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严歌苓其人其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石剑峰
都说乡音是最容易让人们彼此熟稔、建立社交渠道的好题材。在香港的学术会议上,严歌苓用纯正的京腔普通话发言,只是几个句子末了的“啦”和“呀”泄露了她上海人的身世,尽管她现在居住最多的地方是台北和旧金山,待在北京的时间甚至都比上海长。严歌苓是上海人,共和国10岁时出生在上海的弄堂里“文革”开始时,全家被赶出上海“我姑姑和父亲都是老上海人,姑姑因为嫁给******军官不得不离开上海,父亲因为‘文革’也被赶出上海,我们都是不情愿地离开上海的。”对于上海,严歌苓说她模糊凌乱的记忆里只有几条弄堂、家门口的美琪大戏院“还有紫雪糕。”食物永远是我们对故乡最朴素的怀念,当然还有不变的口音。在1989年离开中国去美国前,在北京工作了八九年的严歌苓学会了比较纯正的北京腔“那个时候我们在家不怎么讲上海话,我也只是跟哥哥讲上海话。”
寄居生活会暴露人性中低劣的品格
在香港屯门海边的餐馆里,和严歌苓在一起的是王安忆和陈思和两个上海人,只有在下意识使用乡音的时候,严歌苓才能暂时消弭对身份的焦虑。在更多时候,严歌苓自己也说,她在任何地方都只是个“寄居者”就像她的小说少女小渔、扶桑、寄居者里那些卑微寄居的人物一样。
我问:“为什么在你的小说中把男人写得都那么不堪,比如少女小渔的江伟,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欧阳萸,还有这本寄居者里的犹太难民帅哥彼得?”面前的严歌苓抑制不住地笑起来,然后反问道:“有吗?”花几秒钟平静下来之后,严歌苓得意地解释说:“我对男人绝对没有偏见。”也许是,也许不是。12岁参军来到西藏,开始独立生活;15岁爱上30岁的军官,这段在那个年代有点“不伦”味道的恋情最后,那个男人逃避了所有责任;她和作家李克威的婚姻因1989年各自出国奔赴不同国家而曲终人散;但也是在异乡,在美国,她遇到了痴恋她的美国外交官,外交官为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兵丢掉了自己的职位。“我理解的男人,需要在我面前让我有点崇敬感,否则我觉得他们就有点不堪。”所以,在严歌苓的笔下,寄居者里的女主角may在最后一刻离开痴爱的彼得,选择留在上海,留在生活得浑浑噩噩的杰克布身边“may不一定觉得彼得不堪,但这种感受我能体会得到。”
在寄居者中,may痴爱的犹太难民彼得经过几年在上海虹口的寄居生活后,被生活打磨成一位非常现实的男人,虽然优雅依然,但不再高贵。“我想说明的是,寄居的生活状态具有极大的腐蚀力。你要不择手段地去生存,就要把你的高贵傲气给打断。彼得就是这样。”严歌苓说。寄居者是一部关于犹太难民在上海寄居生活的小说,五十多年前的历史在严歌苓那里化作乱世佳人式的传奇。严歌苓老是反反复复说,她写这个小说完全是被“寄居者”这个词给吸引了“我没有看到犹太人怎么寄居,但我看到中国人怎么寄居。”1989年来到美国,严歌苓做寄居者也已经有20年了。“很多人都是这样。不少我认识的人,他们在大陆的时候很有尊严、很高贵,但一到了寄居环境,就成了另外一种样子。这让我大惑不解。我想长期的寄居生活本身是不堪的,在生活的打磨下,那层人皮就会脱落。”
对于寄居生活严酷性的个人体验,令严歌苓写下了一系列移民生活的小说,而这部写犹太人短暂“移民”上海的寄居者实际上延续着严歌苓早年那些移民小说的主题“寄居的生活让我们暴露了人性中很低下的东西,发现了那些在正常生活状态中不会被别人甚至自己发现的东西,特别是低劣的品格。”may费尽周折想把彼得带出充满危险的上海虹口前往自由的美国,不仅仅是为了救他的命,也许她也意识到严酷环境对彼得的打磨,但最后她把彼得一人扔在了前往美国的自由之船上,may明白彼得的生命力足以令他在美国逍遥自在,但他不会再如当初刚刚踏上上海土地时那样高贵了。
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1989年来到美国,学习写作,打几份工,与失眠抗争。然后是少女小渔之后的一系列成功,写英文小说,为好莱坞做编剧。和我们在一起时,她用流利英文向餐厅服务生解释我们的要求,向王安忆建议不要吃希腊沙律因为里面有难闻的咸臭鱼。但“我现在还是在寄居。”她说。“真的吗?”我疑惑... -->>
