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大宋皇后生活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身为常州通判亲子,他来常州,内有郭允恭人脉支撑,外有粮船上所屯商货,加之郭审出手阔绰,言谈大方,短短数日,他就在常州各大富商粮行处有了个不错的声名。
偏巧此时,常州粮市上开始流传一种说法:江南三路府州被水患波及,粮价必然看涨。若趁此机会囤积居奇,大笔买进,待到价顶抛售,何愁利之不获?
开始这般消息还只是暗地流传,渐渐喧嚣尘上,竟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常州城一时人心惶惶,粮行米市买粮者队如长龙,隐隐成哄抢之势。
常州府情自然逃不过进奉院和御史台的眼睛。
转眼五月朝会,御史台诸御史与户部尚书王曾联名上书,弹劾参奏常州太守纪广之与常州通判郭允恭。言其大灾之年,不思代天恤民,反而大兴土木,广建庙宇,其劳民伤财之举,实实愧对圣上重托。常州通判郭允恭更是纵容子弟与民夺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常州城粮米行市动若波涛。如今水患当前,常州邢狱不明,法典不昌,民怨与天灾齐聚,俨然已是人间地狱。
这封疏奏写得词句严整,于大朝会日由户部尚书郎朗读出,在寂寂的朝元殿中响彻回荡,掷地有声。
御座上,赵祯不动声色地听着奏报。帝冕前的玉白十二旒轻轻垂晃,即若隐若现地遮蔽了他清俊的容颜,亦完美无瑕阻拦了阶下诸臣望向他的探究视线。
他们都在等着他的回应。
今日御史台所参二人,一个是太后亲自提拔的常州太守,一个则是与太后有亲的高门郭氏。
江南的水患就像是一方药引,倒入在看似平静砂锅中,瞬间汤汁滚沸,安宁不在。这锅中诸多药材,至此时方药性尽显,温凉尽显。
就像眼前,心向幼主的肱骨诚臣一封朝奏书尽忠肝义胆,剑之所指,具是太后亲随。
大殿沉静如水。朝阳斜照。
迎光中的天子安然端坐,手扣桌案,沉吟不语。一袭映辉的玄赭衮服上山河满袖,日月在肩,只将他这庄严帝相衬得愈发得俊雅丰神,湛然如玉。
“母后。”他微微侧过身,静静转向珠帘后听政的皇太后,声音醇和悦耳,丝毫不为座下波诡云谲所扰,“母后以为,此事,朕当为之奈何?”
刘太后气韵悠长,淡淡回应:“想来官家心中已有定数,按官家所想的办吧。”
御座珠帘相隔,刘太后单手支额,将问题又轻飘飘抛回给帘幕前的天子。
天子讶然低笑一声,静默片刻,方正身朗声说道:“交付吏部,着令常州太守纪广之与常州通判郭允恭,即刻上书自辩。”
一个不偏不倚的决定。
如今的天子已不再是听到三言两语便被激得恼羞愤慨的黄口小儿。既有志于做有道明君,赵祯又怎会纵容自己听信御史台一面之词?诚然,太后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让他忌惮掣肘,然而身为帝君,偏听则暗。平衡之术何为,座下群臣何用,赵祯皆已谙熟于心。
面对济济臣卿,赵祯不吝于给任何人一个上书申辩的机会。
至于这机会他们能否抓住,这些已不在君王思虑中。
大朝会才刚刚散去,群臣熙熙攘攘走出朝元殿,奔赴各自官衙。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钦若却不曾随人流离宫而去,反而撑着支离病体折身往太后所居。
“太后,常州赈灾一事多有蹊跷。”
王钦若年已老迈。三年为相生涯,似将他毕生精气体力消磨殆尽,如今站在寿安宫中的大宋执宰,形销骨立,羸弱不堪。
刘太后抬手赐座于他,见他行动迟缓,终究不忍地轻叹一声。
“爱卿有什么话,坐下说吧。”
王钦若喘息片刻,带着隐隐虚弱声音苍老而诚恳。
“太后,常州二公乃竭诚之人。自水患之日便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其劳苦功德皆有目共睹。御史台……单凭粮价上扬便贸然弹劾,恐怕会寒了诸府州君长实干进取之心。”
刘太后垂下眸,远山入鬓的长眉幽幽挑起:“爱卿既有异议,为何不在朝会时上奏?”
王钦若身形微微一滞,躬下腰,哀声说道:“为常州二公申辩,必引御史台争执之波。今番北疆外患未去,若再为水患所撼,臣恐大宋将西北奸人所乘。”
“那爱卿今日觐见是为何事?”
“太后,常州事多有反常。陛下决意,微臣不敢逾矩置喙。唯请太后内明,暗遣监察钦差之访常州,问明原委,再议常州功罪不迟。”
刘太后听罢静静地看着他,见他说完便手抚胸口,似呼吸艰难,连忙使眼色给周遭侍从。内侍宫人赶忙将热茶端上,恭恭敬敬放在王钦若手中。
“王爱卿如此回护常州二公,可是与其二人有私交?”
