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阻挡骑兵冲击,并使用火枪和弓箭反击,攻击说不上,防守是没问题的。
没戏了,毕竟马不是坦克,开不过去,在被赶过来的关宁铁骑一顿猛打后,后金军彻底放弃,退出了战斗。
五月二十九日,皇太极离开宁远,向锦州撤退。
宁远之战,明军方面,出城迎战的满桂身中数箭(没死),他和将领尤世威的坐骑被射死。
但在后金方面,死的就不只是马了,其伤亡极为惨重,贝勒济尔哈朗重伤,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廉和瓦克达重伤,将领觉罗拜山、备御巴希战死,仅仅一天,后金损失高达四千余人。
皇太极走了,他原本以为能超越他的父亲,攻克这座不起眼的城市,然而事实是,上一次,他爹还在墙上刨了几个洞,这一次,他连城墙都没摸着。
回去吧,皇太极同志,宁远是无法攻克的,回家消停几年再来。
偏不消停
皇太极并不较真儿,但这次例外,因为他刚刚上任,面子实在是丢大了,没点儿业绩,将来如何服众呢?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他又有了一个想法,攻击锦州。
这是一个将大败变成惨败的想法。
五月三十日,皇太极到达锦州,再次合围。
他整肃队伍派出骑兵,击鼓、鸣号,呐喊示威,可就是不打。
非但不打,他还把大营设在离城五里外的地方。五里,是明军大炮的最远射程。
就这样,白天派人去城边吼,晚上躲在营帐发抖,一连五天,天天如此。
六月四日,皇太极决定,发动进攻。
进攻的重点是锦州南城,后金军动用大量云梯,冒死攻城。
接下来的事情我不大想讲了,因为皇太极是个很烦人的家伙,啥新意儿儿都没有,攻城的程序,从他爹开始,一直到他,这么多年,都没什么长进,后金军一批批上,一批批死,又一批批火化,毫无进展。
赵率教这边也差不多,他虽然进攻不大行,打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守着城池,用大炮,看准人多的地方就轰,按照程序操作,十分轻松。
而且趁着后金军撤走的这几天,赵率教还在城边修了几条壕沟,以保证后金军在进攻时,能在这里停上一会儿,为大炮提供固定的打击地点。
战斗继续着,确切地说,不是战斗,而是屠杀。
后金军根本没法靠近城墙,每到沟边,就有定点爆破,不是被轰上天,就是被打下沟,尸横遍野。不过客观地讲,赵率教挖这几条沟也方便了后金军,人打死就直接进了沟,管杀,也管埋。
就这样,高效率的定点爆破进行了半日,后金军伤亡极大,按赵率教的报告,打死不下三千,打伤不计其数。
明军的伤亡人数不明,但很有可能是零,因为在整个战斗中,后金军最远才到壕沟(包括沟里),以弓箭的射程,要打死城头明军,似乎可能性不大。
打仗也是要计算成本的,这次战役,皇太极带上了全部家当,而他的全部家当,也就七万多人,按一天损失三千人的打法,他还能打二十多天。
这生意不能再做了。
六月五日,皇太极撤军,算是彻底撤了。
第二天,他率军路过大凌河城,此处空无一人,于是皇太极下令——拆了。
泄愤需要,可以理解。
战役至此结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的时间中,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退回沈阳。
该结果充分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折腾自己,后金是没戏的。
六月六日,就在皇太极撤退的第二天,袁崇焕向朝廷报捷: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诸军愤恨此贼,一战挫之。”
天启皇帝回应:
“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
皇帝很高兴,大臣很高兴,整个朝廷,包括魏忠贤在内,都很高兴。
现在是天启七年(1627)六月,很明显,形势还是一片大好。
天启七年(1627)七月初一,兵部侍郎、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身体有病,辞职。
一般说来,辞职的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不辞职,会遇到比辞职更倒霉的事。
袁崇焕的情况更复杂一点儿,首先是有人告他,且告得比较狠。
宁锦大捷后几天,御史李应荐上疏,弹劾袁崇焕,说他在战役中,不援助锦州,是作战不积极的表现,还用了个专用名词——暮气。
“暮气”大致就是晚上的气,跟没气也差不了多少,用这个词损人,足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如果你觉得这个弹劾太扯淡,那说明你还没见过世面,明代的言官,从没有想不到,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想做,啥理由都能找,啥人物都敢碰,相比以往的张居正、李如松等,那只是小儿科。
