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综]母仪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很快, 舒云就听到了消息,说是刘彻在长乐宫很是发了一番火,就怒气冲冲地回了未央宫。舒云听着下面宫人的话,无可无不可地点了点头,其实她很能理解王太后的心理。就像是当年德妃做了太后,就特别想要大儿子照拂小儿子, 恨不得直接让小儿子立刻就做一个铁帽子王一般。
做家长的,多半都有一种均贫富之心, 你都是皇帝了,天下都是你的,那么,你分出一点来给你弟弟, 给你舅舅,给你姨妈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尤其,在王太后眼里,田蚡是给刘彻立了大功的,所以, 你都当皇帝了,犒劳一下作为功臣的舅舅又怎么啦?田蚡对王太后那是真贴心, 王太后这边一个眼神, 他就能帮王太后将事情做好了,就差没给王太后寻摸几个可心的面首了。虽说没有面首,但是王太后的长乐宫里头,还是有几个眉目清秀的宦官的, 这让刘彻觉得自个老爹头上有点绿。
总之,在王太后那里,田蚡怎么都好,刘彻却是越大越不听话了,就不想想,没有她这个做娘的早早绸缪,哪有他的今日。想想看,王太后当年从还是太子良娣的时候,可就先是说自己梦见了高皇帝,然后呢,又是梦见大日入怀,总之,做足了铺垫,意思就是,这个孩子来历不凡。
王太后那时候在后宫里头散步传言,然后呢,田蚡他们兄弟几个在外头帮忙造势,像是刘彻那传奇的出身,还有金屋藏娇的传言,可不都是他们传出去的嘛!总之,就像是窦太主觉得没有自己母女,刘彻坐不上皇位一样,在王太后眼里,没有她和王家田家,刘彻也坐不上皇位啊!
所以,如今刘彻做了皇帝了,那么,他们不到了排排坐,分果果的时候了吗?
王太后就是这样的想法,她不会去考虑大汉的前途,也不会考虑自个儿子的声望与权威。在刘彻知道了王太后的想法之后,他简直就要崩溃了。
刘彻如今还处在中二期,以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绕着他转的,结果冷冰冰的现实拍醒了他,告诉他,想得太美了,他以为围着他转的那些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心思,你不过就是他们想要达到自己目的的一个跳板而已。
一时间,刘彻跟王太后,跟田蚡等人的关系几乎是降到了冰点,可惜的是,他当初太信得过自己亲妈了,对王太后的许多权力都没有限制,因此,他那几个舅舅手里头还有宫籍,可以随意入宫,最重要的是,他在长乐宫这里,几乎没有太多影响。
虽说汉宫中的太后,皇后,还有诸多妃嫔都是住在整个长乐宫宫殿群里头的,比起未央宫几乎就是皇帝人一个人做主之外,长乐宫的情况就复杂多了。太后皇后暂且不说,宫中的那些宠妃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一直以来,皇宫之中,那些宫人从来都是见风使舵,捧高踩低,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的性命,财富还有前程都操纵在上位者手里,他们自然会本能地追逐权势,什么人能庇护他们,什么人能够给他们更好的前程,如此一来,他们自然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分子,至于忠诚什么的,他们会忠诚于最有权势的人。
像是长乐宫中,哪怕太皇太后将许多人手转移到了舒云手里头,但是这些人并不介意在什么时候给王太后行个方便,因为王太后或许拿舒云这个皇后没什么办法,但是随便找个理由,就能处置他们这些宫人。
而舒云呢,在她有了两个皇子之后,哪怕刘彻的态度比较暧昧,但是,宫里那些宫人对舒云的态度一种非常恭敬,毕竟,皇家废后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对于一个有儿子,有名声的皇后,想要对她做出什么事情来,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这些宫人看来,只要舒云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那么,其实大局就已经定下来了。皇长子只要不夭折,太子的位置就算不是十拿九稳,也是十之七八,就算没有皇长子,还有皇次子了,这可都是嫡出的皇子,所以,舒云将来也是太后,那么,他们干什么要跟舒云这个皇后对着干呢?
