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严歌苓其人其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疑惑不解地质疑。“真的还是寄居。”她的语气带着孩子般的辩解。
“我永远不可能融入美国生活。在排球场上,中国队一出现,我就为中国呐喊、热血沸腾流眼泪,这种情怀已融入我们的血液里了。这已经成为我们动物性的东西,它能够召唤起这样的情感。”严歌苓说。
身份焦虑——在这个全球化的世代,没有多少人,特别是成功人士愿意承认这点。“30岁才来到美国,那时我的人格已经成熟,英语也从零开始。直到现在,我讲话、听,都比他们慢一格。别人可能没感觉到,但我自己心里有数。这就是一种病态。”严歌苓说。
“我到了大陆依然有身份危机。我离开大陆的时候是1989年,那时候,人的质朴,对理想的高昂,对爱情和金钱的态度,完全是另一码事。”套用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的话“我们都回不去了。”所以“我在国外有乡愁,回到北京还是有乡愁。我常常对自己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严歌苓自嘲地说,自己成了三不管三不要四不像的东西“这样一个状态让你对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持批评态度,不断游移。”
选择了寄居,也已无法摆脱寄居。但这样一种游离,对写作不啻是一种好的状态。“寄居让你走向内心,也有大量的时间丰富内心。”严歌苓说。
而她最奇特的寄居生活可能是2004年随丈夫来到尼日利亚。“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之一。在那里,乱七八糟的事情什么都没有了,每天的生活都很单纯。”写作成了严歌苓每天最快乐的事情。“我每天写4个小说,一天还是那么漫长。”在那里,她连续写出了第九个寡妇和一个女人的史诗等作品。在这之前,严歌苓的作品大都很少涉及历史,特别是194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而这之后,她的四部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和寄居者都与苦难的历史有关。“在那样一个直面苦难的环境里,你会觉得现实的苦难和小说想表达的苦难是吻合的,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写作是自我交流的方式。”
每天长跑,治好了失眠,写作让自己愉悦,寄出去的书稿——比如第九个寡妇,当时一年多没有回音,也没在意。聊天时所见的香港海岸,也许令眼前的严歌苓想起非洲的海。“这是我生活的转折。”
对话
早报:在北美写作的中国女性多么?
严歌苓:在北美,写作的中国人大部分是女人。我经常开玩笑说,在北美写作的中国人都是妇联的,我想这可能跟女人的丈夫都去赚钱养家了,女人衣食无忧有关。
早报:我觉得,你是一位能把编剧和小说关系处理得相对比较好的作家,比如你的小说有很强的画面感,但你也不会让小说单纯为电影服务。
严歌苓:我非常警惕电影和小说两者的关系。电影剧本写作的训练对小说讲故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我的努力。我本身很喜欢、迷恋电影,电影是现在所有艺术表达手段中最为理想的一种,音乐、色彩、画面、文学都包含其中。如果能结合得好,它是最为迷人的艺术形式。很多人埋怨,小说市场在缩水,我想我恰恰喜欢视觉化写一个故事。
早报:故事性、可读性可能是你小说最大的特点,现在能写好故事的作家不多。
严歌苓:对于小说,我相信还是要老老实实把一个故事讲好,用最好的语言写一个故事,是故事使我成为一个小说家。我在讲故事的同时,如果能对中文书写有一点贡献,那就最好了,写个故事是我写作简单而朴实的初衷。所以,我也是个不长进的作家,永远成不了学者型作家,永远处于说书人的状态。写小说首先要愉悦自己,不能先折磨自己。
早报:在寄居者里,我一直很留意你对旧上海地理、历史甚至天气的描写,你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严歌苓:在写作之前,我对上海地理、犹太史、上海当年的犹太人聚居地等,都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准备。我姑姑和爸爸都是老上海人,我也常常向他们咨询。我会问我姑姑,当时的舞厅什么样子?当时女人拿什么样的包,涂什么香?哪一家发廊比较好?这些都很重要。
