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聪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抽签
对袁崇焕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然,未必会更好。
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发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
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
就是他自己。
这一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一年前崇祯同志的一个错误决定。
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崇祯同志的首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下课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内阁刚成立,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一个人,必定能够入阁。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儿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聪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抽签
对袁崇焕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然,未必会更好。
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发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
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
就是他自己。
这一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一年前崇祯同志的一个错误决定。
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崇祯同志的首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下课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内阁刚成立,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一个人,必定能够入阁。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儿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