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com,[综]母仪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从匈奴人开始,那些有志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一旦称王建制,对于中原就是个绝大的威胁了!而中原朝廷对此也一直非常敏感。
尤其,如果不是秦末战乱,实际上匈奴在中原政权眼中,那就是小弟弟罢了,当年无论是燕赵,还是秦国一统中原之后,都是将匈奴吊打的,甚至,其实当年草原上,真正的霸主也不能说是匈奴,先是义渠,后来呢,又是东胡,知道冒顿单于与乌孙人联手,打败了东胡之后,匈奴人才算是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
汉初的时候,中原饱经战乱,十室九空,哪怕刘邦他们被围白登山,中原已经有勤王的军队赶过来了,却也没有足够的财力跟人力跟匈奴人再来一场国战了,朝廷继续修生养息,这才与冒顿单于定下了和亲之约。
这些年来,两国之间小冲突几乎没停过,北地那边呢,因此与匈奴人多半都有血海深仇,但是,真要是说起国战来,那是没几次,最凶险的一次,差不多就是文帝时候,匈奴人直接打到甘泉宫附近了,为此,文帝甚至自己都亲自穿上甲胄,表示要与匈奴决一死战。
但是,说白了,军事这种东西,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无论是文帝,还是老上单于最后都发现,真要是双方都以倾国之力打起来,那么,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匈奴人可能会如同当年的东胡人一般,后院失火,被其他那些部族取代了自身的地位,而大汉这边呢,修生养息多年的成果也要毁于一旦,说不定,回头又是一场天下大乱。
因此,最终大家重新签订了和亲协议,约定,长城之内是汉朝的,长城之外归匈奴,也算是定下了一个大的基调,之后呢,这种大规模的入侵就很少了,反而是口头上头的官司比较多。
若是放到之后的一些朝代,对于这样的情况,算是已经心满意足了,主要还是五胡乱华的时候,大家都被打怕了,不到那个程度,不会想要跟这些游牧民族发生太大的冲突。
但是,放在汉室,这会儿流行的是大复仇的思想,所以,对匈奴,便是主和派持有的态度也仅仅就是,现在汉室还没有准备好,等到准备好了,再一举复仇。而不会觉得可以一直持续这样的和亲政策。
刘彻年轻气盛,压根就藏不住心思,傻瓜都能看出来,这位年轻的帝王早就对匈奴人满是敌意,一点都不想收敛,要不然也不至于这几年来连续搞出了什么羽林卫,虎贲军,建章宫建立起来之后,也几乎就是当做参谋处了,王恢因此直接在朝堂上反对和亲,说匈奴人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跟他们和亲,那绝对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回头匈奴人肯定就要翻脸。
而主和派的代表是韩安国,这位也是个苦逼,他原本是跟着梁王刘武的,当年在平定七国的过程中,可是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呢,就因为没跟到一个靠谱的上司,别说是封列侯了,连个关内侯都没捞到。最终夹在刘武跟先帝之间,名声是刷出来了,前程却有限的很。刘武呢,觉得他吃里扒外,先帝呢,觉得他是刘武的人,刘武一死,他就更悲催了,直接被新任梁王找了个罪名,然后自然就丢了官。
等到田蚡上位,韩安国走通了田蚡的路子,才算是坐上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当然,他能力还是有的,眼光也很长远,他觉得和亲这件事还得先继续,没办法,汉军如今虽然强大了,但是,借助于长城,还有什么雁门,上谷之类的城池据守也就罢了,但是要是想要出塞,对不起,马够吗?后勤跟得上吗?这个时代的骑兵居然是到了地方之后下马步战,你敢信?
韩安国哪怕知道实话总是不中听,但是还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刘彻固然觉得憋屈,但是呢,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在匈奴人的和亲国书上用了印,按照以前的规矩,从诸侯中挑了一个翁主,送上一副陪嫁,丝绸之类的倒是比较多,但是呢,陪嫁的器物不是漆器就是青铜器,至于匈奴人渴望的铁器什么的,对不起,我们自己还不够用呢。
匈奴人也就是为了求个安心就是了,毕竟,他们要西征,也得预防着汉人在后头给他们捣鬼,西域那些小国固然富庶,但是并不怎么适合放牧,并不符合匈奴人的习俗,所以,西征可以,老巢还是在草原上,总不能他们前面带着人去打了匈奴,后头汉人就抄了他们的老巢吧!