此外,不服气应该也是他辞职的原因之一。
宁锦大战后,论功行赏,最大的功劳自然是魏忠贤,头功,其次是监军太监,再其次是太监(什么都没干的),再再其次是阉党大臣,如顾秉谦、崔呈秀,等等。再再再其次,是魏忠贤的从孙(时年四岁,学龄前儿童),封侯爵。
袁崇焕的奖励是:升一级,赏银三十两。
如果是个老实人,也就罢了,袁崇焕的性格,要让他服气,那是个梦想。
而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再干下去,就没意思了。
说到底,要想干出点儿成绩,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还得有人罩着,按此标准,袁崇焕只能算个体户。
许多书上说,袁崇焕之所以离职,是因为他是东林党,所以阉党容不下他,把他赶走了。
这个说法有部分不是胡扯,也就是说,有部分是胡扯,袁崇焕虽然职务不低,但在东林党里,实在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也没什么影响力,既不是首犯,也不算从犯,你要明白,阉党也是人,事情也多,也没工夫见人就灭,像袁崇焕这类人物,睁只眼闭只眼就过了。
但干不下去也是实情,袁崇焕的档案实在太黑,比如,他中进士时,录取他的人是韩爌(东林党大学士),提拔他的人是侯恂(东林党御史),培养他的人是孙承宗(模范东林党),如此背景,没抓起来就算是奇迹了,虽说他本人比较乖巧,但要魏公公买他的账,也不太现实。
基于以上原因,他提出辞职,基于同样原因,他的辞职被批准。
死了上万人,折腾几十天,连块砖头都没挖到的皇太极永远不会想到,袁崇焕就这么失败了,败在一个连大字都不识的人妖手里。
妖风
魏忠贤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人妖了,不是人,而是妖。
解决了东林党,没有敌人了,就开始四处闹腾刮妖风了。
最先刮出来的,是那个妇孺皆知的称号——九千岁,但事实上,这只是个简称,全称是“九千九百岁爷爷”。
阉党的贵孙们尽力了,由于天生缺少部件和职位的稀缺性,魏人妖当不上万岁,所以只能九千九百了,从数学的角度讲,应该算极限接近。
,阻挡骑兵冲击,并使用火枪和弓箭反击,攻击说不上,防守是没问题的。
没戏了,毕竟马不是坦克,开不过去,在被赶过来的关宁铁骑一顿猛打后,后金军彻底放弃,退出了战斗。
五月二十九日,皇太极离开宁远,向锦州撤退。
宁远之战,明军方面,出城迎战的满桂身中数箭(没死),他和将领尤世威的坐骑被射死。
但在后金方面,死的就不只是马了,其伤亡极为惨重,贝勒济尔哈朗重伤,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廉和瓦克达重伤,将领觉罗拜山、备御巴希战死,仅仅一天,后金损失高达四千余人。
皇太极走了,他原本以为能超越他的父亲,攻克这座不起眼的城市,然而事实是,上一次,他爹还在墙上刨了几个洞,这一次,他连城墙都没摸着。
回去吧,皇太极同志,宁远是无法攻克的,回家消停几年再来。
偏不消停
皇太极并不较真儿,但这次例外,因为他刚刚上任,面子实在是丢大了,没点儿业绩,将来如何服众呢?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他又有了一个想法,攻击锦州。
这是一个将大败变成惨败的想法。
五月三十日,皇太极到达锦州,再次合围。
他整肃队伍派出骑兵,击鼓、鸣号,呐喊示威,可就是不打。
非但不打,他还把大营设在离城五里外的地方。五里,是明军大炮的最远射程。
就这样,白天派人去城边吼,晚上躲在营帐发抖,一连五天,天天如此。
六月四日,皇太极决定,发动进攻。
进攻的重点是锦州南城,后金军动用大量云梯,冒死攻城。
接下来的事情我不大想讲了,因为皇太极是个很烦人的家伙,啥新意儿儿都没有,攻城的程序,从他爹开始,一直到他,这么多年,都没什么长进,后金军一批批上,一批批死,又一批批火化,毫无进展。
赵率教这边也差不多,他虽然进攻不大行,打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守着城池,用大炮,看准人多的地方就轰,按照程序操作,十分轻松。
而且趁着后金军撤走的这几天,赵率教还在城边修了几条壕沟,以保证后金军在进攻时,能在这里停上一会儿,为大炮提供固定的打击地点。
战斗继续着,确切地说,不是战斗,而是屠杀。
后金军根本没法靠近城墙,每到沟边,就有定点爆破,不是被轰上天,就是被打下沟,尸横遍野。不过客观地讲,赵率教挖这几条沟也方便了后金军,人打死就直接进了沟,管杀,也管埋。