王钦若一愣,垂下手,迟缓无力地摆了摆。
“太后,臣与此二人并无私交,只是暗怀死心,想留江南一分清白安宁。臣生为南人,北来入相,才疏德薄,蒙圣明垂怜,不弃微臣老朽,方使臣得立庙堂之上。臣肝脑涂地不足为报。平生所愿,唯有生之年能得见南北如一,皆沐王化。臣命薄贱,为君尽忠之日已屈指可数。若能以拳拳之心动容太后,原宥常州几分。也不枉微臣挂怀奔波。”
刘太后唇角勾出一个浅淡的笑意:“爱卿良苦用心,又如何为朕解释常州城广建土木之事?”
“以工代赈。太后,此乃抚民良策。”
“那这哄抬粮价也算抚民吗?”
王钦若话头一噎,猛然震咳两声,方徐徐述道:“微臣暂不能推断。但微臣料想其中必有隐情。”
刘娥一言不发地看了他片刻。站起身,缓步走下凤座,至王钦若身前怜声道:“爱卿之意,朕已知悉。”
“卿身为朝廷肱骨,还应保重身体。”
王钦若这才终于长松口气,嘴角露出个欣然笑意后,以手做杖,借着座椅的支撑站起身,对面前太后恭声行礼告退。
刘太后颔首,命人以步撵将他送回府邸。
望着王钦若蹒跚的背影被人架扶离开,寿安宫中又重新归于寂静。姚映不由趋步向前,望着刘娥的面色,小心说道:“娘娘,这王相的话,到底有几分可信?”
刘太后转身回到凤座,手指拨动着腕间的佛珠淡淡说道:“十分。”
姚映登时一愣,王钦若经历三朝,两度出相。宦海沉浮多年,他难道不知话有隐意,藏七露三的道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那……娘娘是想准了王相之言?”
刘太后轻笑一声,略抬了眼帘,无波无澜地看一眼姚映后,继续拨数佛珠着低声道,“常州纪广之也好,郭允恭也罢,都是由朕一手提拔。此二人皆是守成有余,开拓不足之辈。在分内事上他们没有野心,自然也不会有多少创举建树。常州城如今弄成这般情形,恐怕与他们背后的幕僚门客脱不开干系。朕与其大张旗鼓派监察使察查常州,不如暗中遣人调查,究竟是何人在替他们出谋划策。”
身为常州通判亲子,他来常州,内有郭允恭人脉支撑,外有粮船上所屯商货,加之郭审出手阔绰,言谈大方,短短数日,他就在常州各大富商粮行处有了个不错的声名。
偏巧此时,常州粮市上开始流传一种说法:江南三路府州被水患波及,粮价必然看涨。若趁此机会囤积居奇,大笔买进,待到价顶抛售,何愁利之不获?
开始这般消息还只是暗地流传,渐渐喧嚣尘上,竟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常州城一时人心惶惶,粮行米市买粮者队如长龙,隐隐成哄抢之势。
常州府情自然逃不过进奉院和御史台的眼睛。
转眼五月朝会,御史台诸御史与户部尚书王曾联名上书,弹劾参奏常州太守纪广之与常州通判郭允恭。言其大灾之年,不思代天恤民,反而大兴土木,广建庙宇,其劳民伤财之举,实实愧对圣上重托。常州通判郭允恭更是纵容子弟与民夺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常州城粮米行市动若波涛。如今水患当前,常州邢狱不明,法典不昌,民怨与天灾齐聚,俨然已是人间地狱。
这封疏奏写得词句严整,于大朝会日由户部尚书郎朗读出,在寂寂的朝元殿中响彻回荡,掷地有声。
御座上,赵祯不动声色地听着奏报。帝冕前的玉白十二旒轻轻垂晃,即若隐若现地遮蔽了他清俊的容颜,亦完美无瑕阻拦了阶下诸臣望向他的探究视线。
他们都在等着他的回应。
今日御史台所参二人,一个是太后亲自提拔的常州太守,一个则是与太后有亲的高门郭氏。
江南的水患就像是一方药引,倒入在看似平静砂锅中,瞬间汤汁滚沸,安宁不在。这锅中诸多药材,至此时方药性尽显,温凉尽显。
就像眼前,心向幼主的肱骨诚臣一封朝奏书尽忠肝义胆,剑之所指,具是太后亲随。
大殿沉静如水。朝阳斜照。
迎光中的天子安然端坐,手扣桌案,沉吟不语。一袭映辉的玄赭衮服上山河满袖,日月在肩,只将他这庄严帝相衬得愈发得俊雅丰神,湛然如玉。
“母后。”他微微侧过身,静静转向珠帘后听政的皇太后,声音醇和悦耳,丝毫不为座下波诡云谲所扰,“母后以为,此事,朕当为之奈何?”