石剑峰
都说乡音是最容易让人们彼此熟稔、建立社交渠道的好题材。在香港的学术会议上,严歌苓用纯正的京腔普通话发言,只是几个句子末了的“啦”和“呀”泄露了她上海人的身世,尽管她现在居住最多的地方是台北和旧金山,待在北京的时间甚至都比上海长。严歌苓是上海人,共和国10岁时出生在上海的弄堂里“文革”开始时,全家被赶出上海“我姑姑和父亲都是老上海人,姑姑因为嫁给******军官不得不离开上海,父亲因为‘文革’也被赶出上海,我们都是不情愿地离开上海的。”对于上海,严歌苓说她模糊凌乱的记忆里只有几条弄堂、家门口的美琪大戏院“还有紫雪糕。”食物永远是我们对故乡最朴素的怀念,当然还有不变的口音。在1989年离开中国去美国前,在北京工作了八九年的严歌苓学会了比较纯正的北京腔“那个时候我们在家不怎么讲上海话,我也只是跟哥哥讲上海话。”
寄居生活会暴露人性中低劣的品格
在香港屯门海边的餐馆里,和严歌苓在一起的是王安忆和陈思和两个上海人,只有在下意识使用乡音的时候,严歌苓才能暂时消弭对身份的焦虑。在更多时候,严歌苓自己也说,她在任何地方都只是个“寄居者”就像她的小说少女小渔、扶桑、寄居者里那些卑微寄居的人物一样。
我问:“为什么在你的小说中把男人写得都那么不堪,比如少女小渔的江伟,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欧阳萸,还有这本寄居者里的犹太难民帅哥彼得?”面前的严歌苓抑制不住地笑起来,然后反问道:“有吗?”花几秒钟平静下来之后,严歌苓得意地解释说:“我对男人绝对没有偏见。”也许是,也许不是。12岁参军来到西藏,开始独立生活;15岁爱上30岁的军官,这段在那个年代有点“不伦”味道的恋情最后,那个男人逃避了所有责任;她和作家李克威的婚姻因1989年各自出国奔赴不同国家而曲终人散;但也是在异乡,在美国,她遇到了痴恋她的美国外交官,外交官为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兵丢掉了自己的职位。“我理解的男人,需要在我面前让我有点崇敬感,否则我觉得他们就有点不堪。”所以,在严歌苓的笔下,寄居者里的女主角may在最后一刻离开痴爱的彼得,选择留在上海,留在生活得浑浑噩噩的杰克布身边“may不一定觉得彼得不堪,但这种感受我能体会得到。”
在寄居者中,may痴爱的犹太难民彼得经过几年在上海虹口的寄居生活后,被生活打磨成一位非常现实的男人,虽然优雅依然,但不再高贵。“我想说明的是,寄居的生活状态具有极大的腐蚀力。你要不择手段地去生存,就要把你的高贵傲气给打断。彼得就是这样。”严歌苓说。寄居者是一部关于犹太难民在上海寄居生活的小说,五十多年前的历史在严歌苓那里化作乱世佳人式的传奇。严歌苓老是反反复复说,她写这个小说完全是被“寄居者”这个词给吸引了“我没有看到犹太人怎么寄居,但我看到中国人怎么寄居。”1989年来到美国,严歌苓做寄居者也已经有20年了。“很多人都是这样。不少我认识的人,他们在大陆的时候很有尊严、很高贵,但一到了寄居环境,就成了另外一种样子。这让我大惑不解。我想长期的寄居生活本身是不堪的,在生活的打磨下,那层人皮就会脱落。”
对于寄居生活严酷性的个人体验,令严歌苓写下了一系列移民生活的小说,而这部写犹太人短暂“移民”上海的寄居者实际上延续着严歌苓早年那些移民小说的主题“寄居的生活让我们暴露了人性中很低下的东西,发现了那些在正常生活状态中不会被别人甚至自己发现的东西,特别是低劣的品格。”may费尽周折想把彼得带出充满危险的上海虹口前往自由的美国,不仅仅是为了救他的命,也许她也意识到严酷环境对彼得的打磨,但最后她把彼得一人扔在了前往美国的自由之船上,may明白彼得的生命力足以令他在美国逍遥自在,但他不会再如当初刚刚踏上上海土地时那样高贵了。
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1989年来到美国,学习写作,打几份工,与失眠抗争。然后是少女小渔之后的一系列成功,写英文小说,为好莱坞做编剧。和我们在一起时,她用流利英文向餐厅服务生解释我们的要求,向王安忆建议不要吃希腊沙律因为里面有难闻的咸臭鱼。但“我现在还是在寄居。”她说。“真的吗?”我疑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