何况,汉人的和亲一贯就是如此,任你如何狮子大开口,我就这么多,爱要不要,不要那你来打我啊,不怕崩掉你一口好牙,那你就过来吧!
匈奴人带着和亲的使团走了,而像是王恢这样的投机分子,已经开始暗搓搓的准备搞事。
果不其然,匈奴人走了还没几个月呢,王恢就表示要给刘彻引荐一个忠心爱国的商人。
聂壹可不是什么忠心爱国之辈,这一家子之所以能发财,还能够勾搭上王恢,就是因为他们一家子都是做走私生意的,将匈奴人需要的那些什么铁器啊,粮食啊,酒水啊之类的东西运到匈奴的各个部族,然后呢,就可以从匈奴人那里换到好东西了,除了牛羊马匹之外,还有他们从西域那边抢到的各种战利品,运气好,人家直接就用西域那边铸造的精美金币付账。黄金在汉朝绝对是硬通货,没办法,如今市面上的钱币,那叫一个币制混乱,铸钱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朝廷独家所有的权力,民间也能自己铸钱。像是那些放高利贷的,有良心的,给你弄个什么三铢钱,四铢钱,没良心的,给你一个掉地上就能摔碎的铜片就算是不错了!地主放贷小斗出大斗进,这些放高利贷的也是劣钱出,好钱进。
总之,生意做到一定的规模,最好就是自个铸币,要不然,光是这铜钱上的猫腻就能坑死你,而对于那些小商人来说呢,他们更倾向于以物易物,或者说,只收麻布和丝绸,这些同样是硬通货。
而黄金呢,就不一样了,这玩意一般只在上层流行,列侯每年要给宗庙供奉酹金,在这上头缺斤少两,出现成色问题而栽掉的列侯不是什么小数目。而那些公卿诸侯下葬,陪葬的黄金也是个很大的数目,这样导致了后来两汉时代的墓葬,被盗的几率非常高,因为就算是稍微有点钱财的地主,长辈去世之后,也要想办法给长辈陪葬几个金饼,因为丧事致贫的人家屡见不鲜。
所以,像是聂壹这样的商人,最喜欢的就是匈奴人手里头那些金币,但是呢,在汉室,光是有钱是没用的。有钱的商人,对于上层来说就是韭菜,缺钱了,割一茬就可以了。光是汉室几个皇帝的陵邑,就不知道坑死了多少地方上头的豪强富商。
皇帝要修建陵墓,总得有人守陵吧,附近要好好发展吧,怎么办呢?叫下面的郡国,报个名单上来,你们地盘上,要是有什么家资富裕,而且在地方上头名声也不好的富商还有大地主,就让他们迁到陵邑这边来吧!
人离乡贱,这些豪强富商在地方上头,有资源,有人脉,发展时间长了,说不定就是日后的世家门阀了,但是到了关中陵邑,呵呵,还有什么,带的钱再多,在别人眼里,也就是给自己招祸而已,找几个罪名,就能直接剥夺你的财产,让你沦为平民了。
所以,这个时代呢,商人想要出头,一方面呢,要花钱提升自己的爵位,让自己从商人,上升到士族这个阶层,之后呢,就可以回乡置地,将自个洗白了。
但是,钱能买到的爵位是有限的,朝廷三五不时的有点喜事,就给百姓赐爵,因此,秦朝留下来的那些军功爵位制度如今算是名存实亡,底层的那些爵位,压根不值钱,下面那些百姓只要活的时间足够长,没有犯过什么罪,轻轻松松就能混到一个不低的爵位。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立功了!聂壹本来就不是什么保守的性子,真要是保守的人,也不敢跟匈奴人做生意啊!像他们这样的商人,原本就跟权贵有许多往来,那边,王恢不过是放出了一句意味不明的话,聂壹就知道,自己需要抓住这次机会。若是自己的谋划能够成功,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个低贱的商人,而是可以真正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因此,他很快给了王恢一个答复,然后,王恢立马就上书求见刘彻了。
刘彻一听,顿时就来了精神,这事很可行啊!当下拍板,将这事定了下来。
舒云其实一直关注着朝堂上的事情,自然听说了这一系列的操作,她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个时候的人,真的是太淳朴了!