刘太后气韵悠长,淡淡回应:“想来官家心中已有定数,按官家所想的办吧。”
御座珠帘相隔,刘太后单手支额,将问题又轻飘飘抛回给帘幕前的天子。
天子讶然低笑一声,静默片刻,方正身朗声说道:“交付吏部,着令常州太守纪广之与常州通判郭允恭,即刻上书自辩。”
一个不偏不倚的决定。
如今的天子已不再是听到三言两语便被激得恼羞愤慨的黄口小儿。既有志于做有道明君,赵祯又怎会纵容自己听信御史台一面之词?诚然,太后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让他忌惮掣肘,然而身为帝君,偏听则暗。平衡之术何为,座下群臣何用,赵祯皆已谙熟于心。
面对济济臣卿,赵祯不吝于给任何人一个上书申辩的机会。
至于这机会他们能否抓住,这些已不在君王思虑中。
大朝会才刚刚散去,群臣熙熙攘攘走出朝元殿,奔赴各自官衙。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钦若却不曾随人流离宫而去,反而撑着支离病体折身往太后所居。
“太后,常州赈灾一事多有蹊跷。”
王钦若年已老迈。三年为相生涯,似将他毕生精气体力消磨殆尽,如今站在寿安宫中的大宋执宰,形销骨立,羸弱不堪。
刘太后抬手赐座于他,见他行动迟缓,终究不忍地轻叹一声。
“爱卿有什么话,坐下说吧。”
王钦若喘息片刻,带着隐隐虚弱声音苍老而诚恳。
“太后,常州二公乃竭诚之人。自水患之日便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其劳苦功德皆有目共睹。御史台……单凭粮价上扬便贸然弹劾,恐怕会寒了诸府州君长实干进取之心。”
刘太后垂下眸,远山入鬓的长眉幽幽挑起:“爱卿既有异议,为何不在朝会时上奏?”
王钦若身形微微一滞,躬下腰,哀声说道:“为常州二公申辩,必引御史台争执之波。今番北疆外患未去,若再为水患所撼,臣恐大宋将西北奸人所乘。”
“那爱卿今日觐见是为何事?”
“太后,常州事多有反常。陛下决意,微臣不敢逾矩置喙。唯请太后内明,暗遣监察钦差之访常州,问明原委,再议常州功罪不迟。”
刘太后听罢静静地看着他,见他说完便手抚胸口,似呼吸艰难,连忙使眼色给周遭侍从。内侍宫人赶忙将热茶端上,恭恭敬敬放在王钦若手中。
“王爱卿如此回护常州二公,可是与其二人有私交?”
王钦若一愣,垂下手,迟缓无力地摆了摆。
“太后,臣与此二人并无私交,只是暗怀死心,想留江南一分清白安宁。臣生为南人,北来入相,才疏德薄,蒙圣明垂怜,不弃微臣老朽,方使臣得立庙堂之上。臣肝脑涂地不足为报。平生所愿,唯有生之年能得见南北如一,皆沐王化。臣命薄贱,为君尽忠之日已屈指可数。若能以拳拳之心动容太后,原宥常州几分。也不枉微臣挂怀奔波。”
刘太后唇角勾出一个浅淡的笑意:“爱卿良苦用心,又如何为朕解释常州城广建土木之事?”
“以工代赈。太后,此乃抚民良策。”
“那这哄抬粮价也算抚民吗?”
王钦若话头一噎,猛然震咳两声,方徐徐述道:“微臣暂不能推断。但微臣料想其中必有隐情。”
刘娥一言不发地看了他片刻。站起身,缓步走下凤座,至王钦若身前怜声道:“爱卿之意,朕已知悉。”
“卿身为朝廷肱骨,还应保重身体。”
王钦若这才终于长松口气,嘴角露出个欣然笑意后,以手做杖,借着座椅的支撑站起身,对面前太后恭声行礼告退。
刘太后颔首,命人以步撵将他送回府邸。
望着王钦若蹒跚的背影被人架扶离开,寿安宫中又重新归于寂静。姚映不由趋步向前,望着刘娥的面色,小心说道:“娘娘,这王相的话,到底有几分可信?”
刘太后转身回到凤座,手指拨动着腕间的佛珠淡淡说道:“十分。”
姚映登时一愣,王钦若经历三朝,两度出相。宦海沉浮多年,他难道不知话有隐意,藏七露三的道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那……娘娘是想准了王相之言?”
刘太后轻笑一声,略抬了眼帘,无波无澜地看一眼姚映后,继续拨数佛珠着低声道,“常州纪广之也好,郭允恭也罢,都是由朕一手提拔。此二人皆是守成有余,开拓不足之辈。在分内事上他们没有野心,自然也不会有多少创举建树。常州城如今弄成这般情形,恐怕与他们背后的幕僚门客脱不开干系。朕与其大张旗鼓派监察使察查常州,不如暗中遣人调查,究竟是何人在替他们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