而刘彻的那些宠妃也收拢了一些人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攀上皇后太后的,那么,依附一个宠妃,或者说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嫔妃,就是这些宫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
但是,刘彻似乎是被自己的生母舅舅他们打击到了,他开始寻找别的刺激去了。
舒云已经听说,刘彻如今跟淮南翁主刘陵交从甚密,刘陵来到长安已经好几年了,淮南王刘安那边呢,几乎是淮南王之心,路人皆知了,当初为了讨太皇太后欢心,好搞了个淮南子出来,里头多有什么神仙志怪之说,老实说,当做是神话传说什么的,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但是看完全篇之后,你就会发现,《淮南子》可不是什么黄老之学,不过就是裹着黄老这个皮的杂家学说罢了,更类似于《吕氏春秋》的那种。
当然,给太皇太后看的是删减版的,老实说,太皇太后对此很感兴趣。年纪大了的人,总是会相信这些神怪之说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从七国之乱还有废太子刘荣被逼死之后,太皇太后对于宗室就愈发宽容起来,毕竟,当年文帝也是从藩王被拥立为皇帝,所以,太皇太后对于这些诸侯王还是比较有好感的,觉得他们也算是国之柱石。另外呢,太皇太后是经历过淮南厉王刘长之死的,知道当年文帝对此事也多有悔意,后来还跟太皇太后说过,早知如此,他宁可将刘长关在诏狱关一辈子,也不至于那般逼迫。这也是为什么刘安会一意讨好太皇太后的缘故,她这边最好说话。
太皇太后死后,刘安并没有减少在长安活动的频率,甚至,还增加了不少,原本刘陵建元年间就到长安来了,一开始打着的旗号,是想要求太皇太后给她选一门好亲事,毕竟,作为老刘家的翁主,嫁个列侯也是正常操作,不过淮南国那边可没什么列侯的人选,自然是长安这边更多英雄豪杰。
旗号是旗号,太皇太后年纪大了,在这些事情上头记性也不是很好,刘陵周旋在一大堆的公卿贵族之间,谁又知道她心意如何了。尤其,刘陵那时候才十多岁,就艳名远播,难免叫人觉得她性子轻浮,不知廉耻,自然不会有人继续在刘陵那里提起。
一开始的时候,刘陵其实只是周旋在这些公卿贵族中,并未真的让他们占了什么便宜,等到后来,皇后有子,还很健康,顿时,刘安那边就着急起来了。
刘陵呢,不管是她受到自个父亲的指引,还是自个也沉醉在这一种,她勾一勾手指,就有许多人前仆后继,想要与她一亲芳泽的感觉之中。总之,如今俨然就是长安社交场上最出名的交际花了!
然后,她就搭上了刘彻。刘彻虽说不是什么色中饿鬼,但是呢,也绝不是能洁身自好的人物,相反,他口味很重,也很杂。这也跟这个时候的风气有关,这年头,对于男女之事,压根就没太多的法律乃至道德方面的约束,上层在这方面很乱,民间其实也差不多,所谓礼崩乐坏,便是如此了。
刘陵名义上应该算是刘彻的堂妹了,但是呢,做皇帝的,何曾在乎这些了,因此,在刘陵的勾搭下,刘彻很自然地就跟她滚在了一起,对刘彻看来,送上门来的美人,便宜不占白不占,因此,毫无心理负担不说,还有一种额外的快感。
舒云在宫里头听说了这件事,只觉得可笑,对于刘彻这样的人来说,道德从来都是约束别人的,那些诸侯王,好些个都因为伦理上的问题,最终被除国,结果到了刘彻自己身上,他倒是挺双标的。
关于皇帝的阴私之事,一般人可不敢胡说八道,免得回头廷尉找上门来,当然,私底下交流一下,倒是有可能的,刘陵跟刘彻有了那么一层关系之后,在社交圈里头立马愈发炙手可热起来,大家不可能娶她这样的女子为妻,但是有这么一个情人,还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一些跟刘陵有过关系的人凑在一起,还各自有种心照不宣的感觉,互相之间就像是保有了同一个秘密一般,一个个也俨然如同兄弟好友了。
