”
“是……”曾布把书打开,继续读道:“自汉武之世……”
※※※
“自汉武之世……”
“子明这本《历代政治得失》,以汉代最为精彩。”桑充国和石越笑道。
“哥,你可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最喜欢石大哥?”桑梓儿调皮的问道。
“谁啊?”
“当然是桑致财啦。石大哥的书一本一本的出,他笑得嘴都合不拢呀,见到石大哥都是石公子前石公子后的。”桑梓儿抿嘴笑道。
“哈哈……”这一番话把众人引得哄堂大笑。
“圣旨到——布衣石越接旨——”正说笑间,突然长长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把众人吓了一跳。
桑家老小连忙打开大门,布置香案,忙成一团,桑充国百忙之中还不忘记取笑石越一句:“子明,我们家现在需要常年置一香案,专为接圣旨而用。”
果然这桑家老小接圣旨接得太多,已经熟门熟路了,很快置好。大家都以为这次不过又是例行公事,桑来福更是把钱都准备好了。
“皇帝诏:诏布衣石越崇政殿觐见。钦此。”
“臣布衣石越接旨,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石越接过了圣旨。
“恭喜石公子。”宣旨使总算交了差,因此笑得特别开心。桑家免不了把喜钱送上,接过钱的中使说话更是格外和气,“石公子,准备一下,就和咱家走吧。”
“是,公公稍候。”石越答礼道,“不敢请问公公高姓大名?”
“不敢,石公子,小的李向安。”那中使知道石越是皇帝一直记挂的人,也不敢怠慢。
桑俞楚是个久于世故的人,他知道石越已然决意入仕,见石越对这个太监这么客气,就知他有笼络之心,连忙叫人拿出一张面值一百贯的交子,悄悄塞给李向安。
那李向安无故受此大礼,更是乐得眉开眼笑。一路上对于进宫的种种礼节,无不和石越讲说分明。
享受着专用马车待遇的石越,对于车外御街的奢华景致视而不见,一边和李向安应酬,一边暗暗担心。如果和皇帝能够相得,自然就一切都好,但是万一皇帝让自己失望或者自己让皇帝失望,自己的理想想要实现起来,就千难万难了。
正在他患得患失之际,突然听李向安说道:“石公子,皇城已然到了,请下车,从这边走。”
石越举目望去,仍然在御街之上,大内离此还远。只是这一段御街的右侧便是尚书省、御史台等等中央机构,一座座衙门庄严肃穆的座立于路旁,那一对对张牙舞爪的石狮,瞪大了眼睛向天下宣布这里便是大宋王朝的核心所在。若在此处还坐着车,颇有点招摇之意了。那李向安是成全之心,所以叫他在此下车。
石越一边随着李向安前行,一边打量着路边的建筑。几乎每座衙门之前,都有一堆堆的官员聚集,等待着官长的接见。这些官员三三两两围在一起,闲聊攀谈,打发这等待的时间。虽然已是深秋,路边两旁树上的叶子都黄了,但是地上却没有多少落叶,显然是常常有人打扫。一路上偶尔也会有人和李向安打招呼,那些官员都有点诧异的打量着李向安身后的石越,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哪家勋贵的公子……偶尔有一两个知道,躲在旁边窃窃私语,向石越投来羡慕或嫉妒的目光;有些伶俐的,便向目光向石越示好,只是很难让人分清那目光里的笑意是真诚的善意还是虚伪的谀笑。
从宣德楼的一个侧门入了大内,石越也不敢东张西望,生怕失了礼数,让人看清。只是目光平视,跟着李向安亦步亦趋,走了四五十分钟,方见李向安停住,原来是到了一座宫殿前面。石越抬眼望去,一块竖匾上写着“崇政殿”三个大字,心知是到了。
他不知道礼部的官员以为他是“当世大儒”、“经学大师”,大家都以为区区宫廷礼节他不可能不懂的,而且石越刚进御街,皇帝便知道了,赵顼也急着想见见这个名噪京师、屡召不起的年轻人,急匆匆叫人去政事堂宣王安石等人,自己带了一帮侍读、侍讲就向崇政殿去了。所以礼部就把见驾之前的种种礼节解说全省了,总不能让皇帝在崇政殿等着石越吧?这成何体统。
到了这里,李向安向石越道了个歉,便自去缴旨,一个穿着绿色官服,头戴三梁冠的年轻人走过来,他身上佩着的银鱼袋显示着皇帝的恩宠,石越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必是个侍讲、侍读什么的,否则绿袍、三梁冠都是七品服饰,而七品官员没有资格佩银鱼袋。只听他高声喊道:“传布衣石越觐见——”
石越连忙整了整衣服,拾阶而上,入得殿去,再拜叩首:“草民石越,拜见陛下。”行礼完毕,方敢抬起头来,却见大殿正前方,一个穿着淡黄衫袍的年轻人坐在龙椅上,微笑着对他说:“石卿免礼平身。”
谢过皇帝,石越又小心的偷眼打量着年轻的皇帝,却见二十多岁的赵顼脸色略显苍白,双目深陷,整个人略显清瘦,只是精神看起来还不错,颇有点英气勃勃的感觉。
只听赵顼笑道:“石卿何来之迟也?”
