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王阳明心学智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游于艺,包含着一种悠然自得的从容心态,可以纵情于山水,在人间诗意地栖息;可以挥笔泼墨,在书法之中品悟心灵的智慧;可以平心静气地制作音乐,享受美妙旋律带来的心灵触动。总之,如果能够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和快乐,你就是获得了王阳明推崇的游于艺的功夫了。
经常保持身心愉快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在虔州时,弟子陈九川病倒了,他害怕因病耽误学习,内心十分苦恼。王阳明劝导他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进一步劝导他说:“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情,即为致良知的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正视自己的疾病,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忧虑、不急躁,就不至于因思考过多而加重病情,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恢复健康。这也可以算作一种“致良知”的功夫。其实,这就是现在的人们常说的心态健康。
现代医学证明,对于相同的一件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从前,有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位裁缝,小女儿的丈夫开伞铺,生活得都不错。但自从两个女儿出嫁后,老太太就病倒了。两个女儿轮流回家服侍老太太,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眼睁睁看着老太太日渐消瘦,两个女儿心如刀割般痛苦,只得天天去庙里求菩萨保佑。
一位禅师看两个女儿如此虔诚向佛,主动上前询问。了解情况后,禅师就随同两个女儿前去家中探望老太太。进了家门,禅师和老太太话家常。渐渐的,老太太就能坐起身来,最后老太太还下床亲自做了一顿斋菜,以感谢菩萨和禅师的救命之恩。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有说有笑,身体日渐强壮。
面对老太太的变化,两个女儿十分欣喜,却也十分不解。后来,她们又遇到了那位禅师,才知道,并非禅师用什么高明的法术治好了老太太的病,而是禅师解开了老太太的心结,调整了她的心态。老太太之所以犯病,是因为每逢下雨,她就愁大女儿家卖不了衣裳;每逢天晴,她又愁小女儿卖不出雨伞。禅师不过是让老太太换一种心态:每逢下雨,她就为小女儿多卖雨伞高兴;每逢天晴,她就为大女儿多卖衣裳高兴。心情好了,病自然就好得快了。
治好老太太的病,靠的不是药,也不是禅师的法力,而是心态的转变。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即使碰到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唉声叹气,处于苦闷怨怼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损害人们的健康。
王阳明深知心态对健康的影响,因而他才能对陈九川说出“常快活便是功夫”的劝导之言。也正是凭借超强的心态调整能力,王阳明才得以在艰苦的龙场存活下来。正如他在《瘗旅文》中所记载的那个故事一样:
正德四年(1509年)秋七月初三,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饮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因此在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如果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正如现代医学证实的那样,当一个人用心想象出快乐状态的时候,大脑就会不断分泌出大量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使人处于最佳状态。
只要我们放松身心,努力保持舒畅的心情及快乐的体验,就会促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使身心保持健康。
品山赏水,在人间诗意地栖息
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无时不宜;安居饱食,尘嚣无扰;良朋四集,道义日新;优哉游哉,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
王阳明晚年在会稽(南宋以后会稽改名绍兴)讲学时曾经对弟子们说过:“会稽处于有山有水的地方,茂密的树林、悠长的山谷,比比皆是;春夏秋冬,气候适宜;安静而远离尘俗,好友们从四方云集于此,对于道义日日都有新的见解。真是逍遥自在,天地间哪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在王阳明看来,在一个青山碧水、风景如画的环境里,与朋友进行学术、思想上的交流,是多么诗意、快乐的生活呀!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息。诗意地栖息就是保有一颗净洁的诗心,让心灵冲破现实的束缚,遨游在一个无限的意义世界。而要想诗意地栖息于人间,就要懂得欣赏自然中的山水之美。
一个夏天的下午,桑尼夫人与她的朋友到森林游玩,到达之后,就暂时在优美的墨享客湖山上的小房子中休息;这里位于海拔2500米的山腰上,是美国最美的自然公园。
在公园的中央还有一个宝石般的翠湖舒展于森林之中。墨享客湖就是“天空中的翠湖”之意,在几万年前地壳大变动时,造成了高高的断崖。
她朋友的目光穿过森林及雄壮的崖岬,轻移到丘陵之间的山石,刹那间光耀闪烁、千古不移的大峡谷照亮了她的心灵,这些美丽的森林与沟溪就成为滚滚红尘的避难所。
那天下午,夏日混合着骤雨与阳光,乍晴乍雨,她和她的朋友全身湿淋淋的,衣服贴着身体,心里开始有些不快,但是她和她的朋友仍彼此交谈着。慢慢地整个心灵被雨水洗净,冰冰凉凉的雨水轻吻着脸颊,霎时引起从未有过的新鲜快感,而亮丽的阳光也逐渐将衣服晒干,话语飞舞于树与树之间,谈着谈着,静默来到她和她的朋友之间。
她们用心倾听着四方的宁静。当然,森林绝对不是安静的,在那里有千千万万的生物活动着,而大自然张开慈爱的双手孕育生命,但是它的运作声却是如此和谐平静,永远听不到刺耳的喧嚣。
在这个美丽的下午,大自然用慈母般的双手熨平她们心灵上的焦虑、紧张,一切都归于平和。
当她们正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乐章之中时,一阵急促的乐曲突然刺激着耳膜,那是令人神经绷紧的爵士乐曲。伴随着音乐,有三个年轻人从树丛中钻出,原来是其中一位年轻男孩提着一架收音机。
这些都市中长大的年轻人不经意地用噪音污染了森林,真是大煞风景!不过他们都是善良的青年,并在她和她的朋友身旁围坐着,快乐地交谈。