”我疑惑不解地质疑。“真的还是寄居。”她的语气带着孩子般的辩解。
“我永远不可能融入美国生活。在排球场上,中国队一出现,我就为中国呐喊、热血沸腾流眼泪,这种情怀已融入我们的血液里了。这已经成为我们动物性的东西,它能够召唤起这样的情感。”严歌苓说。
身份焦虑——在这个全球化的世代,没有多少人,特别是成功人士愿意承认这点。“30岁才来到美国,那时我的人格已经成熟,英语也从零开始。直到现在,我讲话、听,都比他们慢一格。别人可能没感觉到,但我自己心里有数。这就是一种病态。”严歌苓说。
“我到了大陆依然有身份危机。我离开大陆的时候是1989年,那时候,人的质朴,对理想的高昂,对爱情和金钱的态度,完全是另一码事。”套用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的话“我们都回不去了。”所以“我在国外有乡愁,回到北京还是有乡愁。我常常对自己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严歌苓自嘲地说,自己成了三不管三不要四不像的东西“这样一个状态让你对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持批评态度,不断游移。”
选择了寄居,也已无法摆脱寄居。但这样一种游离,对写作不啻是一种好的状态。“寄居让你走向内心,也有大量的时间丰富内心。”严歌苓说。
而她最奇特的寄居生活可能是2004年随丈夫来到尼日利亚。“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之一。在那里,乱七八糟的事情什么都没有了,每天的生活都很单纯。”写作成了严歌苓每天最快乐的事情。“我每天写4个小说,一天还是那么漫长。”在那里,她连续写出了第九个寡妇和一个女人的史诗等作品。在这之前,严歌苓的作品大都很少涉及历史,特别是194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而这之后,她的四部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和寄居者都与苦难的历史有关。“在那样一个直面苦难的环境里,你会觉得现实的苦难和小说想表达的苦难是吻合的,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写作是自我交流的方式。”
每天长跑,治好了失眠,写作让自己愉悦,寄出去的书稿——比如第九个寡妇,当时一年多没有回音,也没在意。聊天时所见的香港海岸,也许令眼前的严歌苓想起非洲的海。“这是我生活的转折。”
对话
早报:在北美写作的中国女性多么?
严歌苓:在北美,写作的中国人大部分是女人。我经常开玩笑说,在北美写作的中国人都是妇联的,我想这可能跟女人的丈夫都去赚钱养家了,女人衣食无忧有关。
早报:我觉得,你是一位能把编剧和小说关系处理得相对比较好的作家,比如你的小说有很强的画面感,但你也不会让小说单纯为电影服务。
严歌苓:我非常警惕电影和小说两者的关系。电影剧本写作的训练对小说讲故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我的努力。我本身很喜欢、迷恋电影,电影是现在所有艺术表达手段中最为理想的一种,音乐、色彩、画面、文学都包含其中。如果能结合得好,它是最为迷人的艺术形式。很多人埋怨,小说市场在缩水,我想我恰恰喜欢视觉化写一个故事。
早报:故事性、可读性可能是你小说最大的特点,现在能写好故事的作家不多。
严歌苓:对于小说,我相信还是要老老实实把一个故事讲好,用最好的语言写一个故事,是故事使我成为一个小说家。我在讲故事的同时,如果能对中文书写有一点贡献,那就最好了,写个故事是我写作简单而朴实的初衷。所以,我也是个不长进的作家,永远成不了学者型作家,永远处于说书人的状态。写小说首先要愉悦自己,不能先折磨自己。
早报:在寄居者里,我一直很留意你对旧上海地理、历史甚至天气的描写,你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严歌苓:在写作之前,我对上海地理、犹太史、上海当年的犹太人聚居地等,都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准备。我姑姑和爸爸都是老上海人,我也常常向他们咨询。我会问我姑姑,当时的舞厅什么样子?当时女人拿什么样的包,涂什么香?哪一家发廊比较好?这些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