“山野之人,实无益于陛下,故不敢应博学鸿儒之征。”石越朗声答道。
“果然王安礼所料不差。”皇帝心情甚好,“朕在宫中,亦久闻你的大名。”
“不敢,只恐盛名之下,难副其实,让陛下失望。”
“《论语正义》和《历史政治得失》岂是凭空能写出来的?石卿不必过谦。朕观石卿颇有经纬之才,朕正欲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石卿可有所教朕?”皇帝的眼光有几分热切,也还有几分怀疑。
“臣何人,岂敢为帝师?臣闻贤主求治,必委之士大夫,陛下欲为明主,励精图治,振兴大宋,亲贤人,远小人,臣以为陛下当以此为第一急务。”
“这也不过是些平常的话语。”皇帝心道,口中却笑道:“此言甚善。”
“天下事知易行难,亲贤臣远小人,历代君主无论贤愚不肖,莫有不知,然而世有贤如唐太宗者,亦有不肖如隋炀帝者,可知知易行难。”石越侃侃而谈,“今日陛下方图变法,欲除弊政,立万世之基。当此之时,用人之成败,实系变法之成败,亦关系大宋之成败。此虽‘大有为之时’,然若无贤臣,臣恐画虎不成反类犬。”
赵顼听到此处,心里暗暗点了点头。不料却有人不答应了,出列质问道:“以石公子之意,则现今朝中谁是奸臣谁是贤人?”
石越抬头打量这质问自己的人,见他五十多岁,头发微白,从帽子下看来略显凌乱,身着紫袍玉带,腰佩金鱼袋,目光炯炯,透着精明强干,而细看之下,那紫袍之上,竟有一块不太显眼的油渍。石越立时想起一个人来,便笑道:“这位大人,朝中贤愚不肖,可问宰相;宰相贤愚不肖,可问御史。奈何问我一山野闲人?”
那个出来质问石越的,就是王安石,他听石越话中似乎暗有讥刺,便忍不住出来驳斥,不料被石越不冷不淡的顶了回来。
年轻的皇帝见王安石老脸通红,想是正准备和石越辩论一番,心知自己这位重臣脾气执拗,万一被石越说得下不了台,就麻烦了。便笑道:“石卿所言,确是至理。”他这样一说,王安石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石越朝王安石谢了罪,又说道:“陛下虽有爱民之心,求治之诏,然奉行仍赖良吏,惟地方官吏之贤者,方可行其志。而良吏不易得,此陛下当深戒者。”
“好一个石子明!”皇帝笑道。
“臣不敢当陛下之赞。”石越微笑答道,“陛下若以切切以人为本,则富强可得,太平可致。此大宋之福,亦天下臣民之福。”
“以人为本?”皇帝无意识的重复着这一句话。
“不错,正是以人为本。陛下欲行良法,必先得良吏,纵不能所有官吏皆为良吏,亦须让所有官吏不敢为奸邪,否则,便有良法,反为小人兴事取利之机。陛下有爱民之意,而民自困楚,虽有三代之法,不得行于今日矣。”石越含沙射影。不过王安石对此却不以为意,他并没有认为自己的属下是什么奸小,只是觉得他过份强调吏治,未免见识较自己差了一层。
“那么,如何才可让天下官吏不得为奸邪?”年轻的皇帝有几分急切的问道。
石越微笑不答。
赵顼迷惑的想了半晌,才恍然大悟:“《三代之治》所说诸法,石卿以为可以行之当世?”