刘陵这般举动,自然给刘安带来了许多好处,那就是,朝堂上说刘安好处的人很多,就算是刘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也没几个人会叽叽歪歪了,免得那些便宜女婿跟自己过不去。
刘陵做得最错的一件事是高估了自己的魅力,或者说是高估了刘彻对自己的感情,刘彻对她,无非就是寻个刺激,压根不会有任何真心,也没有因此对淮南王这个所谓的宗室长者有什么放心的地方。所以,淮南国那里,该监视的还是继续监视,而刘陵这边呢,若是想到了,那就见一见,若是想不到,那也就抛诸脑后了。
舒云呢,并没有召见刘陵的意思,倒是王太后有些沉不住气,召见了一次刘陵,还警告了她一番。但是这种警告,对于刘陵来说,算得了什么呢?作为淮南翁主,王太后就算是对刘陵有什么想法,也不可能真的对她怎么样,难不成,王太后还有当年先帝那样的魄力,输了一局棋,就抄起棋盘直接砸人家的头不成!王太后还不想背负一个逼反淮南王的罪名。
既然王太后只是色厉内荏,那么,刘陵自然无所畏惧,甚至,她转头就勾搭上了田蚡,田蚡虽说长得丑陋,年纪也不小了,看起来还有点猥琐,但是人家现在炙手可热,权势滔天,有他给自家父王行个方便,不知道能省去多少事情。
王太后听说了之后,只气的半死,而刘彻呢,在知道刘陵跟田蚡有了一腿之后,顿时就觉得有些倒胃口了,他如今对田蚡,那是一点都看不过去,偏偏自家母后拦着护着,然后呢,田蚡如今在朝堂上又已经俨然有了羽翼丰满的架势,这让刘彻一时间不好对田蚡做什么,只得先忍着了!但是忍着田蚡也就算了,难不成还继续忍着刘陵不成,因此,刘陵之后再求见,刘彻便不再赴约了。倒是让刘陵有些后悔起来,不过,很快,她就不再多想了,她这个身份,本来也不可能跟刘彻保持明面上头的什么关系,刘彻呢,一直以来也没真的答应过她什么事,所以,刘陵最终也只得怀疑了一下自己身为女性的魅力,然后就作罢了!
刘陵的事情对于刘彻来说,不过就是个点缀,他自从登基以来,就想要搞出点大事情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之前搞太初历就是如此,只是,大家对太初历虽然挺推崇的,可是,并没有因此觉得刘彻这个皇帝就有多厉害了。尤其如今朝堂上头,田蚡举荐的人占据了大半的位置,这些人呢,压根不符合刘彻的心意,对刘彻的忠心也有限,至于提拔先帝时候的老人嘛,那就更别提了,这些人最习惯的就是倚老卖老,觉得刘彻就该跟着他们的步调走。
刘彻如今已经深刻的明白,做皇帝的,你也得又实打实的功绩,要不然,在其他人眼里,你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可以随便糊弄的那种。
刘彻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自然会有人生出投机取巧的心思。
刘彻的心病在于匈奴,朝堂上如今主战派可没有占据上风,但是,毕竟汉室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军方许多人也开始跃跃欲试起来了。别看田蚡封了丞相,其实这位是不符合汉室拜相规矩的,在汉室,想要做丞相,你总该有军功才行,而田蚡呢,完全就是仗着自己有个好姐姐幸进上来的。
因此,朝堂上头,还是有许多人对此并不服气的,另外一些人,也觉得自己曾经为皇帝立下过功劳,但是如今还只能在原来的位置上头蹉跎,王家和田家那边像是忘记了自己一般,所以,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提醒一下皇帝,当然,挟功请赏这种事情,是有些犯忌讳的,那么,就投其所好呗!