聂壹的计策一点都不出奇,无非就是一出反间计,弄上一个间谍,忽悠匈奴大军到马邑过来,然后大军就在马邑附近埋伏,到时候直接将那些匈奴人一网打尽就可以了!
没错,就是这样,问题是,匈奴人也不是傻子啊,匈奴人有专门的游骑斥候,这些人能够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够判断敌人的数量和动向,你十万以上的人马调动,真的就能瞒得过匈奴人的耳目?
舒云不过稍微劝了几句刘彻要小心行事,然后刘彻脸就拉下来了,直接拂袖而去,然后,就去找卫子夫去了。宫里的美人各有特色,卫子夫生了两个女儿,倒是没有变成黄脸婆,反而因为她性子柔顺安静,刘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找她,毕竟,这么多的妃嫔里头,就属她身份最低,能够依赖的也只有他这个皇帝,而其他的妃嫔呢,她们多半都是到处钻营,要么就是依附王太后,要么就是依附皇后,没办法,大家都没孩子,刘彻又是个非常薄情的性子,在这后宫里头,宠爱意味着一切,没有宠爱,那真的是连基本的体面都保持不了,她们中大多数人娘家也不显赫,能够给予的支持太少了。不依附于上位者,她们还能如何呢?
王太后那边呢,依附于她的,原本就是王家,田家,乃至平阳公主他们这些人送上来的美人,而通过其他途径进宫的,自然也就只能依附于舒云这个皇后了。
不管这些女人有多少野心,舒云呢都没有为难这些女人的习惯,她又不缺钱,也懒得苛刻这些人,刘彻的后宫里头,从头到尾,真正得宠的人也就那么几个,至于其他那些妃嫔,或许有过短暂的宠爱,最终也不过就是寂寞终老而已,所以,舒云乐得给她们一些体面。等到刘彻死了,她甚至乐意如同当年文帝时候一般,无子的妃嫔给予一定的嫁妆,遣散出宫,让她们自行婚配。
舒云比起王太后可大方多了,因此,其实更多的妃嫔都乐于亲近舒云这个皇后,可惜的是,舒云衣料首饰什么的,并不缺了她们,至于她们跑到椒房殿来奉承,舒云还是敬谢不敏的,自个要教儿子,要编教材,要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推演自己将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哪有时间听这些妃嫔说什么废话。
这般一来,卫子夫就在这些妃嫔里头脱颖而出了,尽管她算是平阳公主送上来的,但是,哪怕王太后一度有意示好,卫子夫一直都表现出了一种中立的态度,王太后一方面要拿着她制衡舒云这个皇后,指望着她能生个儿子,另一方面呢,卫子夫也算是生了公主的有功妃嫔,并不能随意处置了,因此,也只能责怪她不识抬举,然后就放任自流了。
而卫子夫这般却正合了刘彻的心意,刘彻这人极为傲慢自负,典型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哪里看得惯自己的妃嫔不依赖自己,反而去依赖太后皇后,这不是抽他的脸嘛!却不想想看,这深宫之中,他这个皇帝又不给人家位份,也不给人家宠爱,难不成让她们自生自灭不成。
所以,刘彻宠爱卫子夫的次数反而比起以前多了一些。卫子夫呢,也明白自己的定位,皇家公主不值钱,也就是跟太子,未来天子同母的公主将来还值钱一些,所以,她明白,自己的依靠不是女儿,而是刘彻这个皇帝。至于卫青这个弟弟,哪怕如今已经做了太中大夫,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他也是靠着自己的姐姐幸进,自个的本事也就是那样而已。
要知道,哪怕是卫青霍去病立下了不世之功,在《史记》上头,对他们的定位还是外戚幸臣呢!