“暂时不可以。”石越爽声答道。
“噢,那么?”皇帝倒没有想石越会公然否定自己的观点。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全,臣《三代之治》所言之法虽善,亦不可尽行于世。若强行之,反乱朝政。”石越解释道,他不会幼稚到第一次见皇帝,就推出自己那些比王安石变法还要理想主义得多的主张。
“那么又有什么方法呢?”皇帝不解的问道。
“关键便在宰相与御史,若宰相与御史皆贤,何忧小人?”这些自然是空话,但是空话无比正确却又不得罪人,石越也不得不说。
……
如此崇政殿对答进行了两三个时辰,皇帝不停的发问,石越对答如流,大臣们偶尔有驳斥,石越也毫不客气的驳回。太监几次来请皇帝用膳,都被皇帝给狠狠的赶跑了。一直到王安石站出来劝他先吃饭,赵顼才不好驳王安石的面子,准备结束这场对答。
“朕以为布衣石越才学见识,皆非凡品,拟赐石越同进士及第,翰林侍读学士,朝请郎,赐金鱼袋,王卿以为如何?”赵顼随口说出一大串官名来,虽然翰林侍读学士和朝请郎都只是正七品,但是赐同进士及第和金鱼袋就是少有的恩宠了。
不过众大臣见这光景,早知道这个石越要得宠了,谁愿意来扫皇帝的兴头,兼当面得罪这个未来的宠臣呀?不料却听石越说道:“陛下,草民山野之人,并不愿为官。”
虽然说皇帝赐个官,然后虚伪的推辞一番,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石越这个人却又不相同,众人知道他拒赴博学鸿儒许多次,现在好不容易来了,应当是打定主意出仕了,刚才君臣谈论也很相得,怎么突然又要拒绝呢?除非是嫌官小,否则绝无是理。可这官品秩虽然低,但是恩宠已经很过份了,就他这身份,佩着金鱼袋出去,便是那些大郡的太守,也不敢怠慢了,二府三司以下,谁敢不给他面子?
所以众人也全怔住了,不知道石越打的什么主意。连皇帝也有点奇怪了,因说道:“石卿为何不愿意为朝廷效力?”
石越沉默半晌,方带着几分忧郁的说道:“臣是不祥之人,以臣在江湖市井中,或反能为朝廷效力。若是庙堂之上,他日必遭小人之讥。”
“此话怎讲?”赵顼有点奇怪了。
“臣来历身份,皆属不明,陛下虽然不怪,然居朝堂久了,必有人因此生事,到时臣虽想退处江湖,恐怕亦不可得。”石越说着说着,嗓子便有点嘶哑了,倒似强忍着悲痛说的。
 ... -->>
选拔大臣是君主的一桩大事。
——马基雅维里
※※※
迩英殿,顾名思义——“迩者,近也;英者,人中之杰也”,这里历代都是大宋的皇帝们和儒生们讲道学习之所,许多重要的决策,也在这里做出。
九月深秋,天气渐渐转冷,一心想着要励精图治的赵顼,此时正在这里会见群臣,并一起听曾布讲学。年轻的皇帝身体似乎不是太好,脸面略显苍白。
“……文景二帝体恤民力,藏富于民,故文景之世,国不富而民富,民先富而后国自富,其后武帝赖以征伐四夷……”曾布一边高声读着手中的新书,一边偷偷看皇帝的眼色。
因为吕惠卿父亲逝世,丁忧出缺,王安石希望皇帝身边能够有新党的自己人,因此力荐曾布代替吕惠卿任崇政殿说书,历史在这里出现小小的分岔,皇帝一时兴起,改授他迩英殿说书,这是他第一次开讲。
“不错!国不富而民富,民先富而后国自富!说得好。”皇帝击掌赞道。王安石微微皱了皱眉毛,这个石越,这一句话似乎和新党方针不合呀。
曾布待皇帝夸赞完毕,微微一躬身,说道:“陛下,石越的确颇有见识。而且奇在年纪不过二十多岁,实是百年难遇的奇才。”
“可惜这等人材不能为朝廷所用。王爱卿常常和朕说人材缺少,可有什么办法召他来朝廷吗?”皇帝把热切的目光投入王安石。
王安石苦笑道:“陛下求贤若渴,只是这个石越似乎真的是意在山林,我听说他在城外白水潭建了一座学院,准备收徒讲学,似乎真的无意功名了。”
“陛下,微臣以为,石越既然又出书,又讲学,绝非隐世之人。臣以为,必是诏书中有什么是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才一再拒诏。”老得掉牙的宰相陈升之颤颤说道。他本和王安石相表里,但是王安石越来越嚣张,他又说王安石不过,心里很不爽,一直想给王安石在朝廷中多立一点竞争对手,好牵制王安石。
“哦?曾聊,听说你和石越私交甚笃,你以为呢?”