就这样,高效率的定点爆破进行了半日,后金军伤亡极大,按赵率教的报告,打死不下三千,打伤不计其数。
明军的伤亡人数不明,但很有可能是零,因为在整个战斗中,后金军最远才到壕沟(包括沟里),以弓箭的射程,要打死城头明军,似乎可能性不大。
打仗也是要计算成本的,这次战役,皇太极带上了全部家当,而他的全部家当,也就七万多人,按一天损失三千人的打法,他还能打二十多天。
这生意不能再做了。
六月五日,皇太极撤军,算是彻底撤了。
第二天,他率军路过大凌河城,此处空无一人,于是皇太极下令——拆了。
泄愤需要,可以理解。
战役至此结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的时间中,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退回沈阳。
该结果充分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折腾自己,后金是没戏的。
六月六日,就在皇太极撤退的第二天,袁崇焕向朝廷报捷: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诸军愤恨此贼,一战挫之。”
天启皇帝回应:
“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
皇帝很高兴,大臣很高兴,整个朝廷,包括魏忠贤在内,都很高兴。
现在是天启七年(1627)六月,很明显,形势还是一片大好。
天启七年(1627)七月初一,兵部侍郎、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身体有病,辞职。
一般说来,辞职的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不辞职,会遇到比辞职更倒霉的事。
袁崇焕的情况更复杂一点儿,首先是有人告他,且告得比较狠。
宁锦大捷后几天,御史李应荐上疏,弹劾袁崇焕,说他在战役中,不援助锦州,是作战不积极的表现,还用了个专用名词——暮气。
“暮气”大致就是晚上的气,跟没气也差不了多少,用这个词损人,足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如果你觉得这个弹劾太扯淡,那说明你还没见过世面,明代的言官,从没有想不到,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想做,啥理由都能找,啥人物都敢碰,相比以往的张居正、李如松等,那只是小儿科。
此外,不服气应该也是他辞职的原因之一。
宁锦大战后,论功行赏,最大的功劳自然是魏忠贤,头功,其次是监军太监,再其次是太监(什么都没干的),再再其次是阉党大臣,如顾秉谦、崔呈秀,等等。再再再其次,是魏忠贤的从孙(时年四岁,学龄前儿童),封侯爵。
袁崇焕的奖励是:升一级,赏银三十两。
如果是个老实人,也就罢了,袁崇焕的性格,要让他服气,那是个梦想。
而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再干下去,就没意思了。
说到底,要想干出点儿成绩,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还得有人罩着,按此标准,袁崇焕只能算个体户。
许多书上说,袁崇焕之所以离职,是因为他是东林党,所以阉党容不下他,把他赶走了。
这个说法有部分不是胡扯,也就是说,有部分是胡扯,袁崇焕虽然职务不低,但在东林党里,实在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也没什么影响力,既不是首犯,也不算从犯,你要明白,阉党也是人,事情也多,也没工夫见人就灭,像袁崇焕这类人物,睁只眼闭只眼就过了。
但干不下去也是实情,袁崇焕的档案实在太黑,比如,他中进士时,录取他的人是韩爌(东林党大学士),提拔他的人是侯恂(东林党御史),培养他的人是孙承宗(模范东林党),如此背景,没抓起来就算是奇迹了,虽说他本人比较乖巧,但要魏公公买他的账,也不太现实。
基于以上原因,他提出辞职,基于同样原因,他的辞职被批准。
死了上万人,折腾几十天,连块砖头都没挖到的皇太极永远不会想到,袁崇焕就这么失败了,败在一个连大字都不识的人妖手里。
妖风
魏忠贤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人妖了,不是人,而是妖。
解决了东林党,没有敌人了,就开始四处闹腾刮妖风了。
最先刮出来的,是那个妇孺皆知的称号——九千岁,但事实上,这只是个简称,全称是“九千九百岁爷爷”。
阉党的贵孙们尽力了,由于天生缺少部件和职位的稀缺性,魏人妖当不上万岁,所以只能九千九百了,从数学的角度讲,应该算极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