所以,卫子夫半点也不敢有什么出格之举,刘彻过来,就将刘彻伺候得舒舒服服,没一处不顺心,刘彻不来,也不刻意邀宠,从不去打听朝堂上的事情,总之,刘彻对卫子夫的印象就是个不争不抢,温顺可人的美人。
当然,有孩子也是加分项,能生两个,就能生更多,刘彻本心里头就不信任太后皇后,哪怕如今去疾和刘循年纪都还小,但是在刘彻心里头,这两个孩子已经是可以威胁到他权威的人了。因此,他需要别的孩子,如今要是哪个妃子能给他另外生一个儿子,那么,刘彻绝对会给这个孩子额外的待遇。
既然这样的话,证实了自己能生的卫子夫,自然变成了一个合适的对象,她出身低,又听话好控制,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卫子夫也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哪怕如今得宠,也是不骄不躁,跟她比起来,舒云以前见识过的什么甄贵妃,那简直就是蠢货。
窦太主已经几次提醒舒云,说这位卫夫人以后说不得就是自己的威胁了,让舒云找个由头,直接将卫子夫丢到永巷去,但是,舒云对此却懒得理会。
卫子夫并不是什么多重要的人,如果不是她后面还有个卫青和霍去病,那么,她压根就没什么价值。历史上,她能够得封皇后,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她给刘彻生下了长子,而现在呢,要是再生一个女儿,只怕人家都要说她根本生不了儿子了!刘彻还能继续在她身上花费多少心思?而再往后的话,舒云也不是什么坐以待毙的性子!
最让舒云无语的是,刘彻这个年纪,居然已经开始恐惧死亡,暗地里头追求长生了,舒云等着他自讨苦吃呢!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醉雨丁香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木之悠 10瓶;树下搬屋、云、箜潸厥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是从匈奴人开始,那些有志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一旦称王建制,对于中原就是个绝大的威胁了!而中原朝廷对此也一直非常敏感。
尤其,如果不是秦末战乱,实际上匈奴在中原政权眼中,那就是小弟弟罢了,当年无论是燕赵,还是秦国一统中原之后,都是将匈奴吊打的,甚至,其实当年草原上,真正的霸主也不能说是匈奴,先是义渠,后来呢,又是东胡,知道冒顿单于与乌孙人联手,打败了东胡之后,匈奴人才算是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
汉初的时候,中原饱经战乱,十室九空,哪怕刘邦他们被围白登山,中原已经有勤王的军队赶过来了,却也没有足够的财力跟人力跟匈奴人再来一场国战了,朝廷继续修生养息,这才与冒顿单于定下了和亲之约。
这些年来,两国之间小冲突几乎没停过,北地那边呢,因此与匈奴人多半都有血海深仇,但是,真要是说起国战来,那是没几次,最凶险的一次,差不多就是文帝时候,匈奴人直接打到甘泉宫附近了,为此,文帝甚至自己都亲自穿上甲胄,表示要与匈奴决一死战。
但是,说白了,军事这种东西,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无论是文帝,还是老上单于最后都发现,真要是双方都以倾国之力打起来,那么,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匈奴人可能会如同当年的东胡人一般,后院失火,被其他那些部族取代了自身的地位,而大汉这边呢,修生养息多年的成果也要毁于一旦,说不定,回头又是一场天下大乱。
因此,最终大家重新签订了和亲协议,约定,长城之内是汉朝的,长城之外归匈奴,也算是定下了一个大的基调,之后呢,这种大规模的入侵就很少了,反而是口头上头的官司比较多。
若是放到之后的一些朝代,对于这样的情况,算是已经心满意足了,主要还是五胡乱华的时候,大家都被打怕了,不到那个程度,不会想要跟这些游牧民族发生太大的冲突。
但是,放在汉室,这会儿流行的是大复仇的思想,所以,对匈奴,便是主和派持有的态度也仅仅就是,现在汉室还没有准备好,等到准备好了,再一举复仇。而不会觉得可以一直持续这样的和亲政策。