这里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大行令王恢,这位当年催着先帝立刘荣之母栗姬为后,然后就被罢官免职了。实际上呢,那时候大家都知道,先帝对栗姬正在气头上呢,先帝刚刚大病一场,问栗姬愿不愿意照顾自己的其他妃嫔还有儿女,结果栗姬张口就是一句“老狗”,顿时,先帝也不敢病,也不敢死了!在这个关口,让他立栗姬为后,简直是火上浇油。这位当初因为同样姓王的缘故,投靠了王信,这才有了那次的事情,等到先帝过世,这位官复原职,却没能得到他所认为的论功行赏,如今,刘彻登基都七八年时间了,王恢年纪也不小了,再等下去,大概就要在大行的位置上头致仕了,他觉得自己已经是等不及了。
刘彻的心病在于匈奴,那么,王恢自然要投其所好,给刘彻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正好,匈奴人派遣使节过来,表示要继续当年的和亲之约,刘彻憋了一肚子的气,虽说汉室的所谓和亲呢,一般也没正儿八经嫁过什么公主,送给匈奴人的财物呢,也并不算多,就是个形式,但是,这对于汉室来说,依旧是个耻辱。
这些年来,大汉固然蒸蒸日上,匈奴虽说经历了几次内部的权力更迭,但是呢,这些年却也愈发强大起来,没办法,汉朝这边是硬骨头,啃不动,西域那边的诸多小国对于匈奴人来说,完全是不堪一击,匈奴人几次西征,什么乌孙,龟兹,康居之类的国家,对匈奴人几乎根本不可能造成任何威胁,因此,每次西征,都满载而归。以至于后来,匈奴人每每遭遇什么雪灾旱灾之类的,就是跑西域那边找回损失。
也就是之前右贤王在的时候,一直跟汉朝死磕,但是后来军臣发动政变,直接干掉了自个这个兄弟,仅仅留下了伊稚斜这个侄子,然后又削去了伊稚斜这个侄子的许多势力,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这位军臣单于几乎是亲汉派了!毕竟,匈奴人也不是什么悍不畏死的性子,能够轻轻松松获得收益,何必跑到长城底下丢下一堆的尸骨,最后还捞不到什么好处呢?
因此,匈奴人如今就是喜欢占一些口头上的便宜,比如说将国书的尺寸弄得比汉朝国书宽一寸,将单于的称呼弄得特别高大上,至于其他的,还真没有对汉朝这边过于逼迫。
但是在这个时代,这对汉室来说,已经是极大的羞辱了。
对于华夏的观念来说,唯名与器,不可假人!华夏人自诩上国贵胄,对于夷狄,那是各种看不上,说人家率兽食人,茹毛饮血,意思就是,夷狄是没有文明的。而匈奴呢,有了自己的文字,甚至在中行说这个叛徒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一个粗糙的体制。也就是从匈奴... -->>
很快, 舒云就听到了消息,说是刘彻在长乐宫很是发了一番火,就怒气冲冲地回了未央宫。舒云听着下面宫人的话,无可无不可地点了点头,其实她很能理解王太后的心理。就像是当年德妃做了太后,就特别想要大儿子照拂小儿子, 恨不得直接让小儿子立刻就做一个铁帽子王一般。
做家长的,多半都有一种均贫富之心, 你都是皇帝了,天下都是你的,那么,你分出一点来给你弟弟, 给你舅舅,给你姨妈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尤其,在王太后眼里,田蚡是给刘彻立了大功的,所以, 你都当皇帝了,犒劳一下作为功臣的舅舅又怎么啦?田蚡对王太后那是真贴心, 王太后这边一个眼神, 他就能帮王太后将事情做好了,就差没给王太后寻摸几个可心的面首了。虽说没有面首,但是王太后的长乐宫里头,还是有几个眉目清秀的宦官的, 这让刘彻觉得自个老爹头上有点绿。
总之,在王太后那里,田蚡怎么都好,刘彻却是越大越不听话了,就不想想,没有她这个做娘的早早绸缪,哪有他的今日。想想看,王太后当年从还是太子良娣的时候,可就先是说自己梦见了高皇帝,然后呢,又是梦见大日入怀,总之,做足了铺垫,意思就是,这个孩子来历不凡。
王太后那时候在后宫里头散步传言,然后呢,田蚡他们兄弟几个在外头帮忙造势,像是刘彻那传奇的出身,还有金屋藏娇的传言,可不都是他们传出去的嘛!总之,就像是窦太主觉得没有自己母女,刘彻坐不上皇位一样,在王太后眼里,没有她和王家田家,刘彻也坐不上皇位啊!
所以,如今刘彻做了皇帝了,那么,他们不到了排排坐,分果果的时候了吗?