“陛下,这个,这个臣不知,王安礼或者知道。”曾布和石越私交还好,但是听王安石的口气,不太想用石越,他也不敢举荐了,可又不想因此对不起石越,干脆把王安礼拉出来,怎么样也是你王家的人,他要荐,就怪不得我曾布了。
“王安礼,那你说呢?”皇帝对曾布略有几分不满。
王安礼连忙出列,答道:“臣以为,石越若做隐士,是国家的损失。微臣冒死揣测,石越定是不想赴制科。”他可不管王安石高不高兴,高兴我是你弟弟,不高兴我也是你弟弟。
“不想赴制科?为什么?”不仅皇帝不明白,连王安石等群臣也不明白了。
“臣偶见石越似有管、乐、诸葛之志,这等志向的人,定然不愿意参加任何考试。陛下不如诏他一见,君臣相得,臣以为石越定以国士相报陛下知遇之恩;若不相得,彼必然弃官而去,断不肯在朝为官的。”王安礼侃侃而谈。
“一纸诏书,诏他前来对答,只怕不合体例。”有人在那边反对了。
“似石越这等人材,若想事事合体例,只怕他永远不会为朝廷效力。刘先主三顾诸葛,又何曾合体例?然后世以为美谈。”王安礼毫不客气的反驳。
“爱卿说得不错。如此,草诏,便诏布衣石越崇政殿相见。”年轻的皇帝对于自己能够效仿一下古代的英主,感觉挺不错的。
“遵旨。”
“曾卿,继续读吧。”
“是……”曾布把书打开,继续读道:“自汉武之世……”
※※※
“自汉武之世……”
“子明这本《历代政治得失》,以汉代最为精彩。”桑充国和石越笑道。
“哥,你可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最喜欢石大哥?”桑梓儿调皮的问道。
“谁啊?”
“当然是桑致财啦。石大哥的书一本一本的出,他笑得嘴都合不拢呀,见到石大哥都是石公子前石公子后的。”桑梓儿抿嘴笑道。
“哈哈……”这一番话把众人引得哄堂大笑。
“圣旨到——布衣石越接旨——”正说笑间,突然长长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把众人吓了一跳。
桑家老小连忙打开大门,布置香案,忙成一团,桑充国百忙之中还不忘记取笑石越一句:“子明,我们家现在需要常年置一香案,专为接圣旨而用。”
果然这桑家老小接圣旨接得太多,已经熟门熟路了,很快置好。大家都以为这次不过又是例行公事,桑来福更是把钱都准备好了。
“皇帝诏:诏布衣石越崇政殿觐见。钦此。”
“臣布衣石越接旨,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石越接过了圣旨。
“恭喜石公子。”宣旨使总算交了差,因此笑得特别开心。桑家免不了把喜钱送上,接过钱的中使说话更是格外和气,“石公子,准备一下,就和咱家走吧。”
“是,公公稍候。”石越答礼道,“不敢请问公公高姓大名?”