刘彻年轻气盛,压根就藏不住心思,傻瓜都能看出来,这位年轻的帝王早就对匈奴人满是敌意,一点都不想收敛,要不然也不至于这几年来连续搞出了什么羽林卫,虎贲军,建章宫建立起来之后,也几乎就是当做参谋处了,王恢因此直接在朝堂上反对和亲,说匈奴人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跟他们和亲,那绝对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回头匈奴人肯定就要翻脸。
而主和派的代表是韩安国,这位也是个苦逼,他原本是跟着梁王刘武的,当年在平定七国的过程中,可是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呢,就因为没跟到一个靠谱的上司,别说是封列侯了,连个关内侯都没捞到。最终夹在刘武跟先帝之间,名声是刷出来了,前程却有限的很。刘武呢,觉得他吃里扒外,先帝呢,觉得他是刘武的人,刘武一死,他就更悲催了,直接被新任梁王找了个罪名,然后自然就丢了官。
等到田蚡上位,韩安国走通了田蚡的路子,才算是坐上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当然,他能力还是有的,眼光也很长远,他觉得和亲这件事还得先继续,没办法,汉军如今虽然强大了,但是,借助于长城,还有什么雁门,上谷之类的城池据守也就罢了,但是要是想要出塞,对不起,马够吗?后勤跟得上吗?这个时代的骑兵居然是到了地方之后下马步战,你敢信?
韩安国哪怕知道实话总是不中听,但是还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刘彻固然觉得憋屈,但是呢,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在匈奴人的和亲国书上用了印,按照以前的规矩,从诸侯中挑了一个翁主,送上一副陪嫁,丝绸之类的倒是比较多,但是呢,陪嫁的器物不是漆器就是青铜器,至于匈奴人渴望的铁器什么的,对不起,我们自己还不够用呢。
匈奴人也就是为了求个安心就是了,毕竟,他们要西征,也得预防着汉人在后头给他们捣鬼,西域那些小国固然富庶,但是并不怎么适合放牧,并不符合匈奴人的习俗,所以,西征可以,老巢还是在草原上,总不能他们前面带着人去打了匈奴,后头汉人就抄了他们的老巢吧!
何况,汉人的和亲一贯就是如此,任你如何狮子大开口,我就这么多,爱要不要,不要那你来打我啊,不怕崩掉你一口好牙,那你就过来吧!
匈奴人带着和亲的使团走了,而像是王恢这样的投机分子,已经开始暗搓搓的准备搞事。
果不其然,匈奴人走了还没几个月呢,王恢就表示要给刘彻引荐一个忠心爱国的商人。
聂壹可不是什么忠心爱国之辈,这一家子之所以能发财,还能够勾搭上王恢,就是因为他们一家子都是做走私生意的,将匈奴人需要的那些什么铁器啊,粮食啊,酒水啊之类的东西运到匈奴的各个部族,然后呢,就可以从匈奴人那里换到好东西了,除了牛羊马匹之外,还有他们从西域那边抢到的各种战利品,运气好,人家直接就用西域那边铸造的精美金币付账。黄金在汉朝绝对是硬通货,没办法,如今市面上的钱币,那叫一个币制混乱,铸钱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朝廷独家所有的权力,民间也能自己铸钱。像是那些放高利贷的,有良心的,给你弄个什么三铢钱,四铢钱,没良心的,给你一个掉地上就能摔碎的铜片就算是不错了!地主放贷小斗出大斗进,这些放高利贷的也是劣钱出,好钱进。
总之,生意做到一定的规模,最好就是自个铸币,要不然,光是这铜钱上的猫腻就能坑死你,而对于那些小商人来说呢,他们更倾向于以物易物,或者说,只收麻布和丝绸,这些同样是硬通货。
而黄金呢,就不一样了,这玩意一般只在上层流行,列侯每年要给宗庙供奉酹金,在这上头缺斤少两,出现成色问题而栽掉的列侯不是什么小数目。而那些公卿诸侯下葬,陪葬的黄金也是个很大的数目,这样导致了后来两汉时代的墓葬,被盗的几率非常高,因为就算是稍微有点钱财的地主,长辈去世之后,也要想办法给长辈陪葬几个金饼,因为丧事致贫的人家屡见不鲜。
所以,像是聂壹这样的商人,最喜欢的就是匈奴人手里头那些金币,但是呢,在汉室,光是有钱是没用的。有钱的商人,对于上层来说就是韭菜,缺钱了,割一茬就可以了。光是汉室几个皇帝的陵邑,就不知道坑死了多少地方上头的豪强富商。
皇帝要修建陵墓,总得有人守陵吧,附近要好好发展吧,怎么办呢?叫下面的郡国,报个名单上来,你们地盘上,要是有什么家资富裕,而且在地方上头名声也不好的富商还有大地主,就让他们迁到陵邑这边来吧!