王太后就是这样的想法,她不会去考虑大汉的前途,也不会考虑自个儿子的声望与权威。在刘彻知道了王太后的想法之后,他简直就要崩溃了。
刘彻如今还处在中二期,以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绕着他转的,结果冷冰冰的现实拍醒了他,告诉他,想得太美了,他以为围着他转的那些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心思,你不过就是他们想要达到自己目的的一个跳板而已。
一时间,刘彻跟王太后,跟田蚡等人的关系几乎是降到了冰点,可惜的是,他当初太信得过自己亲妈了,对王太后的许多权力都没有限制,因此,他那几个舅舅手里头还有宫籍,可以随意入宫,最重要的是,他在长乐宫这里,几乎没有太多影响。
虽说汉宫中的太后,皇后,还有诸多妃嫔都是住在整个长乐宫宫殿群里头的,比起未央宫几乎就是皇帝人一个人做主之外,长乐宫的情况就复杂多了。太后皇后暂且不说,宫中的那些宠妃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一直以来,皇宫之中,那些宫人从来都是见风使舵,捧高踩低,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的性命,财富还有前程都操纵在上位者手里,他们自然会本能地追逐权势,什么人能庇护他们,什么人能够给他们更好的前程,如此一来,他们自然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分子,至于忠诚什么的,他们会忠诚于最有权势的人。
像是长乐宫中,哪怕太皇太后将许多人手转移到了舒云手里头,但是这些人并不介意在什么时候给王太后行个方便,因为王太后或许拿舒云这个皇后没什么办法,但是随便找个理由,就能处置他们这些宫人。
而舒云呢,在她有了两个皇子之后,哪怕刘彻的态度比较暧昧,但是,宫里那些宫人对舒云的态度一种非常恭敬,毕竟,皇家废后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对于一个有儿子,有名声的皇后,想要对她做出什么事情来,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这些宫人看来,只要舒云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那么,其实大局就已经定下来了。皇长子只要不夭折,太子的位置就算不是十拿九稳,也是十之七八,就算没有皇长子,还有皇次子了,这可都是嫡出的皇子,所以,舒云将来也是太后,那么,他们干什么要跟舒云这个皇后对着干呢?
而刘彻的那些宠妃也收拢了一些人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攀上皇后太后的,那么,依附一个宠妃,或者说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嫔妃,就是这些宫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
但是,刘彻似乎是被自己的生母舅舅他们打击到了,他开始寻找别的刺激去了。
舒云已经听说,刘彻如今跟淮南翁主刘陵交从甚密,刘陵来到长安已经好几年了,淮南王刘安那边呢,几乎是淮南王之心,路人皆知了,当初为了讨太皇太后欢心,好搞了个淮南子出来,里头多有什么神仙志怪之说,老实说,当做是神话传说什么的,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但是看完全篇之后,你就会发现,《淮南子》可不是什么黄老之学,不过就是裹着黄老这个皮的杂家学说罢了,更类似于《吕氏春秋》的那种。
当然,给太皇太后看的是删减版的,老实说,太皇太后对此很感兴趣。年纪大了的人,总是会相信这些神怪之说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从七国之乱还有废太子刘荣被逼死之后,太皇太后对于宗室就愈发宽容起来,毕竟,当年文帝也是从藩王被拥立为皇帝,所以,太皇太后对于这些诸侯王还是比较有好感的,觉得他们也算是国之柱石。另外呢,太皇太后是经历过淮南厉王刘长之死的,知道当年文帝对此事也多有悔意,后来还跟太皇太后说过,早知如此,他宁可将刘长关在诏狱关一辈子,也不至于那般逼迫。这也是为什么刘安会一意讨好太皇太后的缘故,她这边最好说话。
太皇太后死后,刘安并没有减少在长安活动的频率,甚至,还增加了不少,原本刘陵建元年间就到长安来了,一开始打着的旗号,是想要求太皇太后给她选一门好亲事,毕竟,作为老刘家的翁主,嫁个列侯也是正常操作,不过淮南国那边可没什么列侯的人选,自然是长安这边更多英雄豪杰。
旗号是旗号,太皇太后年纪大了,在这些事情上头记性也不是很好,刘陵周旋在一大堆的公卿贵族之间,谁又知道她心意如何了。尤其,刘陵那时候才十多岁,就艳名远播,难免叫人觉得她性子轻浮,不知廉耻,自然不会有人继续在刘陵那里提起。
一开始的时候,刘陵其实只是周旋在这些公卿贵族中,并未真的让他们占了什么便宜,等到后来,皇后有子,还很健康,顿时,刘安那边就着急起来了。
刘陵呢,不管是她受到自个父亲的指引,还是自个也沉醉在这一种,她勾一勾手指,就有许多人前仆后继,想要与她一亲芳泽的感觉之中。总之,如今俨然就是长安社交场上最出名的交际花了!
