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大明虎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昔年这些地方实际上都属于大明,而朵颜三卫是产生于当年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汗从大都退回蒙古草原以后,这一地区(朵颜)的蒙古各兀鲁思和部落为保卫自己的领地,防止明朝进攻,进行了积极的防御。他们往往采取以攻为守的政策,当时,木华黎后裔纳哈楚将军统率着二十万蒙古军,驻扎在辽河以北的金山到龙安(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图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驿马河)一带,成为上述蒙古各部的防御屏障。
在明洪武二十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天辟地一样派遣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纳哈楚被迫投降。上述蒙古诸部失去屏障,其驻地随时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二十一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被明将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使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迫不得已,他们只得归附了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做明朝的“属夷”。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庭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
这个“属夷”在明前期很听话,当然也很善战,还曾出兵帮助燕王朱棣成功登顶。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几千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朱棣即皇帝位后,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决定把大宁卫(今承德市、平泉县、建昌县及老哈河流域)封赏给他们(实际上没有真正施行)。同时,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
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即15世纪30年代后期,明军边防松弛,御警薄弱。三卫蒙古人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展开攻势,向南推进。到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明朝长城边外驻牧。此后,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情况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兀良哈地区。
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的部落。拙赤合撒儿的封地位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和阔连海子(今内蒙古呼伦湖)、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一带。因此,这些地区也是科尔沁人游牧和活动的地域。
也是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的时候,阿速特部大首领阿鲁台与卫拉特部为敌时,得到科尔沁部的支持。
因此,阿鲁台和科尔沁部的关系十分友好。在卫拉特马哈木拥立德勒伯克为全蒙古大汗的同时,阿鲁台拥立了科尔沁部的阿岱台吉,亦称全蒙古大汗,阿岱汗封阿鲁台为太师。但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的联合力量最终未能击垮卫拉特,并不时遭到卫拉特首领东进的威胁。后阿岱汗和阿鲁台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到达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驻牧。从此,这部分科尔沁人就以“嫩江科尔沁”之名著称。仍然留驻原地的科尔沁人,则被称为“阿鲁科尔沁”。他们之所以迁到这一地区驻牧,是因为兀良哈地区的一些蒙古封建主和阿鲁台的关系较为亲密,有的人还同阿鲁台结为儿女亲家。
阿鲁台的军队中有相当数量的士兵是征自兀良哈三卫。在阿鲁台遭到明朝永乐皇帝进攻时,兀良哈三卫曾给过他多次援助。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领主都甘愿服从阿鲁台的控制和调遣。其中,驻牧嫩江流域的福余卫的一些领主,在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进入其驻地时,就曾经起而反抗。结果,他们遭到阿鲁台太师的镇压,人畜被掠夺。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其驻地,逃往海西女真部地区。
驻牧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遂成为兀良哈地区比较显赫的蒙古部落。他们同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及其他蒙古部落共同活动和生存。所以,兀良哈三卫(部),大致亦包括嫩科尔沁部。
后来自北部冰原的女真逐渐南迁并迅速崛起,同时也收服了整个兀良哈地区。
翁之琪隐隐的了解了周虎臣的想法,利用这个击败女真人的时刻出关的确很合适,放那些女真贵族出关周虎臣才有机会和借口实行这个追击计划。追击其实是为了彻底解决边患,尽管很难,但周虎臣的计划无疑很伟大,也很有魄力,伟大的翁之琪说出这个计划后有些后悔的直吸凉气。
也不知虞大虎是故作不知还是早有准备,他波澜不惊的来了几句:“想那么多干什么?按照大帅的指令行事不会有错,指哪打哪多轻松!我大明的机会啊!千年之边患,舍大帅有谁?”(未完待续。)
昔年这些地方实际上都属于大明,而朵颜三卫是产生于当年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汗从大都退回蒙古草原以后,这一地区(朵颜)的蒙古各兀鲁思和部落为保卫自己的领地,防止明朝进攻,进行了积极的防御。他们往往采取以攻为守的政策,当时,木华黎后裔纳哈楚将军统率着二十万蒙古军,驻扎在辽河以北的金山到龙安(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图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驿马河)一带,成为上述蒙古各部的防御屏障。
在明洪武二十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天辟地一样派遣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纳哈楚被迫投降。上述蒙古诸部失去屏障,其驻地随时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二十一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被明将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使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迫不得已,他们只得归附了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做明朝的“属夷”。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庭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
这个“属夷”在明前期很听话,当然也很善战,还曾出兵帮助燕王朱棣成功登顶。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几千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朱棣即皇帝位后,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决定把大宁卫(今承德市、平泉县、建昌县及老哈河流域)封赏给他们(实际上没有真正施行)。同时,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
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即15世纪30年代后期,明军边防松弛,御警薄弱。三卫蒙古人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展开攻势,向南推进。到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明朝长城边外驻牧。此后,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情况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兀良哈地区。
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的部落。拙赤合撒儿的封地位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和阔连海子(今内蒙古呼伦湖)、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一带。因此,这些地区也是科尔沁人游牧和活动的地域。
也是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的时候,阿速特部大首领阿鲁台与卫拉特部为敌时,得到科尔沁部的支持。
因此,阿鲁台和科尔沁部的关系十分友好。在卫拉特马哈木拥立德勒伯克为全蒙古大汗的同时,阿鲁台拥立了科尔沁部的阿岱台吉,亦称全蒙古大汗,阿岱汗封阿鲁台为太师。但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的联合力量最终未能击垮卫拉特,并不时遭到卫拉特首领东进的威胁。后阿岱汗和阿鲁台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到达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驻牧。从此,这部分科尔沁人就以“嫩江科尔沁”之名著称。仍然留驻原地的科尔沁人,则被称为“阿鲁科尔沁”。他们之所以迁到这一地区驻牧,是因为兀良哈地区的一些蒙古封建主和阿鲁台的关系较为亲密,有的人还同阿鲁台结为儿女亲家。
阿鲁台的军队中有相当数量的士兵是征自兀良哈三卫。在阿鲁台遭到明朝永乐皇帝进攻时,兀良哈三卫曾给过他多次援助。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领主都甘愿服从阿鲁台的控制和调遣。其中,驻牧嫩江流域的福余卫的一些领主,在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进入其驻地时,就曾经起而反抗。结果,他们遭到阿鲁台太师的镇压,人畜被掠夺。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其驻地,逃往海西女真部地区。
驻牧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遂成为兀良哈地区比较显赫的蒙古部落。他们同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及其他蒙古部落共同活动和生存。所以,兀良哈三卫(部),大致亦包括嫩科尔沁部。
后来自北部冰原的女真逐渐南迁并迅速崛起,同时也收服了整个兀良哈地区。
翁之琪隐隐的了解了周虎臣的想法,利用这个击败女真人的时刻出关的确很合适,放那些女真贵族出关周虎臣才有机会和借口实行这个追击计划。追击其实是为了彻底解决边患,尽管很难,但周虎臣的计划无疑很伟大,也很有魄力,伟大的翁之琪说出这个计划后有些后悔的直吸凉气。
也不知虞大虎是故作不知还是早有准备,他波澜不惊的来了几句:“想那么多干什么?按照大帅的指令行事不会有错,指哪打哪多轻松!我大明的机会啊!千年之边患,舍大帅有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