人离乡贱,这些豪强富商在地方上头,有资源,有人脉,发展时间长了,说不定就是日后的世家门阀了,但是到了关中陵邑,呵呵,还有什么,带的钱再多,在别人眼里,也就是给自己招祸而已,找几个罪名,就能直接剥夺你的财产,让你沦为平民了。
所以,这个时代呢,商人想要出头,一方面呢,要花钱提升自己的爵位,让自己从商人,上升到士族这个阶层,之后呢,就可以回乡置地,将自个洗白了。
但是,钱能买到的爵位是有限的,朝廷三五不时的有点喜事,就给百姓赐爵,因此,秦朝留下来的那些军功爵位制度如今算是名存实亡,底层的那些爵位,压根不值钱,下面那些百姓只要活的时间足够长,没有犯过什么罪,轻轻松松就能混到一个不低的爵位。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立功了!聂壹本来就不是什么保守的性子,真要是保守的人,也不敢跟匈奴人做生意啊!像他们这样的商人,原本就跟权贵有许多往来,那边,王恢不过是放出了一句意味不明的话,聂壹就知道,自己需要抓住这次机会。若是自己的谋划能够成功,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个低贱的商人,而是可以真正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因此,他很快给了王恢一个答复,然后,王恢立马就上书求见刘彻了。
刘彻一听,顿时就来了精神,这事很可行啊!当下拍板,将这事定了下来。
舒云其实一直关注着朝堂上的事情,自然听说了这一系列的操作,她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个时候的人,真的是太淳朴了!
聂壹的计策一点都不出奇,无非就是一出反间计,弄上一个间谍,忽悠匈奴大军到马邑过来,然后大军就在马邑附近埋伏,到时候直接将那些匈奴人一网打尽就可以了!
没错,就是这样,问题是,匈奴人也不是傻子啊,匈奴人有专门的游骑斥候,这些人能够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够判断敌人的数量和动向,你十万以上的人马调动,真的就能瞒得过匈奴人的耳目?
舒云不过稍微劝了几句刘彻要小心行事,然后刘彻脸就拉下来了,直接拂袖而去,然后,就去找卫子夫去了。宫里的美人各有特色,卫子夫生了两个女儿,倒是没有变成黄脸婆,反而因为她性子柔顺安静,刘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找她,毕竟,这么多的妃嫔里头,就属她身份最低,能够依赖的也只有他这个皇帝,而其他的妃嫔呢,她们多半都是到处钻营,要么就是依附王太后,要么就是依附皇后,没办法,大家都没孩子,刘彻又是个非常薄情的性子,在这后宫里头,宠爱意味着一切,没有宠爱,那真的是连基本的体面都保持不了,她们中大多数人娘家也不显赫,能够给予的支持太少了。不依附于上位者,她们还能如何呢?