然后,她就搭上了刘彻。刘彻虽说不是什么色中饿鬼,但是呢,也绝不是能洁身自好的人物,相反,他口味很重,也很杂。这也跟这个时候的风气有关,这年头,对于男女之事,压根就没太多的法律乃至道德方面的约束,上层在这方面很乱,民间其实也差不多,所谓礼崩乐坏,便是如此了。
刘陵名义上应该算是刘彻的堂妹了,但是呢,做皇帝的,何曾在乎这些了,因此,在刘陵的勾搭下,刘彻很自然地就跟她滚在了一起,对刘彻看来,送上门来的美人,便宜不占白不占,因此,毫无心理负担不说,还有一种额外的快感。
舒云在宫里头听说了这件事,只觉得可笑,对于刘彻这样的人来说,道德从来都是约束别人的,那些诸侯王,好些个都因为伦理上的问题,最终被除国,结果到了刘彻自己身上,他倒是挺双标的。
关于皇帝的阴私之事,一般人可不敢胡说八道,免得回头廷尉找上门来,当然,私底下交流一下,倒是有可能的,刘陵跟刘彻有了那么一层关系之后,在社交圈里头立马愈发炙手可热起来,大家不可能娶她这样的女子为妻,但是有这么一个情人,还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一些跟刘陵有过关系的人凑在一起,还各自有种心照不宣的感觉,互相之间就像是保有了同一个秘密一般,一个个也俨然如同兄弟好友了。
刘陵这般举动,自然给刘安带来了许多好处,那就是,朝堂上说刘安好处的人很多,就算是刘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也没几个人会叽叽歪歪了,免得那些便宜女婿跟自己过不去。
刘陵做得最错的一件事是高估了自己的魅力,或者说是高估了刘彻对自己的感情,刘彻对她,无非就是寻个刺激,压根不会有任何真心,也没有因此对淮南王这个所谓的宗室长者有什么放心的地方。所以,淮南国那里,该监视的还是继续监视,而刘陵这边呢,若是想到了,那就见一见,若是想不到,那也就抛诸脑后了。
舒云呢,并没有召见刘陵的意思,倒是王太后有些沉不住气,召见了一次刘陵,还警告了她一番。但是这种警告,对于刘陵来说,算得了什么呢?作为淮南翁主,王太后就算是对刘陵有什么想法,也不可能真的对她怎么样,难不成,王太后还有当年先帝那样的魄力,输了一局棋,就抄起棋盘直接砸人家的头不成!王太后还不想背负一个逼反淮南王的罪名。
既然王太后只是色厉内荏,那么,刘陵自然无所畏惧,甚至,她转头就勾搭上了田蚡,田蚡虽说长得丑陋,年纪也不小了,看起来还有点猥琐,但是人家现在炙手可热,权势滔天,有他给自家父王行个方便,不知道能省去多少事情。
王太后听说了之后,只气的半死,而刘彻呢,在知道刘陵跟田蚡有了一腿之后,顿时就觉得有些倒胃口了,他如今对田蚡,那是一点都看不过去,偏偏自家母后拦着护着,然后呢,田蚡如今在朝堂上又已经俨然有了羽翼丰满的架势,这让刘彻一时间不好对田蚡做什么,只得先忍着了!但是忍着田蚡也就算了,难不成还继续忍着刘陵不成,因此,刘陵之后再求见,刘彻便不再赴约了。倒是让刘陵有些后悔起来,不过,很快,她就不再多想了,她这个身份,本来也不可能跟刘彻保持明面上头的什么关系,刘彻呢,一直以来也没真的答应过她什么事,所以,刘陵最终也只得怀疑了一下自己身为女性的魅力,然后就作罢了!