“不敢,石公子,小的李向安。”那中使知道石越是皇帝一直记挂的人,也不敢怠慢。
桑俞楚是个久于世故的人,他知道石越已然决意入仕,见石越对这个太监这么客气,就知他有笼络之心,连忙叫人拿出一张面值一百贯的交子,悄悄塞给李向安。
那李向安无故受此大礼,更是乐得眉开眼笑。一路上对于进宫的种种礼节,无不和石越讲说分明。
享受着专用马车待遇的石越,对于车外御街的奢华景致视而不见,一边和李向安应酬,一边暗暗担心。如果和皇帝能够相得,自然就一切都好,但是万一皇帝让自己失望或者自己让皇帝失望,自己的理想想要实现起来,就千难万难了。
正在他患得患失之际,突然听李向安说道:“石公子,皇城已然到了,请下车,从这边走。”
石越举目望去,仍然在御街之上,大内离此还远。只是这一段御街的右侧便是尚书省、御史台等等中央机构,一座座衙门庄严肃穆的座立于路旁,那一对对张牙舞爪的石狮,瞪大了眼睛向天下宣布这里便是大宋王朝的核心所在。若在此处还坐着车,颇有点招摇之意了。那李向安是成全之心,所以叫他在此下车。
石越一边随着李向安前行,一边打量着路边的建筑。几乎每座衙门之前,都有一堆堆的官员聚集,等待着官长的接见。这些官员三三两两围在一起,闲聊攀谈,打发这等待的时间。虽然已是深秋,路边两旁树上的叶子都黄了,但是地上却没有多少落叶,显然是常常有人打扫。一路上偶尔也会有人和李向安打招呼,那些官员都有点诧异的打量着李向安身后的石越,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哪家勋贵的公子……偶尔有一两个知道,躲在旁边窃窃私语,向石越投来羡慕或嫉妒的目光;有些伶俐的,便向目光向石越示好,只是很难让人分清那目光里的笑意是真诚的善意还是虚伪的谀笑。
从宣德楼的一个侧门入了大内,石越也不敢东张西望,生怕失了礼数,让人看清。只是目光平视,跟着李向安亦步亦趋,走了四五十分钟,方见李向安停住,原来是到了一座宫殿前面。石越抬眼望去,一块竖匾上写着“崇政殿”三个大字,心知是到了。
他不知道礼部的官员以为他是“当世大儒”、“经学大师”,大家都以为区区宫廷礼节他不可能不懂的,而且石越刚进御街,皇帝便知道了,赵顼也急着想见见这个名噪京师、屡召不起的年轻人,急匆匆叫人去政事堂宣王安石等人,自己带了一帮侍读、侍讲就向崇政殿去了。所以礼部就把见驾之前的种种礼节解说全省了,总不能让皇帝在崇政殿等着石越吧?这成何体统。
到了这里,李向安向石越道了个歉,便自去缴旨,一个穿着绿色官服,头戴三梁冠的年轻人走过来,他身上佩着的银鱼袋显示着皇帝的恩宠,石越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必是个侍讲、侍读什么的,否则绿袍、三梁冠都是七品服饰,而七品官员没有资格佩银鱼袋。只听他高声喊道:“传布衣石越觐见——”
石越连忙整了整衣服,拾阶而上,入得殿去,再拜叩首:“草民石越,拜见陛下。”行礼完毕,方敢抬起头来,却见大殿正前方,一个穿着淡黄衫袍的年轻人坐在龙椅上,微笑着对他说:“石卿免礼平身。”
谢过皇帝,石越又小心的偷眼打量着年轻的皇帝,却见二十多岁的赵顼脸色略显苍白,双目深陷,整个人略显清瘦,只是精神看起来还不错,颇有点英气勃勃的感觉。
只听赵顼笑道:“石卿何来之迟也?”
“山野之人,实无益于陛下,故不敢应博学鸿儒之征。”石越朗声答道。
“果然王安礼所料不差。”皇帝心情甚好,“朕在宫中,亦久闻你的大名。”
“不敢,只恐盛名之下,难副其实,让陛下失望。”
“《论语正义》和《历史政治得失》岂是凭空能写出来的?石卿不必过谦。朕观石卿颇有经纬之才,朕正欲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石卿可有所教朕?”皇帝的眼光有几分热切,也还有几分怀疑。
“臣何人,岂敢为帝师?臣闻贤主求治,必委之士大夫,陛下欲为明主,励精图治,振兴大宋,亲贤人,远小人,臣以为陛下当以此为第一急务。”
“这也不过是些平常的话语。”皇帝心道,口中却笑道:“此言甚善。”
“天下事知易行难,亲贤臣远小人,历代君主无论贤愚不肖,莫有不知,然而世有贤如唐太宗者,亦有不肖如隋炀帝者,可知知易行难。”石越侃侃而谈,“今日陛下方图变法,欲除弊政,立万世之基。当此之时,用人之成败,实系变法之成败,亦关系大宋之成败。此虽‘大有为之时’,然若无贤臣,臣恐画虎不成反类犬。”
赵顼听到此处,心里暗暗点了点头。不料却有人不答应了,出列质问道:“以石公子之意,则现今朝中谁是奸臣谁是贤人?”
石越抬头打量这质问自己的人,见他五十多岁,头发微白,从帽子下看来略显凌乱,身着紫袍玉带,腰佩金鱼袋,目光炯炯,透着精明强干,而细看之下,那紫袍之上,竟有一块不太显眼的油渍。石越立时想起一个人来,便笑道:“这位大人,朝中贤愚不肖,可问宰相;宰相贤愚不肖,可问御史。奈何问我一山野闲人?”