王太后那边呢,依附于她的,原本就是王家,田家,乃至平阳公主他们这些人送上来的美人,而通过其他途径进宫的,自然也就只能依附于舒云这个皇后了。
不管这些女人有多少野心,舒云呢都没有为难这些女人的习惯,她又不缺钱,也懒得苛刻这些人,刘彻的后宫里头,从头到尾,真正得宠的人也就那么几个,至于其他那些妃嫔,或许有过短暂的宠爱,最终也不过就是寂寞终老而已,所以,舒云乐得给她们一些体面。等到刘彻死了,她甚至乐意如同当年文帝时候一般,无子的妃嫔给予一定的嫁妆,遣散出宫,让她们自行婚配。
舒云比起王太后可大方多了,因此,其实更多的妃嫔都乐于亲近舒云这个皇后,可惜的是,舒云衣料首饰什么的,并不缺了她们,至于她们跑到椒房殿来奉承,舒云还是敬谢不敏的,自个要教儿子,要编教材,要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推演自己将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哪有时间听这些妃嫔说什么废话。
这般一来,卫子夫就在这些妃嫔里头脱颖而出了,尽管她算是平阳公主送上来的,但是,哪怕王太后一度有意示好,卫子夫一直都表现出了一种中立的态度,王太后一方面要拿着她制衡舒云这个皇后,指望着她能生个儿子,另一方面呢,卫子夫也算是生了公主的有功妃嫔,并不能随意处置了,因此,也只能责怪她不识抬举,然后就放任自流了。
而卫子夫这般却正合了刘彻的心意,刘彻这人极为傲慢自负,典型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哪里看得惯自己的妃嫔不依赖自己,反而去依赖太后皇后,这不是抽他的脸嘛!却不想想看,这深宫之中,他这个皇帝又不给人家位份,也不给人家宠爱,难不成让她们自生自灭不成。
所以,刘彻宠爱卫子夫的次数反而比起以前多了一些。卫子夫呢,也明白自己的定位,皇家公主不值钱,也就是跟太子,未来天子同母的公主将来还值钱一些,所以,她明白,自己的依靠不是女儿,而是刘彻这个皇帝。至于卫青这个弟弟,哪怕如今已经做了太中大夫,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他也是靠着自己的姐姐幸进,自个的本事也就是那样而已。
要知道,哪怕是卫青霍去病立下了不世之功,在《史记》上头,对他们的定位还是外戚幸臣呢!
所以,卫子夫半点也不敢有什么出格之举,刘彻过来,就将刘彻伺候得舒舒服服,没一处不顺心,刘彻不来,也不刻意邀宠,从不去打听朝堂上的事情,总之,刘彻对卫子夫的印象就是个不争不抢,温顺可人的美人。
当然,有孩子也是加分项,能生两个,就能生更多,刘彻本心里头就不信任太后皇后,哪怕如今去疾和刘循年纪都还小,但是在刘彻心里头,这两个孩子已经是可以威胁到他权威的人了。因此,他需要别的孩子,如今要是哪个妃子能给他另外生一个儿子,那么,刘彻绝对会给这个孩子额外的待遇。
既然这样的话,证实了自己能生的卫子夫,自然变成了一个合适的对象,她出身低,又听话好控制,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卫子夫也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哪怕如今得宠,也是不骄不躁,跟她比起来,舒云以前见识过的什么甄贵妃,那简直就是蠢货。
窦太主已经几次提醒舒云,说这位卫夫人以后说不得就是自己的威胁了,让舒云找个由头,直接将卫子夫丢到永巷去,但是,舒云对此却懒得理会。
卫子夫并不是什么多重要的人,如果不是她后面还有个卫青和霍去病,那么,她压根就没什么价值。历史上,她能够得封皇后,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她给刘彻生下了长子,而现在呢,要是再生一个女儿,只怕人家都要说她根本生不了儿子了!刘彻还能继续在她身上花费多少心思?而再往后的话,舒云也不是什么坐以待毙的性子!
最让舒云无语的是,刘彻这个年纪,居然已经开始恐惧死亡,暗地里头追求长生了,舒云等着他自讨苦吃呢!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醉雨丁香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木之悠 10瓶;树下搬屋、云、箜潸厥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