本想劝三个年轻人关掉那些垃圾音乐,静静聆听大自然的乐曲,但是想到并没有规劝他们的权利。最后还是任由他们,直到他们离去,消失在森林之中为止。大自然的音乐多美!风儿轻唱着,小鸟甜美地鸣啼……这种从盘古开天以来最古老的音乐绝非人类用吉他与狂吼能制造出来的旋律,而他们竟然白白浪费大好的自然资源,委实令人惋惜。
人的心不安静,就不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一颗丧失了美的心灵,哪里还有诗意可言呢?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曾说:“只要人们愿意深入自己的内心中心,询问自己的灵魂,再现那些激起热情的回忆,就会知道,诗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它不可能有其他目的,唯有那种单纯是为了写诗的快乐而写出来的诗才会这样伟大,这样高贵,这样真正的无愧于诗这名称。”
王阳明正是因为懂得这一点,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获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在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考试失利后,他就曾利用诗歌来抚慰内心的失落和痛苦。他在家乡余姚组建了一个龙泉山诗社,诗社成员人数不多,没有名噪一时的文人,大家聚在一起,无非就是下棋饮酒,游山玩水。
在创办诗社的这一段时期,王阳明以诗言志,抒发苦闷,佳句迭出。如:“我爱龙泉寺,山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在龙泉山清秀的环境中,王阳明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惬意悠闲的一段时光。可以说,在龙泉山诗社两年的生活,王阳明抛开了纷繁复杂的世俗,为自己创造了思考和反省的机会,为他今后的官场生涯积蓄了力量。
在龙场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也能一边种地一边赋诗为乐:
起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
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
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正是带着诗意的心灵去生活,王阳明才得以在龙场悟道,走出心学的第一步,并最终将心学发扬光大。如果人们像王阳明一样懂得品味山水之美,也能够在人间诗意地栖息。
书法之中悟心法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王阳明教导自己的弟子们说:“我开始学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学得个字形相像,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凝神静虑,先在心中想象要写之字的形态气势,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到明道先生(即程颢)写道:‘我写字的时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写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既不是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去学呢?通过自... -->>
游于艺,包含着一种悠然自得的从容心态,可以纵情于山水,在人间诗意地栖息;可以挥笔泼墨,在书法之中品悟心灵的智慧;可以平心静气地制作音乐,享受美妙旋律带来的心灵触动。总之,如果能够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和快乐,你就是获得了王阳明推崇的游于艺的功夫了。
经常保持身心愉快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在虔州时,弟子陈九川病倒了,他害怕因病耽误学习,内心十分苦恼。王阳明劝导他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进一步劝导他说:“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情,即为致良知的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正视自己的疾病,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忧虑、不急躁,就不至于因思考过多而加重病情,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恢复健康。这也可以算作一种“致良知”的功夫。其实,这就是现在的人们常说的心态健康。
现代医学证明,对于相同的一件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从前,有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位裁缝,小女儿的丈夫开伞铺,生活得都不错。但自从两个女儿出嫁后,老太太就病倒了。两个女儿轮流回家服侍老太太,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眼睁睁看着老太太日渐消瘦,两个女儿心如刀割般痛苦,只得天天去庙里求菩萨保佑。
一位禅师看两个女儿如此虔诚向佛,主动上前询问。了解情况后,禅师就随同两个女儿前去家中探望老太太。进了家门,禅师和老太太话家常。渐渐的,老太太就能坐起身来,最后老太太还下床亲自做了一顿斋菜,以感谢菩萨和禅师的救命之恩。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有说有笑,身体日渐强壮。
面对老太太的变化,两个女儿十分欣喜,却也十分不解。后来,她们又遇到了那位禅师,才知道,并非禅师用什么高明的法术治好了老太太的病,而是禅师解开了老太太的心结,调整了她的心态。老太太之所以犯病,是因为每逢下雨,她就愁大女儿家卖不了衣裳;每逢天晴,她又愁小女儿卖不出雨伞。禅师不过是让老太太换一种心态:每逢下雨,她就为小女儿多卖雨伞高兴;每逢天晴,她就为大女儿多卖衣裳高兴。心情好了,病自然就好得快了。
治好老太太的病,靠的不是药,也不是禅师的法力,而是心态的转变。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即使碰到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唉声叹气,处于苦闷怨怼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损害人们的健康。
王阳明深知心态对健康的影响,因而他才能对陈九川说出“常快活便是功夫”的劝导之言。也正是凭借超强的心态调整能力,王阳明才得以在艰苦的龙场存活下来。正如他在《瘗旅文》中所记载的那个故事一样:
正德四年(1509年)秋七月初三,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饮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因此在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如果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正如现代医学证实的那样,当一个人用心想象出快乐状态的时候,大脑就会不断分泌出大量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使人处于最佳状态。
只要我们放松身心,努力保持舒畅的心情及快乐的体验,就会促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使身心保持健康。
品山赏水,在人间诗意地栖息
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无时不宜;安居饱食,尘嚣无扰;良朋四集,道义日新;优哉游哉,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
王阳明晚年在会稽(南宋以后会稽改名绍兴)讲学时曾经对弟子们说过:“会稽处于有山有水的地方,茂密的树林、悠长的山谷,比比皆是;春夏秋冬,气候适宜;安静而远离尘俗,好友们从四方云集于此,对于道义日日都有新的见解。真是逍遥自在,天地间哪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在王阳明看来,在一个青山碧水、风景如画的环境里,与朋友进行学术、思想上的交流,是多么诗意、快乐的生活呀!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息。诗意地栖息就是保有一颗净洁的诗心,让心灵冲破现实的束缚,遨游在一个无限的意义世界。而要想诗意地栖息于人间,就要懂得欣赏自然中的山水之美。
一个夏天的下午,桑尼夫人与她的朋友到森林游玩,到达之后,就暂时在优美的墨享客湖山上的小房子中休息;这里位于海拔2500米的山腰上,是美国最美的自然公园。
在公园的中央还有一个宝石般的翠湖舒展于森林之中。墨享客湖就是“天空中的翠湖”之意,在几万年前地壳大变动时,造成了高高的断崖。
她朋友的目光穿过森林及雄壮的崖岬,轻移到丘陵之间的山石,刹那间光耀闪烁、千古不移的大峡谷照亮了她的心灵,这些美丽的森林与沟溪就成为滚滚红尘的避难所。
那天下午,夏日混合着骤雨与阳光,乍晴乍雨,她和她的朋友全身湿淋淋的,衣服贴着身体,心里开始有些不快,但是她和她的朋友仍彼此交谈着。慢慢地整个心灵被雨水洗净,冰冰凉凉的雨水轻吻着脸颊,霎时引起从未有过的新鲜快感,而亮丽的阳光也逐渐将衣服晒干,话语飞舞于树与树之间,谈着谈着,静默来到她和她的朋友之间。
她们用心倾听着四方的宁静。当然,森林绝对不是安静的,在那里有千千万万的生物活动着,而大自然张开慈爱的双手孕育生命,但是它的运作声却是如此和谐平静,永远听不到刺耳的喧嚣。
在这个美丽的下午,大自然用慈母般的双手熨平她们心灵上的焦虑、紧张,一切都归于平和。
当她们正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乐章之中时,一阵急促的乐曲突然刺激着耳膜,那是令人神经绷紧的爵士乐曲。伴随着音乐,有三个年轻人从树丛中钻出,原来是其中一位年轻男孩提着一架收音机。
这些都市中长大的年轻人不经意地用噪音污染了森林,真是大煞风景!不过他们都是善良的青年,并在她和她的朋友身旁围坐着,快乐地交谈。
本想劝三个年轻人关掉那些垃圾音乐,静静聆听大自然的乐曲,但是想到并没有规劝他们的权利。最后还是任由他们,直到他们离去,消失在森林之中为止。大自然的音乐多美!风儿轻唱着,小鸟甜美地鸣啼……这种从盘古开天以来最古老的音乐绝非人类用吉他与狂吼能制造出来的旋律,而他们竟然白白浪费大好的自然资源,委实令人惋惜。
人的心不安静,就不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一颗丧失了美的心灵,哪里还有诗意可言呢?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曾说:“只要人们愿意深入自己的内心中心,询问自己的灵魂,再现那些激起热情的回忆,就会知道,诗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它不可能有其他目的,唯有那种单纯是为了写诗的快乐而写出来的诗才会这样伟大,这样高贵,这样真正的无愧于诗这名称。”
王阳明正是因为懂得这一点,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获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在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考试失利后,他就曾利用诗歌来抚慰内心的失落和痛苦。他在家乡余姚组建了一个龙泉山诗社,诗社成员人数不多,没有名噪一时的文人,大家聚在一起,无非就是下棋饮酒,游山玩水。
在创办诗社的这一段时期,王阳明以诗言志,抒发苦闷,佳句迭出。如:“我爱龙泉寺,山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在龙泉山清秀的环境中,王阳明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惬意悠闲的一段时光。可以说,在龙泉山诗社两年的生活,王阳明抛开了纷繁复杂的世俗,为自己创造了思考和反省的机会,为他今后的官场生涯积蓄了力量。
在龙场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也能一边种地一边赋诗为乐:
起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
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
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正是带着诗意的心灵去生活,王阳明才得以在龙场悟道,走出心学的第一步,并最终将心学发扬光大。如果人们像王阳明一样懂得品味山水之美,也能够在人间诗意地栖息。
书法之中悟心法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王阳明教导自己的弟子们说:“我开始学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学得个字形相像,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凝神静虑,先在心中想象要写之字的形态气势,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到明道先生(即程颢)写道:‘我写字的时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写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既不是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去学呢?通过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