刘陵的事情对于刘彻来说,不过就是个点缀,他自从登基以来,就想要搞出点大事情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之前搞太初历就是如此,只是,大家对太初历虽然挺推崇的,可是,并没有因此觉得刘彻这个皇帝就有多厉害了。尤其如今朝堂上头,田蚡举荐的人占据了大半的位置,这些人呢,压根不符合刘彻的心意,对刘彻的忠心也有限,至于提拔先帝时候的老人嘛,那就更别提了,这些人最习惯的就是倚老卖老,觉得刘彻就该跟着他们的步调走。
刘彻如今已经深刻的明白,做皇帝的,你也得又实打实的功绩,要不然,在其他人眼里,你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可以随便糊弄的那种。
刘彻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自然会有人生出投机取巧的心思。
刘彻的心病在于匈奴,朝堂上如今主战派可没有占据上风,但是,毕竟汉室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军方许多人也开始跃跃欲试起来了。别看田蚡封了丞相,其实这位是不符合汉室拜相规矩的,在汉室,想要做丞相,你总该有军功才行,而田蚡呢,完全就是仗着自己有个好姐姐幸进上来的。
因此,朝堂上头,还是有许多人对此并不服气的,另外一些人,也觉得自己曾经为皇帝立下过功劳,但是如今还只能在原来的位置上头蹉跎,王家和田家那边像是忘记了自己一般,所以,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提醒一下皇帝,当然,挟功请赏这种事情,是有些犯忌讳的,那么,就投其所好呗!
这里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大行令王恢,这位当年催着先帝立刘荣之母栗姬为后,然后就被罢官免职了。实际上呢,那时候大家都知道,先帝对栗姬正在气头上呢,先帝刚刚大病一场,问栗姬愿不愿意照顾自己的其他妃嫔还有儿女,结果栗姬张口就是一句“老狗”,顿时,先帝也不敢病,也不敢死了!在这个关口,让他立栗姬为后,简直是火上浇油。这位当初因为同样姓王的缘故,投靠了王信,这才有了那次的事情,等到先帝过世,这位官复原职,却没能得到他所认为的论功行赏,如今,刘彻登基都七八年时间了,王恢年纪也不小了,再等下去,大概就要在大行的位置上头致仕了,他觉得自己已经是等不及了。
刘彻的心病在于匈奴,那么,王恢自然要投其所好,给刘彻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正好,匈奴人派遣使节过来,表示要继续当年的和亲之约,刘彻憋了一肚子的气,虽说汉室的所谓和亲呢,一般也没正儿八经嫁过什么公主,送给匈奴人的财物呢,也并不算多,就是个形式,但是,这对于汉室来说,依旧是个耻辱。
这些年来,大汉固然蒸蒸日上,匈奴虽说经历了几次内部的权力更迭,但是呢,这些年却也愈发强大起来,没办法,汉朝这边是硬骨头,啃不动,西域那边的诸多小国对于匈奴人来说,完全是不堪一击,匈奴人几次西征,什么乌孙,龟兹,康居之类的国家,对匈奴人几乎根本不可能造成任何威胁,因此,每次西征,都满载而归。以至于后来,匈奴人每每遭遇什么雪灾旱灾之类的,就是跑西域那边找回损失。
也就是之前右贤王在的时候,一直跟汉朝死磕,但是后来军臣发动政变,直接干掉了自个这个兄弟,仅仅留下了伊稚斜这个侄子,然后又削去了伊稚斜这个侄子的许多势力,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这位军臣单于几乎是亲汉派了!毕竟,匈奴人也不是什么悍不畏死的性子,能够轻轻松松获得收益,何必跑到长城底下丢下一堆的尸骨,最后还捞不到什么好处呢?
因此,匈奴人如今就是喜欢占一些口头上的便宜,比如说将国书的尺寸弄得比汉朝国书宽一寸,将单于的称呼弄得特别高大上,至于其他的,还真没有对汉朝这边过于逼迫。
但是在这个时代,这对汉室来说,已经是极大的羞辱了。
对于华夏的观念来说,唯名与器,不可假人!华夏人自诩上国贵胄,对于夷狄,那是各种看不上,说人家率兽食人,茹毛饮血,意思就是,夷狄是没有文明的。而匈奴呢,有了自己的文字,甚至在中行说这个叛徒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一个粗糙的体制。也就是从匈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