那个出来质问石越的,就是王安石,他听石越话中似乎暗有讥刺,便忍不住出来驳斥,不料被石越不冷不淡的顶了回来。
年轻的皇帝见王安石老脸通红,想是正准备和石越辩论一番,心知自己这位重臣脾气执拗,万一被石越说得下不了台,就麻烦了。便笑道:“石卿所言,确是至理。”他这样一说,王安石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石越朝王安石谢了罪,又说道:“陛下虽有爱民之心,求治之诏,然奉行仍赖良吏,惟地方官吏之贤者,方可行其志。而良吏不易得,此陛下当深戒者。”
“好一个石子明!”皇帝笑道。
“臣不敢当陛下之赞。”石越微笑答道,“陛下若以切切以人为本,则富强可得,太平可致。此大宋之福,亦天下臣民之福。”
“以人为本?”皇帝无意识的重复着这一句话。
“不错,正是以人为本。陛下欲行良法,必先得良吏,纵不能所有官吏皆为良吏,亦须让所有官吏不敢为奸邪,否则,便有良法,反为小人兴事取利之机。陛下有爱民之意,而民自困楚,虽有三代之法,不得行于今日矣。”石越含沙射影。不过王安石对此却不以为意,他并没有认为自己的属下是什么奸小,只是觉得他过份强调吏治,未免见识较自己差了一层。
“那么,如何才可让天下官吏不得为奸邪?”年轻的皇帝有几分急切的问道。
石越微笑不答。
赵顼迷惑的想了半晌,才恍然大悟:“《三代之治》所说诸法,石卿以为可以行之当世?”
“暂时不可以。”石越爽声答道。
“噢,那么?”皇帝倒没有想石越会公然否定自己的观点。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全,臣《三代之治》所言之法虽善,亦不可尽行于世。若强行之,反乱朝政。”石越解释道,他不会幼稚到第一次见皇帝,就推出自己那些比王安石变法还要理想主义得多的主张。
“那么又有什么方法呢?”皇帝不解的问道。
“关键便在宰相与御史,若宰相与御史皆贤,何忧小人?”这些自然是空话,但是空话无比正确却又不得罪人,石越也不得不说。
……
如此崇政殿对答进行了两三个时辰,皇帝不停的发问,石越对答如流,大臣们偶尔有驳斥,石越也毫不客气的驳回。太监几次来请皇帝用膳,都被皇帝给狠狠的赶跑了。一直到王安石站出来劝他先吃饭,赵顼才不好驳王安石的面子,准备结束这场对答。
“朕以为布衣石越才学见识,皆非凡品,拟赐石越同进士及第,翰林侍读学士,朝请郎,赐金鱼袋,王卿以为如何?”赵顼随口说出一大串官名来,虽然翰林侍读学士和朝请郎都只是正七品,但是赐同进士及第和金鱼袋就是少有的恩宠了。
不过众大臣见这光景,早知道这个石越要得宠了,谁愿意来扫皇帝的兴头,兼当面得罪这个未来的宠臣呀?不料却听石越说道:“陛下,草民山野之人,并不愿为官。”
虽然说皇帝赐个官,然后虚伪的推辞一番,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石越这个人却又不相同,众人知道他拒赴博学鸿儒许多次,现在好不容易来了,应当是打定主意出仕了,刚才君臣谈论也很相得,怎么突然又要拒绝呢?除非是嫌官小,否则绝无是理。可这官品秩虽然低,但是恩宠已经很过份了,就他这身份,佩着金鱼袋出去,便是那些大郡的太守,也不敢怠慢了,二府三司以下,谁敢不给他面子?
所以众人也全怔住了,不知道石越打的什么主意。连皇帝也有点奇怪了,因说道:“石卿为何不愿意为朝廷效力?”
石越沉默半晌,方带着几分忧郁的说道:“臣是不祥之人,以臣在江湖市井中,或反能为朝廷效力。若是庙堂之上,他日必遭小人之讥。”
“此话怎讲?”赵顼有点奇怪了。
“臣来历身份,皆属不明,陛下虽然不怪,然居朝堂久了,必有人因此生事,到时臣虽想退处江湖,恐怕亦不可得。”石越说着说着,嗓子便有点嘶哑了,倒似强忍着悲痛说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